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35 多普勒效应教学设计
展开多普勒效应
教学目标:
1、知道波源的频率于观察者接受到的频率的区别。
2、知道什么是多普勒效应,知道它是波源与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时产生的现象。
3、了解多普勒效应的一些应用。
教学重点:多普勒效应及产生的原因
教学难点:对多普勒效应的解释
教学过程:
一、多普勒效应
1、现象: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发现:当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时,观察者会感到频率发生变化.演示课件:
听行驶中火车的汽笛声.当火车向你驶来时,感觉音调变高;当火车离你远去时,感觉音调变低(音调由频率决定,频率高音调高;频率低音调低)。
2、多普勒效应: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变化的现象叫做多普勒效应。
3、多普勒效应的成因:声源完成一次全振动,向外发出一个波长的波,频率表示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全振动的次数,因此波源的频率等于单位时间内波源发出的完全波的个数,而观察者听到的声音的音调,是由观察者接受到的频率,即单位时间接收到的完全波的个数决定的。
解释:
(1)音调是由频率决定的.
我们在初中学过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振动的频率决定声波的音调.
演示课件:声波的波面图.
说明:声源完成一次全振动,向外发出一个波长的波,频率表示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全振动的次数,因此波源的频率等于单位时间内波源发出的完全波的个数,而观察者听到的声音的音调,是由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即单位时间接收到的完全波的个数决定的.
如图10-18所示,当波源S和观察者A都不动,若波源频率为20Hz,则波源每秒发出20个完全波,这20个完全波通过观察者的时间为1S,即观察者每秒接收20个完全波,因此观察者接收到的波的频率没有改变,听到的是“原声原调”.
图10-18
(2)当波源和观察者有相对运动时,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会改变.
演示课件:波源相对介质不动,观察者朝着波源运动的情况.
可以看到,在单位时间内,观察者接收到的完全波的个数增多,即接收到的频率增大.
举例:如图10-19所示,波源不动,观察者向波源由A点经1秒钟运动到B点,虽然波源每秒仍发出20个完全波,但观察者每秒接收到21个完全波,即接收到的频率增大.图10-19
同样的道理,当观察者远离波源,观察者在单位时间内接收到的完全波的个数减少,即接收到的频率减小.
演示课件:观察者相对介质不动,波源向着观察者运动的情况.
可以看到,波源向右运动时,波源右方的波面变得密集,左方的波面变得稀疏,也就是说,波源右方的波长变短,左方的波长变长,如图10-20所示,因此,当观察者在波源右方时,单位时间内接收到的完全波的个数增多,即接收的频率增大.同理,当观察者在波源左方时,接收到的频率减小.图10-20
小结:当波源与观察者有相对运动时,如果二者相互接近,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增大;如果二者远离,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减小.
讨论:想像你以声波的速度随同某一个波峰一起远离波源,会是什么情景?(在运动过程中,你接收不到任何一个完全波,接收的频率变为零,即听不到波源的声响.)
4、多普勒效应是波动过程共有的特征,不仅机械波,电磁波和光波也会发生多普勒效应。
二、多普勒效应的应用
1、 声波的多普勒效应不只是用来“欣赏”火车笛声的变化,它也有许多重要应用。当一束超声波射到人体内两种组织的界面时将发生反射,当界面处于运动状态时(如心脏的跳动),反射回来的超声波频率将因多普勒效应而发生变化,由此可以探测人体内脏器官因病变而引起的运动异常状况。现代医学上使用的胎心检测器、血流测定仪等有许多都是根据这种原理制成。
2、 根据汽笛声判断火车的运动方向和快慢,以炮弹飞行的尖叫声判断炮弹的飞行方向等。
3、红移现象:在20世纪初,科学家们发现许多星系的谱线有“红衣现象”,所谓“红衣现象”,就是整个光谱结构向光谱红色的一端偏移,这种现象可以用多普勒效应加以解释:由于星系远离我们运动,接收到的星光的频率变小,谱线就向频率变小(即波长变大)的红端移动。科学家从红移的大小还可以算出这种远离运动的速度。这种现象,是证明宇宙在膨胀的一个有力证据。
小结:多普勒效应是指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他是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在1842年发现的。
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35 多普勒效应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35 多普勒效应教案,共4页。
物理选修34 波的衍射和干涉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物理选修34 波的衍射和干涉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作业,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32 波的图象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32 波的图象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