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原君教课课件ppt
展开黄宗羲(1610-1695),明清之际思想家、史学家。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明亡后隐居著述,屡拒清廷征诏。与孙奇逢、李骻并称三大儒。学问广博,对天文、算术、乐律、经史百家以及释道之书,无不研究。史学成就尤大,撰有中国第一部学术史《明儒学案》,开浙东史学研究之风气。著有《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南雷文案》等。
《明夷待访录》写于明代灭亡之后,意在为以后的汉族新政权拟定法制,是写给将来的君主看的。《原君》是该书的第一篇,也是全书的主旨所在。“原君”就是“推论为君之道”的意思。文章在阐明君主职分的基础上,着重抨击了后世君主的专制独裁,表现出可贵的民主主义思想。原文四段:第一段从君主的起源说起,开宗明义,阐明君主的职分在于为天下“兴利”“除害”;第二、三段是对后世君主贪暴专制的抨击,指明君主是天下最大的祸害;第四段首先着眼于批驳
宋儒理学关于君主“如父”“如天”的谬论,肯定人们把专制君主“视之如寇雠”“名之为独夫”是合理的,然后从君主自身和利害关系进行剖析,指出君主们视天下为私产,结果只能导致一幕幕不是自身被杀,就是祸及子孙的“崩溃之血肉”的惨剧,而要避免这种惨祸,就必须明乎为君的职分。纵观全文,四个段落的分论点虽然各自有所侧重,却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论点,那就是君主必须以天下为公。这也是《原君》的主旨。
1.注字音敲剥________ 骨髓________ 淫乐________ 寇雠________
bō suǐ yín chóu
名词,言辞 动词,告辞 动词,拒绝 动词,告辞 名词,文体的一种
动词,取得 形容词,广泛的 形容词,广阔 动词,取得
形容词词尾, ……的样子
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 疑问副词,怎么 代词,那里
____________________
副词,本来 副词,本来 形容词,坚固 副词,牢固地 动词,巩固
动词,去除 动词,免除 动词,放弃 动词,释放
3.辨用法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 “千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屠毒天下之肝脑 “屠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离散天下之子女 “离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词活用为动词,超过成千上万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遭受屠戮毒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离开分散
某业所就,孰与仲多______________
5.积名句不以一己之利为利,______________;不以一己之害为害,_________________。
4.明句式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________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________
判断句 判断句
一、多维探究 激活你的思维1.文章第一段围绕什么问题展开?作者这样安排材料有什么作用?
提示:文章题目为“原君”,第一段则从本源上考察君主的产生。首先确立了一个前提:“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人各自私”“人各自利”,就需要有人处理一些公共的事情,凝聚天下人心,执掌正义公平,君主正是在这种情形下应运而生的,那么这种顺应时势而生的君主的天然职责就在于为天下人兴利除害。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职责,所以做君主理应是很辛苦的,因此,古人对于君主,有经过思量而不愿意就位的,有就了位而又放弃的,有起初不肯就位可到底推辞不掉而奋力承担的。这是古人对于君位的态度。作者之所以在文章第一段谈论这些问题,是为下面叙述后世君主的做法作铺垫,与后文形成了对比。
2.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得出这个观点的?
提示: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文章在阐明君主产生的原因和应有的作用后,指出“后之为人君”对待君位的观点态度与古人截然相反:他们以为天下的权和利“尽归于己”,他们“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他们“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接着进一步指出,由这种价值观决定了他的行为必然是残暴的:“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奉我”“一人之产业”,并“视为当然”。进而得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3.《原君》作为一篇声讨封建帝王专制独裁统治的檄文,它给人们哪些有益的启示?
提示:在《原君》篇中,黄宗羲首先提出“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这个天赋人权的命题,即每个人有争生存求幸福的权利,而这个人权却被君主剥夺了。那些君主“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君主个人把天下当成了私产,将“天下为主,君为客”颠倒成“以君为主,天下为客”。他揭露了君主“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的罪恶。从秦始皇到康乾盛世,黄宗羲第一个这么深刻地揭露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之罪恶,喊出了“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口号,第一个把皇帝当做“寇雠”“独夫”,这对以后的辛亥革命,推翻两千余年来的封建专制,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审美鉴赏 培养你的情趣《原君》既是一篇对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宣战书,又是一篇民主理想的宣言书。作者敢于冒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皇帝的尊严,对历来被视为金科玉律的封建政治制度和封建伦理观念,进行痛快淋漓的指斥,表现出一种极其可贵的反传统的叛逆精神。作者继承并发展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把君主降低到“一人一姓”,以至可以推翻的地位,不仅在当时是石破天惊之见,而且开启了以后资产阶级思潮的先河,对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产生过深远影响。它在论证方面有着鲜明的特点:
1.因果论证,层层剥笋。例如第一段,作者先从“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的人性本质特点出发,提出做人君须为天下而不为己。但是为天下人谋福利,就需要付出千万倍的勤劳而自己“又不享其利”,这必然是常人之情所不愿意的。紧接着,用许由、务光等人的不情愿做君主的三个实例证明这一点,并由这些事例推出一个结论:古之仁君禅让帝位,是好逸恶劳的人性体现,是人之常情。作者由果探因,犀利的眼光洞穿禅让的秘密,使得万代瞻仰的尧、舜、禹走下神坛,让我们看到了他们作为普通人的一面。
2.多方对比,结构全篇。本文之所以旗帜鲜明,论证有力,还得益于善于运用对比论证。例如第一段,把“千万于天下之人”的勤劳与“不享其利”相比,得出了“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引出了古代之君因此而禅让的事例,更进一步得出“好逸恶劳”是人之“常情”的结论。在第一段和第二段里,作者把“古人之君”和“后之为人君者”对待君位的思想、目的、行为作了多方面的对比,侧重批评“后之人为君”私天下、家天下的罪恶。第四段从百姓对待古人之君与后世之君的态度上作对比,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称谓和结果:比之“如父”、“如天”和“寇雠”“独夫”,“爱戴”君与“怨恶”君。从而达到了否定君主专制的目的。可以说作者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并强调了主旨,结构了全篇。
3.逻辑性强,文脉贯通。文章在段与段之间,用一些过渡性的词语或短句将各段内容串联起来,跳荡腾挪,婉转自如,变化多端,使得全文逻辑性强,文气贯通。例如第二段的开头,“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一个“不然”,转入了对后世之君的反面论述。第三段开头的“此无他”,由上文的表现叙述转入对原因的探讨。“虽然”由上文对小儒的批判转入到对君主制的危害等方面的论述。这样,使得全文结构紧凑,文脉贯通。不仅段与段之间联系紧密,而且在一段之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也是很紧密的。例如第四段内用“而”“至”“犹”“婉”“曾”“岂”“独” “是故”等多个连词、副词将各句连贯起来,婉转自如使得全段一气呵成。
一、基础巩固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 居:接受B.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恶:厌恶C.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 溢:洋溢D.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是:这样
答案:C C项,“溢”的意思是“流露”。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B.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C.传之子孙,受享无穷D.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
答案:B B项,“人情”不同于现代汉语,在这里是两个词。这句话应读为“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其意思是“这一定不是天下的人内心所愿意接受的”。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而”,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②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 ③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 ④量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也 ⑤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 ⑥始而惭焉,久而安焉 ⑦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⑧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A.①③⑤/②/④/⑥/⑦/⑧B.①②③⑤/④/⑥/⑦/⑧C.①③⑤/②④/⑥⑧/⑦D.①②③/⑤⑦/④⑥/⑧
答案:A 在所有分组中,A项正确,①③⑤连词,表转折;②连词,表并列;④连词,表顺承;⑥用在表时间的词之后,补充音节;⑦连词,表修饰;⑧与“已”连用,表限制语气。
4.下列语句中,从句式角度看,不同类的一项是( )A.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B.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C.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D.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答案:B B项,属于一般陈述句,其余三句是判断句。
二、文本研探阅读文本选段,完成5~9题。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
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_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雠,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至桀、纣之暴,犹谓汤武不当诛之,而妄传伯夷、叔齐无稽之事,使兆人万姓崩溃之血肉,曾不异夫腐鼠。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是故武王圣人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后世之君,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窥伺者,皆不便于其言,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
5.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 经营:筹办谋划。B.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花息:利息,利润。C.视之如寇雠,名之为独夫 寇雠:强盗,仇敌。D.非导源于小儒乎 导源:引导出来。
答案:D D项,“导源”的意思是“出自、来自”,“从……开始”。
6.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答案:A A项,“以”,都是介词,把。B项,“者”,①代词,……的人;②用在表时间的词语后,补充音节。C项,“之”,①助词,的;②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为”,①动词,是;②介词,替。
7.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是黄宗羲得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观点的依据一项是( )①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②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 ③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④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⑤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⑥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A.①②④ B.②⑤⑥C.①③⑤ D.②④⑥
答案:C ②是对刘邦无耻言行的批评,不能视为依据。⑥是假设没有君主的情况,也不能成为依据。排除这两项即可。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正是由于后世的君主“以君为主,天下为客”,结果使得天下因为君主的原因出现了种种不安宁的情况。B.后世的君主,在争夺天下时,“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丝毫不感到内疚,反而用“创业”来掩饰。C.黄宗羲拨开了笼罩在帝王头上的光环,指出了后世君主的贪婪和罪恶,直斥“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D.作者把批判的矛头不仅指向封建帝王,还指向那些墨守忠君腐朽观念的浅陋的小儒们,表现了对儒家思想的批判。
答案:D D项,说法错误,作者只是批判浅陋无知的“小儒”,并不是对整个儒家思想的否定。
9.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2)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3)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
解析 在所给的三句话中,翻译的重点是文言实词和句式。第(1)句重点是“溢”与“辞”;第(2)、(3)句重点是反问句式“岂……乎”与“独……乎”。答案:(1)他那追逐利益的心情,不知不觉地充分表露于言辞之间了。(2)唉!难道设立君主的道理原来会是这样的吗?(3)难道天地这么大,在千千万万的老百姓当中,单单偏爱君主那一人一家吗?
三、深化扩展 (2013·广州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名实说(清)朱琦孰难辨?曰:名难辨。名者,士之所趋而易惑。天下有乡曲之行①,有大人之行。乡曲、大人,其名也;考之以其行,而察其有用与否,其实也。世之称者,曰谨厚、曰廉静、曰退让。三者名之至美者也,而不知此乡曲之行,非所谓大人者也。大人之职,在于经国家,安社稷,有刚毅大节,为人主畏惮;有深谋远识,为天下长计;合则留,不合以义去。身之便安,不暇计也;世之指摘,不敢逃也。
今也不然,曰:吾为天下长计,则天下之衅必集于我;吾为人主畏惮,则不能久于其位。不如谨厚、廉静、退让,此三者,可以安坐无患,而其名又至美。夫无其患而可久于其位,又有天下美名,士何惮而不争趋于此?故近世所号为公卿之贤者,此三者为多。当其峨冠襜裙,从容步趋于庙廊之间,上之人不疑,而非议不加,其深沉不可测也。一旦遇大利害,抢攘无措,而所谓谨厚、廉静、退让,至此举无可用。于是始思向之为人主畏惮而谋远识者,不可得矣。且谨厚、廉静、退让,三者非果无用也,亦各以时耳。古有负盖世之功,挟震主之威,而唯恐不终,未尝不斤斤于此。有非常之功与名而斤斤于此故可以蒙荣誉镇薄俗保晚节后世无其才而冒其位安其乐而避其患假于名之至美闲然自以为足是藏身之固莫便于此三者孔子之所谓鄙夫也。其究乡原②也。甚矣,其耻也。
吾闻大木有尺寸之朽而不弃,骏马有奔驰之患而可驭。世之贪者、矫者、肆者,往往其才可用。今人貌为不贪、不矫、不肆而讫无用,其名是,其实非也,故曰难辨也。乡曲无讥矣,然岂无草茅坐诵而忧天下其人者乎?而士之在高位者,曾乡曲之不若,何也?是故君子慎其名,乡曲而有大人之行者荣,大人而为乡曲之行者辱。(选文有删改)注:①乡曲之行:见闻少、目光短浅的行为。乡曲,乡里。②乡原(yuàn):明哲保身、迎合众人的人。原,通“愿”。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人之职,在于经国家 经:治理 B.士何惮而不争趋于此 惮:害怕C.古有负盖世之功 负:凭仗D.骏马有奔驰之患而可驭 患:疾病
答案:D 患:担心,忧虑。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考之以其行 乡曲而有大人之行者荣 B.有刚毅大节,为人主畏惮 有深谋远识,为天下长计C.合则留,不合以义去 吾为人主畏惮,则不能久于其位D.当其峨冠襜裙 然岂无草茅坐诵而忧天下其人者乎
答案:C 就,连词。A项,他,代词/的,助词。B项,被,介词/替,介词。D项,他们,指“号为公卿之贤者”,代词/那种,代词。
12.下列各句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名者,士之所趋而易惑 B.乡曲、大人,其名也C.其究乡原也 D.甚矣,其耻也
答案:D 主谓倒装句。A、B、C三项均为判断句。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谨厚、廉静、退让虽然都是非常美好的名声,但它们都是作者所说的“乡曲之行”,而不是“大人之行”,所以没什么人去追求。B.有“大人之行”的人,能够安定天下,有刚毅的气节;他们深谋远虑,不计较个人得失,不会受到国君的怀疑和众人的非议。 C.作者批评那些以“谨厚、廉静、退让”自居的公卿,平时一副道貌岸然、城府很深的模样,但遇到祸害就假装着急,无计可施。D.那些看起来“不贪、不矫、不肆”的人终究没有什么用处,反倒是贪者、矫者、肆者往往有可用之才,这是“名”难辨的原因。
答案:D A项,“士何惮而不争趋于此”及“近世所号为公卿之贤者,此三者为多”表明追求的人很多,并不是“没什么人追求”。B项,有“大人之行”的人是无暇考虑个人得失,不敢逃避世人的指摘,不是“不会受到国君的怀疑和众人的非议”。C项,那些公卿遇到灾祸时,是“抢攘无措”,即慌乱、手足无措,不是“假装着急”。
14.断句和翻译。(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有 非 常 之 功 与 名 而 斤 斤 于 此 故 可 以 蒙 荣 誉 镇 薄 俗 保 晚 节 后 世 无 其 才 而 冒 其 位 安 其 乐 而 避 其 患 假 于 名 之 至 美 闲 然 自 以 为 足 是 藏 身 之 固 莫 便 于 此 三 者 孔 子 之 所 谓 鄙 夫 也
答案:有非常之功与名//而斤斤于此/故可以蒙荣誉/镇薄俗/保晚节/后世无其才而冒其位/安其乐而避其患/假于名之至美/闲然自以为足/是藏身之固/莫便于此三者/孔子之所谓鄙夫也。(//处可断可不断)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庸》节选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庸》节选课件,共1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惯性常态,三美德,人民教师“九经”,高中生“九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庸》节选课件1: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庸》节选课件1,共1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中庸释义,过犹不及,乡愿释义,故宫·中和殿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4《大学》节选》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4《大学》节选》课件,共1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留下的书,做学问,求学的人,差不多,修身的方法,“诚意”,“慎独”,“诚于中形于外”,“慎独”的典范,“慎独”新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