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第27课时九下古诗词三课堂讲本课件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58420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中考语文第27课时九下古诗词三课堂讲本课件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58420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中考语文第27课时九下古诗词三课堂讲本课件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584205/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中考语文第27课时九下古诗词三课堂讲本课件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584205/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中考语文第27课时九下古诗词三课堂讲本课件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584205/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中考语文第27课时九下古诗词三课堂讲本课件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584205/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中考语文第27课时九下古诗词三课堂讲本课件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584205/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中考语文第27课时九下古诗词三课堂讲本课件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584205/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中考语文第27课时九下古诗词三课堂讲本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第27课时九下古诗词三课堂讲本课件,共5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80首过零丁洋,第77首,第78首,第79首,第80首,第81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77首 十五从军征
·第78首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第79首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第81首 山坡羊•潼关怀古
十五从军征《乐府诗集》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①累累②。”兔从狗窦③入,雉④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⑤,井⑥上生旅葵⑦。舂谷⑧持⑨作饭,采葵持作羹⑩。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重点注释①冢:坟墓。 ②累累:众多的样子。 ③狗窦:给狗出入的墙洞。 ④雉(zhì):野鸡。 ⑤旅谷:野生的谷子。旅,植物未经播种而生。 ⑥井:这里指井台。 ⑦旅葵:野生的葵菜。 ⑧舂(chōng)谷:用杵臼捣去谷物的皮壳。 ⑨持:拿着。 ⑩羹:这里指用蔬菜煮的羹。 !一时:一会儿。 @饴:同“贻”,送给。
重点赏析(1)表现手法①此诗用白描手法勾勒了一个应征老兵的回乡见闻,描绘了主人公家破人亡的凄凉遭遇。②全诗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质朴,且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颇具特色,颇能体现汉乐府即景抒情的艺术特点。
(2)炼字“八十始得归”中“始”字表明盼归家之心已久。“松柏冢累累”中“累累”为叠词,写出了坟墓之多,表现了兵役制度给普通百姓带来的苦难。(3)情感这首诗表达了当时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和强烈的反战情绪。
作品主旨这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不合理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个在外征战的老兵返回故里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表现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参考译文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十岁才回到故乡。路遇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远处那个是您家,松柏林中坟墓一个连着一个。”(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出,野鸡在房梁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井台上长着野生的葵菜。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羹。羹和饭
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送给谁吃。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泪滴落下来沾湿了我的衣裳。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 岑参北风卷地白草①折,胡天②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③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④。 将军角弓⑤不得控⑥,都护⑦铁衣冷难着⑧。瀚海⑨阑干⑩百丈冰,愁云惨淡⑪万里凝。
中军⑫置酒饮⑬归客,胡琴⑭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⑮,风掣⑯红旗冻不翻⑰。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重点注释①白草:一种牧草,干熟时变为白色。②胡天:这里指塞北一带的天空。③珠帘:用珍珠缀成的帘子。与下面的“罗幕(丝绸制作的帐幕)”一样,是美化的说法。④锦衾薄:织锦被都显得单薄了。⑤角弓:一种以兽角作装饰的弓。⑥控:拉开(弓弦)。⑦都护:唐朝镇守边疆的长官。⑧着(zhuó):穿。 ⑨瀚(hàn)海:指沙漠。
⑩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 ⑪惨淡:暗淡。⑫中军:指主将。 ⑬饮(yìn):宴请。⑭胡琴:泛指西域的琴。 ⑮辕门:领兵将帅的营门。⑯掣(chè):拉,扯。 ⑰翻:飘动。
背景知识这首诗是岑参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时送人回京之作。
重点赏析(1)修辞手法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北风看成春风,将雪花比作梨花,新奇贴切,联想美妙,展现出一幅壮丽的北国冰雪风光图,营造出一个情趣盎然、壮美浪漫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
②“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从侧面衬托出边塞的苦寒。③“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百丈冰”“万里凝”夸张地写出天气之寒冷,展现出边塞冰天雪地、阴云浓重的奇寒景象。(2)炼字“卷”和“折”写出了风势之猛。“即”字表明这里与内
地相比,冬天来得格外早,不免使人惊异。“飞”字勾画出雪花漫天飘舞的景象。“忽”字表明秀丽风光竟是一夜而成的,出人意料,给人以突兀、奇特的感受。“散”字写出了雪花的轻盈。“掣”字写出了风的力量。“不见”隐现了诗人久久伫立、极目远送和人去迹留、徒增悲伤的情态。“空”字体现了诗人依依惜别、怅然若失的心情。
(3)表现手法“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运用了象征的手法,用风雪中坚强挺立的“红旗”来象征边塞战士在酷寒环境中毫不动摇、坚强不屈的斗志。(4)情感“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之情。
作品主旨这首诗以西北边塞奇寒的雪景为背景,以咏雪为主线,表达了诗人对边塞风光的热爱、赞美,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和惆怅之情。
参考译文北风席卷大地吹折了白草,塞北一带的天空八月就飘降大雪。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树上有如梨花争相开放。雪花飞进珠帘沾湿了罗幕,穿着狐裘不觉得暖,盖上锦被也显得单薄。
将军、都护的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上。沙漠结冰百丈,纵横交错,万里长空凝聚着暗淡的愁云。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傍晚营门前大雪落个不停,风拉扯着红旗,红旗冻僵了无法飘动。在轮台东门外送你回京去,你离开时大雪落满了天山路。山路曲折已不见你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行马蹄的印迹。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2019年以单篇形式考查)南宋 辛弃疾何处望神州①?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②,坐断③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④。生子当如孙仲谋⑤。
重点注释①神州:中原地区。 ②年少万兜鍪(móu):指孙权年轻时就统率千军万马。兜鍪,古代作战时兵士所戴的头盔。这里指代士兵。 ③坐断:占据。 ④曹刘:指曹操与刘备。 ⑤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率大军南下,见孙权的军队军容整肃,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仲谋,孙权的字。
背景知识这首词作于嘉泰四年和开禧元年(1204—1205)作者知镇江府时。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作者晚年登临京口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重点赏析(1)修辞手法①全词巧用设问的修辞手法,三问三答,层层推进,互相呼应。一问表现望不到江南的惆怅之情;二问将词人的愁思和感慨比作长流不息的江水,引发下文的凭吊和追慕古代英雄的话题;三问以曹操和刘备反衬年轻的孙权的雄才大略。
②“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滚滚东流、悠悠不尽的长江水来比喻千古兴亡、国家盛衰的历史变迁,生动形象,抒发了词人对国家兴衰变化无常的无限感慨之情。(2)炼字“悠悠”“滚滚”两个叠词,加重了感情色彩,增强了诗句的韵味。
(3)表达方式全词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即景抒情,借古讽今,目的是表达词人收复失地、振兴国家的主张。(4)情感“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歌颂了孙权不畏强敌,坚决抵抗的英雄气概,反衬南宋君臣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
(5)典故借用曹操和刘备的典故,把曹操和刘备请来给孙权当配角,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和刘备才堪与孙权争胜。“生子当如孙仲谋”,赞扬了孙权是天下之英雄,委婉地表达了词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不满,期盼能够出现孙权式的英雄来统率千军万马,抵抗侵略,光复神州。
作品主旨这首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了南宋朝廷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全词饱含着作者爱国卫国的强烈感情。
参考译文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的大事呢?年代久远,思绪无穷。只有长江的水滚滚东流,永远也流不尽。孙权年轻时就统率千军万马,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对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过零丁洋南宋 文天祥辛苦遭逢①起一经②,干戈③寥落④四周星⑤。山河破碎风飘絮⑥,身世浮沉雨打萍⑦。惶恐滩⑧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⑩。
重点注释①遭逢:指遇到朝廷选拔。 ②起一经:指因精通某一经籍而通过科举考试得官。文天祥在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中进士第一名。 ③干戈:指战争。干和戈本是两种兵器。 ④寥落:稀少。指宋朝抗元战事逐渐消歇。 ⑤四周星:四周年。从德祐元年(1275)起兵抗元至被俘恰是四年。
⑥风飘絮:形容大宋国势如风中柳絮,失去根基,即将覆灭。写此诗后不久,南宋流亡朝廷覆亡。 ⑦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同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⑧惶恐滩:在今江西万安境内赣江中,水流湍急,极为险恶。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在江西兵败,经惶恐滩退往广东。 ⑨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 ⑩汗青:古代在竹简上写字,先以火炙烤竹片,以防虫蛀。因竹片水分蒸发如汗,所以称之为“汗青”。这里指史册。
背景知识文天祥于宋末帝赵昺祥兴元年(1278)被元军所俘。次年,他过零丁洋,写了这首诗。
重点赏析(1)修辞手法①颔联运用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手法,将危亡的国势比作风中柳絮,将坎坷的身世比作雨中浮萍,把国家的破败与个人的不幸联系起来,形象地展现了当时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②颈联运用对偶和双关的修辞手法,巧用地名,将诗人昨日的惶恐、眼前的伶仃之感渲染得淋漓尽致,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③尾联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表达了诗人为国捐躯、舍生取义的意志与决心。(2)炼字“取”“照”二字,简单、直接、有力度、情调高昂,充
分表达出诗人的民族气节与生死观,有震撼人心的力量。(3)情感这首诗饱含沉痛悲凉,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诗的最后由悲而壮、由郁而扬,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作品主旨这首诗叙述了诗人的身世遭遇和国破家亡的苦痛,抒写了诗人以身殉国的决心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参考译文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千辛万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经过四年的艰苦岁月。祖国破碎的山河就像那狂风中的柳絮,自己身世坎坷,如同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可叹我零丁洋里身陷元虏自此孤苦无依。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只求留下赤诚的心来照耀史册。
山坡羊•潼关怀古元 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①潼关路。望西都②,意踌躇③。伤心秦汉经行处④,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重点注释①山河表里:外有黄河,内有华山,是为表里。形容潼关一带地势险要。 ②西都:指长安。 ③踌躇:迟疑不决。这里形容心潮起伏。 ④秦汉经行处:途中所见的秦汉宫殿遗址。秦朝都城咸阳和西汉都城长安都在潼关西面。经行处,行程中经过的地方。
背景知识元文宗天历年间,关中大旱,张养浩被招任陕西行台中丞,这首小令是他在赴任途中经过潼关时所作的。
重点赏析(1)修辞手法“峰峦如聚,波涛如怒”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群山和黄河拟人化,写出了潼关地势的险要。(2)表现手法后四句运用对比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历史规律的认识、感慨和对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3)炼字“聚”字从视觉的角度既写出了潼关被群山包围的险要地势,又赋予了群山生命和意志。“怒”字赋予了黄河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从听觉角度写出了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聚”和“怒”形象地写出了潼关的地势险要。(4)表达方式这首怀古小令,把雄浑苍茫的景色(描写)、真挚深沉的
情感(抒情)和精辟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5)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感慨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作品主旨作者通过描写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表达对统治者的谴责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也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和感慨。
参考译文(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潼关古道内有华山,外有黄河。遥望古都长安,我徘徊不定,思潮起伏。途中所见的秦汉宫殿遗址引发了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阅读《过零丁洋》,回答下列问题。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事:一是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朝廷危难关头,起兵抗元。B.颔联用“风飘絮”和“雨打萍”形象地揭示了南宋朝廷前途的惨淡和个人的孤苦伶仃的命运。
C.颈联巧借地名写出了诗人昔日的惶恐和今日的伶仃之感。D.这首诗叙述诗人抗元失败被俘的经历,表达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和对故园的思念之情。
【点拨】本诗没有表现对故园的思念之情。【答案】D
2.“零丁洋里叹零丁”一句中的两个“零丁”的意思是否相同?说说你的理解。
不同。前一个“零丁”指地名,后一个“零丁”表示当时孤苦无依之感。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阅读第36课时古诗词阅读课堂讲本课件,共4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点4写作手法,答案C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第12课时八上古诗词三课堂讲本课件,共5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37首春望,·第39首赤壁,·第40首渔家傲,第36首,第37首,第38首,第39首,第40首,答案D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第27课时九下古诗词(三)课后练本课件,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77首,答案C,答案D,第78首,第79首,第81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