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祭十二郞文导学案及答案
展开集安一中 葛志春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理清文章脉络,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主旨,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3.体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学习重点
1.掌握重点字、词、句。
2.感悟文章主题,探索哲理深意。
一、导入
中国古代有句成语,叫做“胸有成竹”,亦称“成竹在胸”,宋代大文豪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讲的就是有关这个成语的故事。
(古人颇得竹的灵气,“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古人喜依竹而居,杖竹而行,几千年来朝夕相处,自然陶冶了一股竹的文化氛围,中华民族的竹文化堪称源远流长。竹与松、梅并称为“岁寒三友”,与梅、兰、菊成为“花中四君子”。植竹、赏竹、写竹、画竹,竹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竹的文章—— )
二、了解作者及文与可、解题
1、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2、文与可(1018~1079),名同,字与可,是苏轼的表兄。文与可以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神宗熙宁八年(1075)出任洋州(今陕西洋县)知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改知湖州(今浙江湖州),赴任途中死于陈州(今山东诸城)。 据有关史料说,他在自己的寓所周围种了许多竹子,无论冬夏,晴雨,晨昏,他都要仔细观察竹子,研究其在不同的季节、不同天气里的变化和姿态。时间久了,他墨绘的竹子,幅幅动人,富有生气。
3、记,筼筜谷,偃竹。
三、检查预习
读准下列字的音:
筼筜( ) 蜩腹蛇蚹( )( ) 兔起鹘落( ) 轮扁( ) 斫轮( ) 箨龙( ) 缣素( ) 足相蹑( ) 畴昔 ( ) 曝书画( )
文言知识整理:
(一) 解释加点词语
1、 少纵即逝矣:少,稍微 。
2、 月落庭空影许长:许,这样。
3、 而读书者与之:与,赞成。 4、 以书遗余曰:遗,赠送。
(二)古今异义词
1、 废卷而哭失声:废卷,古:放下画卷;今,废弃的卷子
2、 吾将以为袜:以为,古:把……当作;今,认为
3、 发函得诗:发函,古:打开书信;今:发送信件
(三) 词类活用
1、吾将买田而归老焉:老,养老 (形作动)
2、余因而实之:实,证实 (形作动)
3、初不自贵重:重,以……为贵重,觉得……贵重 (形作意动)
(四) 一词多义
1、 熟
(1)执笔熟视:仔细
(2)而操之不熟者:熟练
2、 语
(1)今语士大夫:告诉
(2)有“车过”“腹痛“之语:说法
3、 过
(1)不学之过也:过错
(2)有“车过”“腹痛“之语:经过
4、 然
(1)自视了然:……的样子
(2)予不能然也:这样
(3)然二百五十匹绢:然而
5、 之
(1)竹之始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一寸之萌耳:结构助词“的 ”
(3)生而有之也:代词,指代节叶
(4)临事忽丧之:语气助词,补足音节
(5)士大夫传之:代词,指代与可之言
(6)而读书者与之:代词,指代轮扁讲的道理
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 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2)、 庖丁,解牛者也
(3)、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二)省略句
(1) 子由为《墨竹赋》以(之)遗与可曰
(2) 吾将以(之)为袜
(三)倒装句
1. 定语后置
(1) 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
2. 状语后置
(1) 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2)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
难句翻译
1、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2、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4、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四、朗读课文
五、整体感知:
1、概括文章各段内容
第一段 阐述文与可的绘画理论,谈自我艺术实践的体会
第1层 由竹说起,提出画竹应当有成竹在胸
第2层 写作者自己学习文与可画论的心得
第3层 评价苏辙的看法,表明自己更能领悟文与可的画论
第二段 追忆二人在交往过程中与画竹相关的几件趣事
第1件 投求画者的绢于地,并言当袜穿,传为笑话
第2件 书信往来各自表述艺术创作中神似重于形似的美学观点
第3件 追述自己一首“筼筜谷”诗令文夫妇为之喷饭
第三段 交代写作此文的缘由,并表明二人关系感情深厚、亲密无间
2、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作为一篇绘画题记,大多要描述画面的形象,叙说画家作画的过程,交代收藏者的得画经历,总之,不外以鉴赏、考订为主要内容。而苏轼这篇《筼筜谷偃竹》,却不是一般的绘画题记,它实际上是一篇纪念文章,是表现对于一位诗人而兼书画家的朋友、亲戚的追怀、悼念。
六、探究思考
1、文章题目既然为“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为何作画经过描写甚少?
2、文中记叙了文与可的哪些事情,说明了文与可是怎样的一个人?
3、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一主题思想的?
人们向来评论苏轼的散文风格如“行云流水”,这篇《筼筜谷偃竹记》正是这样。作者好像文同画墨竹“振笔直遂”,那样信手挥写,没有丝毫的做作与刻意推敲,而浓烈沉挚的感情由肺腑中奔泻,真实自然,亲切动人。同时,所记述的与文同的“戏笑之言”,却又经过精心的选择、剪裁,一是以当初的诙谐笑乐反衬今日追怀、悼念的沉痛与悲哀;一是由此以见出逝者在绘画艺术上的杰出的成就与创造。因此,文章写来看似漫不经意,而实际上形散神凝,所有议论、诗文赠答的“戏笑之言”,始终环绕着追怀、悼念亲友这一中心。
通观整篇结构,极为自然、流畅。从竹的本性写起,到最后才点出对亡友的思念并以此作结,充分体现了“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的特点。前半部分侧重于说理,后半部分侧重于叙事,全文是以画竹线索来组织安排材料的。语言也很朴素自然,叙述往事,娓娓如道家常;抒发感情又都出自肺腑,无矫揉造作之态,而真实动人。在记叙人物语言的时候,仅仅三言两语,就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十分生动。整篇文章庄谐相衬,情深意切,感人肺腑 。
七、感悟与思考
通过本文的学习,你得到了哪些启迪和教益?
八、拓展欣赏(品读至真至性的苏轼)
1、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登泰山记》——【期末必备】高中语文全册课内文言文复习学案(统编版): 这是一份《登泰山记》——【期末必备】高中语文全册课内文言文复习学案(统编版),文件包含《登泰山记》学生版期末必备高中语文全册课内文言文复习学案统编版docx、《登泰山记》教师版期末必备高中语文全册课内文言文复习学案统编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苏教版号角,为你长鸣(文本研习)底层的光芒老王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苏教版号角,为你长鸣(文本研习)底层的光芒老王学案设计,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师生合作探究,为老王写个人履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文与可现筼筜谷偃竹记学案: 这是一份语文文与可现筼筜谷偃竹记学案,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