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中考语文八年级课后练本+课堂讲本课件打包22套
- 中考语文第17课时八下古诗词二课堂讲本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中考语文第18课时八下古诗词(三)课后练本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中考语文第19课时八下文言文(一)课后练本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中考语文第19课时八下文言文一课堂讲本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中考语文第20课时八下文言文(二)课后练本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中考语文第18课时八下古诗词三课堂讲本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第18课时八下古诗词三课堂讲本课件,共3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55首送友人,第54首,第55首,第56首,第57首,答案C,答案A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54首 题破山寺后禅院
·第56首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第57首 卜算子·咏梅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 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①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②。万籁③此都寂,但余钟磬④音。
重点注释①禅房:僧人住的房舍。②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山中景色使鸟怡然自得,潭中影像使人心中俗念消失。人心,指人的世俗之心。③万籁:指各种声响。④钟磬:寺院诵经,敲钟开始,敲磬停歇。
背景知识常建一生仕途不得意,常游览名山胜景以自娱。此诗是诗人游览破山寺后禅院时所作。
重点赏析(1)炼字“悦”字,既写出了鸟儿的欢悦,也有诗人从山光潭影中感受到的欢愉之情;“空”字既写出了后禅院景色的幽静,更表达了诗人超脱尘俗的情感。(2)表现手法以动衬静。“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以钟磬音的悠扬
不绝,映衬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抒发了诗人淡泊的情怀。(3)写作方法首联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古寺四周的环境;颔联和颈联描绘僧房及周边环境的幽深、清寂;尾联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永。
作品主旨这首诗通过对破山寺后禅院清幽脱俗景致的描写,塑造了一个幽深静寂、安详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风景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追求。
参考译文早晨,我进入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阳照耀着丛林。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僧侣们唱经礼佛的地方掩映在花草树木中。山中景色使鸟怡然自得,潭中影像使人心中俗念消失。各种声响都变得安静,只有钟磬的声音在空中回荡。
送友人唐 李白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①,孤蓬②万里征。浮云③游子意,落日④故人情。挥手自兹去⑤,萧萧⑥班马⑦鸣。
重点注释①为别:分别。②蓬:蓬草,枯后根断,常随风飞旋。这里比喻即将孤身远行的友人。③浮云:比喻游子行踪不定。④落日:比喻难舍之情。⑤自兹去:从此离去。兹,此。⑥萧萧:马嘶叫声。⑦班马:离群的马。
重点赏析(1)修辞手法①“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对仗工整,别开生面,“青”“白”相间,色彩明丽。②“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友人比作蓬草,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漂泊生涯的深切关怀。
③“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运用对偶,对仗工整,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表达了诗人与友人难舍难分之情。(2)炼字“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用词准确而传神。
(3)情感寄寓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以及对友人的漫长孤独旅程和未来命运的深切关怀之情。
作品主旨这首诗通过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参考译文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要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远行到万里之外了。游子像浮云一样飘忽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我们挥手作别,从此离去,马儿也为惜别声声嘶鸣。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宋 苏轼缺月挂疏桐①,漏断②人初静。谁见幽人③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④。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重点注释①疏桐:枝叶稀疏的桐树。②漏断:指深夜。漏,指漏壶,古代计时的器具。深夜壶水渐少,很难听到滴漏声音了,所以说“漏断”。③幽人:幽居之人。 ④省:知晓。
背景知识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在黄州贬所居住四年之多。这首词即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描写了深夜独自漫步时的所见所感。
重点赏析(1)修辞手法“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孤鸿本是作者写照,在这里,词人又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姿态和心理活动,使“孤鸿”和词人融为一体,彰显了高超的写作艺术。
(2)意境“缺月”“疏桐”“漏断”,营造了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渲染了词人孤寂中仍拥有清高脱俗的思想境界。(3)表现手法托物抒怀。通过孤独缥缈、惊魂未定的“孤鸿”惊起回头、心有幽恨和选求栖处,抒发了词人被贬谪黄州的孤寂处境和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作品主旨这首词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抒怀,写出了词人对人生的反省和对理想的坚守,表现了词人心境的孤独和志趣的高洁。
参考译文弯弯的月儿悬挂在枝叶稀疏的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有谁见到幽居的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缥缈的身影。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晓。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卜算子•咏梅宋 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①风和雨。无意苦②争春,一任③群芳妒。零落④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重点注释①着:遭受。 ②苦:苦苦,极力。③一任:任凭。 ④零落:凋谢。
背景知识陆游一生酷爱梅花,将其作为一种精神的载体来倾情歌颂,梅花在他的笔下成为一种坚贞不屈的象征。联系陆游的生平不难理解,词中的梅花正是作者自身的写照。
重点赏析(1)炼字“苦”字有“费尽心思、拼命尽力”之意,从侧面讽刺了群芳,突出了梅花并非有意相争。“碾”字写出了摧残者的无情迫害和被摧残者的凄惨境遇。
(2)表现手法这首词以梅喻人,托物言志。上阕写梅的处境和遭遇,下阕写梅的气节和操守,作者借梅言志,表达了自己要在险恶的仕途中坚守高洁品行的情怀。(3)情感“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表现了词人不愿同流合污,虽粉身碎骨仍会坚守节操的精神。
作品主旨这首词赞颂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了作者的坚贞不屈,表现了词人孤高傲世的情怀。
参考译文驿亭之外的断桥边,梅花自开自落,无人理睬。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芳斗艳,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谢后被碾成泥巴、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阅读《卜算子•咏梅》,回答下列问题。
1.【2020•南平质检•3分】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驿外”“断桥”说明梅花生长环境恶劣,体现了它寂寥孤独的生存状况。B.“无主”既指无人照管,又指梅花无人赏识,只能孤芳自赏,独自走完生命的历程。
C.“已是黄昏独自愁”,运用夸张手法写梅花暮雨黄昏的愁苦,表现处境的悲凉。D.词的下阕写梅花无意争春,却惹来众芳嫉妒,饱受摧残碾为尘埃,仍香气不改。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意苦争春”写梅花没有办法与春花争奇斗艳,难以获得别人的欣赏,故内心苦痛。B.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阕,从内容上看,上阕写梅花艰难恶劣的处境,下阕写梅花高洁坚贞的品质。
C.这首词以“咏梅”为题,正和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所表明的一样,作者也是以梅花自喻。D.词人以物喻人,巧借饱受摧残、香气不改的梅花,比喻自己独立不倚、坚持正义的人格。
3.(学科素养•语言建构和运用)【2020•南平质检•3分】整首词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简要分析。
采用托物言志(或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全词借饱受摧残但香气犹在的梅花,抒发自己虽屡遭排斥仍坚持正义、孤高傲世的情怀。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第12课时八上古诗词三课堂讲本课件,共5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37首春望,·第39首赤壁,·第40首渔家傲,第36首,第37首,第38首,第39首,第40首,答案D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第27课时九下古诗词三课堂讲本课件,共5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80首过零丁洋,第77首,第78首,第79首,第80首,第81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第23课时九上古诗词三课堂讲本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