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获得教养的途径(问题探讨)求学之道师说学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获得教养的途径(问题探讨)求学之道师说学案设计,共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四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研习课文三、四段;
2、整理文中的实词、虚词、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文言语法现象。
3、梳理全文的论证思路及论证结构。
学习重点:
1、 重点文言知识的学习。
2、 重点词句的翻译。
学习难点:梳理文章论证结构
课前导学
检查复习
1、背诵第二自然段
2、翻译句子:
(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课堂研讨
1、指导朗读第三、四段
2、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语
先后 古: 今:
不必 古: 今: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师: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
贤:其贤不及孔子 师不必贤于弟子
如是而已 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以贻之
4、重要句子翻译
(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2)不拘于时,学于余。
(3)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4、背诵全文。
5、课堂讨论
(1)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2)《师说》提出了哪些观点?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
课后巩固
1、将下面有关的文学文化常识补充完整。
(1)《师说》中有“六艺经传”的说法,其中“六艺”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乐》、《易》、《春秋》等六种儒家经典著作,“传”是_____________。
(2)拓展:《诗经》中的“六义”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之”的用法:
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请在用法后写出例句:
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语,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江南的冬景学案设计,共8页。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劝学(节选)导学案,共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时安排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始得西山宴游记导学案及答案,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参考译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