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鲁教版 (五四制)七年级下册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
展开《西北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课标分析
本节课是鲁教版7年级下册第八章《西北地区》的第一节,与南方地区、北方地区第一节的设计思路是相同的,本节课主要是对西北地区的概述,主要讲述的是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关于中国地理“认识区域”的课程内容分为三部分,即:位置与分布;联系与差异;环境与发展。这也是学生学习区域的一般方法。
位置与分布:
1.运用地图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这主要从半球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相对位置来评价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
2.利用地形图识别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和地势特点。
3.阅读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来分析归纳区域的气候特点和气候特征。
4.运用图文材料说出区域的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特点。
联系与差异:
1.运用实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2.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运用图文资料比较区域内的主要地理差异。
4.运用图文材料说出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环境与发展:
1.举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以图文材料说明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问题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说明:在学习区域时,要引导学生用科学的发展观理解不同区域的差异,认识区域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
【对课标的解读】
(一)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 在教学中应始终围绕着人地关系这条主线进行,引导学生西北地区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 注意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全面考虑“西北地区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的重大意义。
(二)细化教学目标
1.运用西北地区图、四大区域图等地图指出西北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在归纳西北地区自然特征的过程中评价西北地区的位置,理解区域位置对区域特征的影响,巩固认识区域位置的一般方法,形成认识区域位置的答题模板。
2.运用西北地区的地形图、河流图、气候图(图表)以及西北地区降水量的分布图等,归纳西北地区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特征以及它典型的自然特征,巩固认识区域自然环境的一般方法。
3.运用塔里木河河流景观图、汛期水量分布图,分析区域内部河流水源差异原因,学会利用比较的方法来认识区域内部的差异。
4.举例说明西北地区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感悟自然地理各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5.运用西北地区河流图、气候图(图表)以及畜牧业、种植业分布图等资料,说明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要素对当地畜牧业、种植业分布的影响,感悟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6.根据微视频资料来认识坎儿井是如何修建的?以及修建坎儿井对于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重要性,提出西北地区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的观点。
7.根据西北地区位置、地形、气候图以及景观图等相关资料,说明西北地区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西北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鲁教版7年级下册第八章《西北地区》的第一节,与南方地区、北方地区第一节的设计思路是相同的,本节课主要是对西北地区的概述,主要讲述的是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一、教材编写特点
本节教材从内容选择上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草原和荒漠”,从西北地区的景观入手,介绍了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最突出特征——干旱;第二部分“牧区和灌溉农业区”,主要介绍在干旱的环境下,西北地区农业生产所具有的突出特色——牧业和灌溉农业比较发达。这两部分内容彼此之间具有关联性,并以递进的形式呈现,自始至终贯穿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教材的地位作用
在第一个标题下,教材以“干旱”为核心讲述,西北地区干旱这一自然环境特征形成的原因,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海陆位置和地形。从海陆位置来说,西北地区距离海洋相对比较远,湿润的海洋气流难以到达;从地形说,受山岭阻隔,水汽被层层阻断,又加剧了西北地区的干旱。
第二个标题的内容也与“干旱”紧密相联。西北地区在干旱的环境下,难以像南北方地区那样,发展大规模的种植业,种植业不发达,限制种植业的主要因素是水源;所以西北地区主要的农业是畜牧业;另外,在极度干旱的地方分布的是荒漠,不能发展农业。
在西北地区整个的区域内部由于距海远近的不同,干旱的程度也不同,这就使得西北地区东西部在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整个教材非常注重学生总结、归纳、比较等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尊重自然、因地制宜、人地和谐、可持续发展这些情感的培养。例如:活动一从学生现实生活中可能见到的景观图片入手,到地理现象空间分布差异规律的推断,有利于学生地理成因分析等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坎儿井”的活动中,则是引导学生理解该水利工程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明确干旱地区的人们如何因地制宜利用有限的水资源,进而培养学生尊重自然、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情感。
《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经历了一年半的地理学习,已经掌握了读图的基本方法,在分析地理问题的时候思路也相对明确。尤其是经历了初一、初二下学期关于区域的学习,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区域的能力,对于区域学习的方法步骤都有一定的认识,在这种情形下,来学习本节课内容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还是比较轻松的,尤其是自主学习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那么,学习本节课学生都具备了哪些能力?在哪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呢?
一、学生具备的能力
1.学生原有的基础知识
学生在遇到自己不熟悉的区域时,会产生相当的好奇感,容易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学习本节课的内容需要学生具备的知识如:(1)认识一个区域的位置的方法。这主要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和相对位置等方面来考虑;(2)关于一个区域的地形和地势特征;(3)区域的气候;(4)河流和湖泊;(5)植被状况等。而关于这些知识学生大多可以通过相关的地图自主完成。同时,初二的学生对于学习地理的一些方法也有一定的认识。如比较法、归纳法、推理法等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有了成熟的合作经验。因此,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紧密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在学习中激发学生浓厚的求知欲望,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地理学科在生活实际中应用。
2.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
初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区域的能力,有一定的阅读地图、分析地图的能力,所以说对于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概况,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主学习的形式来完成,教师在课堂上只需要适当的点拨即可。而对于学生不容易理解,不能自主分析的问题便可以多费些时间进行详细讲解,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如在西北地区与欧洲西部进行区域间畜牧业的对比时;在总结归纳西北地区区域内部东西之间地理环境差异时。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区域。
3.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
由于西北地区与我们生活的北方地区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上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学生对本区域的认识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对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上,这需要教师在上课时,多注重以视频、材料的形式来加深学生对该区域的感性认识,让他们真正意识到水对于该区域的重要意义。
4.学生的情感因素
我们地理学科非常注重通过地理知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而本节课也需要学生在思考西北地区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让他们能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同时,也要养成辩证的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这些都是我们地理教育始终如一的目标。
二、学生需要提升之处:
- 学生对认识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自然环境各要素、人文环境各要素以及自然与人文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认识并不完善,这还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才能进行有效的分析和应用。
- 从图文材料中提取有价值的隐性信息的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升。
总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来看,他们可以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但由于本节课有的问题相对抽象,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充分利用图片、微视频、阅读材料等来增加学生的间接体验。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指导学生分析地图,主要采取看微视频、提问题的形式,引起学生兴趣,引导他们关注国内外大事、要事,养成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的习惯。
《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草原和荒漠”对应的课标是:“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范围”,“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等。
“牧区和灌溉农业区”对应的课标是:“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区域的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特点”,“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课标解读】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中国地理(五)认识区域“1.位置与分布”中要求:“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区域位置特点”;在“2.联系与差异”中要求:“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在“3.环境与发展中”要求:“根据资料,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以某区域为例,说明我国西北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设计原则】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众所周知:“教会知识只能让学生拥有过去,而教会学生方法才能真正的面向未来”。
【根据课标解读确定的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或其它资料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和植被等,理解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以及变化规律。
3.能够说出西北地区受干旱影响下的农牧业和生产、生活特色;
4.能够根据图文材料认识西北地区的生态问题以及解决的具体措施;
5.激发地理学习兴趣,增强因地制宜、区域共谋发展的观念以及环保意识,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并且培养学生辩证的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
【评价任务设计】
1、知识技能评价:首先培养学生会读图,让95%的学生完成学习目标1;其次,通过合作交流,90%的学生完成目标2;通过视频和材料,让85%的学生完成学习目标3和4;
2、过程方法评价:通过对于视频和材料的学习,学会关注身边的地理事物,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通过多媒体、图片等直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同时也进一步树立人地关系和谐的理念,从而达成学习目标5。
4、过程作业评价:导学案相应内容,当堂检测完成,尽量让85%的学生达标。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运用地图或其它资料分析西北地区自然地理要素(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植被)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西北地区干旱的表现、形成的原因及变化的规律。(重点)
分析:在中国区域地理学习中,新课标提出“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运用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归纳某区域的气候特征”等内容。七年级学生通过初中阶段地理课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分析能力,但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仍是学生重点探究的内容。
2.分析西北地区受干旱气候的影响,农牧业生产和生活的特色。(重、难点)
分析:“北地区受干旱气候的影响,农牧业生产和生活的特色”这部分知识,通过学生读图分析、讨论交流得出结论,教师则在最后点拨升华,提出人与自然需和谐共处,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因为所学知识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缺少感性认识,所以对这部分知识的探讨,应作为教学的重难点。
【学习方法】
学案导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对比分析法、图文结合法
【教学资源】主要利用多媒体、教材和导学案进行教学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我的设计思路是:首先由“航拍中国”——新疆来导入,欣赏着当地美丽的风光,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设计的主线是:家住同一区域的呼伦贝尔草原的王凯去新疆旅游,从旅游前的准备工作——飞机起飞——新疆所看——回来后所感,将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有机的整合在一起。
这四个环节分别是:第一环节——知己知彼 感知西北;第二环节——万事俱备 即刻出发;第三环节——身临其境 大美西北;第四环节——和谐共处 持续发展。
本节课的内容结构如下:
【教学流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设计】
【播放视频】播放《航拍中国之新疆》的相关自然风光视频。学生带着问题看视频。
提出问题:
1. 视频中介绍的是哪个省级行政区的自然风光?它属于哪个区域?
2.你能说出这个区域与其他区域分界线划分的主导因素吗?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新疆的相关视频为情境导入,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同时,也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注重关注身边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真正意识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当地理事物与学生们的生活实践相联系时,在一定程度上会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过渡:航拍中国的播出在中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掀起了又一轮的旅游高潮。这不家住在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的王凯一家对新疆心驰神往,也想亲身感受一下大美新疆。
环节一:“知己知彼 感知西北”
过渡:“心动马上行动”,王凯上网查阅了新疆的相关资料,他发现自己的家乡与目的地竟然是同一区域——西北地区。我们通过导学案并且结合课本上72—73页图文材料,和王凯一起认识西北地区。
(一)个人交流展示: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课本72——73页图文材料,和王凯一起认识西北地区自然环境:
- 据图描述西北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 读图分析西北地区的主要地形区;
3.读图分析西北地区的气候类型和特点;
4.找出本区我国主要的河流,并简单描述本区的河流特征;
5.根据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特点,你认为该地的自然环境具有什么特点?并利用学过的知识分析其原因。
【能力提升】
同一区域话不同:
提出问题:
1.夏季王凯的家乡是越干旱越盼望下雨,但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地区的人们越干旱越盼望太阳,你能帮王凯分析一下原因吗?
【设计思路】
北方地区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和植被这部分知识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简单的问题,上课时可以让学生观察地图从中自主的获取这些知识,进一步的培养学生从图中提取显性的地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引导学生对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做简单的总结,用层层递进的关系总结自然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引导学生学会抓住自然要素之间的关系来学习一个区域。另外,也采用了对比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思考区域内的差异,学会利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思考地理问题,为后面的知识奠定基础。
【课堂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来检查,也可以让学生代表到讲台上来实地讲解。对于表现突出的同学利用星级评价给予2星的奖励。
环节二:“万事俱备 即刻出发 ”
提出问题:
根据上网查找的资料,王凯作了出发的准备,根据你对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了解,王凯此次的新疆游准备的这些物品都有必要吗,简单的分析一下原因?
过渡:做好充足准备后,王凯立刻乘飞机从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飞往新疆乌鲁木齐,一路上景观让王凯兴奋不已,不断拍下沿途的景观图,到达目的地后迫不及待的通过微信在朋友圈里发了这样一组照片。
提出问题:
根据三幅图片反映的地理环境,你能利用学习的知识将三幅景观图按照由东向西的顺序排列吗?说出你排列的理由?
【设计思路】
这个环节的设计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检查学生对环节一中问题的理解和运用情况,同时,也为以后的环节做好铺垫。众所周知:植被是反映气候的一面镜子,由于本区东西距离很长,各地降水量不同,所以从东向西植被也有差异。因为前面学习了年降水量由东向西逐渐减少的规律,学生很容易理解这种变化,并且学会了分析问题的方法,感受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所以学生应该能顺利完成此活动题。
环节三:“身临其境 大美西北 ”
(一)畜牧业:
提出问题:
来到新疆后,王凯在朋友圈里发来了当地的著名小吃,与王凯家乡的饮食对比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过渡:当地与王凯家乡的饮食还是存在很大的共同点的,都是以牛羊肉为主的。由此推断一下西北地区的农业以什么为主?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课本74页——75页上面内容,认识西北地区的畜牧业:
- 西北地区的农业方式以什么为主?
- 本区有我国的哪两大牧场?各自的优良牲畜都有哪些?
- 本区牧民的传统民居是什么?为什么?
【能力提升】【合作探究一】
同一区域话不同:
提出问题:
尽管农业都以畜牧业为主,但王凯家乡与新疆的牧场还是存在一定的区别?据图简要的加以分析?
西北地区草场广布,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贺兰山以东地区降水较多,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分布有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等大型优质草场,属于温带草原牧场。贺兰山以西地区降水稀少,地表多戈壁、沙漠,但山地降水较多,分布有高山草场,主要属于山地牧场。
不同区域话不同:
提出问题:
西北地区与欧洲西部农业都以畜牧业为主,从自然环境方面来分析其不同点。
【设计思路】
通过当地的饮食习惯来引导学生判断农业类型,从生活实践入手,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题目难度不大,学生完全可以独立完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通过“同一区域话不同”“不同区域话不同”两个问题的设计来引导学生学会区域间和区域内的对比研究,这种学习方法也是我们地理学科常用的方法。
【课堂评价】
本环节主要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当然也需要对学生进行小组的捆绑评价。对于分析非常到位的小组给予适当的奖励,提高学生小组活动兴趣的同时,也提升课堂的效率。
过渡:西北地区的农业以畜牧业为主,是不是除了畜牧业就没有种植业呢?我们来看一段王凯发在朋友圈中的一段视频。
【播放微视频】
(二)种植业:
通过观看视频回答问题:
- 本区主要的农作物都有哪些?
- 西红柿在新疆找到“婆家”的原因?
西北地区畜牧业为主,种植业为辅。在干旱的西北地区,夏季气温高,天然降水不能满足种植业发展的需要,水成为农业发展的限制因素。因此,西北地区只能发展灌溉农业,利用河水、高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进行灌溉。
【合作探究二】
阅读课本75页——76页图文材料,小组合作如下问题:
1.据图指出西北地区的种植业分布区?
2.西北地区发展种植业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对比提升】
3. 来到新疆的王凯发现当地的瓜果品质优、成色好、甜度大,分析一下具体的原因?
4.东北大米以其营养高、环保生态的高“品质”在威海超市备受青睐,请从地理角度分析东北大米“品质高”的原因?
【设计思路】
这各环节主要是通过丰富的视频和图文资料,通过逐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对于西北地区的水资源的三个来源有了清楚的认识,真是这些有限的水资源才使得我们的西北地区牛羊成群,瓜果飘香。也正是这些特殊水资源的滋润,才形成了新疆的绿洲,才有绿洲之上的人类活动。同时,第2个问题的提出也旨在培养学生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对比提升中两个问题的设计又正好可以让学生的发散思维由:对区域内部的对比上升到区域间的对比上。这也是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良好途径。
【课堂评价】
本环节主要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当然也需要对学生进行小组的捆绑评价。对于分析非常到位的小组给予加2星的奖励,提高学生小组活动兴趣的同时,也提升课堂的效率。
过渡:来到新疆旅游,一定要亲眼目睹当地特有的古老的引水工程——坎儿井,王凯一家当然也不例外。
(三)坎儿井:
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古称“井渠”。新疆的坎儿井主要分布在吐鲁番盆地、哈密和禾垒地区,有千余条,如果连接起来,长达5000公里,所以称之为“地下运河”。那么坎儿井是如何修建的呢?带着两个问题我们来看下面的动画演示。
提出问题:
1.坎儿井的开凿为什么不修明渠而修暗渠?
2.坎儿井反映了当地什么样的自然环境?
【播放视频】
教师总结:人们在干旱的环境下,为了因地制宜利用宝贵的水资源,开凿了坎儿井。其中暗渠的修建,可以避免宝贵水资源的大量蒸发;而竖井便于人们疏通水渠。
坎儿井是新疆特有的灌溉工程,为发展新疆绿洲的工农业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都发挥了巨大的贡献。
【设计思路】
动画演示坎儿井的形成,让学生对坎儿井这项古老工程开挖的不易有了感性的认识,正是因为开挖的不易和对绿洲地区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性所以更要注重保护。同时,在佩服古人智慧的同时也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另外,也将坎儿井与当地的自然环境联系起来,让学生们领悟到:人类的生活离不开自然环境,人类对环境的利用和改造要注意顺应环境特征,做到人地和谐。
提出问题:
王凯的家乡和新疆是同一区域的两地,除了在地形和气候上有一定的差异外,在其他方面还有差异吗?举例说明。
【设计思路】
在学生了解了西北地区所有地理特征后,采用了总结归纳的形式,让学生对西北地区同一区域内的差异进行列表比较,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比较、归纳总结的方法来学习一个区域。这也是学生学习一个区域的最好的方法。
环节四:“人地和谐 持续发展 ”
过渡:回到家乡的王凯仍旧沉浸在新疆的美景中,对比自己的家乡和新疆,他对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还存在着一点点的担忧。
提出问题:
西北地区最主要的生态问题是什么?它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
【设计思路】
通过这个问题的提升,让学生更真实的了解西北地区过度用水,过度开垦、放牧等导致一些绿洲和城市的消失,唤起学生保护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意识,这部分内容始终围绕着人地关系这条主线,引导学生思考西北地区自然环境、与农业的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课堂评价】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图文材料的形式来寻求答案,鼓励学生抢答并且对于表现突出的同学利用星级评价给予2星的奖励。
三、构建联系,总结归纳(板书设计)
四、迁移应用 评价园地
1.如上图,西北地区的景观图自东向西排列,正确的是( )
A.A BC B.ACB C.CBA D.BCA
2.造成西北地区东西向植被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位置 B.地形因素 C.气温 D.降水
3.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最直接的灌溉水源是:( )
A.河水 B.湖水 C .地下水 D.雨水
4.西北地区许多地方不能种植农作物,其主要原因是:( )
A.当地气温太低
B.当地人口稀少,劳力不足
C.当地年降水量太少
D.当地土壤肥力不足
读“坎儿井”示意图,回答问题。
5.坎儿井是新疆古老的地下水输水方式之一,之所以在地下输水,是为了( ) A.利于灌溉 B.减少蒸发 C.利用地势自流 D.节约成本
6.坎儿井的水源主要来自( )
A.河流水 B.海洋水 C.高山积雪融水 D.降水
7.材料二:P山脉是温带荒漠与温带荒漠草原的分界线,又是西北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水岭。高耸的地形及良好植被对保护富庶的N地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被誉为N地区的“保护神”。
(1)图中有两处著名的灌溉农业区:M ,N ;
(2)P山脉的名称 ,并分析该山脉对N所在的宁夏地区地理环境的良性影响。
五、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所以说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人文环境,同时人类的活动也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我们只有做到人地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也是人与自然共处的最高境界。
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八章 西北地区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八章 西北地区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流程,当堂练习,课程小结,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新课标)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共2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设计意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第一节 中东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第一节 中东教案及反思,共1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准备,学生准备,设计意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