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优质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经过清初的恢复,社会经济在清朝前期得到迅速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有了长足的进步。据历史学家研究,当时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世界首位。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的破坏: (山东)一户之中止存一二人,十亩之田止种一二亩。 ——《清实录·世祖实录》 (四川)民无遗类,地尽抛荒。 ——《明清史料》
明朝末年社会大动荡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有哪些?
1.清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垦荒政策
乾隆时,云南布政使司颁发的开荒执照
(顺治六年)凡各处逃亡民人,不论原籍、别籍,必广加招徕,编入保甲,俾之安居乐业。察本地方无主荒田,州、县官给以印信执照,开垦耕种,永准为业。 ——《清实录·世祖实录》
垦荒政策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2.人民勤劳耕种
农民治其业,自非岁时伏腊(四季时节更换之时)、省祠墓、通亲戚,则晴事耕耘,雨勤织绩,赤背而薅草,跣足而犁冰。 ——《安吴四种·作力》
清·熊秉贞《耕织图·耕》(局部)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1661——1766年耕地面积的变化
清朝前期农业的发展义务教育教材《中国历史地图册》
清朝前期农业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水利工程、商品粮产地;
粮食作物:玉米、马铃薯 甘薯、双季稻
经济作物:茶叶、烟草 棉花、葡萄 花生、甘蔗 向日葵
《黄河筑堤图》册页
“淮黄故道,次第修复”“皆出水可耕,逐渐涸出” ——《清史列传·靳辅传》
东南财富半出于江浙钱漕,是海塘实为目前第一要务。 ——清 琅轩《海塘新志》
双季稻只要不误农时,把握好“早晚节气”“自然两次成熟”。“苏民精于农事”因而,“五年耕而余二年之食”,使单位面积产量进一步提高。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玉米,不与五谷争地,凡瘠卤沙冈皆可以长。 ——周亮工《闽小记》 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 ——陈耀《甘薯录》
玉米、番薯推广种植的原因有哪些?
数据来源:龚胜生《清代两湖地区的玉米和甘薯》
相关史事清朝以前,江南盛产稻米,养鱼业很发达,被誉为鱼米之乡,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清中期,江汉平原、洞庭湖和湘江沿岸地区,普遍推广玉米、甘薯等作物的种植,粮食产量有较大的提高。当时的湖广地区成为新的商品粮基地,以至于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
松江府务本种稻者,不过十分之二三。图利种棉者,则有十分之七八。 (福建)烟草之植,耗地十之六七。 ——《皇朝经世文编》
经济作物棉、麻、桑、蓝靛、甘蔗、蔬菜、果木、花卉等品种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康熙时有“棉三斤织布一匹,利率三倍”的说法,很多农民在种植经济作物时,往往进行一些初级加工或经营相关副业。传统的农业单一经营方式已被突破,多种经营兴盛。——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栾地棉十之六,民竭终岁之勤,售其佳者,以易粟。——《栾城县志·物产》
比户饶裕,五谷油酒各物,皆自各邑及四方而来,民自买而食之。 ——《续修白盐井志·风俗》
1.原因:清朝统治者重视,推行垦荒政策;农民的辛勤劳作
2.表现:水利设施建设;粮食产量提高;经济作物种植广泛; 出现新的商品粮产区;
3.意义: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 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清康熙斗彩璎珞纹贲巴壶
雍正款珐琅彩松竹梅图橄榄瓶
妆花技术综合了多种不同丝织工艺技术的精华,挖花技术来源于唐宋缂丝,彩绒作纬源自宋元的“绒锦”,大量用金线继承了元代织金锦的传统,各种工艺技术的吸收改进,使妆花织物成为古代提花织物最高水平的代表。——范金民《江南丝绸史研究》
(清)茶绿地金牡丹绒心妆花缎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南京丝织业的丝织工场的规模最多只拥有几十台织机,而清代乾隆年间的机户竟拥有“五六百张织机”全城共有织机“以三万余计”,有的机户雇机工1200人至1800人。 ——《中国断代史系列·清史》
思考:清代手工工场的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
在明代手工工场主要在南方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随着清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手工工场不仅在南方,在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出现;而且不仅在纺织业,冶铁业、制瓷业、印染业;农业加工方面的制糖业、制茶业等行业中也出现了大型手工工场。 ——《中国断代史系列·清史》
出现成熟的手工工场,颇具规模;分布范围扩大;行业增多
思考:1.清朝前期工商业的分布有什么特点?2.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哪些?
清前期工商业的发展义务教育教材《中国历史地图册》
北京城内外商铺连宇,百货荟萃,主要的商业行业有136个。在北京市场上,有安徽的纸张、河北的烟叶、苏杭的丝绸、俄国的毛皮,西欧的香料等,北京有“以五方之产为产”的盛誉。 各地商人在京设立会馆,以相角逐。 ——吴慧《中国商业通史》
《前门街市图》(局部)
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苏州“洋货、皮货、绸缎、珠宝、参药诸铺,戏园、游船、酒肆,如山如林,不知几千万人。” 有“贸易之盛,甲于天下”的美名。 ——吴慧《中国商业通史》
明代以来,苏州就是丝织中心之一。到清乾隆时织机至少有1.2万余台,丝绸产品的著名品种有二十几个;吴淞江、娄江(浏河)与运河交汇,水运发达,外省“客米来售者,岁不下数百万石”苏州成为运河沿岸最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之一。据统计,苏州地区有会馆48所,绝大部分为外地商人所建,钱业多山西人,布商、典当多徽州人。 ——吴慧《中国商业通史》
概括苏州成为全国经济发达城市的原因
(明清时期)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大小商人,他们在各地设会馆、公所,组织商帮……清代,山西票号商、两淮盐商,富甲天下。——刘克祥《简明中国经济史》
商帮的活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大曰都市,小曰市镇,所以聚民而陈货者也”,市镇之民“大都不事本业,游食者杂处”清代市镇数量庞大,据统计18各省共有近1500个。 ——吴慧《中国商业通史》
“舟楫塞港,街道摩擦”
(盛泽)镇乾隆时同明代相比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且十倍。居民多从事丝织业,殷实之家不乏雇工织绸者。镇子周围农村有大量织户,其家庭手工产品售于镇上绸行。盛泽镇的繁荣得益于来镇商人之多“富商大贾,数千里辇万金来买者,摩肩联袂”。 ——吴慧《中国商业通史》
以盛泽镇为代表的市镇特点是什么?其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由于市镇交通方便,经济发达,吸引着临近地区的士大夫知识阶层向它聚集,如浙江湖州的南浔镇文人学士丛集,有“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的民谚,保持着“读书声与机杼声往往夜分相续”的传统。再比如,以产绢著名的双林镇有“甲第连云”的盛名,清代出进士十六人,举人六十六人。 ——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探微》
嘉兴的新塘镇有茶馆八十家,王店镇有茶馆六十五家,新簋镇有茶馆四十家各大市镇大约每晨由各乡村开船来镇,中午由镇返乡。到镇后即步入茶馆。丝、新米上市时,乡人即以此地为探听市价之所,因而经营丝米及其他产品之掮客,亦往往出于其间,赚取佣金。 ——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探微》
清代农村集市贸易比过去有较大发展,据估计全国集市数大约是3万个。小农赴集市的贸易一般只需要1-2个小时的路程,步行半日即可往返。在市集日期上有从清晨开始,中午饭前散场的早市,也有“午集酉散”的下半天集,还有“晨集暮散”的全日集。——吴慧《中国商业通史》
农村集市贸易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2.商业: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 成的商业网络;出现了大型商帮(徽商、晋商)
1.手工业: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社会安定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三、人口的增长
1685-1778年清朝人口数量
思考:结合两则材料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1661-1784年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统计数
大量原农业人口流向各地,其中很大部分是加入各手工生产行业。 ——曾玲《明清福建手工业发展的自然与人文环境》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城镇人口比例表
思考:人口流向有什么新特点?
(四川)山民伐林开垦,阴翳肥沃,一二年内, 杂粮必倍;至三四年后,土既挖松,山又陡峻,夏秋骤雨,冲洗水痕条条,只存石骨,又须寻地垦种。 ——严如煜《汉南续修郡志》
初中人教部编版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a href="/ls/tb_c125431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案设计</a>,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单元介绍,新课导入,教学过程,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历史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优秀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优秀教案,文件包含金与南宋的对峙-2PPT课件1pptx、金与南宋的对峙-1教案docx、金与南宋的对峙-3学习任务单docx等3份教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教案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4课 明朝的统治一等奖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4课 明朝的统治一等奖教学设计,文件包含明朝的统治-2ppt课件pptx、明朝的统治--3学习任务单docx、明朝的统治-1教案docx等3份教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教案共6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