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导学案
展开《杜甫诗三首》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二、学习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三、作者作品:
杜甫,唐代大诗人,字子美,诗中常以少陵野老自称。年轻时举进士不第,遂各地漫游。天宝时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居长安近十年,安史之乱,逃至凤翔,见唐肃宗,任左拾遗。长安收复后回京,不久辞官,移居成都。晚年携家眷离开成都,漂泊于湘鄂一带,死于途中。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杜甫出身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有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抱负,但因仕途失意,又历经祸乱,有志不展,生活贫困,因而能体察和同情人民的疾苦。其诗歌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刻,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杜甫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发展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丰富和提高了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表现力,并形成了“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现在我们来集中学习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四、诵读品味,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
决眦 搔更短 不胜簪 逾墙走 戍 老妪 咽
学生有感情朗诵诗歌,可以是个人朗诵或者小组合作朗诵
五、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讨论以下问题
1、诗题为《望岳》,但全诗没有一个“望”字,那么,它是怎样得以体现的呢?
2、“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望岳》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教师提示学生,可以联系写作背景,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
3、说出自己《望岳》中最喜欢的诗句,并阐述理由。或者“这首诗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原因”,或者“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你认为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4、《春望》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5、说出《春望》一诗中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阐述理由。(引导学生品味诗人的主观之意是如何同客观现实之境和谐统一的以及这种和谐统一所传达的言外之意,象外之旨。)
6、结合《石壕吏》诗句翻译,理清这首叙事诗脉络。
7、《石壕吏》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8、品味《石壕吏》的语言,分析重点词语的意境。
六、课后延伸:
课后读杜甫的“三吏”、“三别”,写一篇评论文章
答案
1、诗题为《望岳》,但全诗没有一个“望”字,那么,它是怎样得以体现的呢?
参考:远望泰山——近望泰山——凝望泰山——俯瞰泰山(虚写)
2、“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望岳》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教师提示学生,可以联系写作背景,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
参考:这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3、说出自己《望岳》中最喜欢的诗句,并阐述理由。或者“这首诗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原因”,或者“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你认为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比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割”字锤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割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含蓄蕴藉,意在言外,诗人凝望泰山“层云”“归鸟”,不觉时间已久,连眼睛都酸困了,这不正流露了诗人对泰山情有独钟,热爱有加吗?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意蕴丰厚,有一种哲理美。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它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永往直前。
虚实相生的写法使本诗显得摇曳多姿,言有尽而意无穷。1、2句虚写,3、4句实写,5、6句实写,7、8句虚句,虚实交错,意韵悠长。
4、《春望》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前四句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颈联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之情,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叹息衰老,又多了一层悲哀。
5、说出《春望》一诗中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阐述理由。(引导学生品味诗人的主观之意是如何同客观现实之境和谐统一的以及这种和谐统一所传达的言外之意,象外之旨。)
比如:关于表现手法。全诗触景伤怀,移情于物,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关于一字传神。“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破”字使人怵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情感。
名句品评。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奥妙在哪里?
关于诗歌语言的意义美。“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举手搔头,意欲解愁,可是搔头解愁愁更愁,稀疏短发,几不胜簪,顿觉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6、结合《石壕吏》诗句翻译,理清这首叙事诗脉络。
1.第一段.戏剧刚一开场通常会有段“开场白”,用来交待事情的前因和背景。课文第一段就相当于开场白了,在这里作者具体交代了哪些内容呢?
——时间(暮)事件(有吏夜捉人)、地点(石壕村)、人物(老翁、老妪、乳孙、寡媳、差吏)
2.第二段
(开场白完了以后就是演员们登场了。问:根据第二段的内容,如果你是导演,你要求演员着重表现的是哪些动作?)
——呼、怒、啼、苦
吏: 呼――大声叫骂(因) 声音(语言) 补充 表情 怒――横行无忌
老妇:啼――悲惨哭泣(果) 动作描写 描写 苦――辛酸悲苦
3.第三段.
(人物已经登场,表演就少不了对白,下面是老妇的一段话。问:有人说,老妇的“致词”全是吏步步紧逼出来的。你同意这个说法吗?)
——第一层:表明老妇的三个儿子都上了战场,两个儿子已经战死,她家已为那场战争作出巨大牺牲,论理论情都不应再到她家捉人了。
“存者”也生命毫无保障,更无生趣;“长已矣”,表露了对死去亲人的无限哀思。
老妇沉痛地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恻隐之心,高抬贵手。但是差吏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逼出老妇进一步的苦啼申诉。
——第二层:此时,里屋突然传来孩子的声音,差吏逼问,老妪马上转说。
老妇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怜悯之情,网开一面。但是凶狠差吏仍然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甚至要捉走寡媳,逼得老妇说出下面的话。
——第三层:为了快些让家庭脱离危险,也表明前方战事紧急,老妇挺身而出,自请应役了。
4.第四段
从寡媳低微悲苦的哭泣声,暗示出老妇已被捉走 。“夜久”,反映出差吏不满足于捉走老妇,百般威逼,老妇再三啼请自己应役的漫长过程,“如闻”,表现出诗人一直在关切倾听幕惨剧的发展,彻夜未能入睡。呼应开篇的“暮投”,一个“独”字,表明昨暮投宿,老翁老妇双双接待,今晨登程,只有老翁一个相送,老妇已被去承担那根本不应由她承担的徭役了。相送者、被送者的凄惨心情都无法表述。言简意深,凄情绵绵无尽。
7、《石壕吏》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叙述了捕吏乘夜捉人,连老妇人也未能幸免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对人民饱受战祸的深切同情,同时也含蓄地揭露了捕吏的凶残。
8、品味《石壕吏》的语言,分析重点词语的意境。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急应河阳役” 表现了战争的残酷。
“有吏夜捉人”夜,表现了捕吏对村民突然搜捕,令人惊骇,突出环境的紧急。
“老妇出门看”看,表现老妇人很机警,为老翁出逃作掩护。
“急应河阳役”急,既表现了老妇人想让家庭尽快脱离危险的心情,也表明前方战事十分紧急。
“独与老翁别”独,暗示老妇人被捉走,只有与逃回的老翁告别,表现出家庭残破的凄惨景象。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局势的忧虑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高中人教版 (新课标)第二单元5 苏轼词两首念奴娇 赤壁怀古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版 (新课标)第二单元5 苏轼词两首念奴娇 赤壁怀古学案,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方法,学习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人教版 (新课标)第二单元5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版 (新课标)第二单元5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学案及答案,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点与难点,学习方法,知识链接,学习过程,当堂检测,反思与感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咏怀古迹(其三)导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咏怀古迹(其三)导学案,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难点,作者作品,诵读品味,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课后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