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上学期广州市初中数学七年级期末典型试卷1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3/1257245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2022学年上学期广州市初中数学七年级期末典型试卷1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3/1257245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2022学年上学期广州市初中数学七年级期末典型试卷1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3/1257245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2022学年上学期广州市初中数学七年级期末典型试卷1
展开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上学期广州市初中数学七年级期末典型试卷1,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个图案用121根火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上学期广州市初中数学七年级期末典型试卷1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2020秋•花都区期末)若∠α=40°,则∠α的余角的度数是( )
A.40° B.50° C.60° D.140°
2.(2020秋•花都区期末)点A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则点A表示的数的相反数为( )
A.﹣4 B.4 C.﹣ D.
3.(2020秋•花都区期末)计算(﹣2)3+1的结果是( )
A.﹣7 B.﹣5 C.7 D.9
4.(2020秋•越秀区期末)下列运算过程正确的是( )
A.2×35=65 B.2+33=53 C.8÷2×4=1 D.(7﹣3)2=24
5.(2020秋•增城区期末)如图,将一副三角尺按不同位置摆放,下列摆放中∠1与∠2互为余角的是( )
A. B.
C. D.
6.(2020秋•越秀区期末)已知一个多项式的2倍与3x2+9x的和等于﹣x2+5x﹣2,则这个多项式是( )
A.﹣4x2﹣4x﹣2 B.﹣2x2﹣2x﹣1 C.2x2+14x﹣2 D.x2+7x﹣1
7.(2020秋•越秀区期末)下列去括号运算正确的是( )
A.﹣(3x﹣2y+1)=3x﹣2y+1
B.(2x﹣3y)﹣(5z﹣1)=2x﹣3y+5z﹣1
C.﹣(3a+2b)﹣(c+d)=﹣3a﹣2b﹣c﹣d
D.﹣(a﹣2b)﹣(2c﹣d)=﹣a+2b﹣2c﹣d
8.(2020秋•海珠区期末)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分别是( )
A.和3 B.和2 C.和4 D.和2
9.(2020秋•增城区期末)如图,是由一些火柴棒搭成的图案:摆第1个图案用5根火柴,摆第2个图案用9根火柴,摆第3个图案用13根火柴,按照这样的方式摆下去,摆第( )个图案用121根火柴.
A.20 B.25 C.30 D.35
10.(2020秋•海珠区期末)将两边长分别为a和b(a>b)的正方形纸片按图1、图2两种方式置于长方形ABCD中,(图1、图2中两张正方形纸片均有部分重叠),长方形中未被这两张正方形纸片覆盖的部分用阴影表示,设图1上中阴影部分的周长为C1,图2中阴部分的周长为C2,则C1﹣C2的值( )
A.0 B.a﹣b C.2a﹣2b D.2b﹣2a
二.填空题(共6小题)
11.(2020秋•越秀区期末)下列四种说法中:
①1.804(精确到0.01)取近似数是1.80;
②若a是8的相反数,b比a的相反数小3,则a+b=﹣3;
③两个三次多项式的和一定是三次多项式;
④若a=2b,则一定有=2,其中表述正确的有 (只填写序号).
12.(2020秋•增城区期末)如图,点C是AB的中点,AB=10cm,CD=2cm,则AD= .
13.(2020秋•花都区期末)已知2m﹣3n﹣1=0,则代数式4m﹣6n+1的值为 .
14.(2020秋•海珠区期末)已知|a|=6,|b|=2,且a<0,b>0,那么a+b的值为 .
15.(2020秋•增城区期末)若关于x的方程2x+a=0的解为x=2,则|a﹣4|= .
16.(2020秋•增城区期末)已知A、B两站间的距离为480千米,一列慢车从A站出发,一列快车从B站出发,慢车的平均速度为60千米/时,快车的平均速度为100千米/时,如果两车同时出发,慢车在前,快车在后,同向而行,那么出发后 小时两车相距80千米.
三.解答题(共9小题)
17.(2020秋•越秀区期末)计算:
(1)﹣5.53+4.26+(﹣8.47)﹣(﹣2.38);
(2)﹣12020++(﹣)×[﹣2﹣(﹣3)].
18.(2020秋•海珠区期末)如图,已知线段AB,点C在AB的延长线上,AC=BC,D在AB的反向延长线上,BD=DC.
(1)设线段AB长为x,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BC和AD的长度.
(2)若AB=12cm,求线段CD的长.
19.(2020秋•越秀区期末)如图,已知点O为直线AB上一点,∠BOC=100°,∠COD=90°,OM平分∠AOC.
(1)求∠MOD的度数;
(2)若∠BOP与∠AOM互余,求∠COP的度数.
20.(2020秋•海珠区期末)如图,OB为∠AOC的平分线,OD是∠COE的平分线.
(1)若∠AOB=40°,∠DOE=30°,求∠BOD为多少度?
(2)若∠AOE=m°,∠COD=n°,求∠AOB为多少度?
21.(2020秋•花都区期末)如图,已知∠AOB=90°,OD平分∠AOC,OE平分∠BOC.
(1)若∠DOB=20°,求∠DOE的度数;
(2)若∠DOB=x,则∠AOD= ,∠EOC= .(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此时∠DOE= .
22.(2020秋•花都区期末)如图,数轴上两点A、B对应的数分别是a、b,a、b满足(a+1)2+|3b﹣9|=0.点P为数轴上的一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
(1)a= ,b= ,并在数轴上面标出A、B两点;
(2)若PA=2PB,求x的值;
(3)若点P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原点O向右运动,同时点A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点B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请问在运动过程中,3PB﹣PA的值是否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改变?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求其值.
23.(2020秋•海珠区期末)某车间有60个工人,生产甲、乙两种零件,每人每天平均能生产甲种零件24个或乙种零件12个.已知每2个甲种零件和3个乙种零件配成一套,问应分配多少人生产甲种零件,多少人生产乙种零件,才能使每天生产的这两种零件刚好配套?
24.(2020秋•海珠区期末)如图,A、B两地相距90千米,从A到B的地形依次为:60千米平直公路,10千米上坡公路,20千米平直公路.甲从A地开汽车以120千米/小时的速度前往B地,乙从B地骑摩托车以60千米/小时的速度前往A地,汽车上坡的速度为100千米/小时,摩托车下坡的速度为80千米/小时,甲、乙两人同时出发.
(1)求甲从A到B地所需要的时间.
(2)求两人出发后经过多少时间相遇?
(3)求甲从A地前往B地的过程中,甲、乙经过多少时间相距10千米?
25.(2020秋•增城区期末)根据电力部门统计,每天8:00至21:00是用电的高峰期,简称“峰时”,21:00至次日8:00是用电的低谷时期,简称“谷时”.为了缓解供电需求紧张的矛盾,某市电力部门于2020年10月统一换装“峰谷分时”电表,对用电实行“峰谷分时电价”新政策,具体见表:
时间
换表前
换表后
电价
每度0.52元
峰时(8:00~21:00)
谷时(21:00~次日8:00)
每度0.55元
每度0.30元
(1)若小王家9月份(换表前)的用电量为80度,则该月电费为 元;
(2)小张家11月份“峰时”用电50度,“谷时”用电20度,问小张家11月份的电费是多少元?
(3)小李家12月份用电95度,经测算比换表前使用95度电节省了5.9元,问小李家12月份使用“峰时电”和“谷时电”分别是多少度?
2021-2022学年上学期广州市初中数学七年级期末典型试卷1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2020秋•花都区期末)若∠α=40°,则∠α的余角的度数是( )
A.40° B.50° C.60° D.140°
【考点】余角和补角.
【专题】线段、角、相交线与平行线;推理能力.
【分析】设∠α的余角是∠β,则∠α+∠β=90°,再根据∠α=40°求出∠β的度数即可.
【解答】解:设∠α的余角是∠β,则∠α+∠β=90°,
∵∠α=40°,
∴∠β=90°﹣40°=50°,
∴∠α的余角的度数是50°,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余角的定义,即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90°,就说这两个角互为余角,即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余角.
2.(2020秋•花都区期末)点A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则点A表示的数的相反数为( )
A.﹣4 B.4 C.﹣ D.
【考点】数轴;相反数.
【专题】实数;数感.
【分析】点A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4,根据相反数的含义和求法,判断出点A表示的数的相反数是多少即可.
【解答】解:∵点A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4,
∴点A表示的数的相反数是﹣4.
故选: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在数轴上表示数的方法,相反数的定义.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在数轴上表示数的方法,以及相反数的含义和求法.
3.(2020秋•花都区期末)计算(﹣2)3+1的结果是( )
A.﹣7 B.﹣5 C.7 D.9
【考点】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专题】实数;运算能力.
【分析】原式先计算乘方运算,再计算加法运算即可求出值.
【解答】解:原式=﹣8+1
=﹣7.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了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熟练掌握运算法则是解本题的关键.
4.(2020秋•越秀区期末)下列运算过程正确的是( )
A.2×35=65 B.2+33=53 C.8÷2×4=1 D.(7﹣3)2=24
【考点】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专题】实数;运算能力.
【分析】根据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方法,逐项判断即可.
【解答】解:∵2×35≠65,
∴选项A不符合题意;
∵2+33≠53,
∴选项B不符合题意;
∵8÷2×4=16≠1,
∴选项C不符合题意;
∵(7﹣3)2=42=24,
∴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要熟练掌握,注意明确有理数混合运算顺序: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同级运算,应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如果有括号,要先做括号内的运算.
5.(2020秋•增城区期末)如图,将一副三角尺按不同位置摆放,下列摆放中∠1与∠2互为余角的是( )
A. B.
C. D.
【考点】余角和补角.
【专题】线段、角、相交线与平行线;推理能力.
【分析】根据余角的定义可直角计算求解.
【解答】解:A.∵∠1+∠2+90°=180°,
∴∠1+∠2=90°,
即∠1与∠2互为余角,故正确;
B.∵∠1+45°+∠2+45°=180°+180°=360°,
∴∠1+∠2=270°,
即∠1与∠2不互为余角,故错误;
C.∵∠1+∠2=180°,
∴∠1与∠2不互为余角,故错误;
D.∵∠1+∠2度数不确定,
∴∠1与∠2不互为余角,故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余角和补角,若两个角的和为90°,则这两个角互为余角,掌握定义是解题的关键.
6.(2020秋•越秀区期末)已知一个多项式的2倍与3x2+9x的和等于﹣x2+5x﹣2,则这个多项式是( )
A.﹣4x2﹣4x﹣2 B.﹣2x2﹣2x﹣1 C.2x2+14x﹣2 D.x2+7x﹣1
【考点】整式的加减.
【专题】整式.
【分析】根据题意得出等式,进而移项合并同类项得出答案.
【解答】解:设这个多项式为:M,
由题意可得:2M+3x2+9x=﹣x2+5x﹣2,
故2M=﹣x2+5x﹣2﹣(3x2+9x)
=﹣4x2﹣4x﹣2,
则M=﹣2x2﹣2x﹣1.
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整式的加减,正确合并同类项是解题关键.
7.(2020秋•越秀区期末)下列去括号运算正确的是( )
A.﹣(3x﹣2y+1)=3x﹣2y+1
B.(2x﹣3y)﹣(5z﹣1)=2x﹣3y+5z﹣1
C.﹣(3a+2b)﹣(c+d)=﹣3a﹣2b﹣c﹣d
D.﹣(a﹣2b)﹣(2c﹣d)=﹣a+2b﹣2c﹣d
【考点】去括号与添括号.
【专题】计算题;运算能力.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去括号,去括号法则: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同;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反.
【解答】解:A、﹣(3x﹣2y+1)=﹣3x+2y﹣1,不符合题意;
B、(2x﹣3y)﹣(5z﹣1)=2x﹣3y﹣5z+1,不符合题意;
C、﹣(3a+2b)﹣(c+d)=﹣3a﹣2b﹣c﹣d,符合题意;
D、﹣(a﹣2b)﹣(2c﹣d)=﹣a+2b﹣2c+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去括号法则,掌握去括号法则是做题的关键.
8.(2020秋•海珠区期末)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分别是( )
A.和3 B.和2 C.和4 D.和2
【考点】单项式.
【专题】整式;推理能力.
【分析】根据单项式系数的定义来选择,单项式中数字因数叫做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的次数就是所有字母指数的和.
【解答】解:单项式的系数、次数分别是,3.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单项式的系数与次数的定义,需注意: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这个单项式的系数,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9.(2020秋•增城区期末)如图,是由一些火柴棒搭成的图案:摆第1个图案用5根火柴,摆第2个图案用9根火柴,摆第3个图案用13根火柴,按照这样的方式摆下去,摆第( )个图案用121根火柴.
A.20 B.25 C.30 D.35
【考点】规律型:图形的变化类.
【专题】规律型;推理能力.
【分析】根据图形的变化情况写出每个图形需要的火柴棒数,从而得出规律,写出一般式即可求解.
【解答】解:观察图形,得
图①用了5根火柴,即5=1×4+1,
图②用了9根火柴,即9=2×4+1,
图③用了13根火柴,即13=3×4+1,
…
图n用了(4n+1)根火柴,
根据题意得:4n+1=121,
解得n=30,
所以摆第,30个图案用121根火柴棒.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图形的变化规律,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观察图形的变化寻找规律.
10.(2020秋•海珠区期末)将两边长分别为a和b(a>b)的正方形纸片按图1、图2两种方式置于长方形ABCD中,(图1、图2中两张正方形纸片均有部分重叠),长方形中未被这两张正方形纸片覆盖的部分用阴影表示,设图1上中阴影部分的周长为C1,图2中阴部分的周长为C2,则C1﹣C2的值( )
A.0 B.a﹣b C.2a﹣2b D.2b﹣2a
【考点】整式的加减.
【专题】整式;运算能力.
【分析】根据周长的计算公式,列式子计算解答.
【解答】解:由题意知:C1=AD+CD﹣b+AD﹣a+a﹣b+a+AB﹣a,
因为四边形ABCD是长方形,
所以AB=CD
∴C1=AD+CD﹣b+AD﹣a+a﹣b+a+AB﹣a=2AD+2AB﹣2b,
同理,C2=AD﹣b+AB﹣a+a﹣b+a+BC﹣a+AB=2AD+2AB﹣2b,
故C1﹣C2=0.
故选: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整式的加减,掌握整式的加减的法则是解题的关键.
二.填空题(共6小题)
11.(2020秋•越秀区期末)下列四种说法中:
①1.804(精确到0.01)取近似数是1.80;
②若a是8的相反数,b比a的相反数小3,则a+b=﹣3;
③两个三次多项式的和一定是三次多项式;
④若a=2b,则一定有=2,其中表述正确的有 ①② (只填写序号).
【考点】相反数;有理数的加法;有理数的除法;近似数和有效数字;整式的加减.
【专题】整式;运算能力.
【分析】利用近似数、相反数定义、合并同类项法则,有理数的除法分别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解:①1.804(精确到0.01)取近似数是1.80,故原题说法正确;
②若a是8的相反数,b比a的相反数小3,则a+b=﹣3,故原题说法正确;
③两个三次多项式的和次数一定不大于三次,故原题说法错误;
④若a=2b(b≠0),则一定有=2,故原题说法错误;
则表述正确的有①②,
故答案为:①②.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整式的加减,以及相反数、近似数、有理数的除法,关键是掌握整式的加减实质上就是合并同类项.
12.(2020秋•增城区期末)如图,点C是AB的中点,AB=10cm,CD=2cm,则AD= 3cm .
【考点】两点间的距离.
【专题】线段、角、相交线与平行线;推理能力.
【分析】根据线段中点的性质推出AC=BC=AB=5(cm),再结合图形根据线段之间的和差关系求解即可.
【解答】解:∵点C是AB的中点,AB=10cm,
∴AC=BC=AB=×10=5(cm),
又CD=2cm,
∴AD=AC﹣CD=5﹣2=3(cm),
故答案为:3cm.
【点评】本题考查两点间的距离,解题的关键是根据线段中点的性质推出AC=BC=AB,注意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13.(2020秋•花都区期末)已知2m﹣3n﹣1=0,则代数式4m﹣6n+1的值为 3 .
【考点】代数式求值.
【专题】整体思想;整式;运算能力.
【分析】先将原式进行适当的变形后,将2m﹣3n=1代入原式即可求出答案.
【解答】解:∵2m﹣3n﹣1=0
∴2m﹣3n=1,
∴4m﹣6n+1=2(2m﹣3n)+1=2×1+1=3,
故答案为:3.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代数式求值,整体代入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4.(2020秋•海珠区期末)已知|a|=6,|b|=2,且a<0,b>0,那么a+b的值为 ﹣4 .
【考点】绝对值;有理数的加法.
【专题】实数;运算能力.
【分析】首先根据|a|=6,|b|=2,可得:a=±6,b=±2;然后根据a<0,b>0,可得:a=﹣6,b=2,据此求出a+b的值为多少即可.
【解答】解:∵|a|=6,|b|=2,
∴a=±6,b=±2;
∵a<0,b>0,
∴a=﹣6,b=2,
∴a+b=﹣6+2=﹣4.
故答案为:﹣4.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方法,以及绝对值的含义和求法,要熟练掌握.
15.(2020秋•增城区期末)若关于x的方程2x+a=0的解为x=2,则|a﹣4|= 8 .
【考点】绝对值;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专题】计算题;一次方程(组)及应用;运算能力.
【分析】将x=2代入方程得到关于a的方程,然后解得a的值,然后代入求值即可.
【解答】解:∵x=2是方程2x+a=0的解,
∴4+a=0.
解得:a=﹣4.
∴|a﹣4|=|﹣4﹣4|=8.
故答案为:8.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和绝对值,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的定义是解题的关键.
16.(2020秋•增城区期末)已知A、B两站间的距离为480千米,一列慢车从A站出发,一列快车从B站出发,慢车的平均速度为60千米/时,快车的平均速度为100千米/时,如果两车同时出发,慢车在前,快车在后,同向而行,那么出发后 10或14 小时两车相距80千米.
【考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专题】一次方程(组)及应用;运算能力.
【分析】可设出发后x小时两车相距80千米,分两种情况:两车相距80千米时慢车在前;两车相距80千米时快车在前列方程,解方程即可求解.
【解答】解:设出发后x小时两车相距80千米,当慢车在前时,
100x﹣60x=480﹣80,
解得x=10,
当快车在前时,
100x﹣60x=480+80,
解得x=14,
答:出发后10小时或14小时两车相距80千米.
故答案为10或14.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找准等量关系是解题的关键,注意分类讨论.
三.解答题(共9小题)
17.(2020秋•越秀区期末)计算:
(1)﹣5.53+4.26+(﹣8.47)﹣(﹣2.38);
(2)﹣12020++(﹣)×[﹣2﹣(﹣3)].
【考点】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专题】实数;运算能力.
【分析】(1)根据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计算即可.
(2)首先计算乘方和括号里面的运算,然后计算括号外面的乘法,最后从左向右依次计算即可.
【解答】解:(1)﹣5.53+4.26+(﹣8.47)﹣(﹣2.38)
=[﹣5.53+(﹣8.47)]+[4.26﹣(﹣2.38)]
=﹣14+6.64
=﹣7.36.
(2)﹣12020++(﹣)×[﹣2﹣(﹣3)]
=﹣1++(﹣)×1
=﹣1+﹣
=﹣1.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要熟练掌握,注意明确有理数混合运算顺序: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同级运算,应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如果有括号,要先做括号内的运算.
18.(2020秋•海珠区期末)如图,已知线段AB,点C在AB的延长线上,AC=BC,D在AB的反向延长线上,BD=DC.
(1)设线段AB长为x,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BC和AD的长度.
(2)若AB=12cm,求线段CD的长.
【考点】列代数式;两点间的距离;线段的和差.
【专题】线段、角、相交线与平行线;运算能力.
【分析】(1)由已知条件可知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用x表示即可;
(2)因为AB=12cm,由(1)可知CD=AD+AB+BC===x,所以代入x的值,进而求出线段CD的长.
【解答】解析:如图:
∵AC=AB+BC=BC,
∴BC=AB,即BC=x,
又∵BD=BA+AD=DC=(AD+BA+CB),
∴AD==AB=,
(2)CD=AD+AB+BC==x,
将AB=12代入,得:CD==45cm.
所以当AB=12cm时,线段CD=45cm.
【点评】本题考查了线段的和差,两点间的距离,列代数式的知识,注意根据题意正确画出图形是关键.
19.(2020秋•越秀区期末)如图,已知点O为直线AB上一点,∠BOC=100°,∠COD=90°,OM平分∠AOC.
(1)求∠MOD的度数;
(2)若∠BOP与∠AOM互余,求∠COP的度数.
【考点】角平分线的定义;余角和补角.
【专题】线段、角、相交线与平行线;推理能力.
【分析】(1)由已知角度结合平角的定义可求解∠AOD,∠AOC的度数,再利用角平分线的定义可求解;
(2)根据余角的定义,平角的定义可求解∠MOP的度数,再利用角平分线的定义结合角的和差可求解.
【解答】解:(1)∵∠BOC=100°,∠COD=90°,
∴∠BOC+∠COD=100°+90°=190°,
∵∠AOB=180°,
∴∠AOD=10°,∠AOC=180°﹣100°=80°,
∵OM平分∠AOC,
∴∠AOM=∠AOC=40°,
∴∠MOD=∠AOM+∠AOD=40°+10°=50°;
(2)∵∠BOP与∠AOM互余,
∴∠BOP+∠AOM=90°
∵∠AOB=180°,
∴∠MOP=180°﹣90°=90°,
∵OM平分∠AOC,
∴∠COM=∠AOC=40°,
∴∠COP=∠MOP﹣∠COM=90°﹣40°=50°.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余角的定义,角平分线的定义及角的计算,灵活运用角的和差求解相关角的度数是解题的关键.
20.(2020秋•海珠区期末)如图,OB为∠AOC的平分线,OD是∠COE的平分线.
(1)若∠AOB=40°,∠DOE=30°,求∠BOD为多少度?
(2)若∠AOE=m°,∠COD=n°,求∠AOB为多少度?
【考点】角平分线的定义.
【专题】线段、角、相交线与平行线;运算能力.
【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以求得∠BOD=∠AOB+∠DOE;
(2)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易求得∠EOC=2∠COD=2n°,所以由图中的角与角间的和差关系可以求得∠AOC=(m﹣2n)°,最后由角平分线的定义求解.
【解答】解:(1)∵OB为∠AOC的平分线,OD是∠COE的平分线,
∴∠AOB=∠BOC,∠DOE=∠DOC,
∴∠BOD=∠BOC+∠DOC=∠AOB+∠DOE=40°+30°=70°;
(2)∵OD是∠COE的平分线,∠COD=n°,
∴∠EOC=2∠COD=2n°.
∵∠AOE=m°,∠AOC=∠AOE﹣∠EOC=m°﹣2n°.
又∵OB为∠AOC的平分线,
∴∠AOB=∠AOC=(m﹣2n)°.
【点评】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定义.从一个角的顶点出发,把这个角分成相等的两个角的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
21.(2020秋•花都区期末)如图,已知∠AOB=90°,OD平分∠AOC,OE平分∠BOC.
(1)若∠DOB=20°,求∠DOE的度数;
(2)若∠DOB=x,则∠AOD= 90°﹣x ,∠EOC= 45°﹣x .(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此时∠DOE= 45 .
【考点】列代数式;角平分线的定义;角的计算.
【专题】线段、角、相交线与平行线;运算能力.
【分析】根据角平分线定义得出∠COD=∠AOC,∠EOC=∠BOC,再根据∠DOE=∠DOC﹣∠COE=∠AOB.
(1)将∠AOB=90°代入计算即可;
(2)将∠DOB=x代入∠AOD=∠AOB﹣∠DOB,根据OE平分∠BOC,得∠EOC=45°﹣x,∠DOE=∠DOB+∠BOE即可.
【解答】解:∵OD平分∠AOC,OE平分∠BOC,
∴∠COD=∠AOC,∠EOC=∠BOC,
∴∠DOE=∠DOC﹣∠COE
=∠AOC﹣∠BOC
=(∠AOC﹣∠BOC)
=∠AOB.
(1)∵∠AOB=90°,
∴∠DOE=×90°=45°;
(2)∵∠DOB=x,∠AOB=90°,
∴∠AOD=∠AOB﹣∠DOB=90°﹣x,
∵OD平分∠AOC,
∴∠DOC=∠AOD=90°﹣x
∵∠DOB=x
∴∠BOC=∠DOC﹣∠DOB=90°﹣2x
∵OE平分∠BOC,
∴,
∴=45°.
故答案为:90°﹣x,45°﹣x,45°.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角平分线的定义,根据图形得出所求角与已知角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22.(2020秋•花都区期末)如图,数轴上两点A、B对应的数分别是a、b,a、b满足(a+1)2+|3b﹣9|=0.点P为数轴上的一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
(1)a= ﹣1 ,b= 3 ,并在数轴上面标出A、B两点;
(2)若PA=2PB,求x的值;
(3)若点P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原点O向右运动,同时点A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点B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请问在运动过程中,3PB﹣PA的值是否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改变?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求其值.
【考点】数轴;非负数的性质:绝对值;非负数的性质:偶次方;整式的加减.
【专题】证明题;动点型;数形结合;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
【分析】(1)根据“两个非负数之和为零,这两个数都为零”就可以确定a和b的值.
(2)分别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出PA和PB长度,再根据PA=2PB建立等式,就可以求出x的值.
(3)分别表示出t秒后A、B、P的值,再代入3PB﹣PA,并化简就可以确定这是一个定值.
【解答】解:(1)因为(a+1)2≥0,|3b﹣9|≥0.
并且(a+1)2+|3b﹣9|=0.
所以,
所以.
故答案为:a=﹣1,b=3.
(2)①当P点在A点左侧时,PA<PB,不合题意,舍去.
②当P点位于A、B两点之间时,
因为PA=2PB,
所以x+1=2(3﹣x),
所以x=.
②当P点位于B点右侧时,
因为PA=2PB,
所以x+1=2(x﹣3),
所以x=7.
故x的值为或7.
(3)t秒后,A点的值为(﹣1﹣t),P点的值为2t,B点的值为(3+3t),
所以3PB﹣PA
=3(3+3t﹣2t)﹣[2t﹣(﹣1﹣t)]
=9﹣3t﹣(2t+1+t)
=9+3t﹣3t﹣1
=8.
所以3PB﹣PA的值为定值,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数轴上两点之间距离、动点的坐标值的表示.以及代数式定值问题的证明.解题的关键点是动点的坐标值的表示以及分类讨论思想的运用.
23.(2020秋•海珠区期末)某车间有60个工人,生产甲、乙两种零件,每人每天平均能生产甲种零件24个或乙种零件12个.已知每2个甲种零件和3个乙种零件配成一套,问应分配多少人生产甲种零件,多少人生产乙种零件,才能使每天生产的这两种零件刚好配套?
【考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分析】设应分配x人生产甲种零件,则(60﹣x)人生产乙种零件,才能使每天生产的这两种种零件刚好配套,根据每人每天平均能生产甲种零件24个或乙种零件12个,可列方程求解.
【解答】解:设分配x人生产甲种零件,则共生产甲零件24x个和乙零件12(60﹣x),
依题意得方程:,
解得x=15,
60﹣15=45(人).
答:应分配15人生产甲种零件,45人生产乙种零件,才能使每天生产的这两种零件刚好配套.
【点评】本题考查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和理解题意的能力,关键是设出生产甲和乙的人数,以配套的比例列方程求解.
24.(2020秋•海珠区期末)如图,A、B两地相距90千米,从A到B的地形依次为:60千米平直公路,10千米上坡公路,20千米平直公路.甲从A地开汽车以120千米/小时的速度前往B地,乙从B地骑摩托车以60千米/小时的速度前往A地,汽车上坡的速度为100千米/小时,摩托车下坡的速度为80千米/小时,甲、乙两人同时出发.
(1)求甲从A到B地所需要的时间.
(2)求两人出发后经过多少时间相遇?
(3)求甲从A地前往B地的过程中,甲、乙经过多少时间相距10千米?
【考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专题】一次方程(组)及应用;应用意识.
【分析】(1)分段求出所需时间,相加即可得到甲从A到B地所需要的时间;
(2)先判断在哪段相遇,再根据题意列出正确的方程即可求解;
(3)先判定甲从A地前往B地的过程中,甲、乙有两次相距10千米的机会,分情况求解即可.
【解答】解:(1)甲AC段所需时间:t1==0.5h,
甲CD段所需时间:t2==0.1h,
甲DB段所需时间:t3==h,
甲所需时间为:t1+t2+t3=0.5+0.1+=h,
故甲从A到B地所需要的时间为h;
(2)乙BD段所需时间:t4==h,
乙DC段所需时间:t5==h,
h+h=h<0.5h,
甲乙会在AC段相遇,
甲走h时,走了×120=55km
甲乙相遇时间为t6=h+h=h,
故两人出发后经过h相遇;
(3)设甲、乙经过y小时候两人相距10千米,
①当甲在AC上,乙在CD上时相距10千米,
120y+10+20+80(y﹣)=90,
解得,y1=h,
②当甲在CD上,乙在AC上时相距10千米,
60+100(y﹣)+30+60(y﹣)=100,
解得,y2=h.
故甲从A地前往B地的过程中,甲、乙经过h和h相距10千米.
【点评】此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解题关键是根据题意列出正确的方程.
25.(2020秋•增城区期末)根据电力部门统计,每天8:00至21:00是用电的高峰期,简称“峰时”,21:00至次日8:00是用电的低谷时期,简称“谷时”.为了缓解供电需求紧张的矛盾,某市电力部门于2020年10月统一换装“峰谷分时”电表,对用电实行“峰谷分时电价”新政策,具体见表:
时间
换表前
换表后
电价
每度0.52元
峰时(8:00~21:00)
谷时(21:00~次日8:00)
每度0.55元
每度0.30元
(1)若小王家9月份(换表前)的用电量为80度,则该月电费为 41.6 元;
(2)小张家11月份“峰时”用电50度,“谷时”用电20度,问小张家11月份的电费是多少元?
(3)小李家12月份用电95度,经测算比换表前使用95度电节省了5.9元,问小李家12月份使用“峰时电”和“谷时电”分别是多少度?
【考点】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统计表.
【专题】一次方程(组)及应用;统计的应用;数据分析观念;应用意识.
【分析】(1)用用电度数乘以换表前每度的价钱即可;
(2)根据11月份电费=“峰时”用电量ד峰时”单价+“谷时”用电量ד谷时”单价列式计算即可;
(3)可设小张家这个月使用“峰时”电是x度,则“谷时”电是(95﹣x)度,根据题意列出方程解答即可.
【解答】解:(1)小王家9月份(换表前)的用电量为80度,则该月电费为80×0.52=41.6(元),
故答案为:41.6;
(2)小张家11月份的电费是50×0.55+20×0.30=33.5(元);
(3)设小李家12月使用“峰时”电是x度,则“谷时”电是(95﹣x)度,
根据题意得0.55x+0.30(95﹣x)=0.52×95﹣5.9,
解得x=60,
95﹣x=95﹣60=35.
答:小李家12月使用“峰时”用电60度,谷时用电35度.
【点评】本题考查了统计表、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解题关键是要读懂题目的意思,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找出合适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再求解.
考点卡片
1.数轴
(1)数轴的概念: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数轴的三要素:原点,单位长度,正方向.
(2)数轴上的点: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但数轴上的点不都表示有理数.(一般取右方向为正方向,数轴上的点对应任意实数,包括无理数.)
(3)用数轴比较大小:一般来说,当数轴方向朝右时,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2.相反数
(1)相反数的概念: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2)相反数的意义:掌握相反数是成对出现的,不能单独存在,从数轴上看,除0外,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它们分别在原点两旁且到原点距离相等.
(3)多重符号的化简:与“+”个数无关,有奇数个“﹣”号结果为负,有偶数个“﹣”号,结果为正.
(4)规律方法总结:求一个数的相反数的方法就是在这个数的前边添加“﹣”,如a的相反数是﹣a,m+n的相反数是﹣(m+n),这时m+n是一个整体,在整体前面添负号时,要用小括号.
3.绝对值
(1)概念:数轴上某个数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这个数的绝对值.
①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绝对值相等;
②绝对值等于一个正数的数有两个,绝对值等于0的数有一个,没有绝对值等于负数的数.
③有理数的绝对值都是非负数.
(2)如果用字母a表示有理数,则数a 绝对值要由字母a本身的取值来确定:
①当a是正有理数时,a的绝对值是它本身a;
②当a是负有理数时,a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a;
③当a是零时,a的绝对值是零.
即|a|={a(a>0)0(a=0)﹣a(a<0)
4.非负数的性质:绝对值
在实数范围内,任意一个数的绝对值都是非负数,当几个数或式的绝对值相加和为0时,则其中的每一项都必须等于0.
根据上述的性质可列出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
5.有理数的加法
(1)有理数加法法则:
①同号相加,取相同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②绝对值不等的异号加减,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③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在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时,首先判断两个加数的符号:是同号还是异号,是否有0.从而确定用那一条法则.在应用过程中,要牢记“先符号,后绝对值”.)
(2)相关运算律
交换律:a+b=b+a; 结合律(a+b)+c=a+(b+c).
6.有理数的除法
(1)有理数除法法则: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即:a÷b=a• (b≠0)
(2)方法指引:
(1)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2)有理数的除法要分情况灵活选择法则,若是整数与整数相除一般采用“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如果有了分数,则采用“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再约分.乘除混合运算时一定注意两个原则:①变除为乘,②从左到右.
7.非负数的性质:偶次方
偶次方具有非负性.
任意一个数的偶次方都是非负数,当几个数或式的偶次方相加和为0时,则其中的每一项都必须等于0.
8.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1)有理数混合运算顺序: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同级运算,应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如果有括号,要先做括号内的运算.
(2)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注意各个运算律的运用,使运算过程得到简化.
【规律方法】有理数混合运算的四种运算技巧
1.转化法:一是将除法转化为乘法,二是将乘方转化为乘法,三是在乘除混合运算中,通常将小数转化为分数进行约分计算.
2.凑整法:在加减混合运算中,通常将和为零的两个数,分母相同的两个数,和为整数的两个数,乘积为整数的两个数分别结合为一组求解.
3.分拆法:先将带分数分拆成一个整数与一个真分数的和的形式,然后进行计算.
4.巧用运算律:在计算中巧妙运用加法运算律或乘法运算律往往使计算更简便.
9.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1)有效数字:从一个数的左边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末位数字止,所有的数字都是这个数的有效数字.
(2)近似数与精确数的接近程度,可以用精确度表示.一般有,精确到哪一位,保留几个有效数字等说法.
(3)规律方法总结:
“精确到第几位”和“有几个有效数字”是精确度的两种常用的表示形式,它们实际意义是不一样的,前者可以体现出误差值绝对数的大小,而后者往往可以比较几个近似数中哪个相对更精确一些.
10.列代数式
(1)定义:把问题中与数量有关的词语,用含有数字、字母和运算符号的式子表示出来,就是列代数式.
(2)列代数式五点注意:①仔细辨别词义. 列代数式时,要先认真审题,抓住关键词语,仔细辩析词义.如“除”与“除以”,“平方的差(或平方差)”与“差的平方”的词义区分. ②分清数量关系.要正确列代数式,只有分清数量之间的关系. ③注意运算顺序.列代数式时,一般应在语言叙述的数量关系中,先读的先写,不同级运算的语言,且又要体现出先低级运算,要把代数式中代表低级运算的这部分括起来.④规范书写格式.列代数时要按要求规范地书写.像数字与字母、字母与字母相乘可省略乘号不写,数与数相乘必须写乘号;除法可写成分数形式,带分数与字母相乘需把代分数化为假分数,书写单位名称什么时不加括号,什么时要加括号.注意代数式括号的适当运用. ⑤正确进行代换.列代数式时,有时需将题中的字母代入公式,这就要求正确进行代换.
【规律方法】列代数式应该注意的四个问题
1.在同一个式子或具体问题中,每一个字母只能代表一个量.
2.要注意书写的规范性.用字母表示数以后,在含有字母与数字的乘法中,通常将“×”简写作“•”或者省略不写.
3.在数和表示数的字母乘积中,一般把数写在字母的前面,这个数若是带分数要把它化成假分数.
4.含有字母的除法,一般不用“÷”(除号),而是写成分数的形式.
11.代数式求值
(1)代数式的值:用数值代替代数式里的字母,计算后所得的结果叫做代数式的值.
(2)代数式的求值:求代数式的值可以直接代入、计算.如果给出的代数式可以化简,要先化简再求值.
题型简单总结以下三种:
①已知条件不化简,所给代数式化简;
②已知条件化简,所给代数式不化简;
③已知条件和所给代数式都要化简.
12.去括号与添括号
(1)去括号法则: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同;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反.
(2)去括号规律:①a+(b+c)=a+b+c,括号前是“+”号,去括号时连同它前面的“+”号一起去掉,括号内各项不变号;②a﹣(b﹣c)=a﹣b+c,括号前是“﹣”号,去括号时连同它前面的“﹣”号一起去掉,括号内各项都要变号.
说明:①去括号法则是根据乘法分配律推出的;②去括号时改变了式子的形式,但并没有改变式子的值.
(3)添括号法则:添括号时,如果括号前面是正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号,如果括号前面是负号,括号括号里的各项都改变符号.
添括号与去括号可互相检验.
13.规律型:图形的变化类
图形的变化类的规律题
首先应找出图形哪些部分发生了变化,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通过分析找到各部分的变化规律后直接利用规律求解.探寻规律要认真观察、仔细思考,善用联想来解决这类问题.
14.单项式
(1)单项式的定义:数或字母的积组成的式子叫做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单项式.
用字母表示的数,同一个字母在不同的式子中可以有不同的含义,相同的字母在同一个式子中表示相同的含义.
(2)单项式的系数、次数
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单项式的系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单项式的次数.
在判别单项式的系数时,要注意包括数字前面的符号,而形如a或﹣a这样的式子的系数是1或﹣1,不能误以为没有系数,一个单项式的次数是几,通常称这个单项式为几次单项式.
15.整式的加减
(1)几个整式相加减,通常用括号把每一个整式括起来,再用加减号连接;然后去括号、合并同类项.
(2)整式的加减实质上就是合并同类项.
(3)整式加减的应用:
①认真审题,弄清已知和未知的关系;
②根据题意列出算式;
③计算结果,根据结果解答实际问题.
【规律方法】整式的加减步骤及注意问题
1.整式的加减的实质就是去括号、合并同类项.一般步骤是:先去括号,然后合并同类项.
2.去括号时,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括号外的数字因数要乘括号内的每一项;二是当括号外是“﹣”时,去括号后括号内的各项都要改变符号.
16.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定义:使一元一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把方程的解代入原方程,等式左右两边相等.
17.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一)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类型有:
(1)探索规律型问题;
(2)数字问题;
(3)销售问题(利润=售价﹣进价,利润率=×100%);(4)工程问题(①工作量=人均效率×人数×时间;②如果一件工作分几个阶段完成,那么各阶段的工作量的和=工作总量);
(5)行程问题(路程=速度×时间);
(6)等值变换问题;
(7)和,差,倍,分问题;
(8)分配问题;
(9)比赛积分问题;
(10)水流航行问题(顺水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逆水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二)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如下:首先审题找出题中的未知量和所有的已知量,直接设要求的未知量或间接设一关键的未知量为x,然后用含x的式子表示相关的量,找出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求解、作答,即设、列、解、答.
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五个步骤
1.审:仔细审题,确定已知量和未知量,找出它们之间的等量关系.
2.设:设未知数(x),根据实际情况,可设直接未知数(问什么设什么),也可设间接未知数.
3.列: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4.解:解方程,求得未知数的值.
5.答:检验未知数的值是否正确,是否符合题意,完整地写出答句.
18.两点间的距离
(1)两点间的距离
连接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叫两点间的距离.
(2)平面上任意两点间都有一定距离,它指的是连接这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学习此概念时,注意强调最后的两个字“长度”,也就是说,它是一个量,有大小,区别于线段,线段是图形.线段的长度才是两点的距离.可以说画线段,但不能说画距离.
19.角平分线的定义
(1)角平分线的定义
从一个角的顶点出发,把这个角分成相等的两个角的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
(2)性质:若OC是∠AOB的平分线
则∠AOC=∠BOC=∠AOB或∠AOB=2∠AOC=2∠BOC.
(3)平分角的方法有很多,如度量法、折叠法、尺规作图法等,要注意积累,多动手实践.
20.角的计算
(1)角的和差倍分
①∠AOB是∠AOC和∠BOC的和,记作:∠AOB=∠AOC+∠BOC.∠AOC是∠AOB和∠BOC的差,记作:∠AOC=∠AOB﹣∠BOC.②若射线OC是∠AOB的三等分线,则∠AOB=3∠BOC或∠BOC=∠AOB.
(2)度、分、秒的加减运算.在进行度分秒的加减时,要将度与度,分与分,秒与秒相加减,分秒相加,逢60要进位,相减时,要借1化60.
(3)度、分、秒的乘除运算.①乘法:度、分、秒分别相乘,结果逢60要进位.②除法:度、分、秒分别去除,把每一次的余数化作下一级单位进一步去除.
21.余角和补角
(1)余角: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90°(直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余角.即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余角.
(2)补角: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平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补角.即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补角.
(3)性质:等角的补角相等.等角的余角相等.
(4)余角和补角计算的应用,常常与等式的性质、等量代换相关联.
注意:余角(补角)与这两个角的位置没有关系.不论这两个角在哪儿,只要度数之和满足了定义,则它们就具备相应的关系.
22.线段的和差
V.
23.统计表
统计表可以将大量数据的分类结果清晰,一目了然地表达出来.
统计调查所得的原始资料,经过整理,得到说明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过程的数据,把这些数据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在表格中,就形成“统计表”.统计表是表现数字资料整理结果的最常用的一种表格. 统计表是由纵横交叉线条所绘制的表格来表现统计资料的一种形式.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上学期长沙初中数学七年级期末典型试卷1,共29页。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上学期武汉初中数学七年级期末典型试卷1,共25页。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上学期重庆初中数学七年级期末典型试卷1,共34页。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