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阅读第36课时古诗词阅读课堂讲本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阅读第36课时古诗词阅读课堂讲本课件,共4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点4写作手法,答案C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1:字词理解与赏析
·考点2:主旨与情感把握
·考点3:意境与画面描绘
2017— 2020年福建中考“古诗词阅读”考情分析
考点1:字词理解与赏析解答这类题目,要了解古代诗词的一般常识,了解诗词写作的时代背景,了解诗(词)人的一些生活遭遇。在此基础上,读懂诗词所表达的内容。【答题步骤】(1)对有典故的诗词,要关注课文中相关注释,掌握典故的原意,再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或思想,揣摩使用典故的意图。
(2)对内容概括题,一要准确读懂诗词,理解内容;二要学会抓住关键词进行分析;三要分类概括,分点作答。典例:【2020•龙岩质检•3分】(《别云间 》)“无限山河泪”包含了诗人流下的哪些“泪”?请简述。
点拨:这是一道关键字词的理解题,主要考查内容理解。解答这类题,首先要读懂全诗,全面把握诗词的内容,其次要分类概括,分点作答。需要注意的是,题目要求简述,那么就要依据原文,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答,不能直接罗列原文作答。
参考答案:①因祖国山河破碎,饱受践踏,满目疮痍而流的悲愤之泪;②为永别故乡、愧对亲人而流的伤心之泪;③为自己身落敌手,壮志未酬,收复河山宏愿落空而流的遗恨之泪。
考点2:主旨与情感把握“诗言志”,古代诗词一般都表达丰富的思想情感。古代诗词的思想情感主要有以下几种。(1)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反映社会的动荡,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等。(2)建功报国: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惆怅,山河沦丧的痛苦,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理想不被理解的愁苦心情等。
(3)思乡怀人:缘由多为战乱频仍、 久戍边关、宦游不归、漂泊在外、 贬官异地、逢年过节等。(4)长亭送别:依依不舍的留恋,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等等。(5)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盛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喜悦,等等。
【答题步骤】(1)确定诗歌类型。通过题目、作者和诗歌的题材,明确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歌,理解这首诗歌写的是什么,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2)抓关键句,体味情感。重点品味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句子(绝句一般是三四句,律诗一般是首尾联)。
(3)抓意象和重点词语,弄清诗句含义,特别是“诗眼”的含义,深悟情感。典例:【2020•漳州质检•3分】(《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蕴含作者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
点拨: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人,在此运用这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作者这里所说的挡住月光的“桂婆娑”,实际是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各方势力,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
参考答案: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树影摇曳的桂树,让人间有更多光辉,表达了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的愿望以及收复失地的壮志豪情。
考点3:意境与画面描绘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诗化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答题步骤】(1)要找全景物(意象)。找出诗(词)句描写的所有景物(意象),添加修饰语,写明句意。(2)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展开联想和想象。(3)有些诗(词)句还需要用生动的语言或恰当的修辞、形容词等进行描绘。
典例:【2020•厦门质检•3分】[《秋词》(其一)]诗中描绘“秋日胜春朝”景象的句子是什么?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点拨:“秋日胜春朝”,运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一筹。秋天“一鹤凌云”,展现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消散的开阔景象。借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参考答案:晴空一鹤排云上。表达了诗人虽屡遭贬谪却愈挫愈奋的激越向上的人生态度。
考点4:写作手法诗歌的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对偶、夸张、排比、用典、设问等;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小见大、反衬、比兴、烘托渲染、对比等;常见的表达方式有描写、议论、抒情等。
【答题步骤】(1)答题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或表达方式)。(2)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进行分析。(3)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典例:【2020•南平质检•3分】《卜算子•咏梅 》整首词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简要分析。
点拨:首先要准确判断采用了托物言志(或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再分析托什么物言什么志以及如何言志。
参考答案:采用托物言志(或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全词借饱受摧残、香气犹在的梅花,抒发自己虽屡遭排斥仍坚持正义、孤高傲世(或:忠贞不渝、矢志不渝、独立不倚等)的情怀。
1.【2020•福建•6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各题。
【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诗开篇写杨花落尽、子规哀啼,渲染暮春冷落、凄凉的气氛。B.乙诗“沙似雪”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月下大漠苍茫的景象。
C.“夜郎西”“回乐烽”既表明地点,也能引发对特定情景的联想。D.两首诗都从视觉、听觉和嗅觉等角度描写景物,使人如临其境。
【点拨】这两首诗只有视觉和听觉描写。【答案】D
(2)这两首诗都写到“月”,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3分)
甲诗想象奇特,借明月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牵挂;乙诗描写寒月,表现边塞的苦寒,衬托征人思乡的愁绪。
2.【2019•福建•5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各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人登楼望远,所见之景引发了词人对历史兴亡之事的感慨。B.“悠悠”一词指时间漫长久远,同时暗含词人的思绪无穷无尽。
C.“坐断东南战未休”一句用象征手法写出硝烟弥漫的战斗场景。D.词的构思巧妙,以设问的方式层层推进,感情深沉,意境高远。
【点拨】此句未使用象征手法。【答案】C
(2)“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2分)
①对英雄的仰慕之情;②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慨之情;③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之情。
3.【2018•福建•5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各题。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东临碣石”中的“临”,写诗人登高观沧海,起笔气势不凡。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
C.诗中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悲凉伤感的意境。D.本诗寓情于景,体现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2分)
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景象壮丽,意境恢宏浩大。
4.【2017•福建•5分】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下面各题。
木兰诗(节选)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1)对上述节选部分有关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用夸张手法描写翻山越岭奔赴战场的情景。B.“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边塞军营的生活。
C.“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实写将军拼死作战,壮士十年后归来的情景。D.“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中的数字“十二”与“百千”都是表示多数。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阅读第42课时文学类文本阅读四课堂讲本课件,共4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技巧点拨,秋天的怀念,答题步骤,答案B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阅读第37课时文言文阅读一课堂讲本课件,共4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点1实词含义,·考点2断句,参考答案跑,参考答案书法,参考答案C,参考答案B,具有有,反思反省,这这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阅读第36课时古诗词阅读课后练本课件,共1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答案A,答案D,答案B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