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梳理及练习+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展开
这是一份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梳理及练习+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共7页。
课外古诗词诵读式 微自主研习原文赏析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以“式微式微”起调,紧接着便交代了“不归”的原因。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上下两章只变换了两处文字,但就在这巧妙的变换中,体现出了作者用词的独具匠心,把作者委婉含蓄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主题思想这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以咏叹的方式、质问的语气,直抒胸臆,堪称“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经典之作。特色赏析重章换字,押韵和谐。体现了一唱三叹,在反复中强化,在叠加中升华的特色。诗歌语言精巧凝练,兼有长短句式,节奏感强。短短32个字,就包含了三言、四言和五言三种变化,参差错落,能极力地表达主人公思想感情的起伏。《式微》的语言艺术,非但韵律和谐优美,而且用词精巧。 巩固练习1.《式微》中交代天黑了,人们不能回家的原因是: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答:诗歌运用了反问、隐喻、互文等多种修辞手法。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诗歌以咏叹的方式、质问的语气描绘了先秦时代劳役者的悲惨生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抒发了质朴率真的情感。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这首《式微》“语浅意深,中藏无限义理”,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B.这首诗用咏叹的方式、质问的语气,直抒胸臆,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C.全诗刻画了两个场景,在露水中劳作,在泥地里劳作,将劳动人民的勤劳表现得淋漓尽致。D.诗歌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紧接着交代原因,上下两章变换两处文字,在巧妙的变换中抒发质朴率真的情感。 子 衿自主研习原文赏析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以复沓的形式写出了对方服饰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进而表达了“我”对情人的无比思念之情。“纵我”与“子宁”对举,急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令人生出无限想象,可谓字少而意多。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仅用“挑”“达”二字便表现了这个女子的动作行为,刻画出她的心理活动。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来展现内心的独白,将其强烈的心理情绪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主题思想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恋人到来时的焦急情态,诗歌向我们呈现了一个热情、感性、勇于追求爱情的女子。从她身上,我们可以看见先秦时代人民对生活的热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特色赏析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通过心理描写,刻画女子等候恋人时焦灼万分的情状。回环反复,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使语言具有了音乐美。叙事对象使用第二人称,在感情表达上更加直接。 巩固练习1.诗中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的句子是:青青子衿,青青子佩。2.成语“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出自《诗经·王风·采葛》,而本诗中与之相近的句子是: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3.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手法?从结构上看,具有怎样的特点?答:全诗三章,采用了倒叙的手法。从结构上看,诗歌的前两章具有重章复沓的特点。 4.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可望穿秋水,不见人影,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表达了先秦时代人民对生活的热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自主研习原文赏析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写景起兴,点出送别地点和友人去向。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被迷蒙的风烟所遮,微露伤别之意,已摄下文“离别”“天涯”之魂。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借以减轻友人的悲凉和孤独之感。惜别之中显现出诗人旷达的胸襟。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千古名句,一改送别诗的低沉、伤感基调。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襟和与友人真挚深厚的友谊。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以豪迈之语相送,以劝慰之语送别,告慰友人不要因为离别伤心落泪,要心胸开阔,坦然面对。 作者简介王勃(约650—676),字子安,唐代诗人。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合称“初唐四杰”,名作有《滕王阁序》。主题思想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题。“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特色赏析首联对仗严整;颔联以散调承之,文情跌宕;颈联写出了友谊的哲理,气势豪迈,意境开阔;尾联紧接三联,以劝慰杜少府作结。“在歧路”,点出了题目中的“送”字。尾联的两句劝勉,表现了一种更真挚、更深切的友情。 巩固练习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1)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惜别之情;(2)表现出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中的“辅”字。示例:“辅”字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长安的景象,气象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 3.(2019北京中考)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与本诗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的都是对朋友的深厚情谊。请你结合诗句内容,简要说明两位诗人是如何抒发内心情感的。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抒发作者乐观豁达的情感;“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寄情于景和拟人的手法,作者借“明月”寄托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体现了对友人的忧虑、关切、同情和不舍。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这是一首送别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写出了送行的地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写景气势宏伟,寓不必伤别之意。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扫离情别绪,把缠绵的儿女之情一笔撇开,代之以豁达乐观的感情,表现了他不凡的胸怀和抱负,给人以莫大的鼓舞和安慰。D.“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两句承上作结: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别时则不应有儿女之态。 5.下列对这首诗的首联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城阙”指长安,送别之地,“五津”采用借代手法,泛指四川,杜少府上任之地。B.在长安而望“五津”,可“望”并不是实写,这是诗人的想象,使人感到气象宏伟。C.既“望”中可见,则此行并非远别,因而有不必伤别之意,这两句为全诗奠定抒情基调。D.这两句承题,叙将别之时的景象,借景抒情,有依依不舍之意。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B.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C.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别,去外地做官。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泪。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自主研习原文赏析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炼字:“平”字写出了水的充盈和湖面之阔;“涵”“混”两字呈现洞庭湖的无边无际、与天相接、吞天吐地、包容万象的恢宏气势。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炼字:“蒸”字写出了湖的广阔浩大,蓄积丰厚。“撼”字衬托湖的澎湃动荡,力量巨大。不仅表现了洞庭湖的壮阔与活力,也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生机勃勃的精神状态,营造了雄伟壮阔的意境。这两句写出了洞庭湖的广阔与活力。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采用了类比的手法,诗人以“无舟楫”喻指自己向往入仕从政而无人赏识。语义双关,委婉地表达了自己想做官而没人引荐,不能在太平盛世出仕,为民谋利的内心情感。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诗人巧妙化用了“临渊羡鱼,不如归家织网”,隐喻自己想做官而没有途径,并将自己希望得到对方引荐的情感巧妙而含蓄地传达出来,不卑不亢。 作者简介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襄阳(今属湖北)人,世称“孟襄阳”。盛唐时期著名的田园诗人,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主题思想这首诗先描写了洞庭湖的壮丽雄伟,再借此含蓄地表达希望得到引荐,积极出仕的愿望。特色赏析前两联写景,即景生情,寓情于景,表现了洞庭湖水天交接、浩瀚无涯、气势磅礴、雄浑壮阔的恢宏气势。诗歌后面四句转入抒情,引用典故,语意双关,委婉地表达了自己想做官而没人引荐的内心情感。 巩固练习1.诗的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意思是说,看着人家垂钓,自己只能白白地产生“羡鱼”之情了,这里隐喻自己想做官而没有途径,言外之意是希望张丞相能助自己一臂之力。 2.这首诗的颔联为世人传诵,成为千古名句,请简要分析它的妙处。答:颔联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云梦泽水汽蒸腾,洞庭湖波涛汹涌,摇撼岳阳城的景况,表现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和雄伟气势(从视觉、听觉和触觉角度描写了洞庭湖雄浑壮阔的博大气势,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尤其是“蒸”字展示了洞庭湖丰富的贮蓄,“撼”字衬托了洞庭湖的浩阔激荡,气势宏大)。 3.本诗尾联中的“徒”字有哪几层意思?答:表层意思:白白地羡慕别人钓鱼;深层意思:白白地羡慕别人当官,而自己不能,盼人引荐。 4.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本诗委婉地表达了诗人想做官而没人引荐,不能为民谋利的苦衷;表达自己希望能够出仕,一展才华,做一番事业的心愿。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前四句写景,扣“望洞庭湖”之题,后四句抒情,表“赠张丞相”之意。B.颔联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上句以“气蒸”显浩阔,下句以“波撼”显气势。C.颈联和尾联以欲渡无舟、欲钓不能抒发了作者有心出仕却无人赏识的忧愤不平之情。D.这首诗意在表达希望能得到张九龄引荐,但在语言运用上却十分委婉、含蓄。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D )A.“八月湖水平”写出了洞庭湖的水面平静。B.“波撼岳阳城”描写了岳阳城摇摇欲坠的景象。C.后两联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愿望。D.全诗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希望一展才华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