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学年第二单元4 《诗经》两首采薇同步测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二单元4 《诗经》两首采薇同步测试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语言表达,诗歌鉴赏,默写,文言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B.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C.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D.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2.下列各句中,画线的“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秋以为期
A.以尔车来
B.以望复关
C. 不以物喜
D.以我贿迁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 岂不日戒,狁孔棘
B.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C.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D.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5.下列各句中,属于倒装句的一项是( )
A.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B.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C.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D.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搜集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B. “风”“雅”“颂”是《诗经》的三部分,其中“雅”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后人把它们合称为“诗经六义”。
C. 我国文学史上向来“风”“骚”并称。“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是指屈原的代表作《离骚》。“风骚”是指我国古代文学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后代也用“风骚”泛指文学。
D. 《诗经》又简称《诗》,《尚书》又简称《书》,“五经”指的是《诗》《书》《礼》《易》《春秋》。
二、语言表达
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桥从《诗经》里延伸开来,横跨在岁月的河流上,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仰看日月星宇,承载着所有人的脚步,谦卑地迎来送往。任时光的流水从脚下消逝,让胸膛里带着菜花香的习习河风,去抚慰岁月的苍凉。桥下是潺潺流水,水中是参差荇菜,古代的月亮照着今人。谁是那窈窕淑女?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谁还在溯游从之,寤寐求之?谁还在水边寄托着相思?走进水乡,不经意,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翻译下列句子。
(1)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学完这两首诗后,老师要求任选其中的一首诗,写一篇赏析文章,并且拟了一个标题作为示例:《为国赴难中的家园之思——〈诗经·采薇〉赏析》。请你模仿这种形式为《诗经·氓》拟一个题目。
答:
三、诗歌鉴赏
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 句
杜 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上面这首诗歌是怎样以乐景写哀情的?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以下各题。
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①。嗟我怀人,置彼周行②。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③。我姑酌彼金罍④,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⑤。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注】①采采:不断地采;指茂盛貌。卷耳:即苓耳。形如鼠耳,叶青白色,白花细茎,蔓生。可食,但滑而少味。盈:满。顷筐:浅筐。②彼:指顷筐。周行:大路。行,道路。③虺隤(huī tuí):马疲劳生病。④金罍:青铜酒器,比酒樽大,是青铜时代贵族所用的器物。⑤玄黄:生病。
11.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陟彼崔嵬”一句是说采卷耳的人因思念远方的人儿走上高高的山岗。
B.“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是说文中的“我”以斟满酒杯来消除对远方人的思念。
C.诗人用了“虺隤”“玄黄”“瘏矣”等词语,把旅途中马的疲劳的神情刻画了出来。
D.诗人用“崔嵬”“高冈”“砠”等词语,表现了旅途的艰难和自己采卷耳的辛苦。
12.对这首诗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四章,第一章是以思念征夫的妇女的口吻来写的;后三章则是以思家念归的男子的口吻来写的。
B.第三章是对第二章的重复,带有变化的重复在中并不常见。
C.首章女子的独白呼唤着远行的男子,“不盈顷筐”的卷耳被弃在“周行”而去寻找他。
D.诗歌开头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将自己比喻成丢弃在路边的卷耳被丈夫抛弃。
13.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意在表明一位采卷耳的女子被其丈夫抛弃后的心理变化。
B.该诗多处运用反复,强烈地表达了情感,反映了女子的心理变化过程。
C.为中国诗歌长河中蔚为壮观的“怀人诗”开了一个好头,其深远影响光泽后世。
D.诗的最后是以一种自问自答体收场,以“吁”一字对全诗进行总结,点名“愁”的主题,堪称诗眼。
14.对于“我马”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我马”是想象的,并非实际存在,作者想以此来说明采卷耳人的辛苦。
B.作者通过“我马……”的反复,意在刻画怀人思归的惆怅。
C.古人外出皆以马为主要交通工具,作者借此以说明远行的人所受的漂泊之苦。
D.为寻找心上人,女子骑马远行,以马的疲劳和生病来说明女子寻找心上人的辛苦。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各题。
芣 苢①
采采,薄言②采之。采采,薄言有③之。
采采,薄言掇④之。采采,薄言捋⑤之。
采采,薄言⑥之。采采,薄言⑦之。
注 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fú yǐ):车前(草名),可食。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③有:得到。④掇(duō):摘取,拾取。⑤捋(luō):成把地握取。⑥(jié):手持衣角盛物。⑦(xié):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15.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________。
16.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诗歌 ,完成下列各题。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1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将:愿,请。
B.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乘:登上
C.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耽:耽搁
D.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悼:伤心
19.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你认为氓是个怎样的人?
四、默写
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表现女主人公日夜操劳,勤奋不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氓》中结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女主人公对负心丈夫不再存有想法,对婚姻果断作了结的刚强性格。
(3)《采薇》中形象地揭示了征人的内心世界的名句是“昔我往矣,______________。今我来思,______________”。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①。王于兴师②,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③。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④!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注]①袍:长衣。行军者日以当衣,夜以当被。②兴师:出兵。③泽:通“”,内衣,指今之汗衫。④作:起。
2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共三章,均以“岂曰无衣?”落笔,在反复咏唱中强化了反诘的语气和语意,催人奋进。
B.或同穿一“袍”,或同穿一“泽”,或同穿一“裳”,是说明百姓们从军时贫穷“无衣”,反映了他们悲愤哀怨、无可奈何的感情。
C.“王于兴师”——秦王要发兵了。为王而战,就是为国而战,古代人的国家观念强烈,为君就是为国。
D.全诗叙写了出征前战友相互勉励的情形,抒发了团结友爱、共御外侮的壮志豪情。
22.该诗每章的开头形式相同,只变换几个字,这属于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按要求作文。
“中国古典诗歌中最根本的东西,就是诗歌中的人文传统、人文关怀。”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作品或表现出对生命的关爱,或表现出对民族的忠贞,或表现出对故土的眷恋,或表现出对亲情的怀念,或表现出对友情的珍爱……这些诗歌都蕴含着巨大的人文内涵和人格魅力。
请以“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人文传统”为话题,自拟标题,自选角度,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A项“匪”通“非”,不是。C项“于”通“吁”,感叹词。D项“说”通“脱”,脱身。
2.【答案】D
【解析】D项与例句都是介词,把。A项用。B项连词,表顺承。C项因为。
3.【答案】D
【解析】D项均为名词,道路。A项动词,愿,请/名词,将领。B项同“暮”,年末/副词,不要。C项动词,说/名词,话。
4.【答案】C
【解析】A项日:名词作状语,每天。B项雨:名词作动词,下雨。D项黄:形容词作动词,变黄。
5.【答案】C
【解析】C项为宾语前置句,即“以秋为期”。
6.【答案】B
【解析】“风”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
7.【答案】(示例)①俯听流水淙淙 ②谁是那在水一方的伊人 ③就走进古人为今人设计的梦中
【解析】
8.【答案】(1)女子没有什么过错,男子行为却前后不一致了。
(2)(你的心愿)已经满足了,就凶恶起来了。
(3)四匹马行列整齐动作熟练,还有用象牙装饰的弓,用鲨鱼皮制作的箭袋。
(4)如今我在归乡的途中,下着大雪,雪花纷纷扬扬漫天飞舞。
9.【答案】(示例一)《一曲妇女的悲歌〈诗经·氓〉赏析》
(示例二)《多情自古空余恨,此恨绵绵无绝期——解读〈诗经·氓〉中的女主人公》
【解析】为赏析文章拟写标题。首先要明确赏析的角度,可以从形象、意旨、情感、语言、表现手法等角度任择一点,其次要注意标题的语言要简洁明确,另外,还要注意与题干中所给的示例相符合。
10.【答案】“归”字点明这是一首漂泊在外的游子思乡之诗,感情基调应是哀婉伤感的,但诗的前两句分别敷以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这么美的景色,非但不能引起作者游玩的兴致,反而更勾起他漂泊的感伤,岁月荏苒,归期遥遥,思乡哀婉之情更加浓厚,这就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的表现手法。
11.【答案】D
【解析】D项,没有指明表现了谁在旅途中的艰难,同时,诗中也没有反映出采卷耳有多么艰辛。
12.【答案】A
【解析】B项,后半句是错误的,“带有变化的重复”在《诗经》中是经常出现的,如《采薇》。C项,诗中并没有看出要将采卷耳的筐放在路边去找思念的人,所以是错误的。D项,诗中开头只是运用了起兴的表现手法,并未有比的表现手法,更没有将自己比喻成卷耳的意思。
13.【答案】A
【解析】A项,该诗并没有表现女子被丈夫抛弃的内容。
14.【答案】B
【解析】A项,说通过“我马”来说明采卷耳人的辛苦是错误的,“我马”应是思家念归男子的马。C项,说“漂泊之苦”是错误的,诗中没有表达出漂泊的意思。D项,说女子骑马远行是错误的,并未说明她要骑马远行,这些都是作者想象的。
15.【答案】赋
【解析】 通过全诗“采”“有”“掇”“捋”“”“”等,可看出本诗在直言采,可判定手法为赋。
16.【答案】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
【解析】采集野菜的劳动过程,主要体现在“采”“掇”“”和“有”“捋”“”等动词上,通过这些动词来展现妇女们劳动的场景。
17.【答案】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
18.【答案】C
【解析】耽:沉溺
19.【答案】女主人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环境决定的。当时,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都维系在配偶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配偶,那么她的悲剧就是不可避免的。
男主人公“氓”,可以说是男权社会的一个代表人物。在求婚时,他对女主人公的感情是真挚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女主人公容颜渐衰,他的爱情也随风而去,全然不念往日的恩爱,并无情地遗弃了配偶。所以说男主人公“氓”是一个对家庭不负责任、始乱终弃的人。
【解析】要结合文章的内涵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来分析。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从文中的“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等句可知“氓”的品性。
20.【答案】(1)夙兴夜寐 靡有朝矣 (2)反是不思 亦已焉哉 (3)杨柳依依 雨雪霏霏
21.【答案】B
【解析】应该是表现了百姓们宁可“同袍”“同泽”“同裳”也要奔赴战场,共同杀敌,誓死卫国的精神。
22.【答案】属于重章叠句的手法。它形成了回环往复的音乐美,同时强化了诗歌的情感。由于更换了词语,内容更加丰富,诗意得到发展。每章第一、二句,分别写“同袍”“同泽”“同裳”,展现了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
23.【答案】佳作赏读
悯农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人文传统
记得作家李国文曾说过:“在古代,中国的诗坛之所以人才辈出,佳作层出不穷,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诗人在面临个人伟大抱负与封建黑暗官场现实的矛盾时,良知往往使他们站在了大多数人这一边。”的确,诗人的这种“回归大众”的举动,为中国的诗歌文化注入了太多的活力与精神。而这些在矛盾中作出正确抉择的伟大诗人们,不知不觉中将他们的“悯农”情怀提升到了“人文传统”的高度。他们带来的精神财富,我们至今还受用无穷。
“悯农”,通俗地说,就是关爱、同情那些在封建势力压迫下过着贫苦生活的劳动人民。而它的内涵,早已通过凝练优美的诗句烙在了我们的思维意识中。在中国,想必刚刚学会说话的孩子也能用稚嫩的嗓音背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稍长,我们又学会了白居易的《观刈麦》,至今,“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仍清楚地印在我的脑海中。为表达“悯农”主题,中国的诗人还注意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比如,《病牛》中所描写的独卧残阳的老牛,就象征了奉献一生、劳动一生的贫苦劳动人民。聪明的作者借这个典型形象,将自己的“悯农”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每读这首诗,我们都不由得被诗中流露出的对百姓的赞美和同情所打动。可以说,诗歌在对“悯农”情怀的传承上功不可没。
“悯农”,在另一方面大胆地控诉了封建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促进群众觉醒、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诗人利用诗歌精巧简练、对仗工整、朗朗上口的特点,用朴素的语言为当时的人们揭露着黑暗不公的社会现实。“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这些诗句我们耳熟能详,有些甚至已内化为我们精神的一部分。余秋雨先生说得好:“(古代诗文经典)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连绵不绝的长廊。”这些“悯农”诗在传诵的过程中,很容易将其思想内涵传播给普通民众,从而激发他们的斗争热情和抗争精神。这是非常可贵的。
“悯农”只是中国古典诗歌所体现出来的人文传统之一。即使在现代化脚步日益加快的今天,“悯农”也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相信我们在吟诵着“锄禾日当午”时,心里也一定会涌动着关爱劳动人民的情怀,并真诚希望他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名师点评 本文准确理解题意,立意时善于化大为小,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人文传统”细化为“悯农”。“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构思谨严,层次明晰。开头引用名家名言,自然导出论题;展开时设置层次,从两个方面来论述,一是关爱、同情劳动人民,二是大胆地控诉封建统治者,论述深入透彻;结尾收束,警策有力。本文最大亮点是思绪灵动,旁征博引。“念此私自愧”、“十指不沾泥”等诗句信手拈来,准确贴切;李国文、余秋雨等名家名言娓娓道来,含蓄蕴藉。
【解析】写作指向 这是个传统的话题作文,写好这篇作文难度不大,须注意三点:(1)研读材料,弄清话题含意。这个话题是由偏正短语构成,“中国古典诗歌”是限制词,明确限制了选材,必须是“中国”的、“古典”的。“人文传统”是关键词,内涵极为丰富。借助所提供的材料,人文传统可明确为:①对生命的关爱;②对民族的忠贞;③对故土的眷恋;④对亲情的怀念;⑤对友情的珍爱。在此基础上化大为小,准确立意。(2)丰富联想,广泛选取素材。以“对民族的忠贞”为例,先纵向联想,南宋诗人文天祥堪为代表,“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抒发了对祖国的眷恋和对大宋王朝的追怀。明末清初大诗人吴梅村可为佐证,“受恩欠债应填补,总比鸿毛也不如”表达了对晚年仕清的沉痛自责。相关的还有很多,不胜枚举。再横向联想,如文天祥的“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表现对南宋的一片忠爱;他的“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颂扬了历代忠臣义士的高风亮节,千载而下,具有震撼人心的道德力量。(3)联系现实,嫁接时事热点。行文时,既可与素质教育联系,又可与当前蓬勃开展的“诗教”嫁接。感受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人文关怀,剖析中国古典诗歌对人生的认识、对人生的关爱。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二氓课后练习题,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面各句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下列各句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是,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下列句子中无活用现象的一句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二第二单元4 《诗经》两首氓课后练习题,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面各句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下列各句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是,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下列句子中无活用现象的一句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二采薇课时训练,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理清思路,把握内容,赏析,指出通假字并解释,指出词类活用 情况并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