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新课标同步导学高一语文课件:3.9 劝学 课件(人教版必修3)677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新课标同步导学高一语文课件:3.9 劝学 课件(人教版必修3)677第1页
    新课标同步导学高一语文课件:3.9 劝学 课件(人教版必修3)677第2页
    新课标同步导学高一语文课件:3.9 劝学 课件(人教版必修3)677第3页
    新课标同步导学高一语文课件:3.9 劝学 课件(人教版必修3)677第4页
    新课标同步导学高一语文课件:3.9 劝学 课件(人教版必修3)677第5页
    新课标同步导学高一语文课件:3.9 劝学 课件(人教版必修3)677第6页
    新课标同步导学高一语文课件:3.9 劝学 课件(人教版必修3)677第7页
    新课标同步导学高一语文课件:3.9 劝学 课件(人教版必修3)677第8页
    还剩5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9 劝学说课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第三单元9 劝学说课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文脉梳理,答案B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9课 劝 学□ 《荀子》
    我们正置身于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与我们一生相伴相随。唯有学习,我们才能有让人羡慕的资本;唯有学习,我们才能搭乘世纪的快车,奏响青春的旋律。“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两千多年前的孔子面对浩瀚的知识发出了这样的喟叹。那么,学习的重要性在哪里?
    如何学习才能提高效率?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继孔孟之后最有名的儒家学者荀况在他的代表作《劝学》中回答了这些问题。文章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它作为先秦诸子集大成者的文学成就。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锲而不舍,金石可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名句默写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自主校对】一、róu lì pù yú nú kuǐ lòu qì jì zhǎ二、1.“”通“煣”2.“有”通“又”,“暴”通“曝”3.“知”通“智”4.“生”通“性”
    三、1.①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②锐利 ③小病 ④妒忌 ⑤苦痛 2.①听见 ②见闻,见识 ③听说 ④知道 ⑤用鼻子嗅 ⑥闻名,出名3.①凭借、借助 ②与“真”相对,不真 ③借 ④宽恕,原谅 ⑤假期4.①横渡 ②终止 ③与世隔绝的 ④消失 ⑤非常5.①强健 ②有力的弓 ③有余 ④勉强,竭力 ⑤强盛6.①向远处看 ②盼望,希望 ③名望 ④视野 ⑤月圆之时,农历每月十五
    四、1.①而,连词,表并列,可不译 ②而,连词,表修饰,可译作“地” ③而,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可是” ④而,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于是”2.①介词,从 ②表比较 ③引进动作对象,对,向 ④在……方面 ⑤向,对 ⑥表被动
    五、1.验,检查 2.用耳听 3.爪子,牙齿 4.蟹腿,名词 5.金属制的刀剑等 6.木匠用来拉直的墨线 7.寄居存身 8.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六、1.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变直 2.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变锋利 3.名词作状语,每天 4.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5.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高处 6.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善行 7.使动用法,使……弯曲 8.名词活用为动词,游水 9.数词活用为形容词,专一 10.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
    七、1.判断句 2.判断句 3.状语后置,“于蓝”后置 4.状语后置,“于物”后置 5.定语后置句,“之”为后置标志 6.被动句八、1.冰 水为之 而寒于水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4.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5.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一、作者档案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当时人尊称他“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思想家、教育家。他虽属于儒家学派,但也受到各家的影响,成为先秦唯物主义的集大成者。
    他主张既要顺乎自然规律,也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在对自然界的认识方面,他认为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但人通过一定的努力可以认识自然界。他主张“法后王”,在政治上主张用礼、法和术来维持社会秩序。因此可以说,荀子已经超脱了儒家思想束缚,他的学说,对以后的法家思想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二、背景回放荀子主张人性恶,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好利恶害,如果任人顺性发展,人与人之间就会互相争夺,使社会陷入混乱;必须由圣人制定礼义,进行教化,才能使人转而为善,使社会秩序正常安定。所以他认为人性是恶的,而善则是后天人为教育的结果;
    善不是性,而是“伪”。他与孟子一样,也肯定人人都可以经过自己的努力而成善成圣,只是成善成圣的途径与孟子所说的不同。他不是强调尽心知性,而是强调学习、积累,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来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劝学》正是体现了荀子的这个思想,强调学习对后天的教育作用。
    一、整体悟读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是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呢?
    参考答案: 课文第二段末句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从上文看,这是前文几组比喻得出的结论。从这一点看,荀子劝学是“劝”人们首先要学习做人。另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一句同样着眼于品德的养成。从荀子“性恶论”主张来看,荀子认为学习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所以,学习的对象也就是品德的学习和养成。
    二、局部涵泳1.荀子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的?参考答案: 荀子从三个方面来论述“学不可以已”。(1)从学习的意义方面论述。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人要改造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学习的意义是重大的,因而“学不可以已”。
    (2)从学习的作用方面论述。作者用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能够弥补不足,并得出结论: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是因为君子善于利用学习的帮助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因而“学不可以已”。(3)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方面论证。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因而“学不可以已”。
    2.怎样正确理解下面这句话: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参考答案: 砺,磨刀石。参,验、检查。省,省察。过,此为名词,过错、过失。此句意思是:所以木头经墨线比量后一加工就直了,刀剑放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反复检查自己,就能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作者用一“故”字,以示对上文的归纳,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而改变了原来的状况,根据同样的道理推论,人也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学习对改造人的品性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通过后天不断学习改造获得的。这两个比喻并列使用,喻意更为明确、深刻。同时它也对后面的进一步推论奠定了基础。
    3.本文第二段运用了几个比喻?它们有何内在联系?参考答案: 第二段中用了五个比喻。前两个比喻“青出于蓝”和“冰寒于水”是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一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
    三、开放探究关于文中“(蟹)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一句的理解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你是如何认识的?
    思路提示一:荀况所述是不符合实际的。据老农说,蟹是会挖洞的。生物研究者说,蟹会挖洞,蛇鳝也会挖洞。但蛇鳝是利用天然的缝隙,用头钻进去,转动身子,产生动力,从而挖成洞穴的。蟹偶尔存身于蛇鳝之洞穴,并非自己不挖洞。认为蟹不会挖洞,是观察不全面而造成的错误认识。
    思路提示二:荀况认为蟹性浮躁,用心不专,自己不会挖洞,没有蛇鳝之穴就不能安身,并非是在讲生物知识,他是以此来说明一个道理,告诫人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获得成功。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如此苛求于古人。
    二、意旨探微《劝学》为《荀子》的开篇之作,作者充分深刻地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态度,劝导人们以正确的心态和方法去学习,从而提高品位境界,改变品性才智,修身养德,完善自我。
    1.总分结构,条理清晰全文采用“总——分”式结构,先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然后设三个分论点,使每个分论点又成为论证中心论点的依据。2.比喻对比,论证具体在本文中,说理是通过大量形象生动的比喻来进行的。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表达得具体生动,明白易懂,从而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3.语言整齐,韵律畅达本文的语言形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韵律美。文中的比喻大都采用对偶、排比的句式,整齐和谐,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也使文章朗朗上口,便于诵读。多用偶句兼用散句,既整齐对称,又参差错落,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和表现力。还用了一些排比句,读起来语气畅达,有气势。
    解析: B项“跂”应读qì,“靛”应读diàn;C项“跬”应读kuǐ;D项“镂”应读lòu。答案: A
    解析: 规,圆规。答案: A
    3.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解析: A项“有”通“又”;B项“生”通“性”;C项“知”通“智”。答案: D
    解析: B项中“水”为名词作动词;其他均为名词作状语。答案: B
    5.下列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微斯人,吾谁与归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D.甚矣,汝之不惠
    解析: C项与例句皆为定语后置句。A项为宾语前置句;B项为状语后置句;D项为主谓倒装句。答案: C
    一、文段精析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6~12题。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答案: 古义:蟹钳。今义:两膝弯曲,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
    解析: ②动词,往,到;③结构助词“的”;④定语后置的标志;⑦结构助词“的”;⑧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答案: B
    9.从文言句式特点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何陋之有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解析: A是定语后置;B、C、D皆为宾语前置。答案: A
    10.准确翻译下面文句。(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略
    11.本段共六句,共分几层?请在文中标出来,并指出每层的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分三层。一层(l~2句),学习要积累;二层(3~4句),学习要有恒;三层(5~6句),学习要专心。12.本段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答案: 比喻论证
    二、类文迁移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13~16题。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有顷,复诵。其母知其①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曰:“此织断,能复续乎?”自是之后,孟子不复矣。【注】 ①:xuān,遗忘。
    答案: ……的样子 什么14.在文中找出同义词填在括号中。①失(  ) ②此(  )答案: 是
    15.下列各句中的“之”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A.呼而问之 B.以此戒之C.多作自能见之 D.自是之后解析: A、B、C均为代词。答案: D
    16.翻译句子。(1)何为中止?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织断,能复续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为什么中间停顿了?(2)这个织物割断了,还能再接上去吗?
    17.把下面四句话按恰当顺序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使之成为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在先秦,主要有五种人格理想:墨子的苦行侠人格,____________;杨朱的贵我人格,____________,孟子的大丈夫人格,____________;荀子的君子式人格,____________;
    再一种便是庄子式的人格了:独来独往,不吝去留,若垂天之云,悠悠往来聚散,在一种远离的姿态中显出格外的美丽与洒脱。①锋芒毕露,正义在胸 ②平和公正,循规蹈矩 ③赴汤蹈火,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 ④绝对自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解析: 根据横线前面一句话的内容,来填写符合人物的人格。答案: ③④①②
    18.“学习”为历代明哲之人所重视,有许多劝学的名句。如:“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色,阶前梧叶已秋声。”下面是民国时期熊伯伊写的《四季读书歌》小诗的开首:“春读书,兴味长,磨其砚,笔花香。
    读书求学不宜懒,天地日月比人忙。”请你仿造这首小诗,以“夏读书”“秋读书”“冬读书”为第一句,写一首小诗,来鼓励学习,倡导学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参考:夏读书,日正长,打开书,喜洋洋。田野勤耕桑麻秀,灯下苦读声朗朗。秋读书,玉露凉,钻科研,学文章。晨钟暮鼓催人急,燕去雁来促我忙。冬读书,年去忙,翻古典,细思量。挂角负薪称李密,囊萤映雪有孙康。
    ◇ 学习名句(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2)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3)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唐太宗)(4)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 (王充)(5)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6)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7)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陶渊明)(8)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董仲舒)(9)应当随时学习,学习一切;应该集中全力,以求知道得更多,知道一切。(高尔基)(10)地不耕种,再肥沃也长不出果实;人不学习,再聪明也目不识丁。(西塞罗)
    活到老,学到老[文本回顾]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提高自身学识修养的过程。荀子在《劝学》中提出的观点“学不可以已”,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中国传统文化向来注重各种形式的学习,也留下了很多成语、古训,如勤能补拙、天道酬勤、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等,再如“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都是劝人勤奋、积累、学习要专心的名句。
    对此,文中有许多经典的论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是讲积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是讲坚持不懈;“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讲用心专一。[应用角度]  “积累”“勤奋”“学无止境”“防微杜渐”“坚持就是胜利”“永不放弃”“专心致志”
    比喻论证[方法点拨]本文阐述道理,以常见的事情或现象设喻。设喻方式富于变化,有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等;有正反设喻,如“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蚓”和“蟹”等。论证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
    使用比喻论证应注意的问题:(1)作为喻体的事物,应当是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这样才能既通俗又生动地说明另一个事物。(2)比喻应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如可以把教师比喻成蜡烛、春蚕,说明他们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如若将他们比喻成能使别人干净起来,可他们自己却越来越脏的抹布、扫帚,就会“引喻失义”,应当注意。
    (3)因为比喻的双方缺乏本质上的内在联系,所以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要完整、深刻地论述一个问题,不能仅靠几个比喻,应把它和例证法、分析法等结合起来使用。
    [学以致用]以“真情”为话题,运用比喻论证写一个120字左右的精彩段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寂寞荀子□ 王善鹏一荀子很寂寞,也很无奈,从他那荒凉的陵墓可以看得出来。小时候常去外婆家,每次去外婆家的路上必在一个杂草丛生的土丘上玩耍一阵。年龄稍大一些时,问大人土丘是何物,被告知是大地主的坟墓。直到上初中才惊讶地听说那个土丘原来是荀子墓。当再去外婆家路过这个土丘时,内疚之心便油然而生。
    在我名不见经传的故乡,竟沉睡着一位影响了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圣贤,这使我不由得感到自豪,随即又不安起来。我开始埋怨家乡的父老,我们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有如此显赫的人物,我们既没有尽地主之谊,更没有表现出鲁南人的热情豪放。而是无情地把这位客人抛到荒山野外。
    荀子墓位于兰陵镇东南两公里处,墓地东邻横山山脉,这就注定了荀子墓的地理位置在山麓洼地。荀子墓西邻城南王庄,所谓城,已经不是先生在位时那个曾经辉煌的兰陵城了,如今的兰陵,属于山东省苍山县的一个镇,除了李白在《客中行》里赞誉过的那个美酒厂还艰难地支撑着兰陵的门面,已经看不出当年兰陵城任何的蛛丝马迹了。
    荀子墓长满了野草,周围有几棵瘦弱的洋槐,既没有楼阁庙宇,又没有苍松翠柏。逢年过节也没有人烧香祭奠,至今给人的感觉仍是凄凉。荀子远离喧嚣,被世间的尘埃湮没。
    二这使我不禁想起了兰陵的另一位名人,他是被茅盾先生称为午夜彗星的近代作家王思玷先生。王思玷先生可谓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他仅留的几篇作品被家兄王善民先生编入《午夜彗星》。在兰陵,王思玷是名人,甚至胜过荀子。如果你有机会去兰陵,站在西街口上,一定能看见西山上王思玷先生的巨型雕像,王思玷先生神采奕奕,戴一副近视镜,留中分头,面对两公里外长眠的荀子,不知感想如何?
    面对一代宗师,王思玷先生像是在背诵荀先生的那首著名诗篇:“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生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更像是背诵那首妇孺皆知的文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王思玷先生的雕像是在地方政协的倡议下,兰陵的仁人志士们自筹资金树立的,雕像下面的石座四周密密麻麻地刻满了捐钱人的名字。这不难看出,兰陵人还是挺慷慨的。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这是李白的《客中行》,李白的许多著名诗篇都是酒后有感而发,一生的著作数不胜数,兰陵人对《客中行》却情有独钟。兰陵酒的商标上不仅有李白的诗篇,更有李白的头像,并且以法律的形式进行了注册,这难道不是兰陵人的精明?
    《客中行》不是诗,更像广告词,比那个铺天盖地的推销词“相信我没错的”说得更加含蓄而富有内涵。李白为兰陵酒产生的名人效应持久不衰,使兰陵人世代受益。兰陵人把一个酿酒作坊发展成今天的集团公司,这除了兰陵人自身的努力之外,李白功不可没。
    兰陵人知恩图报,在美酒厂的办公楼前建起了一座高大雄壮的太白楼,据说这个太白楼的建造施展了兰陵人大胆的想象力,登上太白楼,使人联想到李白当年把酒临风醉卧兰陵的洒脱风采。看得出,兰陵人还是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的。
    三相对于李白来说,荀子是个地道的兰陵人,他曾两度就任兰陵令,在位十八年,走遍了兰陵的山山水水,政绩卓著,内治外联,实惠于民,政平而民安。宋朝徽宗皇帝非常敬重荀子,曾下令建造荀子庙,荀子庙年久失修,早已倾圮。明朝诗人李晔专程来兰陵拜谒荀子墓,见荀子墓孤寂荒凉,感慨万千,曾赋诗一首“古冢萧萧鞠狐兔,路人指点荀卿墓。
    当时文采凌星虹,此日荒凉卧烟雾。卧烟雾,秋黄昏,苍苍荆棘如云屯。野花发尽无人到,唯有蛛丝罗墓门。”道光21年(1841年)清政府曾补建荀子墓碑一座,光绪30年又立“楚兰陵令荀卿之墓”碑。1977年被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保护单位,苍山县革委会另立保护标志碑一座。
    我想起了荀子的另一篇文章,“人有三不祥:幼而不肯事长,贱而不肯事贵,不肖而不肯事贤,是人之三不祥也。人有三必穷:为上则不能爱下,为下则好非其上,是人之一必穷也;乡则不若,背则谩之,是人之第二穷也;知行浅薄,曲直有以相县矣,然而仁人不能推,知士不能明,是人之三必穷也……”我定眼看看兰陵人,再次瞻仰荀子墓,竟无言以对。

    相关课件

    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四3 *哈姆莱特说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四3 *哈姆莱特说课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文脉梳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三锦瑟背景图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三锦瑟背景图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参考答案,文脉梳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必修三14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课文课件ppt: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三14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课文课件ppt,共60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精品推荐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