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设计
展开第3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第一课时 文明的摇篮 风吹来的黄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图认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了解黄土高原的特点和地貌。
2.欣赏图片,理解黄土高原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华夏文明的发祥地。
3.了解黄土高原的成因,并能用证据说明。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黄土高原的地形图描述地理位置和包括的省份,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2.通过借助相关资料,分析黄土的形成原因,并能解释相关地貌现象,提高学生整理资料和运用资料证明观点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黄土高原的成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读地形图描述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包括的省份。
【难点】
解释黄土高原的成因。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播放著名歌手阿宝的歌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的视频资料。
提问:这首歌及其演唱者大家都熟悉吧。
提问:你们知道阿宝是哪儿的人吗?准确地说,阿宝来自黄土高原上的山西大同,是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栏目推出的获奖歌手。大家想了解阿宝的家乡黄土高原的情况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知识点一 文明的摇篮
【自主学习】
(教师展示问题,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23~P25的内容,自主完成)
1.读教材图6.25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及其包括的省区。
答案: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脉,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自西向东有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省和山西省。
2.读教材图6.27,结合教材第24页文字,说明黄土高原古老的文明和名胜古迹。
答案: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六七千年前,在渭河平原一带就已经出现了原始农耕文明;四五千年前,炎黄二帝在此开创了华夏文明的先河。悠久的历史,造就了黄土高原丰富多彩的文化,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和文化遗存。如麦积山石窟、法门寺、平遥古城、黄帝陵、佛宫寺释迦塔、秦陵兵马俑等。
3.读教材图6.28,结合其文字说明,说出黄土高原所特有的风情。
答案:传统民居为窑洞,其适应了黄土具有直立性、不易崩塌的特点;信天游是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陕北民歌。此外,还有安塞腰鼓、庆阳皮影等。
(教师点拨)
黄土高原古代发展农业耕作的自然条件
(1)以高原为主,高原面平坦开阔,高原中分布着众多河谷平原,这些平原地区地势平坦,便于耕作。
(2)黄土土质疏松肥沃,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3)高原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湿润炎热,这里曾经林草繁茂,环境宜人。
(4)这里有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还有渭河、泾河等河流,为农耕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源。
注:由于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地缘上接近,两者容易混淆。
【合作探究】
(探究活动)了解黄土高原富有地方特色的“黄土风情”
(讨论交流)
黄土高原古老的文明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民风民俗。说说这些“黄土风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总结黄土高原富有特色的“黄土风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师点拨)
民俗特色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信天游与地形特点:黄土高原地形千沟万壑、支离破碎,交通不便,人与人交往非常不方便,人与人见面要绕很远,所以要扯开嗓子面对面喊话,久而久之形成了信天游高亢的特点。
(2)包白羊肚头巾的原因是黄土高原春季多风沙。
(3)住窑洞的原因是黄土具有直立性,不易崩塌,而且比较干燥,又能够防寒保暖,故适宜开凿窑洞作为居所。
知识点二 风吹来的黄土
【自主学习】
(教师展示问题,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26~P27的内容,自主完成)
1.读教材第26页阅读材料,说出黄土高原上黄土的来源。
答案: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有关黄土的来源,有多种假设,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的支持,该假说认为黄土是由风从中亚、蒙古高原和我国西北内陆吹来堆积而成的。
2.读教材图6.29,结合文字说明,说出黄土地貌景观及其之间的转化关系。
答案:黄土土质疏松,易受流水侵蚀,使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沟壑纵横,形成塬、梁、峁、川等地貌;其转化关系为塬→梁→峁,沟谷发育→川。
(教师点拨)
“风成说”的证据及其说明的问题
证据 | 结论 |
黄土的厚度均匀 | 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 |
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 | 说明带来黄土的方向是西北方,且随着风速由西北向东南减小,风力沉积物的沉积顺序也由粗到细 |
黄土高原黄土的矿物成分与堆积地方基岩的矿物种类极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的戈壁、沙漠矿物成分相同 | 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极可能是从中亚、蒙古一带随风而来 |
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 | 说明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逐渐形成,而是外来的 |
【合作探究】
(探究活动)运用黄土“风成说”来解释下列地理现象
(讨论交流)
读材料,结合黄土形成过程示意图分析。
1.不管地表起伏状况,黄土覆盖的厚度是差不多的。
2.黄土高原自西北向东南,黄土的颗粒越来越细。
3.黄土的矿物成分与所堆积的基岩的矿物种类极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的戈壁、沙漠矿物成分相同。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总结黄土“风成说”的证据说明的问题。
(教师点拨)
1.说明黄土是从空中降落到这里的。
2.说明黄土是风从西北方吹过来的。
3.说明黄土是来自中亚、蒙古等地。
课堂小结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成因有多种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支持。黄土高原由于地形、降雨、植被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严重,会带来什么后果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板书设计
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一、文明的摇篮
1.位置
2.主要跨越的省区
3.文明的摇篮
二、风吹来的黄土
1.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2.黄土高原的地貌景观
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严重的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观察实验图片和参与讨论,知道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危害。
2.通过图文资料总结出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
根据资料、实验探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水土保持的具体措施,培养训练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分析归纳整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探究、总结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难点】
分析说明黄土高原各自然与人文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播放壶口瀑布的视频片段
讲述:这就是位于晋陕两省交界处的我国著名的黄河壶口瀑布,瀑布落差达9米,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其汹涌奔腾的气势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你知道瀑布为什么是黄色的吗?
提问:黄土高原为什么会水土流失呢?水土流失又会带来哪些危害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知识点一 严重的水土流失
【自主学习】
(教师展示问题,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27、P28的内容,自主完成)
1.读教材图6.32,结合第28页正文部分,说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答案:自然原因——黄土土质疏松,多孔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地表裸露,缺乏植被保护;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人为原因——人多地少,开发历史悠久,长期的过垦过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修路、采矿等活动破坏地表。
2.读教材图6.33,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
答案:带走地表肥沃的土壤,破坏农田和村庄,使得自然灾害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泥沙下泄导致河流含沙量剧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库,给防洪及河道整治带来困难。
(教师点拨)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自然原因 | 地形条件 | 地面破碎,沟谷密度大;平地少,斜坡多,沟谷两侧陡崖直立 |
黄土特征 | 黄土土质疏松,多孔隙和垂直方向的裂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 | |
气候条件 | 属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 |
植被特点 | 地表裸露,缺乏植被保护 | |
人为原因 | 人多地少,开发历史悠久,长期的过垦过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 |
人们开垦荒地、采矿、修路等活动破坏地表 |
注:不要混淆“自然原因”与“人为原因”
自然原因包括地形、土壤、气候、植被等,比如地形坡度大、土壤结构疏松、缺少植被、降水集中等都容易造成水土流失;而人为原因包括开垦、采矿、修路等,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使地表疏松、加速了水土流失的过程。
【合作探究】
(探究活动)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及其危害
(讨论交流)
1.读教材图6.34,说出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
2.读下图,讨论不同土质(沙土和黏土)、不同的坡度(陡坡和缓坡)、不同的降水强度(暴雨和小雨)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3.结合教材图6.35,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总结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土质、坡度、降水强度的关系以及水土流失的危害。
(教师点拨)
1.水土流失与植被的关系:地表植被越少,水土流失越严重。
2.水土流失与土质、坡度、降水强度的关系:沙土流失比黏土严重,陡坡的水土流失比缓坡严重,暴雨造成的水土流失比小雨严重。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造成大量土壤和营养物质的流失,使黄河含沙量剧增,给黄河防洪和河道整治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4.水土流失与影响水土流失因素的关系
(1)与地表植被覆盖率——负相关。
(2)与地面坡度——正相关。
(3)与降雨强度——正相关。
(4)与土壤性质——沙土流失较强,泥土流失较弱。
知识点二 水土保持
【自主学习】
(教师展示问题,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30、P31的内容,自主完成)
读教材图6.36,结合教材第30页正文部分,说出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措施及效果。
答案:生态建设的措施:生物措施——采取植树种草等;工程措施——建造梯田、修建挡土坝等;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等。生态建设的效果: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增加了当地人的收入。
(教师点拨)
1.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
综合治理黄土高原的重点是保持水土,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三者并用,有机结合,效益互补。实行“保塬、护坡、固沟”的治理方针。①保塬:平整土地,增加水流下渗,削减地表径流;营造护田林网;采用喷灌、滴灌等先进的灌溉技术,节约和充分利用水资源。②护坡:缓坡地建梯田,发展林果基地,主要种植山杏和优质牧草;陡坡地种草、灌木和山杏;封坡育林、育草,达到拦截坡面径流的作用。③固沟:在主要沟道打坝建库,拦泥蓄水;在各支沟分段营造防护林,既固定了沟床,又拦截了坡面和上游的大量泥沙,稳定了坡脚。
2.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
工程措施包括打坝淤地、修建梯田、修建水库等;生物措施是指植树种草,通过生物的作用,达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生态建设中往往把两种措施结合在一起使用。
【合作探究】
(探究活动)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讨论交流)
阅读图6.37和图6.38,说说打坝淤地和林草护坡对水土保持的作用。
(教师点拨)
1.打坝淤地和林草护坡对水土保持的作用
在沟谷中修筑拦土坝有利于拦截坡地流失的表土,使其在沟谷中堆积起来,经过人们的开垦和改造,有可能形成肥沃的田地。植树种草,建设护坡林草带,有利于缓解暴雨和流水对地表的侵蚀,减少表土流失,能够起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同时地表植被增加,也有利于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其保护
(1)生态环境脆弱的原因:地形破碎;气候较干旱;水土流失严重,多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环境容易遭到破坏,且破坏后很难恢复。
(2)恶性的人地关系
黄土高原人地关系恶性循环示意
(3)生态建设(治理水土流失)
生物措施:植树种草等。
工程措施:建梯田、修挡土坝等。
生产活动:退耕还林、还草,避免超载放牧。
其他措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环保意识。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和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两部分内容。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不仅是因为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而且还因为其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不易恢复。因此必须进行生态建设,在生态建设中要因地制宜,做到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以实现黄土高原的可持续发展。
板书设计
一、严重的水土流失
二、水土保持
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第十章 中国在世界中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第十章 中国在世界中教案,共5页。
人教版 (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第八章 西北地区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第八章 西北地区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共7页。
人教版 (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第二节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第二节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学设计,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