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word版 含答案)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word版 含答案)第1页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word版 含答案)第2页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word版 含答案)第3页
    还剩2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word版 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word版 含答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综合读写,阅读理解,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18分,每小题3分)
    1.(3分)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字音正确的一项是(  )
    A.但这时候,雨已经化了妆(zhuāng),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wèi)临人间。
    B.周围一片寂静,我趴(bā)在岩石上,神情恍(huǎng)惚,害怕和疲劳已经让我麻木。
    C.我把一堆水鸭蛋拿给一只麝(shè)香鸭代孵(fú),小凫的羽毛一干,也是马上就逃走了。
    D.走呀走的,她走得有些疲倦了,偶然在一个池子旁边蹲(dūn)下来。澄(chéng)澈的池水照见了她的面容和身影。
    2.(3分)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后来这只猫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光泽的毛也污涩了,终日躺在厅上的椅下,不肯出来。
    B.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起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沾住了。
    C.皇帝赐给骗子每人一个爵士的头衔和一枚可以挂在扣眼上的勋章,同时还封他们为“御骋织师”。
    D.赫尔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避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
    3.(3分)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挑肥拣瘦,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
    B.实在不能嗔怪有些外行人批评: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家实验的方法漫不经心。
    C.吃过午饭,他又开始选橡子。趁这个机会,我刨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
    D.“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耸人听闻了。……”
    4.(3分)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看着我的动静。
    B.我们沿着小路散步到井房,房顶上盛开的金银花芬芳扑鼻。
    C.他不仅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而且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
    D.原来是一个牧羊人,他周围大体有大约三十来只羊,懒懒地卧在滚烫的山地上。
    5.(3分)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B.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C.我犹豫不决,直到其他孩子都爬到了上面。这才开始满头大汗,浑身发抖地往上爬。
    D.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6.(3分)下列对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杞人忧天》节选自《列子•天瑞》。《列子》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相传是战国时期列御寇所著。
    B.《天净沙•秋思》的作者是马致远,“天净沙”是题目,这首曲表达了游子长期漂泊异乡的凄苦、惆怅之情。
    C.《西游记》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富有想象力的作品之一,围绕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前往西天取经的主线,写了许多降妖除魔的故事,鲁迅先生称之为“神魔小说”。
    D.《济南的冬天》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戏剧《茶馆》《龙须沟》等。
    二、(12分,每小题12分)
    7.(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张妈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但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游玩,好像是具有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的,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它渐渐地肥胖了,但仍不活泼。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和三妹的足下。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但并没有对于前几只猫那样感兴趣。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的伏着,吃得胖胖的。
    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白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妻常常叮嘱着张妈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妻道:“张妈,留心猫,它会吃鸟呢。”
    张妈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儿,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妈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没有了,笼板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多。
    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A它常常对着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
    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我心里还愤的,以为惩戒的还没有快意。
    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跳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至此,我家永不养猫。
    (1)结合选文内容,文中划横线A处所填写的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不是这猫咬死的?
    B.肯定就是这猫咬死的!
    C.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
    D.可能是这猫咬死的。
    (2)下列不属于选文中加点的“猫的罪状”的一项是   
    A.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B.隔一会,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C.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D.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我”的后悔,突出了“我”的愧疚之情。
    B.借助对第三只猫的叙述,表达了知识分子对弱者悲惨生活的同情,呼吁弱者要勇于去抗争。
    C.“我”对于第三只猫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是因为这只猫亡失后,“我”家再也不能养猫了。
    D.最后一段是对全文的总结,并且与文章开头相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表达自己内心深深的自责、内疚。
    (4)对选文写作特点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描写生动、抒情真挚
    B.夹叙夹议、冷峻思索
    C.情节曲折、结构严谨
    D.以小见大、主题深刻
    8.(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诫子书
    诸葛亮
    ①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③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④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⑤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夫(大丈夫)君子之行
    B.非宁静无以致(达到)远
    C.非学无以广(广阔)才
    D.年与时驰(疾行的马)
    (2)下列对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做事拖拖拉拉,就不能互相勉励,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B.放纵懈怠,就不能互相勉励,冒险急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C.做事拖拖拉拉,就不能振奋精神,冒险急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D.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3)下列关于本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第①句作者开篇即明确提出修身养德的要求,并指出修身养德的具体途径。
    B.第③句,先从反面然后从正面阐述,论述“静”与“学”“才”“志”的关系,核心则是“学”。
    C.第④句,从反面说明不“静”,即“淫慢”和“险躁”的害处,实际还是突出“静”的价值。
    D.第⑤句,从反面论述,强调勤学刻苦,不能荒废学业,暗含珍惜时间之意。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以记叙为主的文言文,主要讲述修身治学,强调淡泊宁静的价值。
    B.“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朗读节奏可以这样划分: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C.“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个双重否定句,强调“淡泊”“宁静”是“明志”的前提。
    D.作者诸葛亮将立志、学习、成才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告诫儿子志存高远,勤学成才。
    9.(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1)下列对诗句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终古高云簇此城”,写高山簇拥古城,不言高而高度自见,异峰突起,令人神往。
    B.第二句“秋风吹散马蹄声”,写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显出孤城的荒凉与落寞。
    C.第三句“河流大野犹嫌束”,写“河流大野”,说其“犹嫌”拘束,其实是写其奔腾、壮阔。
    D.末句写秦岭山脉入潼关之态势,不说其巍峨险峻,而说其桀骜不驯,再也不知何谓平坦。
    (2)下列对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写这首诗时才十多岁,但能让人强烈感受到诗人渴望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B.这首绝句奔放雄健,意蕴深厚,有一般豪迈之气。
    C.这首诗运用了对偶、拟人、夸张等多种修辞,语言生动形象。
    D.这首诗将“秋风”“马蹄声”引入诗中,不但以视觉形象补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听觉形象,进一步渲染出潼关一带独具的氛围,创造了画面的静态,给全诗增添了一种美感。
    三、综合读写(17分)
    10.(7分)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2)一箪食,一瓢饮,   ,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
    (3)君问归期未有期,   。(《夜雨寄北》)
    (4)   ,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
    (5)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   ,一个有道德的人,   ,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纪念白求恩》)
    (6)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天上的街市》)
    11.(6分)阅读下面的图文内容,按要求做题。
    为了研究中学生名著阅读的现状,泰安市某中学赵明等五位同学组成了研究小组。他们对城乡213名初二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下面是影响阅读名著原因的调查结果表。

    原因
    人数
    所点比例
    A
    找不到书
    70
    33%
    B
    没时间
    105
    49%
    C
    不喜欢
    38
    18%
    (1)仿照下面的例子,对图表作说明和分析(从B、C中任选一项)。
    例:选A
    说明:认为影响自己阅读名著的原因是“找不到书”的同学有70人,占被调查人数33%。
    分析:学生本人和家庭藏书不多,而学校和社会上的图书馆又未能提供方便的借阅条件。另外,书价过高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2)小红的妈妈反对她阅读名著,理由是“那都是闲书,没什么用”。小红请你帮助她说服家长。把你要说的话写在下面。要求语言得体,有理有据。
    12.(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即使青春是一枝娇艳的花,但我明白,一枝独放永远不是春天,春天该是 A 的世界;即使青春是大地一株伟岸的树,但我明白,一株独秀永远不是挺拔,成行成排的林木,才是遮风挡沙的绿色长城;即使青春是大海一叶孤高的帆,但我明白,一叶孤帆很难远航, B 才是大海的壮观。
    (1)在文中A、B两处各填写一个四字短语(或成语)。
    A:   
    B:   
    (2)仿照文末画曲线的句子,另写一句话。
    四、阅读理解
    13.(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于中丞成龙按①部至高邮。适巨绅家将嫁女,妆奁甚富,夜被穿窬②席卷而去。刺史无术。公令诸门尽闭止留一门放行人出入吏目③守之严搜装载。又出示谕阖④城户口各归第宅,候次日查点搜掘,务得赃物所在。乃阴嘱吏目:设有城门中出入至再者捉之。过午得二人,一身之外,并无行装。公曰:“此真盗也。”二人诡辩不已。公令解衣搜之,见袍服内着女衣二袭⑤,皆奁中物也。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节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于成龙》)
    【注释】①按:巡视,巡行。②窬(yú):洞,窟窿。③吏目:公差头目。④阖:全。⑤二袭:两身。衣裳一套叫一袭。
    (1)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3处。
    公 令 诸 门 尽 闭 止 留 一 门 放 行 人 出 入 吏 目 守 之 严 搜 装 载。
    (2)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适巨绅家将嫁女
    适:
       
    ②夜被穿窬席卷而去
    去:
       
    ③又出示谕阖城户口
    谕:
       
    ④二人诡辩不已
    已: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乃阴嘱吏目:设有城门中出入至再者提之。
    ②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4)于成龙是如何断定被捉的两人就是“真盗”的?请结合选文内容谈一谈。
    14.(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一个走运的人
    秦文君

    在我家附近的一个路口,有一株高大茂密的香樟树,粗大苍劲的树干,四面伸长的枝叶,昭示这是一株历经沧桑的百年古树,香樟树的清幽常引人驻足。
    香樟树下卧着一个小小的杂货铺。小商铺出售一些糖果、烟草之类的小东西,那些瓶瓶罐罐上没有一点积尘。
    女店主是一个端庄美丽的女子,她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真走运啊!”
    女店主总是端坐在那里,含笑着招呼客人。闲下来时,她就低下头用丝线编织些小饰物,诸如手链啦、发带啦,随后就挂在店里,有谁喜欢就买走。
    最初,我到她的店里,就被她编的一个精巧的笔袋所吸引,淡绿色的,像很娇嫩的草。“这笔袋就像春的颜色。”我说,“特别美。”
    “我真走运,”她的眼里漾起了春光,“遇到了一个知道我心思的人。”
    她见我喜欢,随即从桌子下面拿出她编的各种小饰物,我惊讶地发现,整个世界都在她的手上呢:天空的云朵,海上的浪花,草原的骏马,还有那永远开不败的四季花。
    我买下了笔袋,也牢牢地记住了这位制作者,也许是受到了她友好的对待,也许是她单纯的眼神,也许是她那句“真走运啊”。
    我常会顺道去看看那家杂货店,有时买些东西,有时只是看看。因为在我的生活圈里很少有人认为自己很幸福。有些人在外人看来已经过得相当不错了,但他们本人总觉得还缺点什么,远远谈不上“走运”。
    可这店主,多么平凡。她终日坐着,等待人们的光顾,还得一张一张抚平那些乱糟糟的零钱。但就是这个人,每天穿着得体的衣裳,还把头发梳得漂漂亮亮。
    有一天中午,我路过后门口,她正在吃午饭,就着开水吃一只大大的糯米团。看见我她笑笑,又说自己真走运,吃到了香甜的团子。
    “你该到对面的店里吃一碗热面。”我说,“那才舒服。”可她说,那团子可不是普通的东西,是她的一位老顾客亲手蒸的。那老太太已经八十多岁了,非常健康,还能爬山呢。
    “我有这样的朋友,”店主说,“真走运。”
    还有一次,我到店里买了她编的发卡,绾头发用的,我说去爬黄山时,用它来盘头发。
    她让我归来时替她带一张黄山的风景照。她又说:“真走运啊!”像是恭喜我,又像是在说她分享了这个“走运”。
    归来后,我如约前去把我拍摄的最好的一张照片带给她。我还怂恿她,哪天请人照看一下杂货铺,亲自爬上黄山。“有缆车吗?”她问,“真的有?和我想的一样,真幸运啊,要有一天我也能去看看就好了!”
    “不必坐缆车,慢慢往上攀,爬上天都峰!”我说。
    “是啊!是啊!”她微笑着,沉醉着,“我梦到过。”
    后来我搬了住处,好久没有去店里。有一天,我忽然想念起她来,便匆匆赶去。
    可到了那,香樟树依旧挺立,却不见了小商铺,也不见了女店主,只有石凳上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太太!我惊诧极了,连忙上前打听,老太太说:“搬迁了。”
    “那您知道女店主去哪儿了吗?”“不知道。”老太太浑浊的眼里一片黯淡。
    “不容易呀,一个下肢瘫痪的女子!”
    “谁?”“女店主啊,你不知道?”我瞪大眼睛,张着嘴却说不上话。原来她是个不能行走的女子!她是坐在特制的轮椅上看管小店的!而我,由于她阳光一样的笑容,却从没在意她缺少什么,还怂恿她去登黄山……
    一瞬间,歉疚与失落漫上心头。或许今生再难相见了!
    夕阳中,历尽沧桑的香樟树依旧高峻挺拔,依旧香远益清,淡淡的幽香沁入心脾。抬头间,那灿烂的笑容似在眼前……
    (1)选文围绕“我”与女店主的交往写了哪些事。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2)选文中的女店主是一个不同寻常、非常优秀的人,让你最为感动的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说一说(至少答出两点)。
    (3)谈谈你对结尾画横线句子含义的理解。
    夕阳中,历尽沧桑的香樟树依旧高峻挺拔,依旧香远益清,淡淡的幽香沁人心脾。抬头间,那灿烂的笑容似在眼前……
    (4)选文中画曲线的句子说:“原来她是个不能行走的女子!”,其实在前文已多有暗示,请把其中的一处写在下面,并说说这种写法的好处。
    五、作文(50分)
    15.(50分)也许,你在家里,父亲一个欣赏的眼神,母亲一声关切的叮咛,慈爱的阳光就会充满你的心房;也许,你在老师的办公室里,满怀困惑,倾听着老师的谆谆教诲,关爱的阳光就会驱散你心灵的迷茫;也许,你倚在教室窗旁,捧着书本,读着名著,吟诵唐诗宋词,文学的阳光就会照亮你成长的方向;也许……
    请以“我心中的那一道阳光”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说真话,抒真情;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18分,每小题3分)
    1.(3分)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字音正确的一项是(  )
    A.但这时候,雨已经化了妆(zhuāng),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wèi)临人间。
    B.周围一片寂静,我趴(bā)在岩石上,神情恍(huǎng)惚,害怕和疲劳已经让我麻木。
    C.我把一堆水鸭蛋拿给一只麝(shè)香鸭代孵(fú),小凫的羽毛一干,也是马上就逃走了。
    D.走呀走的,她走得有些疲倦了,偶然在一个池子旁边蹲(dūn)下来。澄(chéng)澈的池水照见了她的面容和身影。
    【分析】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音。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注音。
    【解答】A.有误,“莅临”的“莅”应读作“lì”。
    B.有误,“趴在”的“趴”应读作“pā”。
    C.有误,“孵”应读作“fū”。
    D.正确。
    故选:D。
    【点评】字音是基础部分常考的知识点之一,平时要做好字词积累,答题时认真辨析。
    2.(3分)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后来这只猫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光泽的毛也污涩了,终日躺在厅上的椅下,不肯出来。
    B.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起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沾住了。
    C.皇帝赐给骗子每人一个爵士的头衔和一枚可以挂在扣眼上的勋章,同时还封他们为“御骋织师”。
    D.赫尔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避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
    【分析】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解答】A.正确。
    B.有误,“沾住了”的“沾”应为“粘”。
    C.有误,“御骋织师”的“骋”应为“聘”。
    D.有误,“避护神”的“避”应为“庇”。
    故选:A。
    【点评】字形是基础部分常考的知识点之一,平时要做好字词积累,答题时认真辨析。
    3.(3分)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挑肥拣瘦,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
    B.实在不能嗔怪有些外行人批评: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家实验的方法漫不经心。
    C.吃过午饭,他又开始选橡子。趁这个机会,我刨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
    D.“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耸人听闻了。……”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解答此题,平时要有大量的成语积累,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确定正确选项。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
    【解答】A.使用有误,挑肥拣瘦:挑选对自己有利的。该成语和后面的“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意思重复。
    B.使用有误,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该成语是贬义词,用于此处不恰当。
    C.使用正确,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
    D.使用有误,耸人听闻:夸大事实或说离奇的话,使人听了感到震惊。句中没有震惊的意思,所以该成语使用有误。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辨清词语的感情色彩,还要结合语境分析其运用是否恰当。
    4.(3分)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看着我的动静。
    B.我们沿着小路散步到井房,房顶上盛开的金银花芬芳扑鼻。
    C.他不仅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而且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
    D.原来是一个牧羊人,他周围大体有大约三十来只羊,懒懒地卧在滚烫的山地上。
    【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要掌握常见的病句类型并通读所有句子,在此基础上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提取句子主干,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解答】A.有误,搭配不当,将“看着”改为“听着”;
    B.正确;
    C.有误,关联词误用,删去“不仅”“而且”;
    D.有误,语义重复,“他周围大体有大约三十来只羊”改为“他周围有三十来只羊”。
    故选:B。
    【点评】病句辨析类答题技巧:①看主干,缩句。看句子主干有无问题,主谓宾是否都有,是否搭配不当。②看语序,尤其是形容词的顺序问题。③看搭配,比如说可以“提高能力”,却不能“养成能力”;可以“提高水平”,却不能“培养水平”。④有关联词的复句,主语相同,关联词置于主语后;主语不同的句子,关联词置于主语前。
    5.(3分)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B.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C.我犹豫不决,直到其他孩子都爬到了上面。这才开始满头大汗,浑身发抖地往上爬。
    D.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分析】此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解答】ABD.正确;
    C.有误,句子“直到其他孩子都爬到了上面”后面应是逗号,不应是句号。“满头大汗”“浑身发抖”是并列关系,中间要用顿号,而非逗号。
    故选:C。
    【点评】解答此题,注意熟记句号、引号、括号、的用法,重点注意句子中分层时逗号、顿号、句号的综合运用,还要根据语句关系判断标点运用是否正确。
    6.(3分)下列对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杞人忧天》节选自《列子•天瑞》。《列子》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相传是战国时期列御寇所著。
    B.《天净沙•秋思》的作者是马致远,“天净沙”是题目,这首曲表达了游子长期漂泊异乡的凄苦、惆怅之情。
    C.《西游记》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富有想象力的作品之一,围绕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前往西天取经的主线,写了许多降妖除魔的故事,鲁迅先生称之为“神魔小说”。
    D.《济南的冬天》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戏剧《茶馆》《龙须沟》等。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于文学、文体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文体常识要注意各种文体的特点。
    【解答】ACD.正确;
    B.有误,“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问题,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
    二、(12分,每小题12分)
    7.(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张妈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但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游玩,好像是具有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的,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它渐渐地肥胖了,但仍不活泼。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和三妹的足下。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但并没有对于前几只猫那样感兴趣。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的伏着,吃得胖胖的。
    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白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妻常常叮嘱着张妈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妻道:“张妈,留心猫,它会吃鸟呢。”
    张妈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儿,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妈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没有了,笼板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多。
    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A它常常对着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
    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我心里还愤的,以为惩戒的还没有快意。
    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跳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至此,我家永不养猫。
    (1)结合选文内容,文中划横线A处所填写的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A.是不是这猫咬死的?
    B.肯定就是这猫咬死的!
    C.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
    D.可能是这猫咬死的。
    (2)下列不属于选文中加点的“猫的罪状”的一项是 C 
    A.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B.隔一会,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C.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D.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D 
    A.“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我”的后悔,突出了“我”的愧疚之情。
    B.借助对第三只猫的叙述,表达了知识分子对弱者悲惨生活的同情,呼吁弱者要勇于去抗争。
    C.“我”对于第三只猫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是因为这只猫亡失后,“我”家再也不能养猫了。
    D.最后一段是对全文的总结,并且与文章开头相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表达自己内心深深的自责、内疚。
    (4)对选文写作特点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描写生动、抒情真挚
    B.夹叙夹议、冷峻思索
    C.情节曲折、结构严谨
    D.以小见大、主题深刻
    【分析】选文写张婶在冬天早晨留养了门口的流浪猫,可是大家都不喜欢这只猫,它不活泼、懒惰、忧郁,还经常凝望鸟笼。一日鸟被咬死,大家一致认为是猫所为。“我”四处寻找,棒打出家门,后来得知吃鸟并非这只猫所为。两个月后猫死在邻家屋脊上,“我”感到内疚、自责,此后永不养猫。
    【解答】(1)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理解。
    A.疑问句,不知道“是不是这猫咬死的?”,语气较弱;
    B.肯定的陈述句;
    C.这个句子采用反问的修辞手法,“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联系上下文理解,突出了“妻子”的主观臆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同时加强了“妻子”对猫的愤恨之情。
    D.不能肯定。
    故选:C。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BD.正确;
    C.有误,“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只能说明张妈是弱势群体。
    故选:C。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A.有误,“我的暴怒,我的虐待”比作“针”,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B.有误,通过对三只猫的不同结局的叙述,抒发了“我”的不同情感,表达了“我”对第三只猫屈死的内疚、痛苦之情。
    C.有误,“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更难过,是因为它的死,责任在“我”。“我”主观臆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却无法辩诉,最后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D.正确。
    故选:D。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写作方法的把握。
    ACD.正确;
    B.有误,这课是散文,没有夹叙夹议。
    故选:B。
    答案:
    (1)C
    (2)C
    (3)D
    (4)B
    【点评】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修辞角度;表现手法;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本身:如词语的感情色彩(贬词褒用、褒词贬用),词语的语体色彩(方言、口语、书面语),叠词的节奏韵律美,形容词的生动优美,动词的具体凝练传神……
    (2)答题模式:效果词(形象生动、准确传神等)+结合词语的语境义+作者的思想感情。
    (3)联系句子所涉及人物的深层感情,有时还要考虑作者的感情。
    8.(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诫子书
    诸葛亮
    ①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③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④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⑤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B 
    A.夫(大丈夫)君子之行
    B.非宁静无以致(达到)远
    C.非学无以广(广阔)才
    D.年与时驰(疾行的马)
    (2)下列对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D 
    A.做事拖拖拉拉,就不能互相勉励,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B.放纵懈怠,就不能互相勉励,冒险急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C.做事拖拖拉拉,就不能振奋精神,冒险急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D.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3)下列关于本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B 
    A.第①句作者开篇即明确提出修身养德的要求,并指出修身养德的具体途径。
    B.第③句,先从反面然后从正面阐述,论述“静”与“学”“才”“志”的关系,核心则是“学”。
    C.第④句,从反面说明不“静”,即“淫慢”和“险躁”的害处,实际还是突出“静”的价值。
    D.第⑤句,从反面论述,强调勤学刻苦,不能荒废学业,暗含珍惜时间之意。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本文是一篇以记叙为主的文言文,主要讲述修身治学,强调淡泊宁静的价值。
    B.“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朗读节奏可以这样划分: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C.“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个双重否定句,强调“淡泊”“宁静”是“明志”的前提。
    D.作者诸葛亮将立志、学习、成才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告诫儿子志存高远,勤学成才。
    【分析】参考译文:
    ①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②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③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④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⑤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辨析。
    A.错误。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B.正确。
    C.错误。广,增长。
    D.错误。驰:疾行,指飞速逝去。
    故选:B。
    (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意义辨析。翻译文言句子,关键的文言词语一定要翻译准确。淫慢:放纵懈怠。励精:振奋精神。险躁:轻薄浮躁。治性:修养性情。这些文言词语,只有D项全部翻译准确。
    故选:D。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CD.准确。
    B.有误。“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为正面论述,“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为反面论述。故第③句为先从正面然后从反面阐述,而不是先从反面然后从正面阐述。
    故选:B。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有误。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言文,不是以记叙为主的文言文,文中没有记事。
    BCD.正确。
    故选:A。
    答案:
    (1)B
    (2)D
    (3)B
    (4)A
    【点评】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翻译基本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9.(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1)下列对诗句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首句“终古高云簇此城”,写高山簇拥古城,不言高而高度自见,异峰突起,令人神往。
    B.第二句“秋风吹散马蹄声”,写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显出孤城的荒凉与落寞。
    C.第三句“河流大野犹嫌束”,写“河流大野”,说其“犹嫌”拘束,其实是写其奔腾、壮阔。
    D.末句写秦岭山脉入潼关之态势,不说其巍峨险峻,而说其桀骜不驯,再也不知何谓平坦。
    (2)下列对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 
    A.作者写这首诗时才十多岁,但能让人强烈感受到诗人渴望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B.这首绝句奔放雄健,意蕴深厚,有一般豪迈之气。
    C.这首诗运用了对偶、拟人、夸张等多种修辞,语言生动形象。
    D.这首诗将“秋风”“马蹄声”引入诗中,不但以视觉形象补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听觉形象,进一步渲染出潼关一带独具的氛围,创造了画面的静态,给全诗增添了一种美感。
    【分析】《潼关》是清末政治家、诗人谭嗣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首句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要;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全诗豪迈奔放,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ACD.正确。
    B.有误,第二句以轻捷、有力的笔调,将“秋风”“马蹄声”引入诗中,对于久处书斋的文弱书生来说,萧瑟秋风也许是惹人伤感的凄凉之物,但对胸怀大志,亦文亦武的诗人来说,秋风中那矫健的马蹄声却更能催动豪情。他在壮阔的天地间策马驰骋,感到欣喜,感到痛快,感到精神上的极大的自由。故题干“显出孤城的荒凉与落寞”表述错误。
    故选:B。
    (2)本题考查诗歌的赏析。
    ABC.正确。
    D.有误,诗的首句以一种远景式的遥望,展现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紧接着,第二句以轻捷、有力的笔调,将“秋风”“马蹄声”引入诗中,不但以听觉形象补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视觉形象,进一步渲染出潼关一带独具的氛围,而且打破了原先画面的静态,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故题干“创造了画面的静态”表述错误。
    故选:D。
    答案:
    (1)B
    (2)D
    译文:
    久远的高云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阵阵秋风吹散了“得得”的马蹄声。滔滔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不够舒展,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平坦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人、事、景、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三、综合读写(17分)
    10.(7分)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2)一箪食,一瓢饮, 在陋室,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
    (3)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夜雨寄北》)
    (4)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
    (5)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 一个纯粹的人 ,一个有道德的人, 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纪念白求恩》)
    (6)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天上的街市》)
    【分析】本题考查诗文名句默写。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字。
    【解答】(1)人不知而不愠(重点字:愠)
    (2)在陋室,人不堪其忧(重点字:陋)
    (3)巴山夜雨涨秋池
    (4)晴空一鹤排云上(重点字:鹤)
    (5)一个纯粹的人 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6)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点评】诗文积累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重点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并注意重点字词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与书写。
    11.(6分)阅读下面的图文内容,按要求做题。
    为了研究中学生名著阅读的现状,泰安市某中学赵明等五位同学组成了研究小组。他们对城乡213名初二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下面是影响阅读名著原因的调查结果表。

    原因
    人数
    所点比例
    A
    找不到书
    70
    33%
    B
    没时间
    105
    49%
    C
    不喜欢
    38
    18%
    (1)仿照下面的例子,对图表作说明和分析(从B、C中任选一项)。
    例:选A
    说明:认为影响自己阅读名著的原因是“找不到书”的同学有70人,占被调查人数33%。
    分析:学生本人和家庭藏书不多,而学校和社会上的图书馆又未能提供方便的借阅条件。另外,书价过高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2)小红的妈妈反对她阅读名著,理由是“那都是闲书,没什么用”。小红请你帮助她说服家长。把你要说的话写在下面。要求语言得体,有理有据。
    【分析】(1)本题考查图表数据说明与分析。此题与一般的图表信息概括不同,先将图表中相关的数据用语句表述出来,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即可。如:B;认为影响自己阅读文学名著的原因是“没时间”的同学有105人,占被调查人数的49%;可以分析出一是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造成的,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学生将时间放在了玩上。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是一道标准的劝说类题目。作答时,先是称呼和问候语,然后介绍阅读名著的作用,最后提出对妈妈的希望即可。不要求统一答案,言之成理,语气真诚即可。
    【解答】答案:
    (1)示例:选B说明:认为影响自己阅读文学名著的原因是“没时间”的同学有105人,占被调查人数的49%。分析:一是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二是部分同学的课余时间被用来看电视或上网等,挤占了阅读名著的时间。
    选C说明:认为影响自己阅读文学名著的原因是“不喜欢”的同学有38人,占被调查人数的18%。分析:这部分同学大都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未能从读书中获取教益和乐趣。个别同学有欣赏趣味低俗化的倾向。
    (2)示例:阿姨,文学名著不是闲书,而是经典,广泛阅读文学名著,可以增长知识,丰富情感,提升文化品位,还能提高语文成绩。成长,离不开文学名著的滋养。
    【点评】解答口语交际题要注意以下两方面要求:第一要在准确了解事情前因后果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吐露心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文明得体;第二要符合语体要求,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使用口语还是使用书面语。
    12.(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即使青春是一枝娇艳的花,但我明白,一枝独放永远不是春天,春天该是 A 的世界;即使青春是大地一株伟岸的树,但我明白,一株独秀永远不是挺拔,成行成排的林木,才是遮风挡沙的绿色长城;即使青春是大海一叶孤高的帆,但我明白,一叶孤帆很难远航, B 才是大海的壮观。
    (1)在文中A、B两处各填写一个四字短语(或成语)。
    A: 万紫千红 
    B: 千帆竞发 
    (2)仿照文末画曲线的句子,另写一句话。
    【分析】(1)本题考查补充词语的能力。A处,所填词表达意思与“一枝独放”相反,可填入“万紫千红”或“姹紫嫣红”。B处,所填词表达意思与“一叶孤帆”相反,可填入“千帆竞发”。万紫千红: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多指繁盛的春色,也比喻事物丰富多彩。姹紫嫣红:形容各种花朵娇艳美丽。千帆竞发:数不尽的船只竞相出发,形容事物蓬勃向上,生机勃勃地向前发展。
    (2)本题考查仿写语句的能力。根据划线句,可确定仿句的句式为:即使青春是……一……,但我明白,一……,万(千)……,才是……。示例:即使青春是一泓清澈的泉,但我明白,一泓清泉永远不是大江,波涛汹涌才是大江的辽阔。
    【解答】答案:
    (1)A万紫千红 B千帆竞发
    (2)示例:即使青春是草原一匹飞奔的马,但我明白,一马奔腾永远不是战场,万马奔腾的马群,才是叱咤风云的钢铁城墙。
    【点评】综合读写题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四、阅读理解
    13.(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于中丞成龙按①部至高邮。适巨绅家将嫁女,妆奁甚富,夜被穿窬②席卷而去。刺史无术。公令诸门尽闭止留一门放行人出入吏目③守之严搜装载。又出示谕阖④城户口各归第宅,候次日查点搜掘,务得赃物所在。乃阴嘱吏目:设有城门中出入至再者捉之。过午得二人,一身之外,并无行装。公曰:“此真盗也。”二人诡辩不已。公令解衣搜之,见袍服内着女衣二袭⑤,皆奁中物也。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节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于成龙》)
    【注释】①按:巡视,巡行。②窬(yú):洞,窟窿。③吏目:公差头目。④阖:全。⑤二袭:两身。衣裳一套叫一袭。
    (1)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3处。
    公 令 诸 门 尽 闭 止 留 一 门 放 行 人 出 入 吏 目 守 之 严 搜 装 载。
    (2)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适巨绅家将嫁女
    适:
     恰好 
    ②夜被穿窬席卷而去
    去:
     离开 
    ③又出示谕阖城户口
    谕:
     告知 
    ④二人诡辩不已
    已:
     停止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乃阴嘱吏目:设有城门中出入至再者提之。
    ②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4)于成龙是如何断定被捉的两人就是“真盗”的?请结合选文内容谈一谈。
    【分析】参考译文:
    中丞于成龙巡视到高邮。恰好有一个富绅家即将嫁女儿,嫁妆非常多,夜里被盗贼穿墙打洞席卷一空。当地刺史束手无策。于成龙命令关闭各个城门,只留一个城门放行人出入,派公差头目把守,严格搜查行人的装载。又出告示告知全城百姓各自回家,等候第二天仔细搜查,务必找到赃物。于成龙暗地里叮嘱公差头目:如果有人从城门出入两次的就把他抓起来。过了中午抓获了两个人,全身之外,并无其他随行物品。于成龙说:“他们是真正的盗贼。”这两个人不停地诡辩。于成龙命令脱掉两人的衣服搜查,发现外衣里面套着两身女装,都是富绅家嫁妆的衣物。原来盗贼们担心第二天大搜查,急于转移赃物,物品太多,难以携带,所以秘密地穿在身上,多次带出城去。
    【解答】(1)本题考查句子断句。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断句。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这个句子的意思是:于成龙命令关闭各个城门,只留一个城门放行人出入,派公差头目把守,严格搜查行人的装载。故断句为:公令诸门尽闭/止留一门放行人出入/吏目守之/严搜装载。
    (2)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句意为:恰好有一个富绅家即将嫁女儿。适,恰好。
    ②句意为:夜里被盗贼穿墙打洞席卷一空。去,离开。
    ③句意为:又出告示告知全城百姓各自回家。谕,告知。
    ④句意为:这两个人不停地诡辩。已,停止。
    (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重点词语:设,如果。再,两次。句意:(于成龙)暗地里叮嘱公差头目:如果有人从城门出入两次的就把他抓起来。
    ②重点词语:恐,担心。次日,第二天。屡,多次。句意:原来盗贼们担心第二天大搜查,急于转移赃物,物品太多,难以携带,所以秘密地穿在身上,多次带出城去。
    (4)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文中的关键句子来分析理解。结合句子“又出示谕阖城户口各归第宅,候次日查点搜掘,务得赃物所在”可知,于成龙已经放出风声,第二天将在全城严加搜查。而在这种情况下,这二人多次出入城门,本该事出有因,而他们出入城门却又不带行装,其实是欲盖弥彰。于成龙推断这两人应该就是铤而走险、急于转移赃物的盗贼。由此分析作答即可。
    答案:
    (1)公令诸门尽闭/止留一门放行人出入/吏目守之/严搜装载。
    (2)①恰好 ②离开 ③告知 ④停止
    (3)①(于成龙)暗地里叮嘱公差头目:如果有人从城门出入两次的就把他抓起来。
    ②原来盗贼们担心第二天大搜查,急于转移赃物,物品太多,难以携带,所以秘密地穿在身上,多次带出城去。
    (4)因为于成龙已经放出风声,第二天将在全城严加搜查。在这种情况下,这二人多次出入城门,本该事出有因,而他们出入城门却又不带行装,其实是欲盖弥彰。所以于成龙推断这两人应该就是铤而走险、急于转移赃物的盗贼。
    【点评】文言知识积累:
    “之”的用法:
    ①旁人皆为之感怆。(之:代词)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之:往,到……去)
    ③与民同游观之乐。(之:的)
    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⑤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补充音节)
    ⑥孔子云:“何陋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14.(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一个走运的人
    秦文君

    在我家附近的一个路口,有一株高大茂密的香樟树,粗大苍劲的树干,四面伸长的枝叶,昭示这是一株历经沧桑的百年古树,香樟树的清幽常引人驻足。
    香樟树下卧着一个小小的杂货铺。小商铺出售一些糖果、烟草之类的小东西,那些瓶瓶罐罐上没有一点积尘。
    女店主是一个端庄美丽的女子,她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真走运啊!”
    女店主总是端坐在那里,含笑着招呼客人。闲下来时,她就低下头用丝线编织些小饰物,诸如手链啦、发带啦,随后就挂在店里,有谁喜欢就买走。
    最初,我到她的店里,就被她编的一个精巧的笔袋所吸引,淡绿色的,像很娇嫩的草。“这笔袋就像春的颜色。”我说,“特别美。”
    “我真走运,”她的眼里漾起了春光,“遇到了一个知道我心思的人。”
    她见我喜欢,随即从桌子下面拿出她编的各种小饰物,我惊讶地发现,整个世界都在她的手上呢:天空的云朵,海上的浪花,草原的骏马,还有那永远开不败的四季花。
    我买下了笔袋,也牢牢地记住了这位制作者,也许是受到了她友好的对待,也许是她单纯的眼神,也许是她那句“真走运啊”。
    我常会顺道去看看那家杂货店,有时买些东西,有时只是看看。因为在我的生活圈里很少有人认为自己很幸福。有些人在外人看来已经过得相当不错了,但他们本人总觉得还缺点什么,远远谈不上“走运”。
    可这店主,多么平凡。她终日坐着,等待人们的光顾,还得一张一张抚平那些乱糟糟的零钱。但就是这个人,每天穿着得体的衣裳,还把头发梳得漂漂亮亮。
    有一天中午,我路过后门口,她正在吃午饭,就着开水吃一只大大的糯米团。看见我她笑笑,又说自己真走运,吃到了香甜的团子。
    “你该到对面的店里吃一碗热面。”我说,“那才舒服。”可她说,那团子可不是普通的东西,是她的一位老顾客亲手蒸的。那老太太已经八十多岁了,非常健康,还能爬山呢。
    “我有这样的朋友,”店主说,“真走运。”
    还有一次,我到店里买了她编的发卡,绾头发用的,我说去爬黄山时,用它来盘头发。
    她让我归来时替她带一张黄山的风景照。她又说:“真走运啊!”像是恭喜我,又像是在说她分享了这个“走运”。
    归来后,我如约前去把我拍摄的最好的一张照片带给她。我还怂恿她,哪天请人照看一下杂货铺,亲自爬上黄山。“有缆车吗?”她问,“真的有?和我想的一样,真幸运啊,要有一天我也能去看看就好了!”
    “不必坐缆车,慢慢往上攀,爬上天都峰!”我说。
    “是啊!是啊!”她微笑着,沉醉着,“我梦到过。”
    后来我搬了住处,好久没有去店里。有一天,我忽然想念起她来,便匆匆赶去。
    可到了那,香樟树依旧挺立,却不见了小商铺,也不见了女店主,只有石凳上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太太!我惊诧极了,连忙上前打听,老太太说:“搬迁了。”
    “那您知道女店主去哪儿了吗?”“不知道。”老太太浑浊的眼里一片黯淡。
    “不容易呀,一个下肢瘫痪的女子!”
    “谁?”“女店主啊,你不知道?”我瞪大眼睛,张着嘴却说不上话。原来她是个不能行走的女子!她是坐在特制的轮椅上看管小店的!而我,由于她阳光一样的笑容,却从没在意她缺少什么,还怂恿她去登黄山……
    一瞬间,歉疚与失落漫上心头。或许今生再难相见了!
    夕阳中,历尽沧桑的香樟树依旧高峻挺拔,依旧香远益清,淡淡的幽香沁入心脾。抬头间,那灿烂的笑容似在眼前……
    (1)选文围绕“我”与女店主的交往写了哪些事。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2)选文中的女店主是一个不同寻常、非常优秀的人,让你最为感动的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说一说(至少答出两点)。
    (3)谈谈你对结尾画横线句子含义的理解。
    夕阳中,历尽沧桑的香樟树依旧高峻挺拔,依旧香远益清,淡淡的幽香沁人心脾。抬头间,那灿烂的笑容似在眼前……
    (4)选文中画曲线的句子说:“原来她是个不能行走的女子!”,其实在前文已多有暗示,请把其中的一处写在下面,并说说这种写法的好处。
    【分析】本文是一篇小说。家门口与的香樟树下有一个杂货铺,杂货铺的女主人是一个美丽端庄并且手很巧的女人。“我”被她编织的精巧笔袋所吸引,买下了笔袋,有时会看到她开心知足地把八十多岁的老太太送来的糯米团当午饭,还会嘱托“我”带黄山风景照给她。直到女主人搬走“我”才知道她是一个瘫痪的女子,下肢瘫痪并不“走运”的她却最喜欢说“真走运”。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找准文中的事件,然后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一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文章第五、六、七段写“我”买下女店主精心编织的笔袋;从“我”看她“吃午饭,就着开水吃一只大大的糯米团”,“那团子可不是普通的东西,是她的一位老顾客亲手蒸的”可概括出:她满足地拿老太太送的糯米团子作午餐;从“我到店里买了她编的发卡,绾头发用的,我说去爬黄山时,用它来盘头发”“她让我归来时替她带一张黄山的风景照”可概括出:“我”买发卡,她托“我”带黄山的风景照;后来,“我如约前去把我拍摄的最好的一张照片带给她。我还怂恿她,哪天请人照看一下杂货铺,亲自爬上黄山”,据此可以概括出:“我”送照片给女店主,并怂恿她去登黄山。据此分析分条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先了解文章内容,再结合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答题即可。①女店主是一个坚强乐观的人。下肢瘫瘓的她从不怨天尤人,对顾客总是报以灿烂的笑容;她不向外人提起自己的腿,以至“我”一直没有发现她是一个下肢瘫痪者。②女店主是一个热爱生活,爱美的人。她将生活中美好的东西编织成各种小饰物;她一直梦想着去黄山,感受大自然的美;她每天穿着得体的衣裳,把头发梳得漂漂亮亮,把自己美好的一面展现给大家。女店主是知足常乐的人。下肢瘫痪并不走运的她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真走运!”午饭只是开水就一只糯米团也非常开心知足。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能力。此句可以从景物描写来理解,“夕阳中,历尽沧桑的香樟树依旧高峻挺拔,依旧香远益清”与“那灿烂的笑容似在眼前”联系在一起,用香樟树来烘托女店主积极乐观、坚强的性格如香樟树一般挺拔,如香气一般令人受到感触,表达“我”对女店主人格的钦佩。还可以从象征手法的运用来理解作者对“香樟树”的描写,抓住“树”的特点与文中人物性格及精神品质的联系,从“神似“的角度来理解写作手法“象征”。“香樟树”象征了女店主,香樟树历尽沧桑依然挺拔,这与下肢瘫痪却从不怨天尤人,积极乐观的女店主,有相似之处,表达“我”对女店主的敬佩和怀念之情。
    (4)本题考查学生对写作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能力。“女店主总是端坐在那里,含笑着招呼客人”就是暗示出她可能不能行走,所以,总是端坐在那里。这是运用伏笔的写法,这样交代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答案:
    (1)“我”被女店主编织的精巧笔袋所吸引,买下了笔袋;女店主开心知足地把八十多岁的老太太送来的糯米团当午饭;“我”到店里买发卡,女店主嘱托“我”带黄山风景照给她;“我”送照片给女店主,并怂恿她去登黄山。
    (2)①女店主是一个坚强乐观的人。下肢瘫痪的她从不怨天尤人,对顾客总是报以灿烂的笑容;她不向外人提起自己的腿,以致于“我”一直没有发现她是一个下肢瘫痪者。②女店主是知足常乐的人。下肢瘫痪并不“走运”的她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真走运!”午饭只是开水就一只糯米团也非常开心知足。
    (3)示例一:通过景物描写,烘托(表达)出女店主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的积极心态对“我”产生的影响,表达“我”对女店主的怀念之情。
    示例二:运用象征手法。用历尽沧桑依然挺拔的香樟树象征下肢瘫痪却积极乐观的女店主,表达“我”对女店主的敬佩和怀念之情。
    (4)“女店主总是端坐在那里,含笑着招呼客人”是运用伏笔的写法,交代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点评】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作品主题思想服务的。阅读时只有了解了人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下列几方面入手。
    1.从分析人物的直接描写入手。人物直接描写(也叫正面描写),就是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的主题。
    2.从侧面描写人物。侧面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如用有关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事件叙述等烘托所要描写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如《我的叔叔于勒》关于于勒的叙述和结尾景物描写,都属于侧面描写。
    3.从细节描写入手。所谓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服饰、神情变化以及事物、环境的细微处进行具体描写。分析细节描写,首先要注意细节的真实性,要经得起推敲;其次看是否具有典型意义,看其是否经过精心选择,巧妙安排。
    五、作文(50分)
    15.(50分)也许,你在家里,父亲一个欣赏的眼神,母亲一声关切的叮咛,慈爱的阳光就会充满你的心房;也许,你在老师的办公室里,满怀困惑,倾听着老师的谆谆教诲,关爱的阳光就会驱散你心灵的迷茫;也许,你倚在教室窗旁,捧着书本,读着名著,吟诵唐诗宋词,文学的阳光就会照亮你成长的方向;也许……
    请以“我心中的那一道阳光”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说真话,抒真情;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分析】该作文是一篇半命题作文,难度不大,学生的写作空间较大,容易打开思路,写作方向可大可小,可以从身边事写起,也可跨越时空,使用一些夸张或者联想手法,写一些离我们生活较远的事件。
    【审题立意】我心中的那一道阳光,题目中的“阳光”一词,应该选用它的比喻义:让人温暖的人和事,而不宜写它的原义,写作时,应该注意这一点。
    【误区指南】作文的写作要求比较宽泛,只要围绕阳光来写即可,写作自由度较大,但本作文也有一个写作要求:不得围绕阳光空发议论,我们写作文时要注意这一点。
    【创新指导】写作文时,可以加适当的创新形式,比如加一个与主题相关的题记。也可以使用几个小标题,串联起自己选择的几个素材,使文章层次清晰,也很好。
    【形式创新】从本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两种立意,一个是写别人的事情,另一个是写自己的事情。
    【文体选择】本文适合写记叙文,不太适合写议论文。
    【解答】【例文】
    我心中的那一道阳光

    父亲如阳光,我,正在沐浴着那温暖的阳光。
    ﹣﹣题记
    “唉…”握着一份侥幸几个的卷子,缓慢地走在回家的路上。阳光穿透树叶,正好落在分数栏的位置。我的心,沉下来了。终于走到了家门口,我不由得发出一阵苦笑。
    “嘭嘭﹣﹣”此时的我正无力地拍打着课桌。历史,我的软肋。那些地名日期在我的脑海里就如同一盘散沙。再看看外面,已经开始下雨,正符我的心情﹣﹣迷茫和徘徊。
    天渐渐晴了,可我仍在复习,复习历史。因为其他的学科成绩都很优异,但惟独历史,让我堕入了万丈深渊。况且,下一次的测试也已经近在眼前,只能多下功夫了。
    这时,爸爸走进来和我聊天,我静静等待着他来询问我的成绩。可爸爸似乎看出了什么,只说让我陪着他去阳台上走走。
    阳台上,空气很是清新,天边也挂上了一道弯弯的彩虹。阳台上种植的花儿都显得是那么的生机勃勃。爸爸指着那朵开得最艳的那朵花儿,说:“孩子,你 看!她美吗?”我毫不犹豫地说:“是的,她很美。”爸爸又说:“你再仔细看看。”我走过去,突然发现,那饱满的花瓣下,也有已经枯萎了的花瓣。
    “啊!”我不经意间叫出了声。我终于明白了爸爸的良苦用心。
    爸爸轻轻抚摸着我的头,说:“孩子,哪朵花是十全十美的呢?但他们在阳光的照耀下,不也一样绚丽多彩吗?你何必在历史上下太大的功夫而抛开你最喜欢的语文呢?”我看着那朵花,心中的难过已是荡然无存。我知道,我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但是,我可以做到更优秀。
    爸爸看着我豁然开朗的样子,笑着说:“如果你想提高历史成绩,可以在这方面多下功夫。但其他学科也不要落下!”我点点头,回了房间。
    我又重新返回阳台,将那盆花搬进屋,放在窗户边。我知道花儿和我一样都不是十全十美,但我们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提升自己。
    每当拿起那张刚刚及格的历史试卷,想到爸爸的话,就会感到有一缕阳光,射进了我的心房。父亲的三句话,是因我走出失望的明灯,更是我心中的阳光,使我感到无比的温暖。
    【点评】【例文点评】尽管这篇作文的素材略显普通,通过写父亲,来表达对父的歌颂,但作者饱含真情,运用细节描写,选材于生活,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用真情实感来打动阅读这篇文章的读者。



    相关试卷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监考人员只收答题纸,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______,自将磨洗认前朝,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_____,绿水逶迤,故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共10页。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五四学制)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五四学制)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8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