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古诗二首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2560160/3/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2 古诗二首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2560160/3/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2 古诗二首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2560160/3/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2 古诗二首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2560160/3/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2 古诗二首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2560160/3/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2 古诗二首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2560160/3/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2 古诗二首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2560160/3/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2 古诗二首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2560160/3/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2.古诗二首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2560160/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2.古诗二首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2560160/2/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2.古诗二首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2560160/2/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2.古诗二首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2560160/2/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2.古诗二首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2560160/2/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2.古诗二首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2560160/2/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2.古诗二首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2560160/2/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2.古诗二首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2560160/2/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2 古诗二首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256016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2 古诗二首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256016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2 古诗二首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2560160/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2年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课件PPT全册(多套)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课文4——12 古诗二首【课件+教案+生字+课文朗读】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课文4——12 古诗二首【课件+教案+生字+课文朗读】,文件包含12古诗二首ppt、12古诗二首pptx、12古诗二首doc、20课文12古诗二首mp3等4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45页, 欢迎下载使用。
12 古诗二首【教学目标】1.认识“首、踪”等12个生字,会写“首、无”等7个生字。2.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踪迹、采、藏”等词语的意思,初步感知古诗大意。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图文结合,感受诗中蕴藏的夏天的情趣。【重点难点】重点: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难点: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初知古诗的大意。【教学准备】1.教学挂图2.生字卡片3.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师引言:夏天,多美呀,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采了白莲回来,池塘里面蜻蜓已经站在荷叶尖尖的角上。小朋友们快来读读这两首诗,感受池塘里的美丽吧。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欣赏——第12课《古诗二首》。诗人白居易也来到了池边,看见了荷花池上发生的一个关于小娃的有趣故事,于是,诗人忍不住写了一首诗。揭题:板书诗题。相机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一)自读诗句,认识生字词。1.教师范读。2.学生自由读古诗。 (二)熟读古诗。1.老师指名汇报读。(正音,理清节奏)2.老师讲解诵读要领并范读。3.学生齐读古诗。4.趣味诵读。(合作读、开火车读、表演读……)三、诵读诗句,品析人物。(一)前两行——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1.师引言:一个小娃在池塘上偷偷地采了好多白莲,究竟有趣在哪儿呢?让我们一同走到荷花池边去看一看吧。(课件出示:“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2.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3.揭示诗意:一个小娃撑着轻便的小船,偷偷采了白莲急着回来。4.认识白莲。5.教师引导学生分析:(1)“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出示字典中关于偷的义项,让学生选择。(2)小娃为什么要偷偷地去采白莲呢?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想象情景与画面,体会小娃的可爱,并带上这种成功采回白莲的兴奋心情朗读。 小结:对呀,一个“偷”字,形象地表现了小娃的天真活泼可爱,写出了诗人对小娃的喜爱之情。(齐读) (二)后两行——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1.师引导:小娃偷采白莲,真的不会被发现吗?你们从哪儿知道的?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3.解释重点词语及诗意。认识浮萍。5.师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小主人公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表达了作者对乡村孩子的喜爱之情。 四、指导写字1.先让学生观察“采”的字形,引导学生分析。2.教师范写。3.学生练习写。(要求学生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做到“三个一”。)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导语。看到这么美的池塘、莲花,谁不想欣赏一番呢?一千多年前,诗人白居易也来到池塘边,还看见荷花池上发生的有趣的一幕。于是诗人就忍不住吟诵了一首诗。你们想知道在这个小娃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揭示课题)二、初读古诗,指导朗读。1.自读诗歌,勾画难认难记的生字生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可以读给同桌听,也可以读给老师听。2.指名朗读古诗。3.师生对读,同桌对读,男女对读。4.师生接力读,全班接力读。三、深入朗读,体会诗意。(一)整体感知。1.PPT出示两幅图片,让学生思考小池美吗?美在哪里?2.引导学生边看插图边读,说说诗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诗中画出来。(荷花池、泉眼、树荫、荷叶、蜻蜓。)(二) 理解诗意。 前两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2)解释重点词语及诗意。(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主要描写了什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惜”字,化无情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为爱惜泉水,才让它无声地缓缓流淌;一个“爱”字,赋予了绿树以生命。这两句诗描写了泉眼、细流、树荫等景物。) 后两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1)学生指出自学不能解决的字词,教师进行简要回答。(2)揭示诗意。(3)PPT出示图片,让学生明白“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具体情状。(4)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两句诗主要描写了什么?(描写了蜻蜓和荷叶相依相偎的情景。)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小池》写的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情景,诗人通过对小池美丽的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3.总结:是啊,清清的泉水,茂密的大树,娇嫩的荷叶,可爱的蜻蜓构成了小池优美的风景。难怪诗人要把这样的小池写下来,这里真是太美啦!全班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试着背诵。四、写字指导。1.学生仔细观察课后田字格中的“无”“树”“爱”“尖”“角”的字形,思考怎样才能把这些字写得正确、好看,并把自己的建议分享给大家。2.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进行指导。3.教师范写,学生书空。4.学生练写,欣赏评议。【课文小结】 本课有两首古诗,这两首诗描绘的都是诗人在夏天的所见,前者叙事,后者写景。《池上》描绘了小娃偷采莲的情景,充满了童心童趣,表达了作者对乡村孩子的喜爱之情;《小池》向我们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夏日荷塘图”,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这节课的开始,我启发学生领读,把课文读通读顺,学习古诗的第一步就是把古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每一句。学生读通顺课文后,教师接着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本首古诗中要求认识的生字,采用带拼音读、打乱顺序读、领读等多种形式来教学生读准字音。学习古诗时,教师除了让学生读通读准之外,还要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先解释重点词语,然后逐字逐句翻译,再用PPT出示相关资料和图片,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最后进行总结,将诗歌的所要表达的意思清楚地传达给学生。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ed4b79351ae3a39596034d4bbb94b74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