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名著精练14.《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答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56428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中考语文复习名著精练14.《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答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56428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中考语文复习名著精练14.《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答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564288/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中考语文复习名著精练14.《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复习名著精练14.《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空题,选择题,问答题,片段阅读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填空题。
1.《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我国著名美学家_________在旅欧期间所写,用的笔名是___________。
【答案】朱光潜 孟实
2.《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以青年们所正在关心,或应该关心的事项为话题,如读书、________、哲理、__________、爱恋等。
【答案】修身 作文
3.《谈读书》中,作者开篇从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读书,最终一年可以读很多书的角度探讨读课外书是有时间的,关键是___________的问题。
【答案】有无决心
4.《谈读书》中,作者为了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论点,使用了富兰克林和孙中山的事例。
【答案】许多人的学问都在忙中做成的
5.《谈动》中,作者认为我们都不过是自然的奴隶,要征服自然,就要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服从自然
6.《谈静》中,作者用“比方路边有一棵苍松,你看见它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见到它可以让人纳凉;旁人也许说它很宜于入画,或者说它是高风亮节的象征”证明不同人对_________________有着不同的看法。
【答案】同一种事物
7.《谈静》中,“好比喝茶,渴汉只管满口吞咽,会喝茶的人却一口一口地细啜,能领略其中风味”使用___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
【答案】举例子
8.《谈升学与选课》中,作者把“升学问题”分为两个同题,即____________问题和_______________问题。
【答案】选校 选课
9.《谈摆脱》中,作者引用当年老师对自己的评价“长枪短戟,用各不同,但精其一,已足致胜,汝才有偏向,姑发展其所长,不必广心博骛也”的目的是:批评作者目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毛病。
【答案】不知摆脱
10.《谈人生与我》中,作者所谈的两种_____________的方法是:第一种,把我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块玩把戏;第二种,把我自己摆在后台,袖手看旁人在那儿装腔作势。
【答案】看待人生
二、选择题。
1.下列对《谈情与理》中“规范倘若不根据事实,则不特不能实现,而且漫无意义”的含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讨论某些人的错误做法,即根据自己的希望而不是根据事实制定规范,这样做是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的。
B.人的规范行为如果不根据实际生活确定,最终就找不到应该找到的方向,也是没有任何前进的动力的。
C.所谓“规范”就是明文规定或约定俗成的标准,所以“标准”的建立就要根据大家约定俗成的内容进行。
D.根据事实确定的规范,如果没有特殊的能力或者特殊的情况的话,就不可能实现,也没有任何的意义。
【答案】A
2.下列对《谈作文》中“幼时薄视艺事为小技,此时亦偶发宏愿去学习,终苦于心劳力拙,怏怏然废去。所以每遇年幼好友,就劝他趁早学一种音乐,学一项运动”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交代了作者小时候的错误做法,即看轻了音乐、运动等,认为是小技艺,没有认真学习。
B.作者认为自己因为小时候的错误观点,最终想学习音乐、运动等时感觉到了能力的欠缺。
C.因为幼时的经历,所以作者遇到幼年时期的好友时,就奉劝对方赶紧学习音乐、运动项目。
D.作者列举了自己对于美术和运动的缺陷并加以分析,以此引出下文对如何写作文的论述。
【答案】C
3.下列对《谈十字街头》中“要时时戒备十字街头的危险,要时时回首瞻顾象牙之塔”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辩证分析青年人要如何对待学术思想问题。
B.要求青年人要时时戒备十字街头的危险。
C.作者要求青年人要时时回头思考象牙之塔。
D.通过对比告诫青年要敢于前行,不要犹豫。
【答案】D
4.下列对《谈升学与选课》一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这封信中,关于“选科、选课”问题,朱光潜先生是聚焦在“选课”上的,因为“选科”的实质就是“选课”。
B.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所以做学问、做事业首先要迎合社会需要。
C.明确地指出了选科和选课的准则:“合我胃口”——符合个人的资禀兴趣。
D.学问这件东西,先要能博大而后能精深,要注意把根基打得宽大稳固。
【答案】B
5.下列对《谈人生与我》中“假如荆轲真正刺中秦始皇,林黛玉真正嫁了贾宝玉,也不过闹个平凡收场,哪得叫千载以后的人唏嘘赞叹”一句要证明的观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事情已经发生了就没有办法再改变结局。
B.有结局的故事再假设也只是平凡的结果。
C.有悲剧的人生,才能算是真正的人生。
D.如果改变故事的结局就不能让后人感动。
【答案】C
三、问答题。
1.《谈动》中“烦恼究竟是一种暮气,是一种病态,你还是一个十八九岁的青年,就这样颓唐沮丧,我实在替你担忧”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暮气”指不思进取的精神状态,“病态”指不正常的样子,“颓唐”指精神不振的样子,“沮丧”指心灰意冷。文章开篇用这四个词语来概括有些青年人的状态和表现,表达作者对这类青年的精神状态的担忧之情。
2.在《谈升学与选课》一文中,作者用“假若为学问为事业而忘却生活,那种学问事业在人生中便失其真正意义与价值”一句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把生活与事业放到一起讨论,以此说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才能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有声有色。
3.《谈情与理》中,“纯任理智的世界中只能有法律而不能有道德”一句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人类完全信任理智,就没有了生活的趣味,也没有了道德。
4.“《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文字简洁而意味隽永。那些谈论人生修养的理本来都是十分艰涩的,但是到了朱先生笔下,却一下子变得生动活泼,新鲜有趣起来。”请从文中选取具体实例进行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例如在《谈静》一文中,朱先生引用了日本人小林一茶的俳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来证明物理情趣,又列举了诸多古诗来加以深入说明“静”是“心界的空灵”,使人读来韵味无穷又颇具情趣,在平易的语言中,蕴藏着内涵和韵味。
四、片段阅读题。
(一)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节选)
中国人蜂子孵蛆的心理太重,只管诱劝人“类我类我!”比方我喜欢谈国事,就藐视你读书;你喜欢读书,就藐视我谈国事。其实单面锣鼓打不成闹台戏。要撑起中国场面,也要生旦净丑角俱全。我们对于鼓吹青年都抛开书本去谈革命的人,固不敢赞同,而对于悬参与爱国运动为厉禁的学校也觉得未免矫枉过正。学校与社会绝缘,教育与生活绝缘,在学理上就说不通。若谈事实,则这一代的青年,这一代的领袖,此时如果毫无准备,想将来理乱不问的书生一旦会变成措置咸宜的社会改造者,也是痴人妄想。固然,在秩序安宁的国家里,所谓“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用不着学生去干预政治。可是在目前中国,又另有说法:民众未觉醒,舆论未成立,教育界中人本良心主张去监督政府,也并不算越职。总而言之,救国读书都不可偏废。蔡孑民先生说:“读书不忘救国,教国不忘读书。”这两句话是青年人最稳妥的座右铭。
1.结合选文,分析“蜂子孵蛆”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讽刺了那些不根据实际情况只是教育别人要学习自己的人,嘲讽了他们做法的盲目性。
2.简单分析“单面锣鼓打不成闹台戏”“也要生旦净丑角俱全”两句表达的意思是否相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致,都形象地说明青年人要干什么的都有,不必千篇一律。
3.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青年要参与救国这个观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先解说“天下有道”时,作为学生是可以不参与国家事情的;然后解说目前的中国不是“有道”的,所以作为学生就要救国读书两不误。
(二)谈读书(节选)
中学课程很多,你自然没有许多时间去读课外书。但是你试抚心自问:你每天真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工夫么?如果你每天能抽出半点钟,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一百页,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书了。何况你在假期中每天断不会只能读三四页呢?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
世间有许多人【甲】得多。许多人的学问都是在忙中做成的。美国有一位文学家、科学家和革命家富兰克林,动时在印刷局里做小工,他的书都是在做工时抽暇读的。不必远说,你应该还记得,国父孙中山先生,难道你比那一住奔走革命席不暇暖的老人家【乙】些么?他生平【丙】到什么地步,没有一天不偷暇读几页书。你只要看他的《建国方略》和《孙文学说》,你便知道他不仅是一个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个学者。不读书讲革命,不知道“光”的所在,只是窜头乱撞,终难成功。这个道理,孙先生懂得最清楚的,所以他的学说特别重“知”。
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力跟着跑,便落伍退后,这固不消说。尤其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当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你不看见现在许多叉麻雀抽鸦片的官僚们绅商们乃至教员们,不大半由学生出身么?你慢些鄙视他们,临到你来,再看看你的成就吧!但是你如果在读书中寻出一种趣味,你将来抵抗引诱的能力比别人定要大些。这种兴趣你现在不能寻出,将来永不会寻出的。凡人都越老越麻木,你现在已比不上三五岁的小孩子那样好奇、那样兴味淋漓了。你长大一岁,你感觉兴味的锐敏力便迟钝一分。达尔文在自传里曾经说过,他幼时颇好文学和音乐,壮时因为研究生物学,把文学和音乐都丢开了,到老来他再想拿诗歌来消遣,便寻不出趣味来了。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常时节,便会萎谢。比方打网球,你在中学时欢喜打,你到老都欢喜打。假如你在中学时代错过机会,后来要发愿去学,比登天边要难十倍。养成读书习惯也是这样。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人在青少年时期,就要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2.根据文意,将下而三个语句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只填序号)。
①无论忙 ②比你忙 ③还要忙
【甲】处应填:__________________
【乙】处应填:__________________
【丙】处应填: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甲】② 【乙】③ 【丙】①
3.文中列举达尔文的例子证明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举这个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兴趣的培养越早越好。以达尔文的例子强调读书的好习惯应该尽早培养。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名著自主阅读推荐《红岩》《给青年的十二封信》重点知识梳理,共7页。
这是一份《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原卷版+解析版)-初中语文名著导读之思维导图+知识点汇总+考点速记+习题演练,文件包含《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初中语文名著导读之思维导图+知识点汇总+考点速记+习题演练解析版docx、《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初中语文名著导读之思维导图+知识点汇总+考点速记+习题演练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复习名著精练9.《长征》----有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空题,问答题,阅读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