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学期期末复习质量综合检测试题测试卷 (33)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学期期末复习质量综合检测试题测试卷 (33),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本题满分 45 分】,写作【本题满分 50 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卷(考试时间:120 分钟;满分:120 分) 温馨提示:本试题共三道大题,含 21 道小题。其中,第 1-5 小题为“语言积累及运用”;第 6-20 小题为“阅读”;第 21 小题为“写作”。所有题目均在答题纸上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积累及运用【本题满分 25 分】 (一)诗文默写与理解【本题满分 13 分】1.根据提示填空(10 分)①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②夕阳西下,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③ ,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④ ,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⑤我寄愁心与明月,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⑥几处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⑦ ?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⑧转转不已, ?(纪昀《河中石兽》) ⑨ ,于我如浮云。(《<论语>十二章》) ⑩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何其芳《秋天》) 2.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孟浩然《过故人庄》前两句交代“过故人庄”的原因,主人待客仅用鸡黍(泛指饭菜,杀鸡待 客),客人一请就到,说明主宾之间感情融洽,不拘常礼,友谊极深。 曹操的《龟虽寿》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两句是诗人自我形象的艺术写照,体现了诗人要 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豪情壮志。 王湾《次北固山下》一诗中“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两句,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家乡的喜悦 激动的心情。 晏殊《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云,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意思是惋惜新花落去,庆幸旧燕归 来,非常深切委婉地表达了对时光生命和美好事物的热爱与眷恋之情,情调柔媚和婉。(二)语言运用与名著阅读【本题满分 12 分】3.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答。(4 分)近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相关通知,要求各类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应严格按照规范写法和
标准含义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字、词、短语、成语等,不得在成语中随意插入网络语言或外国语言 文字,不得使用或介绍根据网络语言、仿照成语形式生造的词语,如|“喜大普奔”、“累觉不爱”、 “人艰不拆”等等。如果你的同学小明却热衷于使用这类“生造词语”,你怎样劝说他运用规范用语, 放弃使用这类生造词语。(不超过 60 字)
下面画线的语句在表达上存在问题,请加以改正。(2 分) 《舌尖上的中国》是中央电视台正在播出的中华美食文化一部纪录片。不少人都在每晚 10 点准时守在电视机前享受“夜宴”。烹饪师的加工制作,使观众看到诱人的画面听到了美妙的声音。本片的魅力在于它将“饮食文化”这个宏大的主题,浓缩在短短的几集纪录片里。不少观众表示,纪录片引发了他们食欲和思乡情感的双重共鸣。改后的句子: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6 分) 《伊索寓言》是世界文学史上流传最广的寓言故事集之一,两千多年来以其特有的人生智慧和艺术魅力受到各国人民尤其是青少年的喜爱,《蚂蚁和蝉》、《两只口袋》、《衔肉的狗》等都是其中的名篇。请从上述三则寓言故事中选择其中一则,先简要概述其主要内容,然后再说说这则故事的寓意。概述故事: 故事寓意: 二、阅读【本题满分 4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满分 12 分】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 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智子疑邻》)魏文侯①与虞人②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 将焉之③?”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④之。(《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注释】①魏文侯:战国时魏国的国君。②虞人:管理山林的小官员。③之:到,往。④罢:了 结。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A.其.此之谓乎 (代词,这个) B.其家甚智.其子 (以……为聪明) C.不亦颠.乎 (通“癫”,疯狂) D.公将焉.之(哪里)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与“身自罢之”的 “之”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沿河求之.,不亦颠乎(《河中石兽》) B.人皆贺之. (《塞翁失马》) C.其邻人之.父亦云 (《智子疑邻》) D.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2 分) A.是.日,饮酒乐是.非木杮(河中石兽》)B.吾与虞人期.猎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C.天又雨.,君将安之天雨.墙坏(《智子疑邻》)D.乃.往,身自罢之去后乃.至(《陈太丘与友期》)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虽有嘉肴》选自《学记》,《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 B.《虽有嘉肴》一文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观点,从现代教育学的观点看仍然值得重视。 C.《智子疑邻》选自西汉刘安编著的《淮南子》一书,这则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D.《魏文侯与虞人期猎》一文中的魏文侯信守约定,冒雨期猎,体现了他的诚信。 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①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②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满分 15 分】 爆米花①那年,被父母硬生生塞到了一辆破.旧.不.堪.的板车里,一路颠簸。一条百年小巷里便有了我的家。 ②小巷的尽头有一片不大的空地,原本是家家户户的生活垃圾集散地。一般我宁愿在家,也不情愿迈出家门半步。有一天冷不丁发现,这里变得异常干净利落了。一个像唱大花脸的爆米花男人
犹如天外来客,迅速成为我们小巷里最受欢迎的人。 ③一个椭圆状密封的黑锅,架在一台铁皮制成的低矮小炉子上。“唱花脸”男人掀开厚重的盖子, “哗啦”灌上满满一杯黄澄澄的玉米,喜欢吃甜的,就放少量的糖精粒。然后烧上炭火,一手拉动风箱,一手不紧不慢地有节奏地摇动着摇手,不停地转动,眼神一秒也不放松地死盯着 xiānɡ( ) 嵌在锅架上的那块圆表。十几分钟的工夫,火候已到。他把黑锅掀起来移开火苗处,把入口伸向顺放在地上的一条用铁丝编制的圆桶。每到此时,我们都会闪得远远的,生怕黑锅会像一颗雷把我们炸得粉碎。双手紧紧地捂住双耳,背着身,不敢看。直到“砰”的一声巨响,一股诱人的香气扑鼻袭来,随即一窝蜂地转着圈捡着迸到外面的爆米花。一炉接一炉地如此反复着,直到“唱花脸”的收拾好行头骑上自行车,我们才恋恋不舍地回家。④我家属于城镇户口,没有地种。当时粮站也不供应玉米,想吃爆米花就成了最头痛问题。平时,我是不爱串门的,也很少找小朋友去玩。自爆米花被自己视作世上第一美味,我便开始和带爆米花的小伙伴结成了盟友,经常一块玩,能蹭他们一点吃的,心里也美滋滋的。⑤可渐渐我就舍不下这张小脸了。有一次实在想吃了,就趁父母不在家,偷偷从里屋的瓦罐里舀出几瓢白面粉,用小盆端着,晃晃悠悠进东家出西家换玉米,当时自己也并不知道白面比玉米贵, 还生怕人家吃了亏,可怜兮兮地巴望着。换完玉米,从母亲经常放钱的床席下数出一角五分钱,揣到怀里,像抱了只窜上跳下的兔子。爆完后,一路连蹦带跳捧着“赃物”逃回家,插上大门,东藏西掖,最后找了个墙根,还觉得不安全,又在上面蒙上几层旧报纸,才得意地把爆米花大把大把地塞进嘴里,直到小嘴都不能再鼓。⑥秘密没两天就被精明的母亲发现了,我一下就犯了傻,就等撅屁股挨揍了,可母亲依然没事人似的该干啥干啥,这让我心里更没了底。⑦后来,每天放学回家,我都会发现地上的衣服又多了一捆,闲下来时,母亲便用小剪刀绞缠在上面细细的、多如牛毛的线头。母亲告诉我说,绞十条可以换两分钱呢。等收拾完家务,打发我睡下后,母亲便一声不吭地扛起衣服,一手拎着个小板凳走了,几乎天天如此。母亲手指上的白胶布也是越缠越多,浸透着血迹。我好奇地想知道个究竟,有次便装睡尾随母亲出了门,当追至大街一个十字路口时,母亲停了下来,放下衣服,躲在不被人注意的角落里摊开衣服忙碌起来。路灯斜照着母亲那张发黄消瘦的脸,几丝白发随着秋凉轻轻拂起,比灯光还刺眼。顿觉母亲老了许多,我心事重重地返回家,再也不能踏实入眠了。⑧没多久,“唱花脸”的又来了,母亲便扯着嗓门,底气十足地喊我快去爆玉米。可我却再也兴奋不起来,一小缸玉米捧在手里沉似千斤。⑨如今,无论走到哪里都会不经意间发现用现代器具操作制成的爆米花,奶油巧克力、水果芝
麻等等多达几十种口味。可怎么吃都吃不出过去的那个味道——香香的,甜甜的,还带着些酸楚。 ⑩那是一种幸福的味道。 ⑴在括号内给相应的汉字注音;根据拼音,在田字格中正确、规范地填写汉字。(2 分) x 迸 溅 ⑵解释第①段加点词“破旧不堪”的意思: (1 分) 12.阅读第③-⑧自然段,说说围绕“爆米花”主要写了哪几件事?(4 分)
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⑥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2 分)
第⑦自然段画线句子写得非常生动,请作简要赏析。(3 分)
联系全文,谈谈你对第⑩段文意的理解。(3 分)
(三)现代文阅读【本题满分 18 分】 母亲的宝物 ①他准备把母亲送入养老院,因为,母亲已患了老年痴呆症。 ②母亲经常一个人坐在客厅里,抱着个铁盒喃喃自语,见了他或者他的妻子,只是一笑。问她说什么,她摇摇头说:“什么也没说。”③妻子说:“这太瘆人了。” ④尤其有一夜,妻子去洗手间,跑出来看到客厅中坐着一个黑影,吓得她一声尖叫。他也醒了, 跑出来拉开灯,只见母亲正端坐在客厅中一言不发。他问:“妈,你怎么坐在这儿啊?”母亲站起来,摇摇头,她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怎么到客厅的。
⑤两人回到房中,妻子生气地道:“这日子怎么过啊?”说完就劝他:“还是把妈送养老院吧,那儿老人很多,还有个伴儿。我们呢,一个星期去看一次,也不会冷落老人。”⑥他摇着头,叹了口气,怎么也下不了这个决心。 ⑦他很小就死了父亲,母亲守着他,单门独户。那时,有很多人上门说亲。让母亲再嫁一个, 也有个帮手,可都被母亲坚决地拒绝了。她怕再嫁人后儿子受委屈。⑧母亲一个人带着他,靠卖菜为生,一路含辛茹苦。艰难走来,送他上大学,教他做人成才。现在,自己在小城中打拼出一番事业,母亲还没享几天福,就送去养老院,那怎么行?妻子很生气, 转过身睡了。⑨第二天做饭时,母亲又出错了。本来米饭已经做好,母亲又打着煤气灶,结果,一锅饭全糊了。妻子看着满锅的饭,mán( )怨说:“妈,你怎么又开了煤气啊?”⑩憋了半天,母亲回答:“我忘了。” ⑾另一次,母亲出去了。回来时竟然进错了家,去了另一层楼,幸亏人家送了过来。 ⑿这样的事情多次发生后,他的思想开始动摇了,便想:把母亲送到养老院住下看看吧,兴许对她有好处,那儿老人多,避免孤单嘛。那天,趁母亲精神好时,他把自己的想法告 诉了老人,并说:“如果你老人家不想去,就不去。”⒀母亲坐在那儿,一言不发。 ⒁妻子在旁边,忙说:“妈,你去了如果住不惯,我们再接你回来好吗?” ⒂母亲叹了口气,点了点头,想收拾一点东西。她收拾的东西很简单,就是她常摸索的那个小铁盒。铁盒上上着锁,母亲把他紧紧的抱着。妻子说:“妈,这个盒子就放在家里吧。”母亲很坚决地摇摇头:“不。”他说:“就让妈带走吧。”⒃得病之后,母亲什么都忘记了,可就是没忘记这个铁盒,一直带着它,从未忘记。妻子拉过他,点着他的额头骂道:“你傻啊?你知道盒子里是什么?”他摇摇头。一直以来,母亲把那盒子看得像宝物一样,他怎么知道?⒄妻子说:“上一辈人总有一些宝物或银货放在手边,妈的盒子里很有可能是这种东西。”他一听,也心动了。他知道,母亲的娘家过去是大地主,如果盒子里有什么宝物,拿去养老院丢了,或着遭了小偷,就太不值了。⒅所以,他伸出手道:妈,把盒子给我看看好吗?母亲摇摇头,抱得紧紧的,不给他。 ⒆妻子见了,忙在耳边叽咕了几句。那天他们没送母亲去养老院。当晚母亲睡熟时,他们悄悄拿出那盒子轻轻打开,一时,他眼泪直流。第二天,两人没送母亲去养老院,以后也没送母亲去养老院。
⒇铁盒中藏着不是金,也不是银,是一缕胎发和几颗乳牙。里面有一张发黄的纸条,上面写着字,记着他换牙的时间,还有第一次剃发的时间。他们那儿有个风俗,孩子的乳牙和胎发要保存好, 不能丢失。不然,孩子会夭折的。 在括号内给相应的汉字注音;根据拼音,在田字格中正确、规范、美观地填写汉字。(2 分)m 一 缕阅读全文,说说本文以“母亲的宝物”为题有什么好处?(4 分)
文中第⑦、⑧自然段运用的记叙顺序 ,运用这种顺序的作用是 (4 分) 文章通过哪几件事表现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 分)
第⒆段写道:“他们悄悄拿出那盒子轻轻打开,一时,他眼泪直流”。结合文意,写一段文字,描写他此时的心理活动。(不超过 60 字)(4 分)
三、写作【本题满分 50 分】 请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①命题作文 题目:还有下一次 要求:请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感悟和思考,写一篇 600 字左右的记叙文, 写作中最好用上恰当的描写手法或修辞方法,以表达自己真切的体验与独特的感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与人名。②半命题作文 题目:那些 的日子 要求:根据自己的理解,首先补全题目(例如“军训”、“和好友相聚”等等),然后写一篇 600
字左右的记叙文,写作中最好用上恰当的描写手法或修辞方法,以表达自己真切的体验与独特的感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与人名。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学期期末复习质量综合检测试题测试卷 (237),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积累与运用,综合实践与探究,阅读能力,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学期期末复习质量综合检测试题测试卷 (47),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学期期末复习质量综合检测试题测试卷 (160),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现代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