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第1课时七上古诗词二课后练本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第1课时七上古诗词二课后练本课件,共1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5首,答案D,第7首,第8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峨眉山月歌唐 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是仰望,写静态之景;次句是俯视,写动态之景。B.“入”和“流”构成连动句式,描绘出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的画面,暗点秋夜行船之事。C.全诗寓情于景。“峨眉山月”这一艺术形象贯穿整个诗境,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D.本诗写诗人离开故乡外出远游,抒发了内心的孤独、凄凉之情以及秋夜行船思念故乡和亲友的感情。
【点拨】秋夜行船,景色优美,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憧憬、喜悦之情。故D错误。
2. (学科素养·审美鉴赏与创造)【2020·甘孜州】“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两句诗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描绘出一幅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明亮月影的美丽画面。
3. 【2020·甘孜州】诗人连用“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连用五个地名,不着痕迹地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巧妙。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 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下面对本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登高”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写作的时间。B.“送酒”化用典故。虽然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人送酒助兴,暗寓“行军”的特定环境。C.“故园菊”代表故园长安,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遥”字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深切的思乡之情。
D.最后一句实写故园菊在战场盛开的画面,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及对和平美好生活的渴望。
【点拨】最后一句不是实写,而是诗人的想象。
2.(学科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首句“强”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
诗人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一个“强”字,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夜上受降城闻笛唐 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下面对本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句写大漠似雪、月华如霜,烘托征人心境的孤独、凄凉,为后面“尽望乡”做铺垫。B.后两句写出了夜风送来悠扬的芦笛声。将士们一个个披衣而起,陶醉其间。C.“一夜”和“尽望”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D.全诗将景色、声音、感情融为一体,寓情于景,以景写情,前三句是为末句直接抒情蓄势、铺垫。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第12课时八上古诗词(三)课后练本课件,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36首,答案D,第37首,第38首,答案C,第39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第11课时八上古诗词(二)课后练本课件,共1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32首,答案C,第33首,答案B,第35首,答案D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第23课时九上古诗词(三)课后练本课件,共1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65首,答案C,第67首,答案B,第68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