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求谏集体备课ppt课件
展开吴兢(约669-749),汴州俊仪(今河南开 封)人。武周时入史馆,修国史,迁右拾遗内 供奉。唐中宗时,改右补阙,累迁起居郎、 水部郎中。唐玄宗时,为谏议大夫,修文馆 学士。他以直言敢谏出名,被称为一代诤臣。 著有多部史书和《贞观政要》。《贞观政要》以唐太宗君臣论政的言论为主,全面反映了中国古代以“君道”为中心的治国理念,该书共分十卷四十篇,因其编辑是“随事载录,用备劝戒”,所以每篇都是围绕一个中心问题展开的,每卷大体上也有一个中心。
它并不拘于描述具体历史事件,而是通过列举那些对后人有借鉴意义的君臣言行,显示贞观年间的政治面貌。分别讨论了为君之道、任贤纳谏以及仁义、忠义、孝友、公平、诚信等道德准则和俭约、谦让等社会风尚,在崇儒、重农、刑法、贡赋、征伐、安边等古代社会具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上,也都各有专门论及。《求谏》一章,记录了很多唐太宗论述求谏的言论,这些言论很有系统性,是唐太宗在借鉴历史教训基础上得出的深刻认识。他一方面认识到帝王一人处政的不足,强调大臣进谏的必要性,要求大臣要行使规谏的责任,提出了“君臣上下,各尽至公,共相切磋,以成治道”的理念。一方面又采取种种措施,鼓励大臣进谏。表现了一个开明君主的政治理念和治国方略。
1.注字音俨肃________ 钳口________ 鲠议________王珪________ 刍荛________ 狂瞽________诋诃________ 愆过________
yǎn qián ɡěnɡ ɡuī chú rá ɡǔ dǐ hē qiān
动词,纠正 形容词,端正的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变直 形容词,正直的 动词,纠正
动词,借助 形容词,凌乱的样子 动词,衬垫 连词,假使
动词,使用 动词,由着 名词,任务 动词,听凭 动词,由着
名词,君主 名词,之后 名词,帝王 名词,后来的人
副词,辛亏 动词,希望 动词,宠幸 副词,有幸 副词,侥幸 动词,希望
连词,纵使 动词,释放 动词,放开 动词,放纵 动词,听任
副词,已经 名词,事业 名词,学业 佛教指善行、恶行的报应
3.辨用法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 “颜色”,__________________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全”,______________________惟君臣相遇 “相遇”,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愿罄其狂瞽 “罄”,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 “虚”,___________________便即护短不纳 “短”,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今异义词,文中指脸色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保全 古今异义词,文中指相互对待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竭尽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虚心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缺点
4.明句式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___________下为百姓所怨_________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___________
定语后置句 被动句 定语后置句
5.积名句人欲自照,必须明镜;________,________。惟君臣相遇,________,则海内可安。木从绳则正,___________。
一、多维探究 激活你的思维1.《求谏》中“贞观元年”部分是围绕什么话题展开的?从中可以看出唐太宗怎样的心情?
提示:“贞观元年”一节,议论的中心是君臣关系。唐太宗提出了他君臣互相配合的观点,把君臣关系比作鱼和水的关系。在他看来,君臣都有正邪两类,正主和邪臣的组合、正臣和邪主的组合,都不能使国家太平。这是从反面做的论证,意在说明只有正主和正臣组合,“君臣相遇,有同鱼水”,才能“海内可安”,鱼儿有水才能活,离开了水,就成了枯鱼,这个“鱼水”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唐太宗这个君主对于臣子的重要性的认识。由此,他对侍臣们做了一番勉励:“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这个“不明”“幸”有谦虚的意思,不完全是客套话,里面也包含着他发自内心的对臣子的感谢以及对“直言鲠议”的渴求。
2.从《求谏》一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一个怎样的君主?
提示:唐太宗是一位很英明的封建君主,他有着以下鲜明的品格:①勤于政事。他希望得到大臣的规谏,以匡救自己的过失,对此“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②虚怀若谷。为了求谏,他放下架子,“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为了防止大臣因恐惧堵塞言路,“每有谏者”,纵使不合他的心思,也“不以为忤”。③宽厚体谅,对大臣进谏时的心情和处境表示理解,努力创造一种君臣相得的良好氛围。④处事谨慎。时常将前代帝王覆亡的教训挂在嘴边,提醒自己和大臣。即使在“闲居静坐”的时候,也在反省自己的行为,唯恐出了差错,“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目的在于不能防微杜渐,也要亡羊补牢。
3.课文对于纳谏的论述,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有什么借鉴意义?
提示:纳谏指的是上级接受下级的意见,抛掉等级的外衣,它与我们接受别人的意见是同一个意思。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别人的意见。文本节选的段落对于纳谏的论述告诉我们,应该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人贵有自知之明,自身的缺点和错误,有时候自己很难发现,别人发现并指出来了,这是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情,绝不因为别人的话不中听,或者认为别人的话揭了自己的短处,而绝不接受。
二、审美鉴赏 培养你的情趣《贞观政要》以收集唐太宗与臣子对话的特殊形式总结了治国经验与理念,详细记录了唐太宗的为君之道,以及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具体方针政策,既是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建立空前强大帝国的历史记录,又蕴含着丰富的治国安民的政治观点和成功的施政经验,全方位展示封建时期治国的成功实践。书中全面而详备地记述了封建政治问题。吴兢把君主作为封建政权的关键,他在开卷第一篇《君道》中,首先探讨了为君之道。他引用唐太宗的言论说明:要想当好君主,必先安定百姓;要想安定天下,必须先正自身。安定百姓,就要轻徭薄赋;正自身,则以清心寡欲和虚心纳谏为要。
吴兢还总结归纳了太宗朝的大政方针,其中做得成功的有偃武修文、崇尚儒学、加强礼治、执法宽弛、休养生息、安定民众、采取怀柔政策安抚周边少数民族等等。农业是安定民心、治理国家的根本。唐太宗说:“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唐太宗在兵戈扰攘之后,把自己的简静无为,推广为对天下民众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很快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贞观政要》虽记载史实,但不按时间顺序组织全书,而是从总结唐太宗治国施政经验,告诫当今皇上的意图出发,将君臣问答、奏疏、方略等材料,按照为君之道、任贤纳谏、君臣鉴诫、教诫太子、道德伦理、正身修德、崇尚儒术、固本宽刑、征伐安边、善始慎终等一系列专题内容归类排列,使这部著作既有史实,又有很强的政论色彩;既是唐太宗贞观之治的历史记录,又蕴含着丰富的治国安民的政治观点和成功的施政经验。这部书是对中国史学史上古老记言体裁加以改造更新而创作出来的,是一部独具特色,对人富有启发的历史著作。
一、基础巩固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①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 假:不真实 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寻:不久B.①必须极言规谏 极:竭力 ②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 理:道理
C.①冀凭直言鲠议 鲠:耿直 ②陛下开圣虑,纳刍荛 纳:采纳D.①喜则滥赏无功 滥:泛滥 ②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 安:怎么
答案:C A项,“假”,动词,改换。B项,“理”,顺,指天下太平。D项,“滥”,不切合实际,不加选择。
2.下列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①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 ②至于隋炀帝暴虐 ③必须极言规谏 ④便即护短不纳 ⑤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 ⑥遂答云“业已为之”A.②③⑤⑥ B.①②④⑤C.①②④⑥ D.③④⑤⑥
答案:D 在所给的六个语句中,①②中的加点词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不完全相同。①“举措”在文中的意思是“言行举止”,②“至于”在文中的意思是“到了”。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太宗知其若此 ②臣亦不能独全其家B.①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 ②虽复忧劳,安能尽善
C.①木从绳则正 ②怒则滥杀无罪D.①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 ②朕亦不以为忤答案:D A项“其”都是代词,指大臣们。B项“虽”都是连词,虽然。C项“则”都是连词,就。D项“以”,①相当于“而”,表修饰;②介词,把。
4.从句间关系看,下列语句中不同类的一项是( )A.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B.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C.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D.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
答案:B B项是假设关系,其余是并列关系。
二、文本研探阅读文本选段,完成5~9题。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言语致失次第。寻常奏事,情犹如此,况欲谏诤,必当畏犯逆鳞。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贞观十六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知者明,信为难矣。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由是言之,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
尽善?常念魏徴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者十有余人。食器之间,何须苦谏?”遂良对曰:“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太宗曰:“卿言是矣。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遂答云‘业已为之’,或道‘业已许之’,竟不为停改。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
5.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比见人来奏事者 比:近来B.必当畏犯逆鳞 逆:倒生的C.自知者明,信为难矣 信:确实D.首创奢淫,危亡之渐 渐:逐渐
答案:D D项,“渐”的意思是“开始”。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为”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 ②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B.①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 ②漆器不已,必金为之
C.①自知者明,信为难矣 ②朕所为事D.①遂答云“业已为之” ②竟不为停改答案:A A项,都是动词,当做、作为。B项,①表被动;②动词,制造。C项,①判断词,是;②动词,做。D项,①动词,做;②介词,因。
7.下列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部是太宗极力“求谏”原因的一项是 ( )①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②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③自知者明,信为难矣④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⑤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⑥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A.①③⑤ B.①④⑥C.②⑤⑥ D.②③④
答案:A ②是说太宗的做法。⑥是说进谏的时间。排除这两项即可。
8.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从前来奏事的大臣们有时神情惊慌、语无伦次的情况推测,臣子们“奏事”尚且惶恐,“进谏”更应畏惧。B.太宗以写文章的人和从事技艺的工匠如果互相品评比较,就能发现杂乱无章的文辞与低劣的技艺类比,人君也须纳谏。C.魏徴在发现太宗的错后,能选择恰当的时机给予规谏,太宗曾在朝臣面前赐酒给如魏徴一样敢谏的房玄龄等以示勉励。D.太宗曾问褚遂良有关舜、禹的谏臣对装饰食物器具之事也苦苦规谏的原因,褚遂良说这是禁止奢侈,防微杜渐。
答案:C C项,魏徴“能选择恰当的时机给予规谏”理解错误,原文是“随事谏正”,即不分时机。
9.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2)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3)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
解析 翻译要点为“但”“耳目外通”“商略诋诃”“芜词”“纂组”等词。答案: (1)只想得到正直的人来匡扶规谏,希望自己能知道外界对政事的看法,使百姓不怨结于心而阻滞不通。(2)如著名的工匠和文士,商讨品评,呵斥指责,杂乱无章的文词、低劣的技艺于是就暴露出来了。(3)雕刻器物会贻误农业生产,编织精美织物会耽误妇女织布做衣的工作。首先倡导奢侈淫逸之风,这是国家危亡的开始。
三、深化扩展(2013·广州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廖永忠,楚国公永安弟也。从永安迎太祖于巢湖,年最少。太祖曰:“汝亦欲富贵乎?”永忠曰:“获事明主,扫除寇乱,垂名竹帛,是所愿耳。”太祖嘉焉。陈友谅犯龙江,忠大呼突阵,诸军从其后,大败之。从攻江州,州城守备甚固。永忠度城高下,造桥于船尾,以船乘风倒行,桥傅于城,遂克之。从下南昌,战鄱阳湖。永忠乘飞舸追且射,汉卒多死伤。明日,复与俞通海等以七舟载苇获,乘风纵火,焚敌楼船数百。又以六舟深入搏战,复旋绕而出,敌惊为神。又邀击①之泾江口,友谅死。还京,太祖以漆牌书“功超群将,智迈雄师”八字赐之。从徐达取淮东,张士诚遣舟师薄海安,太祖令永忠还兵水寨御之,达遂克淮东诸郡。
寻充征南副将军,帅舟师自海道会汤和,略定闽中诸郡。寻拜征南将军,由海道取广东。永忠先发书谕元左丞何真,晓譬利害,真即奉表请降。至广州,擒海寇邵宗愚,数其残暴斩之。永忠善抚绥,民怀其惠,为之立祠。明年九月还京师,帝命太子帅百官迎劳于龙江。明年,以征西副将军从汤和帅舟师伐蜀。蜀人设铁锁桥,横据关口,舟不得进。永忠密遣数百人舁小舟逾山渡关,出其上流。度已至,帅精锐出墨叶渡,分两军攻其水陆寨。黎明,蜀人始觉。永忠会将士舁舟出江者,上下夹攻,大破之。明日,和始至,乃与和分道进,期会于重庆。永忠帅舟师直捣重庆,次铜锣峡。蜀主明升请降,永忠以和未至辞。俟和至,乃受降。帝制《平蜀文》旌其功。
初,韩林儿在滁州,太祖遣永忠迎归应天,至瓜步覆其舟死,帝以咎永忠。及大封功臣,谕诸将曰:“永忠使所善儒生窥朕意,徼封爵,故止封侯而不公。”及杨宪为相,永忠与相比。宪诛,永忠以功大得免。八年三月坐僭用龙凤诸不法事,赐死,年五十三。(选自《明史·廖永忠传》,有删节)注:①邀击:拦击,截击。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士诚遣舟师薄海安 薄:迫近 B.数其残暴斩之 数:列举C.次铜锣峡 次:停留 D.永忠与相比 比:匹敌
答案:D 比:亲近。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桥傅于城,遂克之 帝命太子帅百官迎劳于龙江B.复与俞通海等以七舟载苇荻 以征西副将军从汤和帅舟师伐蜀C.复旋绕而出 故止封侯而不公D.民怀其惠,为之立祠 及杨宪为相
答案:A A项.在,介词。B项.用,介词/凭借……身份,介词。C项.表修饰,连词/表转折(一说并列),连词。D项.替、给,介词/做,动词。
12.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具体表现廖永忠用兵有智谋的一组是( )①忠大呼突阵,诸军从其后②造桥于船尾,以船乘风倒行③乘风纵火,焚敌楼船数百④帅舟师自海道会汤和,略定闽中诸郡⑤密遣数百人舁小舟逾山渡关,出其上流⑥永忠以和未至辞A.①③⑥B.①④⑤C.②③⑤ D.②④⑥
答案:C ①写廖永忠作战勇敢;④写廖永忠的战功;⑥写廖永忠不与主将争功,表现他的谦让。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廖永忠是楚国公廖永安的弟弟,曾跟随兄长在巢湖迎接明太祖;当时他年纪轻轻就建立了很大的功勋,受到明太祖的称赞。B.廖永忠战功卓著,曾经击败陈友谅,抵御张士诚,擒杀了海盗邵宗愚;每次回到京都以后,都受到了明太祖的接见和嘉奖。C.因为跟随汤和平定淮东、闽中、广东和四川等地,廖永忠官职屡次升迁;每到一地,他都善于安抚百姓,深得百姓的爱戴。
D.太祖认为廖永忠指使一些读书人窥测圣意,要求给自己封爵,所以对他不满;后来廖永忠犯了僭越使用龙凤图案等罪被赐死。答案:D A项.廖永忠是因为年纪轻轻就有远大的志向受到明太祖的称赞,当时还没有建立很大的功勋。B项.廖永忠不是每次回到京都后,都受到明太祖的接见。C项.廖永忠跟随徐达平定淮东,中途被太祖召回抵御张诚,最终平定淮东的是徐达。
14.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获事明主,扫除寇乱,垂名竹帛,是所愿耳。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永忠先发书谕元左丞何真,晓譬利害,真即奉表请降。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至瓜步覆其舟死,帝以咎永忠。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6求谏 课件1: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6求谏 课件1,共4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求谏》之唐太宗,原文朗读,梳理课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求谏课文配套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求谏课文配套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采用的论证方法有,问题研讨,☆勤于政事,☆虚怀若谷,☆宽厚体谅,☆处事谨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六单元 家国天下求谏教课内容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六单元 家国天下求谏教课内容ppt课件,共4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一段,第一段翻译1,第一段翻译2,论证方式,第二段,第二段翻译1,第二段翻译2,第三段,第三段翻译,第四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