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氓教学设计
展开2.4 氓 教案(07版人教必修二)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诗的分析,了解卫地的风土人情,体会其独特的文化内蕴。
2、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发掘人物性格特征及其内心变化。
3、分析诗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以及兴的艺术手法的体现。
二、教学重点
理清故事脉络,把握人物形象,分析性格特点。
鉴赏各种艺术手法在诗中的运用,体会其艺术效果。
三、教学难点
鉴赏各种艺术手法在诗中的运用,体会其艺术效果。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五、教学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在西方文化中有“两希”传统,其中希伯来——基督教文学的《圣经》就像朝圣者心中的耶路撒冷一样神圣,从出生到死亡,陪伴着他们的漫漫人生路。而在中国,也有这样一部经典,从古至今吟唱不衰。百篇风雅颂,传唱千古情,它就是《诗经》。
首先说一说,“风骚”是什么意思?我们学过的《沁园春·雪》,“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在这里,“风骚”泛指文学修养。在日常生活中,还可以形容人举止轻佻,如“举止风骚”。而最初,“风骚”本是两个词,“风”指《诗经》的《国风》,“骚”指屈原的《离骚》。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浪漫主义的《离骚》交相辉映,并称“风骚”,分别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本单元我们将对这两部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这节课先来学习《诗经》两首中的《卫风·氓》。
(二)预习交流
(根据预习资料,学生作答,教师补充)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以其“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及卓越的艺术成就,给予后世文学以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2、风、雅、颂:《诗经》按表现内容分为风、雅、颂三类。“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郑樵《六经奥论》)《诗经》中的“风”是指各诸侯国的土风歌谣,大多数是民歌,最富于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风”又分为周南、召南、卫、王、秦等15国风,共160篇。“雅”是西周王畿地区的正声雅乐,共105篇,又分“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用于诸侯朝会;“小雅”74篇,用于贵族宴享。“颂”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又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3、诗经“六义”:赋、比、兴,是《诗经》中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赋”,即直陈其事,指直接陈述铺叙;“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兴”,就是托物起兴,即由具体事物引发联想和想象。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的三种表现内容风、雅、颂和三种表现手法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三) 感知内容,理清思路
1、播放朗诵带
(1)提醒学生听准字音,以及句子节奏
《诗经》中大多为四言诗。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2)字词正音〔板书〕,并指名学生朗读
氓( méng ) 蚩( chī) 愆( qiān ) 将( qiāng ) 于( xū ) 说( tuō ) 徂( cú ) 汤( shāng) 裳(cháng) 咥(xì) 隰( xí ) 泮( pàn)
(3)指名学生朗读,并由其他学生指正。
2、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理解诗的内容。
(1)请一位同学简单概述一下诗的情节。
明确:少女为一青年男子所追求,终于结成了夫妇,尽管她甘贫操劳,三年如一日;然而色衰爱弛,最后仍逃脱不了许多弱女子共同的命运──丈夫变心。这首诗,就作于归途之中。
(2)全诗分六章,每章十句。请几位同学将每一章翻译成现代汉语。并概括每一章的内容。
明确:
第一章 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
第二章 相思相恋、占卜结婚(赋)
第三章 以桑为比、劝诫痴女(比兴)
第四章 控诉男子、移情别恋(比兴)
第五章 倾诉苦楚、表达悔恨(赋)
第六章 回顾甜蜜、清醒决绝(赋比兴)
小结: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四)分析形象,体悟情感 1、恋爱(第一、二章):甜蜜约会——定情相送——约期相别
(1)教师领读,学生跟读。思考:作者选取了这三个场景,表现了男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
明确:男主人公(“匪来贸丝,来即我媒”)急躁、任性。
女主人公(“秋以为期”“载笑载言”)纯真而热情、温柔又体贴。
(2)“尔卜尔筮”四句表明恋爱终于有了结果,这是一段怎样的姻缘?
点拨:神灵显示,这是一段天赐良缘。“以我贿迁”,是娘家以丰厚的嫁妆祝佑着女儿的幸福,而女主人公则带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给了男主人公。
(3)这部分的情感基调如何?
明确:热情、幸福。
(4)齐读这两章。
2、婚变(第三、四、五章):追述了自己的婚后生活以及得出的生活经验。
提问:开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等诗句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比、兴的手法。先以葱茏、润泽的桑树写照自己的青春,继而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作贪食而快乐的小鸟,谆谆告诫她们不能沉溺于爱情。第四章紧承上节,以树木的枯萎凋零比拟流年带走了青春,曾经光彩照人的少女在岁月的流逝和婚后长期的贫苦生活中蹉跎了美丽的容颜,而被弃的命运此时却降临到了她的头上。
作用:以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的诗句,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用桑叶嫩绿变为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小结: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议论的方法追述了自己的婚后生活,这一部分的感情基调是怨恨而沉痛的,但并不哀伤。
(集体诵读这三章,注意读出章内节奏,语气语调)
3、决绝(第6章):女主人公表示“躬自悼矣”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请一位同学读这一章)
(1)这体现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清醒、刚烈。
(2)这一章采用了什么写法?除此之外,全诗还在哪些地方运用了这种手法?
点拨:对比。将昔日的信誓旦旦与今日的被弃结局作对比。
这首诗是作者用第一人称“我”,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来叙事、抒情的。
①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我”辛苦而又蒙受耻辱。
②思想上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③氓的婚前婚后的变化: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小结:在恋爱、婚后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认识到了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生活经历中得出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对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齐读全诗,加深对诗中情感的体会。)
4、思考概括
(1)文中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女主人公形象?如何体会她的情感变化?
点拨:①形象:勤劳、善良、温柔、贤惠、坚强。
②情感:恋爱时的情深意切→婚变中的委曲求全→被弃后的伤情无奈→
觉醒后的清醒刚烈
(2)文中三次出现“淇水”,每次出现有什么不同?反映出人物怎样的心境?
点拨:①“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恋爱时,两情依依的甜美;
②“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婚变后,形单影只的凄楚;
③“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被弃后,撕心裂肺的哭诉。
(3)你觉得氓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男主人公氓可以说是男权社会的一个代表性的人物。求婚时,他对女主人公的感情应该是真挚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女主人公容颜渐衰,他的爱情也随风逝去,无情地遗弃了妻子,是一个对家庭不负责任、始乱终弃的人。
七、课堂小结
全诗大致按事情发展的过程来追叙这一悲剧的始末。运用了赋比兴的手法,将叙事、抒情、议论熔为一炉,增强诗歌的感染力。全诗韵律和谐,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她的遭遇值得同情,人格值得尊敬,而氓的做法则应受唾弃。
八、作业设计
1、背诵《氓》。
2、谈一谈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
3、预习《采薇》(包括诗中的重点字音、字形等)。
九、板书设计
氓
(情节) 恋爱 婚变 决绝
(章节) 第一、二章 第三、四、五章 第六章
(诗句) 秋以为期 无与士耽 亦已焉哉
载笑载言 士贰其行
至于暴矣
(基调) 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烈
2020-2021学年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归园田居(其一)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时安排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短歌行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短歌行教案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设想,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二氓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二氓教案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导入,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