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第25课时九下古诗词一课堂讲本课件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58420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中考语文第25课时九下古诗词一课堂讲本课件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58420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中考语文第25课时九下古诗词一课堂讲本课件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584202/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中考语文第25课时九下古诗词一课堂讲本课件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584202/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中考语文第25课时九下古诗词一课堂讲本课件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584202/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中考语文第25课时九下古诗词一课堂讲本课件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584202/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中考语文第25课时九下古诗词一课堂讲本课件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584202/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中考语文第25课时九下古诗词一课堂讲本课件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584202/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中考语文第25课时九下古诗词一课堂讲本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第25课时九下古诗词一课堂讲本课件,共4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72首满江红,第69首,第70首,第71首,第72首,答案A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69首 渔家傲·秋思
·第70首 江城子·密州出猎
·第71首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渔家傲•秋思北宋 范仲淹塞下①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②无留意。四面边声③连角起,千嶂④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重点注释①塞下: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当时的西北边疆。②衡阳雁去:即“雁去衡阳”,为符合格律而倒置。秋季北雁南飞,传说至湖南衡阳城南的回雁峰而止。③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羌笛、马嘶的声音。 ④千嶂:层峦叠嶂。嶂,直立似屏障的山峰。
背景知识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宋与西夏交兵,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担起西北边疆防卫重任。这首词即作于这一时期。
重点赏析(1)修辞手法“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白发”不单指将军愁白了头发,士兵也因久戍不归,白了头发。流泪的不只是征夫,将军也因功业难成、有家难归而哀伤流泪。这两句词抒发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之情。
(2)炼字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特点。一是天气异,天气极冷;二是声音异,充满了边塞的各种声音;三是景色异,烟雾弥漫,孤城紧闭。渲染了边塞孤寂荒凉的环境氛围,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3)情感借景抒情,既有忧国思乡之情,也有卫国戍边之意,还含
含蓄表达了作者对朝廷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4)典故“燕然未勒归无计”化用勒石燕然的典故,抒发报国之志,表现了词人为国立功的远大抱负,同时也是对戍边将士的激励鼓舞。
作品主旨这首词描写了塞下奇异的景象,表现作者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抒发了作者功业未成、思乡忧国之情。
参考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风光大不相同。大雁又飞回了衡阳,一点儿也没有停留的意思。随着军营的号角声,边塞所特有的声音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我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不知何时返回故里。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都难以入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愁白了头发,流下了眼泪。
江城子•密州出猎北宋 苏轼老夫①聊②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③,锦帽貂裘,千骑④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⑤,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⑥。鬓微霜⑦,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⑧挽雕弓⑨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重点注释①老夫:作者自称。 ②聊:姑且,暂且。 ③左牵黄,右擎苍: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着苍鹰。黄,指黄犬。擎,举着。苍,指苍鹰。 ④千骑:形容骑马的随从很多。骑,一人一马的合称。 ⑤为报倾城随太守:为我报知全城百姓,使随我出猎。 ⑥胸胆尚开张:胸襟开阔,胆气豪壮。尚,还。开张,开阔雄伟。⑦鬓微霜:鬓角稍白。 ⑧会:终将。⑨雕弓:饰以彩绘的弓。
背景知识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苏轼由杭州通判迁为密州知州。这首词是次年冬天苏轼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重点赏析(1)修辞手法“会挽雕弓如满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拉开的弓比作“满月”,表现了词人挽弓劲射、杀敌保国之决心。(2)炼字“狂”字笼罩全篇,借以抒发词人胸中雄健豪放的磊落之气。“卷”字写出了打猎场景宏大,人员众多,气势壮阔,
凸显出了阳刚之美。“挽”字写拉满弓的强劲姿态,刻画出了一个雄心勃勃、英武豪迈的英雄形象。(3)典故①“亲射虎,看孙郎”化用孙权射虎的典故,词人以孙权自比,表现了词人出猎时情绪高昂、精神抖擞的状态。②“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个典故,作者以魏尚自许,希望自己重新得到朝廷重用,建功立业。
③最后一句用“射天狼”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卒章显志。
作品主旨这首词描写了太守出猎的盛大场面,表达了词人期盼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继续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壮志豪情。
参考译文姑且让老夫我表现一下少年的轻狂,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着苍鹰。戴上华美的帽子,穿着貂皮的衣服,率领很多随从,疾风般席卷过平坦的山冈。为我报知全城百姓,(让他们)跟随我出猎,我要像昔日的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痛饮美酒,胸襟开阔,胆气豪壮。鬓边白发犹如微霜,这又有何妨!朝廷什么时候派遣冯唐来云中赦免魏尚呢?我终将拉开雕弓如同满月,注视着西北方向,把利箭射向入侵的敌人。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南宋 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②吹角连营③。八百里分麾下炙④,五十弦翻塞外声⑤,沙场⑥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⑦,弓如霹雳⑧弦惊。了却⑨君王天下事⑩,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重点注释①赋壮词:赋,写作。壮词,雄壮的词。 ②梦回:梦中回到。 ③连营:连在一起的众多军营。 ④八百里分麾(huī)下炙(zhì):意思是,把酒食分给部下享用。八百里,指牛,这里泛指酒食。麾下,军旗下面,指部下。炙,烤熟的肉食。 ⑤五十弦翻塞外声:五十弦,原指瑟,这里泛指乐器。 翻,演奏。 塞外声,指悲壮粗犷的军乐。
⑥沙场:战场。 ⑦马作的(dì)卢飞快: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的卢,额部有白色斑点的马。 ⑧霹雳:响雷,震雷。这里喻指射箭时弓弦的响声。 ⑨了却:了结,完成。⑩天下事:这里指收复北方失地的国家大事。
背景知识辛弃疾是一名爱国武将,他积极主张抗金北伐,任职期间坚持练兵备战,因而不断遭受主和派的排斥、诬陷。淳熙八年(1181),他被弹劾罢官,不得已在上饶带湖赋闲家居。陈同甫,也是主张抗金的志士,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书信往来,诗词唱和。这首词就是寄给陈同甫的。
重点赏析(1)修辞手法“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运用了对偶、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2)炼字“秋”字既交代了点兵的时间,又渲染了紧张、肃杀悲凉
的气氛。“可怜”一词是“可惜”的意思,写出了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使全词笼上了浓郁的悲壮色彩。(3)表现手法虚实结合。前九句追忆往事,豪情满怀;结句回归现实,强烈地表现了理想的矛盾。(4)典故“八百里分麾下炙”用“八百里”的典故,写出战前的充分准备,表现了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作品主旨这首词通过对军旅生活和战斗场面的追忆,表达了作者渴望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也抒发了作者壮志未酬、英雄迟暮的悲愤之情。
参考译文醉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军营,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把酒食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检阅军队。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弓箭像响雷一样震耳离弦。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惜自己白发已生!
满江红清 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①。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②。苦将侬③强派作蛾眉④,殊⑤未屑⑥!身不得,男儿列⑦,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⑧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重点注释①秋容如拭:秋天的景色仿佛擦拭过一般明净。拭,擦。 ②思浙:思念浙江故乡。 ③侬:我。④蛾眉:指女子细长而略弯的眉毛。这里借指女子。⑤殊:很,甚。 ⑥未屑:不屑,轻视。意思是不甘心做女子。 ⑦列:属类,范围。 ⑧莽红尘:莽莽人世。
背景知识这首词作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时作者与丈夫寓居北京。秋瑾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寻求救国之道,后于1904年东渡日本留学。
重点赏析(1)炼字“拭”字写秋色澄明,十分传神。(2)表现手法词的上片从时令和眼前所见之景起笔,恰逢中秋佳节,菊花盛开,秋景明净,但词人却心事重重,家事国事,交织心中,不禁感慨万千,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写法,
既写出了命运的不公和内心的不甘,也表现了作者与天命抗争、与传统决裂的勇气和决心。(3)典故①“四面歌残终破楚”化用汉军破楚的典故,一方面说明自己终于冲破了家庭的牢笼,另一方面哀叹清王朝面对帝国主义的“豆剖瓜分”束手无策、一退再退、软弱腐败的窘态。
②“青衫湿”化用白居易的“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典故,充分表达了词人难觅知音的孤寂和苦闷。
作品主旨这首词反映了词人希望能像男儿一样实现凌云壮志的愿望,也抒发了知音难觅以及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忧虑和满怀雄心壮志的开阔胸襟。
参考译文我在北京小住了一段时间,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的菊花都已盛开,秋天的景色仿佛擦拭过一般明净。列强逼近,中国前途危殆,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八年来空想着故乡浙江的风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血沸腾。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人世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阅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完成下列问题。
1.【2019•宁德质检•3分】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中“八百里”描写了军营连成一片,极言广阔,体现了军容的威武、雄壮。B.“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写激烈的战斗场面。
C.“梦回”二字表明词中所描写的战争场面和战斗情景是词人想象的,是虚写。D.这首词通过梦境的描写展现一个忠贞不贰、披肝沥胆、勇往直前的壮士形象。
2.(核心素养•思维发展和提升)【2019•宁德质检•2分】“可怜白发生”一句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简要分析。
抒发了词人年岁渐老却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阅读第36课时古诗词阅读课堂讲本课件,共4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点4写作手法,答案C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第10课时八上古诗词一课堂讲本课件,共5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27首野望,·第28首黄鹤楼,·第29首使至塞上,第27首,第28首,第29首,第30首,第31首,答案B,答案C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第21课时九上古诗词一课堂讲本课件,共4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60首水调歌头,第58首,第59首,第60首,答案C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