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一4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展开《烛之武退秦师》有关材料
(一)先秦史传文学简介:
我国的史传文学最早出现的是编年体史书《春秋》和《左传》。这两部书要合在一起说,因为按传统观点,《春秋》是经,而传是用来解释经的。解释《春秋》经的不止《左传》,还有《公羊传》和《谷梁传》。
《春秋》是孔子以鲁史为依据编订的,《春秋》不是单纯记事,它还反映了儒家的历史观,常寓褒贬于一字之中,叫做“微言大义”,因而过去有“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的说法。
《左传》解释《春秋》,跟《公羊传》、《谷梁传》不同;后二者侧重说明的是用字含义,而它则侧重叙述事情的来龙去脉,往往要写出许多史实的细节。《左传》不仅史学价值高,文学价值也高,它能以寥寥数语绘声绘色地塑造出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形象,“记言”更有其独到之处。
《国语》是国别体史书,共2l卷,记事上起周穆王,下至周贞定王,时间跨度为《左传》的一倍。以记贵族们的谈话为主,也有生动的描述。关于它的作者历来颇有争论,多数人都认为是左丘明,因为司马迁说过“左丘失明,厥有《国语》”这样的话。
跟《国语》体制相仿而成书较晚的是《战国策》。这是战国时期策士们言论的汇编。说它是史传,是因为它的记言是合事而记,每一种言论的背景和效应都写得清清楚楚,从而在总体上再现了战国200多年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错综复杂的斗争情况。这本书的文学价值也不低于《左传》,它所描述的那些策士,大多具有艺术形象的魅力,他们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以超人的勇敢和机警,审时度势,纵横捭阖。《战国策》已经发展到“文质合于一”的阶段,即既注重文章的内容,又注重语言的艺术,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二)课文简析:
1. 写作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缅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2. 结构层次:
课文按故事情节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部分:
(1)第一自然段秦晋围郑:寥寥数语,既点出了战事爆发的原因,敌我双方力量对比,也为下文的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2)第二自然段烛之武临危受命:烛之武的壮年不遇之感和郑伯的勇于自责和善于做人思想工作在这段里得到充分体现。
(3)第三自然段烛之武说退秦师:体现了烛之武的雄辩之才。
(4)第四自然段晋师撤离郑国。
3. 内容写法简析:
本文以记言为主,烛之武的说辞是全篇的中心。围绕着这个中心,先写背景,以“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说明敌方从南、北两面夹击,外援难至,亦无退路,形势非常严峻。次写烛之武受命经过,用佚之狐虚写一笔,又用郑伯的自责作陪衬,未见说辞,已知其才华出众矣。以上都是铺垫。
烛之武的说辞果真显示了他的才华。提过当前的事态之后,先反跌一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表面上说如果有益于秦则宁肯亡于秦,实则已透出亡郑无益于秦之意。接着就抓住秦晋之间的利害冲突指出,亡郑有益于晋而无益于秦,因为晋、郑相邻而秦、郑相去甚远,郑的土地只能为晋所有而不可能为秦所有;循此继进,再讲亡郑有害于秦,因为晋占有郑地之后,势力更大,必定向西夺取土地,则秦首当其冲,又以晋对秦不讲信义的事来作证明。这番说辞处处从秦的利益着想,因而赢得了秦伯的欢心,达到了分化秦、晋关系的目的。
w.w.w.k.s.5.u.c.o.m www.ks5u.com
高中人教版 (新课标)4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版 (新课标)4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 导入新课,阅读全文,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一4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一4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及反思,共6页。
语文必修一4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一4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