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一11 包身工第一课时教案
展开4.11 包身工 教案第一课时(07版人教必修一)
【教学目标】
1.了解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整体感知作品,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2.品味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形象、鲜明、丰富多变的特点。
3.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特点。
【教学设想】
紧扣单元教学目标,结合报告文学的基本特点,设置三个教学环节:讲述故事——品 味语言——分析背景,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写作意图,把握文章中心,逐步深入课文理解课文。
教法方面,三个教学环节,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梳理、鉴赏、评析等能力,结合三个层面的阅读,更好的帮助学生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真实性、文学性、新闻性。
【教学重点】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特点,品味本文的语言特色。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简介作者和体裁
夏衍,我国著名戏剧家、翻译家、电影艺术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州市人。早年参加太阳社,是左联领导人之一。主要作品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建国后他把文学名作《林家铺子》、《祝福》改编为电影剧本。
《包身工》是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的代表作。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中的一类,是文艺通迅、速写、特写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基本特征有三:真实性、文学性、新闻性。
二、梳理 讲述包身工的故事
(浏览课文,找出相关以记叙为主的段落,组织语言,讲述包身工的故事)
1.概述包身工一天的生活情况。
提示:
清晨起床→早饭→上工→收工
(以时间为序 四点一刻→四点半→五点钟→黄昏)。
2.讲述“芦柴棒”和“小福子”的故事。
提示:
“芦柴棒”出场→ “芦柴棒”重病遭受毒打→“芦柴棒”骨瘦如柴→小福子挨罚
3.结合课后补充资料,了解《包身工》背后的故事。
4.小结:我们看到包身工过着怎样的悲惨生活?
提示:家庭生活困难,工作环境恶劣,没有人生权利,工资待遇极低,是处在被压迫的最底层的最悲惨的人。
5. 思考,包身工是一个群体,他们承受的黑暗、残酷带给我们深深的震撼,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使我们对这一群体有了更全面、深刻的认识?
(本文写作上突出的特点,就是点面结合。)
提示:为了准确而深刻地再现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残酷,作者精心选材,描写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状况。他所使用的手法是点面结合,所谓面,就是一般的、概括的材料;所谓点,就是一些典型人物、典型事例和典型的细节。这两方面材料是骨架和血肉关系。面上的描写使所写的内容有整体感,点上的描写则使所写的内容既充实丰满,又生动形象,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如作者在记叙中集中写了包身工的起身、早餐、上工、收工等四个场面,这面上的记叙与描写概括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劳动状况,又有对“芦柴棒”“小福子”典型人物的生动描写,作者以“芦柴棒”为例,通过“发烧”“生病”被“抄身”等细节描写,写出了包身工奴隶般地“被榨完残留在皮骨里的最后一滴血汗为止”的悲惨命运。“小福子”遭到“拿摩温”和“东洋婆”毒打惩罚的描写,也反映了包身工的不幸遭遇。
文章的这种写法启示我们:
(1)所选的材料必须具有典型性,能深刻反映事物的本质,如“芦柴棒”的事例。
(2)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进行剪裁,点面结合,互为补充。本文写包身工的一天活动情况就是包身工全部生活的缩影。
体现了报告文学真实性的特点。
§布置作业:
问题1:《包身工》是中国报告文学的里程碑,文章的语言精彩而深刻,打动了每一个善良人的心,激起了每一个人的良知。找出你认为精彩的语言,品味鉴赏。
问题2:文章在叙述一些新闻事实之后,往往引入一些背景材料,揭示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等,试找出这些背景材料,并分析其作用。
语文11 包身工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11 包身工教案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学年11 包身工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2021学年11 包身工教案设计,共6页。
2020-2021学年11 包身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11 包身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鉴赏 品味《包身工》的语言,评析 揭示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总结全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