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湖南省株洲市高三一模地理试卷(含答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届湖南省株洲市高三一模地理试卷(含答案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相比勺状沟壑,切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地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单选题
水稻在株洲有悠久的种植历史,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量也不断提高。早在1996年株洲就己成为我国第-个“吨粮市”(双季稻平均产过吨的地级市)。以水稻脱粒为例,不同阶段使用的工具依次为禾桶、脚肆打谷机、水稻收割机。完成下面小题。
1.水稻在株洲有悠久的种植历史的主要因素是( )
A.政策B.人口C.技术D.位置
2.与“吨粮市”这一荣誉称号无关的因素是( )
A.地形B.土壤C.水分D.热量
3.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水稻生产( )
A.劳动力的数量越来越多B.基础设施投资越来越多
C.对能源的消耗越来越少D.资金的投入越来越少
【答案】
1.D
2.A
3.B
【分析】
1.
早期种植,主要受水热条件影响,水热条件受位置影响明显,D正确,政策、技术对现代农业影响较大,但不是悠久的种植历史的主要影响因素,AC错误,人口有影响,但不是主要影响,B错误,所以选D。
2.
“吨粮市”说明单产高,单产受水热条件、良种、土壤肥力等因素影响大,BCD不符合题意,地形影响耕地面积,进而影响总产量,A符合题意,所以选A。
3.
生产工具改进,需要投资建设更多的基础设施与之配套使用,B正确,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劳动力的数量需求越来越少,对能源的消耗越来越多,资金投入越来越多,ACD错误,所以选B。
【点睛】
双季稻,是指在一年内在同一块土地上可以播种并收获两次稻子。 而一地能否种双季稻,首先要考虑它的热量条件能否满足双季稻生长的需要,此外还要考虑几个安全期,例如双早的安全播种期、安全移栽期、安全孕穗期,双晚的安全齐穗期.所以说并不是所有的土地都能种植双季稻。
2021年11月08日傍晚时分。株洲很多市氏见到了“金星合月”天象,完成下面小题。
4.下列示意图与“金星合月”天象相符的是( )
A.B.
C.D.
5.“金星合月”天象发生时,日、地、月、金四个天体的位置为( )
A.B.
C.D.
【答案】
4.B
5.D
【分析】
4.
对于北半球而言,只有较低纬度的月亮可以出现在北方天空。株洲位置偏北,月亮不能出现在北边天空,CD都显示是北,所以排除C、D。由于是傍晚,11月份的太阳位于西南方地平线附近,明亮的月面是朝向太阳的,排除A;又由于此时太阳日落方位在西南,根据月相凸面指向即可选出B。故选B。
5.
既然是“傍晚时分”,首先在地球昏线处画地平面,能处于地平面以上并被观察到、且处于西边天空的只有D。故选D。
【点睛】
金星合月,也就是金星和月亮正好运行到同一经度上,两者之间的距离达到最近,它是行星合月天象中的一种。当金星黎明前升起在东方,我国古代称为"启明星";当金星黄昏后出现在西方,我国古代称为"长庚星"。
下左图为“1983-2019年黑江省养季0~30cm土湿度空间分布图”,下右图为“1983-2019年黑龙江春季各月土壤湿度年际变化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6.1983-2019年黑龙江省春季0-30cm土壤湿度的时空分布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
①东高西低
②西高东低
③5月-般低于3、4月
④1983年以来3、4月星下降趋势
⑤1983年以来5月呈上升趋势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⑤D.②④⑤
7.下列对黑龙江省春季0-30cm土壤湿度影响因素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秋季降水量越大,次年春季土填湿度越大
B.积雪状况对5月土壤湿度影响最大
C.3、4月土壤湿度主要受降水影响
D.风速对土壤湿度不产生影响
【答案】
6.B
7.A
【分析】
6.
阅读图文材料,结合相关知识黑龙江三江平原河流汇合处地势低,土壤湿度大,图中等值线的分布可推出湿度东高西低,故①正确,②错误;据右图读图即可判断5月湿度一般低于3、4月,3、4月受积雪融化影响,湿度较大,5月积雪已融化,又加上气温升高,蒸发较大,故湿度低于3、4月,故③④正确;5月湿度变化线基本稳定,无上升趋势,故⑤错误。因此正确的是①③④,答案选择B。
7.
根据题意,结合图文材料可知,秋季降水后,积雪覆盖对土壤的保墒作用大,故次年春季土壤湿度受前年秋季降水量影响大,A正确;积雪融化对土壤湿度有很大影响,但主要影响3、4月,5月则主要考虑降水的影响,B、C错;风速会加速对积雪融化及蒸发量,故D错。答案选择A。
【点睛】
时空分布要分时间和空间,时间一般指四季、月份、一天上下午等,空间一般指方位比较。
土壤湿度的影响因素有降水量多少、冰雪融水多少、气温、地形等。
黄土高原沟空似横。有冲-切沟系统。见下左图。也有勺状沟:呈勺状,头大,身宽、尾细,与其他沟谷没有明显的汇流关系。沟尾逐潮变细并消失于坡面。见下右图。完成下面小题。
8.相比勺状沟壑,切沟( )
A.形态上大下小B.深度上深下浅
C.下蚀作用较弱D.泥沙搬运能力较强
9.勺状沟壑未能发育成冲-切沟,可能是( )
A.降雨强度小,持续时间短,黄土下渗弱
B.降雨强度大,持续时间长,黄土下渗强
C.降雨强度小,持续时间短,黄土下渗强
D.降雨强度大,持续时间长,黄土下渗强
【答案】
8.D
9.D
【分析】
8.
根据材料“勺状沟:呈勺状,头大,身宽、尾细”可以推断:勺状沟具有形态上大下小、深度上深下浅 、下蚀作用较弱的特点,对比勺状沟与切沟发现,两种形态上相反的,所以切沟形成需要较强的坡面径流,强烈的下蚀作用,自上至下,形态上小下大,上浅下深,搬运能力强。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9.
根据勺状沟的特点,推断其发育的大致过程:降水在黄土地表形成一定径流后,带走部分可溶地表物质,形成陷穴;下渗形成的地下径流对陷穴周围的黄土有下蚀和侧蚀作用,从而导致陷穴扩大,陷穴承受不住上覆黄土重力而发生坍塌,导致径流落差变大;溯源侵蚀增强,陷穴不断后退成勺状。勺状沟要形成的关键是下渗形成的地下径流量要大和朔源侵蚀要强,这就需要高强度且长时间的降水才可以。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点睛】
黄土地貌的类型。主要有黄土沟间地、黄土沟谷和独特的黄土潜蚀地貌。(1)黄土沟间地又称黄土谷间地,包括黄土塬、梁、峁、□地、坪地、□地等。黄土塬、梁、峁是黄土地貌的主要类型,它们是当地群众对桌状黄土高地、梁状和圆丘状黄土丘陵的俗称。(2)黄土沟谷:有细沟、浅沟、切沟、悬沟、冲沟、坳沟(干沟)和河沟等7类。前四类是现代侵蚀沟;后两类为古代侵蚀沟;冲沟有的属于现代侵蚀沟,有的属于古代侵蚀沟,时间的分界线大致是中全新世(距今3000~7000年)。(3)黄土潜蚀地貌:流水由地面径流沿着黄土中的裂隙和孔隙下渗进行潜蚀,破坏了黄土的原有结构或使土粒流失、产生洞穴,最后引起地面崩塌所形成。包括①黄土碟为湿陷性黄土区碟形洼地。②黄土陷穴为黄土区漏陷溶洞。③黄土柱,为黄土沟边的柱状残留土体由流水不断地沿黄土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和潜蚀以及黄土的崩塌作用形成。
近年来,中国人口收缩现象己经进一步显现,并且快速漫延的趋势。下图为1990-2015年甲、乙、丙、丁四县市人口收缩影响因素变化趋势,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注:负值表示该因素的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绝对值表示其低于平均值的标准数
10.综合考虑各影响因素,四县市中人口收缩程度最轻的是( )
A.甲B.乙C.丙D.丁
11.针对不同地区差异,能够有效减缓人口收缩且合理的措施是( )
A.沿海地区加快产业升级。发展高科技
B.矿产枯竭地区实施产业转型。发展新型经济
C.边远地区大幅提高生育补贴,提高生育率
D.生态脆弱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提高人口就业率
【答案】
10.D
11.B
【分析】
10.
人均GDP等指标为负值则说明当地经济水平差,会造成人口外流;出生率低也会造成当地人口收缩;丁地人均GDP高说明经济发达,可能是沿海城市,对人口有吸引作用,但出生率低又对人口有收缩作用。四地综合考虑,丁地人口收缩程度最轻,D正确。故选D。
11.
加快产业升级,发展高科技对劳动者数量需求会减少,不能有效缓解人口收缩,沿海地区重点是提高人口生育意愿以减缓人口收缩,A错误;矿产枯竭地区由于行业衰落,人口外流,因此转型发展经济,可吸引人口,B正确;目前大幅提高生育补贴不可行,C错误;生态脆弱区重点是保护生态,D错误。故选B。
【点睛】
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郊区化和行政区划调整等因素导致了人口收缩;人口收缩特征主要表现为外来人口持续减少、经济增速持续放缓和城镇功能地位转变3个方面;在主观和客观的推拉力因素作用下导致人口收缩。
下图为我国南海某区域,图中岛屿为天热岛屿,目前该海城正在进行围海造陆,具体选址-般水深小于20米。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12.图中海域的岛屿( )
A.土壤肥沃B.河网密布C.气候湿热D.物种多样
13.围海造陆选择在该海城,主要考虑( )
A.海洋资源开发B.海洋运输便利
C.施工难度较小D.距离大陆较近
【答案】
12.C
13.C
【分析】
12.
根据该地的经纬度位置,可知该地为热带季风气候,海洋性较强,气候湿热,C正确;土壤有机质含量较少,土壤贫瘠,A错误;岛屿面积较小,河流少,物种较少,BD错误。故选C。
13.
根据图中等深线的分布可知,该海域部分地区水深在0~20米之间,水域较浅,围海造陆工程量较小,C正确;海洋资源开发,海洋运输,距离大陆的远近对围海造陆工程选址的影响较小,ABD错误。故选C。
【点睛】
围海造陆的利与弊:围海造陆,用于城市建设和工农业生产,有效缓解了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不足的矛盾。改变了海岸带的自然景观,破坏生态平衡。不合理的围海造陆,破坏海岸自然景观环境,破坏海洋生物链,使海洋生物锐减,造成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不少海湾的自然环境因不合理的围海造陆活动而改变,严重损害了其栖息生物的生态环境,导致原有生物群落结构的破坏和物种的减少。
山顶帽状云是-种在地形地(适当的海拔高度。相对高度、坡度)与气象(水汽含量适度,大气稳定度)条件巧合的情况下形成的见的自然现象:空气沿山坡爬升,恰巧在山顶形成地形云。如下图所示。我国东都季风区和青藏高原东南交界处的贡嘎山,海拔7000多米。是帽状云出现最多的雪山。尤其是在雨雪天气之后出现频率更高。完成下面小题。
14.帽状云的形成。往往是( )
①高耸孤立的山峰②连绵的雪山群峰③山顶大气稳定④山顶风力强劲
A.①③B.②①C.①④D.②③
15.贡嘎山的帽状云最多,最主要原因是( )
A.山体坡度大B.多个方向气流交汇C.多海洋湿润气流D.受人类活动干扰少
16.雨雪天气之后,帽状云出现的频率更高,原因是大气( )
A.相对湿度减小B.尘埃物质减少C.水平运动加强D.垂直运动加强
【答案】
14.A
15.B
16.A
【分析】
14.
依据材料信息,帽状云的形成是空气沿山坡爬升,恰巧在山顶形成地形云,在气流稳定的情况下,在山顶几乎静止不动,形成帽状云,③正确,④错误;连绵的雪山群峰,高差不大,高空气流易变得紊乱,不易形成稳定气流,自然就很难形成帽状云,②错;孤立的高山,气流被山体抬升,在山顶附近,大气温度和相对湿度正好达到气流凝结高度,加上山顶气流稳定,众多条件(适当的海拔高度、相对高度、坡度,水汽含量适度)下形成帽状云,①正确。综合上述分析,①③正确,故本题排除BCD三项,选A。
15.
依据材料信息,帽状云是空气沿山坡爬升,恰巧在山顶形成一种地形云,山体坡度大,不利于空气沿山坡爬升,所以不是贡嘎山的帽状云最多的主要原因,A错;贡嘎山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和东部季风区的交界处。该山脉以东的有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而以西则有很大比例的印度洋西南气流和西风气流,多个方向气流交汇,受地形阻挡,使贡嘎山上升气流多,在山顶形成地形云的概率大,B项正确;由材料可知,山顶帽状云的形成,沿山坡爬升的气流水汽含量适度,海洋湿润气流水汽多,沿山坡爬升过程中,水汽凝结形成的云层高度低,不易形成山顶帽状云,C错;人类活动干扰少与帽状云的形成无关,排除D。故本题选B。
16.
雨雪天气之后,大气相对湿度减小,水汽凝结高度提升,在大气稳定的条件下,上升气流在峰顶冷却至饱和时,更容易形成帽状云,A正确;尘埃物质减少,水汽的凝结核少,不利于地形云形成,故B项与题意不符;水平运动加强、垂直运动加强使大气稳定度降低,不利于帽状云的形成,CD错。故本题选A。
【点睛】
气流在移动过程中遇到山地,沿山坡抬升凝结成云,这种因地形抬升而形成的云称为地形云。其中极具观赏价值的主要有三种:被强风吹离山峰的旗云,在山顶形成的帽状云,以及在背风坡形成的荚状云。地形云在高大、耸立、周围平坦的山区更容易形成,而且显得更为壮观。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综合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伦古湖是乌伦古河的尾闾湖。20世纪60年代以来,乌伦古河径流量逐渐减小,乌伦古湖生态环境逐渐恶化。20世纪70年代以后,修建了“引额济乌”渠道,乌伦古湖补给吉力湖,乌伦古湖的生态环境逐渐改善。
(1)说明“引额济乌”渠道修建前后库尔尕河流向的变化。
(2)比较乌伦古湖在“引额济乌”渠道修建前后湖水盐度的差异,并说明理由。
(3)分析乌伦古湖生态环境逐渐改善的原因。
【答案】
(1)修建前,自东南流向西北。理由是:乌伦古湖是乌伦古河的尾闾湖,说明吉力湖湖水流入乌伦古湖;修建后,自西北流向东南。理由是:水引入后,乌伦古湖水位上升,湖水流入吉力湖。
(2)修建前,盐度高。理由:乌伦古湖没有径流流出,盐分逐渐积累。
修建后,盐度降低。理由是,额尔齐斯河流入后对乌伦古湖有稀释作用,且盐分经库尔尕河流出。
(3)“引额济乌”渠道修建后,额尔齐斯河流入乌伦古湖,湖泊水体得以更新,水质得到改善;湖泊水位抬升,水域面积扩大,生物的总量和多样性增加,对区域生态环境的调节能力增强。
【分析】
本大题以“引额济乌”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跨流域调水对河流特征及生态环境的影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基本技能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能力。考查学生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素养。
(1)
结合图及材料可知:库尔尕河沟通吉力湖和乌伦古湖,修建前,因乌伦古湖是乌伦古河的尾闾湖,所以吉力湖水位高于乌伦古湖水位,水流自吉力湖流入乌伦古湖,库尔尕河流向自东南流向西北;修建后,因“引额济乌”,所以乌伦古湖水位上升,水流自乌伦古湖流入吉力湖,库尔尕河流向自西北流向东南。
(2)
影响湖水盐度主要有蒸发量、降水量、淡水注入的多少等因素。结合材料“引额济乌”可知:修建前,盐度高。理由:该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蒸发量大,乌伦古湖没有径流流出,盐分逐渐积累。修建后,盐度降低。理由是,额尔齐斯河流入后对乌伦古湖有稀释作用,且盐分经库尔尕河流出,使乌伦古湖盐度降低。
(3)
“引额济乌”渠道修建后,主要对乌伦古湖的湖水特征产生影响,影响湖水性质:额尔齐斯河流入乌伦古湖,湖泊水体得以更新,湖水盐度降低,水质得到改善;影响湖水面积及深度:湖泊水位抬升,水深面阔,调节气候功能增强;因水渠修建,湖水变得水深面阔,同时盐度降低,水质变化好,使生物的总量和多样性增加,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点睛】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制鞋业经历了由日本转移到韩国,再由韩国转移到我国沿海地区的过程。下图为韩国制鞋业出口额变化过程。
(1)结合制鞋业的转移,简述该产业的主要影响因素。
(2)结合出口额变化,描述韩国制鞋业的发展过程。
(3)分析韩国制鞋业转移到我国沿海地区的原因。
【答案】
(1)制鞋业的转移由日本到韩国,再到我国沿海地区,说明该工业具有从起步早向起步晚的地区转移的特点,说明劳动力价格、土地价格、国家政策、交通通达度、综合服务水平等是主要影响因素。
(2)20世纪90年代以前,出口额不断增加,为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口额不断减少,为衰退阶段。
(3)韩国与我国地域临近:韩国劳动力成本上升,政策优势减弱:在90年代,我国具有劳动力价格优势、土地成本优势;沿海地区海运交通便利,方便原料与产品的运输。
【分析】
本题以韩国鞋业转移的材料为背景,考查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考查对图表信息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的调用能力。
(1)
由材料“制鞋业经历了由日本转移到韩国,再由韩国转移到我国沿海地区的过程”可知,制鞋业的转移由发达地区转向经济落后地区,制鞋业是劳动指向型工业,劳动力是影响的主要因素,除此外,土地的成本(租金)、环境保护、国家政策的调控、内部交易成本、交通通达度、综合服务水平等是也是导致其转移的主要影响因素。
(2)
从韩国鞋的出口额的变化可以看出,20世纪90年代以前,制鞋业由小到大,不断发展壮大,为发展阶段;80年代末期达到鼎盛,之后,出口额下降,走向衰退。
(3)
韩国与我国距离较近,方便产业的转移;90年代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土地价格(租金)低,有成本优势;沿海地区海运便利,方便进口原料和运输产品;韩国的劳动力成本上升,政策优势渐失。
【点睛】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根据成因,山区瀑布可以分为天然瀑布和人工瀑布两种。珠帘瀑布(下右图)是天然瀑布。为株洲炎陵神农谷的标志性景点,瀑布自近5米的绝壁上倾泻而下。水珠飞溅,如珠似帘,瀑布下方为深潭。无独有偶。茶陵云阳国家森林公园也有-道黑瀑布从徒坡飞身跃下(下左图),落差200多米,颇为壮现。
(1)简述珠帘瀑布形成的地形条件,并简要分析瀑布下方深潭的形成原因。
(2)判断云阳瀑布类型。并说明理由。
(3)下图区域河流中有-道天然瀑布。请你分别设计河流和瀑布的图例,并在图中正确位置绘制。
【答案】
(1)河流发育在山谷,河流沿山谷向前流突然出现陡崖。瀑布水流速度快,对正下方的河底产生强烈的侵蚀作用,并通过流水的搬运作用将侵蚀的泥沙带走,从而形成深潭。
(2)人工瀑布。该瀑布上部地形为山脊,不具备形成河流的条件;瀑布的水源是通过人工引水,所以判断是人工瀑布。
(3)绘图如下:
河流图例必须为线状,河流画在山谷,-直画到图的下部边框;瀑布为线状或面状;画在陡崖处,介于600米和750米两条等高线之间。
【分析】
本题以珠帘瀑布和云阳瀑布景观图为载体,主要涉及瀑布的成因,外力作用,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等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基本技能。
(1)
根据所学知识,河流发育在山谷,河流沿山谷向前流突然出现陡崖,形成瀑布。根据图中信息可知,瀑布落差大,水流速度快,对正下方的河底产生强烈的侵蚀作用,并通过流水的搬运作用将侵蚀的泥沙带走,从而形成深潭。
(2)
根据左图信息可知,该瀑布上部地形为山脊,山脊是不可能形成河流,也就不可能形成天然瀑布;所以瀑布的水源只能是 通过人工引水,所以判断是人工瀑布。
(3)
河流位于山谷处,山谷等高线向海拔高的地方凸,瀑布形成在陡崖处,如下图所示:
【点睛】
20.[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
山东刘公岛距成海港口不足4千米。面积3.15平方公里。为中国近代第-支海军北洋水师的诞生地,也是中日甲午海战之地,目前年接待游客150万人次。广西涠洲岛距离北海约45千米。面积32方公里。为著名的国家火山地质公园,年接待游客约50万人次。
(1)比较刘公岛和涠洲岛旅游资源类型的差异。
(2)分析导致两岛游客数量差别巨大的主要原因。(至少四个方面)
【答案】
(1)刘公岛主要为文化景观,涠洲岛为自然景观。
(2)从接待能力、客源市场距离、资源集群状况、交通状况,是否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言之有理即可。刘公岛游泳设施完善;资源集群好;交通便利;距离周边大城市近;为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涠洲岛设施相对落后,接待能力差;距离客源地远;资源集群状况差;景观单一。
【分析】
本题以刘公岛和涠洲岛为背景材料,考查旅游资源的分类及旅游条件的评价,考查对地理事物的比较分析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1)
由材料和图片的信息可知,两地的旅游资源类型不同,刘公岛是中日甲午海战之地,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涠洲岛为著名的国家火山地质公园,以自然旅游资源为主。
(2)
游客数量的差异可从接待能力、距离客源市场远近、资源的集群状况、交通状况、资源的旅游价值等方面比较分析。接待能力:刘公岛旅游设施完善,接待能力强于涠洲岛;客源市场:刘公岛距离威海等大城市较近,客源市场广阔,而涠洲岛距离经济发达的珠三角等地较远,客源少;资源集群状况:刘公岛与周边的著名景点近,资源集群状况好,而涠洲岛与周边景点距离远,集群状况较多,吸引力不强;交通状况:刘公岛与威海的距离近,航行时间短,费用低;而涠洲岛与北海距离较远,航行时间较长,费用较高;资源知名度:刘公岛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中日甲午海战之地,是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而涠洲岛屿景观相对单一,吸引力不强。
【点睛】
21.(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为了缓解气候危机,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必须减少。碳排放交易就是把碳排放作为-种商品来进行买卖。通常政府对能耗企业碳排放历史进行调查。然后为该企业设定在未来某个时段内可以排放的配额。如果企业甲在该时间区段的排放高于配额。则需要到市场上速进行购买。或者通过技木改造减少碳排放。而排放就低于配额的企业,则可在市场上出售剩余配额,获得经济报酬。
(1)简述政府实施碳排放交易政策的目的。
(2)制定和实施碳排放交易政策中。实施难度很大,推测可能存在哪些方面的原因?
【答案】
(1)积极应对气候危机,减缓气候恶化进程,切实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激励企业主动降低碳排放量;控制碳排放总量,推动高碳产业的技术革新。
(2)碳价波动性大,不方便确定价格,不方便随波动进行价格调整:确定企业的配额没有明确的依据,主观性强;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监管难以到位。
【分析】
该大题根据材料,设置两个问题,涉及能源资源使用、全球气候变暖、工业排放、生态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运用。
(1)
材料中提到目的是为了缓解气候危机,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也就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通过市场配额,施行企业排放配额,可以激励各个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减少碳排放总量,也可以以此为依托,出卖份额,从而赚取利润,大大减少碳总量的排放。
(2)
由题意,结合材料可知,碳的排放可以作为商品进行买卖,但是气体的价格很难确定,区域之间差异很大,波动性很强,因此很难做出随市场变化而变化的价格调整;企业的碳排放主观性很强,很难确定配额;碳排放对企业的监管难以把控,现存中没有法律法规去约束和管理。
【点睛】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4届高三一模试题地理试卷(PDF版附解析),共13页。
这是一份2024届长春高三一模地理试卷含答案解析,共7页。
这是一份2024届大庆市高三一模地理试卷含答案解析,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