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备课精选: 6自主赏析3《项脊轩志》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56969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备课精选: 6自主赏析3《项脊轩志》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56969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备课精选: 6自主赏析3《项脊轩志》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569691/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备课精选: 6自主赏析3《项脊轩志》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569691/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备课精选: 6自主赏析3《项脊轩志》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569691/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备课精选: 6自主赏析3《项脊轩志》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569691/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备课精选: 6自主赏析3《项脊轩志》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569691/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备课精选: 6自主赏析3《项脊轩志》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569691/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中项脊轩志备课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项脊轩志备课课件ppt,共55页。
菩萨蛮 画船捶鼓催君去宋·舒亶画船捶鼓①催君去,高楼把酒留君住。去住若为情,江头潮欲平。江潮容易得,却是人南北。今日此樽②空,知君何日同?【简介】 《菩萨蛮》,词牌名。同前。舒亶(1041-1103)字信道,号懒堂,明州慈溪(今浙江宁波)人。英宗治平二年(1065)进士。神宗元丰五年任知制诰。六年,试御史中丞,权直学士院。不久,被罢。徽宗朝,拜龙图阁侍制。其词多写恋情,具花间风尚。赵万里辑有《信道词》一卷。
【注解】 ①捶鼓:即敲鼓,是开船的信号。②樽:古代的酒杯。【故事】 这是一首写送别的词,描写了送别的场面,抒发了惜别的深情。开船启航的鼓声已经敲响,催促着君早早启航;高楼上我端着酒杯劝酒,恳请君留下来不要离去。想去不忍去,想留又不能,若是为了情,不知怎么行?江头潮水已渐渐涨满,船家必须趁潮开航了!江上潮水涨落,有一定时间,今天退去,明天还会涨来,容易得到,可是我们一旦分别,南北各居一方,相见就实在很难啦!今天请您把这杯酒喝光,拼它一醉吧!谁知道我和君什么时候再相逢呢!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析】 易:轻视。【答案】 B
1.掌握“志”这种古代文体的特点,体会课文中蕴含的“悲”“喜”之情。2.欣赏课文主要细节的描写,体会课文“事细情真”的特点。3.归纳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常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5.文言句式①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②前辟四窗,垣墙(于)周庭(省略句)③其制稍异于前(倒装句)④得不焚(被动句)
6.走近作者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现在江苏昆山)人。他自幼苦读,9岁能文,但仕途不顺,35岁才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于是迁居至嘉定(现在上海嘉定)安亭江上,在那里读书讲学二十余年。他的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到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归有光虽然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文风发扬了唐宋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而他的成就最高。被誉为“明文第一”(黄宗羲《明文综序》),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
归有光的散文不是以重大的题材反映他所处的时代,而是通过记叙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深情。他的这类散文,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有诗一般的意境。有人称赞他的散文“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其中《项脊轩志》可为代表,其他如《先妣事略》《寒花葬志》等,也很感人。归有光的散文对清代影响很大,清代散文的主流是桐城派。桐城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姚鼐认为,归有光直承唐宋八大家之后,元明两代除归氏外别无他人,并把他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这个评价是符合实际的。
7.了解背景归有光主要生活在明朝嘉靖、隆庆时期,当时明王朝的统治者十分昏庸腐朽,长期处于清贫生活中的作者敢于正视现实,其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时代矛盾,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由于归有光生平足迹涉猎不广,他自己也以“不得当世奇功伟烈书之为恨事”,所以他的散文题材较狭窄,只能就日常交往、身边琐事,尤其是以家人、父子、夫妇之情着笔。作者生活在这种环境中,耳闻目睹,感受深笃,因而文字委婉凄恻,深刻动人。本文《项脊轩志》,是归有光代表作之一。
8.丰富视野(1)关于题目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归道隆所居之处(在昆山项脊泾,今江苏太仓县境内)。作者把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项脊轩志》亦作《项脊轩记》。“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2)唐宋派唐宋派是明代的一个主要文学流派,以明中叶的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为代表。他们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文风,极力推崇和提倡唐宋八大家的散文,被称为“唐宋派”。唐宋派既推尊先秦两汉文的传统地位,又承认唐宋文的继承和发展,提倡学习唐宋文,易诘屈聱牙为文从字顺。同时针对复古派的摹拟剽窃,提出“直抒胸臆”的创作主张,重视在文章中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1.课文第一段里,写了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景象,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小屋的眷恋之情。说说作者这种深挚的感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课文第一段,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景象,略前而详后。项脊轩原是陈年旧屋,又小,又破,又漏,又暗,不堪人居。但作者对它却很有感情。首先,修葺之时,不但“使不上漏”,而且“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着意对书斋周围的环境加以美化。其次,修葺之后,作者“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满架的书都是“借”来的,说明作者当时处境之清寒,但他寒窗苦读,似有无穷乐趣。
正因为作者具有高洁的情操,所以他能够从朴素的环境中看到无穷的诗意。白天,“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在他笔下的庭院显得多么幽静,多么迷人!如是“三五之夜”,则“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真是诗一样的语言,画一样的意境。皓月当空,月色如水,桂枝的倩影投落在粉墙上,错落有致,别具情味。微风过处,顿见光影摇动,但闻幽香阵阵,更觉心旷神怡。这里作者写的是景,但景中含情。从作者笔下那“珊珊可爱”之景,读后可以感受到作者对项脊轩那种深挚的眷恋之情。
2.课文第三段记叙了母亲哪几件往事?这些事情是怎样串连起来的?回忆起这些琐事,为什么会“语未毕,余泣,妪亦泣”?这一段里一共记叙了母亲两件琐事:一是母亲当年曾经来过轩中;二是大姊在老妪怀中呱呱啼哭,母亲闻声赶来问饥问寒的情景。这两件往事是通过老妪的回忆串连起来的。作者八岁丧母,很早就失去了母亲的爱抚和关怀,但正因为如此,作者对于母亲怀有更深的眷恋之情。现在,曾侍候过母亲的老妪来到轩中,常常指指点点,“某所,而母立于兹”;有时,还绘声绘色地描写母亲当年对儿女如何关怀。
母亲早已逝去,然而母亲的遗踪如今仍处处可见,母亲亲切的话语还响在耳边,这一切怎能不引起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呢?因此,话语未毕,作者不禁潸然泪下。至于老妪,一则因为“先妣抚之甚厚”;二则也有感于母亲一片慈爱之心,所以也随之哭泣。这一笔明写老妪,实际上进一步赞美了母亲的品德。
3.第三段里叙述了作者束发读书轩中,祖母前来探望的一件佚事。说说祖母的言语举止表露了她怎样的心情?这件事情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一次,作者在轩中读书,祖母前来探望。一见面,祖母就说:“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话语中既含疼宠之情,又有赞许之意。“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这一段描写,细致入微地写出了老祖母复杂的内心活动。临走的时候,轻轻阖门,生怕屋外有什么动静会干扰孙儿读书。一个小小的动作,表露了祖母对孙儿的关切之情。
同时,看到孙儿如此发奋,想见将来必有成就,喜悦之情不能自已,因此喃喃自语,又想到自己年岁大了,怕等不到孙儿获取功名的那一天,激动之中,又稍带有几分伤感。“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希望孙儿取得功名,荣宗耀祖,这无疑有其庸俗的一面,但通过这一个细节,几句话语,就把祖母对孙儿的勉励、期待之情摹写得十分真切。
4.这篇课文以记叙庭中那株枇杷树作结。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文章结尾,贵有余味。这篇课文的结尾可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看到树,就似乎看到妻子的音容笑貌,就似乎听到妻子的欢声笑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何况这一番是永别呢!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由“亭亭如盖”的树,自然就会联想到当年亭亭玉立之人,可现在物虽在而人已去,占据心头的只是一片怅惘之情。这一句话托物寓情;同时又点到“庭”,与题目“项脊轩志”相照应。言简意丰情深,耐人寻味。
5.文中记叙了许多生活琐事,作者却将它们串连成一体,是怎样使文章形散而神聚的?项脊轩虽然窄小、破旧而又阴暗,可是它是作者长期生活的地方,在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的时候,惟有项脊轩才能唤起主人对过去生活的深长久远的回忆。因而作者自然对项脊轩怀有真挚的感情。这种感情是贯穿全篇的感情脉络。随着感情有“喜”有“悲”的变化,作者描绘了在项脊轩各个时期发生的生活琐事和人情细节,展开生动的场面,或陈述项脊轩的变迁,或叙写亲人的轶事,或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正是沿着这条感情脉络,记物、叙事、抒情被有机地熔为一炉,从而使文章形散而神聚。
6.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项脊轩的兴废变迁,一条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第一段先写项脊轩的小、老、破、漏和昏暗,既而写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的优美、宁静和恬适,表现的是作者对项脊轩的喜爱之情和高尚的志趣、恬淡的心境。“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引起了对家庭生活琐事的回忆,而这些事又都与项脊轩有关,都表现了作者的悲哀之情:一是写了大家庭的分崩离析和破落,表现作者对家庭衰败的哀痛;二是写母亲对子女的无微不至的关怀,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三是写了祖母对作者的牵挂、赞许和期盼,含蓄地表达了怀才不遇、功名未成、辜负亲人的抚育和期望的无限沉痛的心情;四是写了亡妻生前在轩中的生活片段和轩以后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真挚情意。作者正是这样把经过选择的零散的材料集中到一定的空间中来,尽管这些材料看来互不关联,可它们都发生在项脊轩,作者用这一小屋的历史把物境、人事、所见、所闻、所感等等,有序地贯穿起来,用自己的思想感情把它们统摄起来,经过过滤,使这些本来互不关联的东西产生内部联系,在“形”“神”上都得到和谐的统一。
7.本文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最大的特色是多用白描手法,不着任何色彩,这一点是本文和《阿房宫赋》最明显的区别。《阿房宫赋》多用排比、夸张、比喻,对宫殿,宫中的人、珍宝等极尽铺叙夸饰之能事,用词华美艳丽;而《项脊轩志》中作者对一事一物一人尽皆平实说来,“不事雕饰”,用语极为清新淡雅。但正是这“不事雕饰”“自成风格”。例如写老祖母来看望和勉励“我”的场面中,作者无意于雕琢,只是依次将事情如实道来,却十分真实感人。一见面,老祖母说:“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语气亲切而又诙谐,贴切地传达出老祖母对孙子的关切、疼爱的心情。临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个轻轻的关门动作,几句自言自语,细致地透露出祖母内心的激动、喜悦和对孙子殷切的期望。“顷之,持一象笏至”,“他日汝当用之”。寥寥几笔,平淡之至,但感人至深,“令人长号不自禁”;同时也准确地勾勒出一位慈祥、和蔼的出身于世代官宦之家的老者的形象。
8.文章中叠字有什么作用?短短一篇课文,六用叠字来摹声、绘景、状物,以增加形象性和音乐美。如用“寂寂”来烘托环境之清静,用“往往”来渲染门墙之杂乱,用“呱呱”来描摹小儿的哭声,用“默默”来状写作者攻读之刻苦。又如写月下之树随风摇曳,用“珊珊”;写枇杷树高高耸立,用“亭亭”。用叠字,摹声更为真切,状物更为细致,写景更为生动;而且诵读起来,音节和谐,更富美感。还有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往往不是纯客观地状物绘景,而是“随物以宛转”“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
既写物貌,又写心情,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如“往往”一词,既强调门墙到处都是,话语中又流露出作者对分家后出现的杂乱现象的厌恶和不满。如“珊珊”一词,既写出树影晃动时轻盈舒缓的样子,同时也透露了作者对项脊轩无比深挚的感情。再如“亭亭”一词,既让人想到树木高高耸立,又使人想到人之亭亭玉立,这一笔之中,寄寓了作者对亡人的感慨和惆怅,读来富有余味。黑格尔说:“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助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美学》第一卷)。课文中的不少描写也正说明了这一点。
【答案】 C(A项,呱ɡū。B项,垣yuán。D项,葺qì。)
【答案】 A(B项,妪:老年妇女。C项,制:形式,格局。D项,志:一种文体,以记事为主。)
A.①③⑤⑥/②⑧/④/⑦B.①③⑤/②⑧⑦/④/⑥C.①③⑤⑥/②④⑧/⑦D.①⑤/③⑥/②④⑧/⑦【答案】 A(①③⑤⑥挡住;②⑧应当;④抵作;⑦面对着)
【答案】 B(B项,乳:名词活用为动词,以乳哺育。其他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
5.对下面文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尘土由墙隙瓦缝中渗漏出来,雨水往下流;每当移动书桌时,左看右看没有可以置放书桌的地方。这所百年老屋不蔽风雨,无处安放得下一张书桌,其破败不堪的情景完全可以想见。这里尘泥用“渗漉”状写,“雨泽”用“下注”形容,何其准确、贴切,一字不可改动。尤其是“顾视”两字,活画出了作者当时狼狈不堪的情状。这样写,形象而具体,能给人以很深的印象。
B.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借了满架子书,这里作息吟诵,静默端坐,各种声音都可以听到。“借书满架”,足见轩中人的好学,书未必真的都是借来的。“偃仰啸歌”说明作者多才多艺,读书疲劳时,长声吟唱,自得其乐。C.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每当农历十五的夜晚,月光映照半个墙面,桂树的影子错杂斑驳,随风摇动,那舒缓的移影美丽可爱。这几句写书斋的景物、境界更幽美、更静谧,把读者引进了月白风清、疏影横斜、暗香浮动的境界。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庭院里有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亲手种植的,现在已经高高地直立着,(枝叶繁茂)像伞一样了。这是文章的结尾句,面对枝叶繁密、生气勃勃的枇杷树,睹物思人,又有不胜悲伤之感。【答案】 B(对“偃仰啸歌”的理解不对。)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6~8题。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答案】 D(洞然:明亮的样子)
【答案】 A(都是“稍微”的意思)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项脊轩志备课课件ppt,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作家名片,背景探秘,启迪智慧,画龙点睛,阅读鉴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选修阁夜备课课件ppt,共52页。
这是一份2021学年将进酒备课ppt课件,共5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