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第27课时九下古诗词(三)课后练本课件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58420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中考语文第27课时九下古诗词(三)课后练本课件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58420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中考语文第27课时九下古诗词(三)课后练本课件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58420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中考语文第27课时九下古诗词(三)课后练本课件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584204/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中考语文第27课时九下古诗词(三)课后练本课件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584204/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中考语文第27课时九下古诗词(三)课后练本课件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584204/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中考语文第27课时九下古诗词(三)课后练本课件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584204/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中考语文第27课时九下古诗词(三)课后练本课件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584204/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中考语文第27课时九下古诗词(三)课后练本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第27课时九下古诗词(三)课后练本课件,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77首,答案C,答案D,第78首,第79首,第81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十五从军征《乐府诗集》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全诗以老兵回家的情感变化为线索:满怀希望—希望落空—彻底失望—悲哀流泪,有波澜起伏,且引人沉思。B.这首诗描写了一个服役六十余年的老兵回家后所看到的一派荒凉破败的景象。C.“不知饴阿谁”以饭熟不知给谁,说明家乡已成寂寥无人的荒村。
D.最后一句“泪落沾我衣”将全诗的思想感情推向高潮,既是辛酸孤凄之泪,又含愤慨控诉之情。
【点拨】“不知饴阿谁”说明主人公已家破人亡,自己一人孤苦伶仃。
2.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一、二句将“十五”和“八十”相对照,极言主人公从军之久,暴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极端不合理。B.三至六句运用远景描写,写出主人公庭院破败的景象,表达诗人的哀痛与忧伤之情。C.七至十句通过主人公回家所见到的物是人非的景象,揭露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D.最后两句,通过心理和细节描写,将主人公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点拨】“心理和细节描写”表述有误,应是“动作和细节描写”。
3.请赏析诗中的加点词“累累”。
“累累”是个叠音词,描写了主人公老家旧址到处都是松柏和坟墓,说明其家破人亡的现实,化景为情,表现了乡里人的无限感慨和主人公的悲楚。
4.“出门东向看”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句诗是说主人公心里悲哀到了极点,心中一片茫然,表达了人物的孤独、悲楚、凄凉、绝望之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 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2020·青岛】阅读上面这首唐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表达了诗人对边塞奇异壮美风光的喜爱之情。B.“湿罗幕”“锦衾薄”“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写出了天气的寒冷和军营将士的艰苦生活。
C.“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大雪纷纷、天寒地冻,表现诗人身处恶劣环境的痛苦与悲伤。D.“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峰回路转,武判官的身影已消失不见,诗人依然深情目送。
【点拨】没有表现“诗人身处恶劣环境的痛苦与悲伤”。
2.(学科素养·审美鉴赏与创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千古名句,请赏析。
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梨花盛开时的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相似。“忽如”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表现了诗人的惊喜好奇。
3.请品析“雪上空留马行处”中“空”字的精妙之处。
(1)“空”说明友人已走远,诗人仍伫立在原地久久不离去,表现对友人路途艰辛的关切。(2)表达了诗人在友人离去后空虚孤寂的无限惆怅之情。(3)“空”也能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言已尽而意无穷。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南宋 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怀古词。通篇三问三答,既层次分明,又互相呼应,同时又巧妙地将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借古讽今,述志述怀。B.词的上片作者登高望远,即景抒情,慨叹千古兴亡之事皆已逝去,唯余滚滚长江向东流去。
C.词的下片通过赞美年轻的孙权雄踞江东,与曹、刘抗衡,表达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感慨。D.“何处望神州”中的“神州”指的是长江以南大片的美丽河山。
【点拨】“神州”指的是中原地区。
2.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登上北固楼,想到大好中原已沦陷金人之手,心中悲愤不已,触景生情。B.千古兴亡之事已经逝去,唯有滚滚长江,不舍昼夜,短暂和永恒形成鲜明对比。C.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
D.结尾用曹操的话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的遗憾,表现了对曹操建功立业的仰慕。
3.【2020·云南】题目“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的“怀”包含哪些内容?
感叹历史兴亡之事;表达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对屈辱求和的南宋朝廷表示失望和愤慨;抒发壮志难酬的感慨。
4.【2020·云南】“何处望神州”在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以问句开头,引发怀古之情思;奠定全词悲壮深沉的感情基调。
5.简析“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的表达效果。
词人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出发,具有深沉的历史感。“悠悠”“滚滚”两个叠词,加重感情色彩,增加韵味。同时,“悠悠”一词既指时间漫长久远,也指词人的思绪无穷。
山坡羊·潼关怀古元 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元曲借凭吊潼关古迹,抒发了作者的感慨。B.“山河表里潼关路”勾画出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的特点。C.“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D.作者在这首元曲的结尾认为:只有改朝换代,人们才能摆脱痛苦的生活。
【点拨】结尾只是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只有改朝换代,人们才能摆脱痛苦的生活”的表述有误。
2.请赏析曲中“聚”和“怒”字的妙处。
“聚”“怒”两字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写出了潼关地势的险峻,而且在“聚”和“怒”的动态意象中,暗含着一幅千军聚集、万马嘶鸣的历史画卷。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第12课时八上古诗词(三)课后练本课件,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36首,答案D,第37首,第38首,答案C,第39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第26课时九下古诗词(二)课后练本课件,共1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74首,答案D,第75首,第76首,答案B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第23课时九上古诗词(三)课后练本课件,共1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65首,答案C,第67首,答案B,第68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