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秋季备课系列:《指南录后序》同步训练2(苏教版必修3)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58937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一语文秋季备课系列:《指南录后序》同步训练2(苏教版必修3)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58937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一语文秋季备课系列:《指南录后序》同步训练2(苏教版必修3)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589378/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语文指南录后序课后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指南录后序课后练习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学文体常识填空,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将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愧怍(zuò)缙绅(jìng)渚洲(zhǔ)枢密使(shū)
B.献谄(chǎn)邂逅(xiè)自刭(jǐng)诟虏帅(gòu)
C.车辙(zhé)羁縻(mǐ)巡徼(jià)诋大酋(dǐ)
D.檄文(xī)庶几(jī)觇视(zhān)纾国难(shū)
思路解析:A项“缙”应读“jìn”;C项“縻”应读“mí”;D项“檄”应读“xí”,“觇”应读“chān”。
答案:B
2.文学文体常识填空。
(1)文天祥,字履善,一字宋瑞,号 , (时代)著名的爱国诗人,著有文集 ,名作有 、 、 等。他的诗集《指南录》,就是用《渡扬子江》诗中“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句意命名。
(2)书序作为一种文体,其内容主要是说明著作或诗文的写作意图、原因、出版等相关情况,或对作者作品进行鉴赏评论。根据作者的身份,可分为“ ”(为自己的诗文或书作序)和“ ”(为他人的诗文或书作序)两类。《〈指南录〉后序》属于 。还有一种序文叫“赠序”,是赠文的一种,内容多是对赠者的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如唐代韩愈的《送李愿归盘谷序》、明代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等。
思路解析:识记并积累一定数量的文学常识,既有助于开阔视野,丰富知识,也有利于知人论世,加深对作品的理解。由于这类题目的能力要求一般较低,解答时在熟记的基础上细心书写就行了。
参考答案:(1)文山 南宋 《文山先生全集》 《渡扬子江》 《过零丁洋》 《正气歌》
(2)自序 他序 自序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
(2)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
(3)悲予志焉( )
(4)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
思路解析:本题需要解释的词语,课文都加有注释。安排本题的目的在于检查预习效果,养成认真阅读注释,借以理解课文的习惯。
参考答案:(1)除授官。意思是除去旧职,授予新职。(2)解除,缓解。(3)思念,同情。(4)名词作动词,为……作序。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刭死;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真州逐之城门外,几彷徨死;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竟使遇哨,无不死;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行城子河,出入乱尸中,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至通州,几以不纳死;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物色:搜寻,寻求。
B.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如:到,往。
C.质明,避哨竹林中质:正,方。
D.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邂逅:不期而遇。
2.下列句中加点的“以”字,不属于介词用法的一项是( )
A.几以捕系死
B.挟匕首以备不测
C.几以不纳死
D.以小舟涉鲸波出
3.从句式角度看,下列句子与例句同类的一项是( )
例句: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A.死生,昼夜事也
B.坐桂公塘土围中
C.北与寇往来其间
D.真州逐之城门外
4.下列对文段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从层次关系看,本段以慨叹的语调总说“死”的危险,领起记叙,中间按时间顺序历数18种“死”的危险,借以抒发愤怒、惊恐、惋惜、悲痛等错综复杂的感情,接着总括一笔,表现将种种危险“付之度外”的高尚情怀,结尾又以慨叹的语调领起议论,照应开头,深化记叙。
B.从修辞手法看,本段连用18个“死”字构成排比句,兼有长短结合、整散结合的句式,使文章错落有致,跌宕生姿,增强了抒情的气势和感染力。
C.从语言运用看,本段的动词富于变化,能确切表达作者在不同境遇中的心情。如用“诋”“骂”“争”等表现蔑视敌人、坚持正义的斗争精神;用“过”“出入”“涉”等表达水陆奔波、出生入死的坎坷经历,突出以身许国、不避艰险的英雄气概。
D.本段文字以抒情为主要表现手法,并寓情于事,通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作者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英雄气概。
5.将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1.思路解析:A项“物色”的意思应为“访求”,这里有“查问,盘问”之意。
答案:A
2.思路解析:B项的“以”作连词,表目的,意为“来,用来”;A、C、D三项的“以”均为介词,意思分别是“因为”“因为”“用”。
答案:B
3.思路解析:例句为被动句,用“为……所……”式表示;A项为判断句;B、C两项均为省略句,省略介词“于”;D项为被动句,“逐”有被动意味。
答案:D
4.思路解析:A项中所说的“错综复杂的感情”不包括“惋惜”。
答案:A
5.思路解析:文言翻译是考查文言阅读综合能力的有效手段,它既能检测对文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文段的理解能力,也能考查语言的表达能力。就答题的要求而言,主要应采取以“字字落实”为基本标准的直译手法,对句中涉及的特殊词语和句式,应当逐一加以解决。
参考答案:死就死吧,可是境界危险凶恶,层叠交错地出现,不断地发生,不是人所能承受的。(一个人)遭受痛苦之后,再追忆当时的痛苦,会更加悲痛啊!
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数吕师孟叔侄为逆数:列举罪状。
B.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数:定数,命运。
C.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数:计算单位。
D.范增数目项王数:屡次,多次。
思路解析:C项“数”应解释为“技术”。
答案:C
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道海安、如皋
B.北虽貌敬,实则愤怒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思路解析:B项中“貌”的用法是名词作状语,意为“表面上”;其他三项中的加点字,均为名词作动词。
答案:B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B.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C.为巡船所物色
D.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
思路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对古今异义词语的掌握情况。A项中的“行为”,古代是两个词,“行”意为“走,去(一趟)”,“为”意为“动词,是”。B项中的“可以”,古代是两个词,“可”意为“可以”,“以”意为“用,凭借”。C项中的“物色”,文中有“查问,盘问”之意。D项中的“邂逅”,古今意义相同,均指“不期而遇”。
答案:D
4.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项省略成分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避哨竹林中
B.以小舟涉鲸波出
C.发北关外
D.是年夏五,改元景炎
思路解析:D项中“元”后省略谓语“为”;A、B、C三项省略的均是介词“于”。
答案: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
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死有余僇僇:通“戮”,罪。
B.以父母之遗体行殆遗:送给,留给。
C.诚不自意返吾衣冠诚:实在,确实。
D.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委:枯萎,干枯。
6.对下列各句中“也”字用法,分类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而幸生也何为 ②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
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①③,句中表停顿,助词。
B.①③,副词,与现代汉语的“也”同义。
C.②④,句末表判断,副词。
D.②④,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啊”“呀”。
7.对“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我虽然光明磊落,没什么惭愧的,但在君主和双亲面前,却只能凭这一点点成绩来掩饰自己的罪过。
B.我虽然正气凛然,没什么惭愧的,但在君主和双亲面前,却没有什么来掩饰自己的罪过。
C.我即使正气凛然,没什么惭愧的,但在君主和双亲面前,却只能凭这一点点成绩来自我夸耀。
D.我即使光明磊落,没什么惭愧的,但在君主和双亲面前,却没有什么来自我夸耀。
5.思路解析:D项“委”的意思应为“委弃,遗弃”。
答案:D
6.思路解析:②④句中的“也”,是句末语气词,作用是表判断。
答案:A
7.思路解析:解答这类文言翻译题,一般应抓住三个环节:一是句中的重点词语如“虽”“浩然”“微”“文”等意义的落实;二是对特殊的句序(如“自文于君亲”属于状语后置)要作合理的调整;三是要借助组合选择题型的特点进行选项排除。
答案:B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8~12题。
桑怿,开封雍丘人。举进士,再不中,去游汝颍间,得龙城废田数顷,退而力耕。岁凶,汝旁诸县多盗。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因召里中少年,戒曰:“盗不可为也!吾在此,不汝容也!”少年皆诺。里老父子死未敛,盗夜脱其衣。里老父怯,无他子,不敢告县,裸其尸,不能葬。怿闻而悲之,然疑少年王生者。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明日遇之,问曰:“尔诺我不为盗矣,今又盗里父子尸者,非尔邪?”少年色动,即推仆地缚之。授郏城尉。天圣中,移渑池尉。岁余,改授永安县巡检。枢密吏谓曰:“与我银,为君致阁职。”怿曰:“用赂得官,非我欲,况贫无银!有,固不可也。”吏怒。怿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道理,多此类。始居雍丘,遭大水,有粟二廪,将以舟载之。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之。见民荒岁,聚其里人饲之,粟尽乃止。怿善剑及铁简,力过数人,而有谋略。遇人常畏,若不自足。其为人不甚长大,亦自修为威仪,言语如不出其口。卒然遇人,不知其健且勇也。庐陵欧阳修曰:“勇力,人所有,而能知用其勇者少矣。若怿,可谓义勇之士。其学问不深而能者,盖天性也。余固喜传人事,尤爱司马迁善传,而其所书皆伟烈奇节士,喜读之,欲学其作,而怪今人如迁所书者何少也!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怿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迁书不诬也,知今人固有而但不尽知也。
(节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桑怿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浯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岁凶,汝旁诸县多盗。凶:不吉利。
B.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白:禀告。
C.戒曰:“……不汝容也!”少年皆诺。诺:答应。
D.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箧:小箱子。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得龙城废田数顷,退而力耕 ②尽心力而为之,必有后灾
B.①因召里中少年,戒曰:…… ②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C.①与我银,为君致阁职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D.①遂弃其粟,以舟载之 ②以此知之,故欲往
10.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桑怿仗义助人的一组是( )
①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②探其箧,不使之知觉。
③少年色动,即推仆地缚之。④用赂得官,非我欲,况贫无银!
⑤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之。 ⑥聚其里人饲之,粟尽乃止。
A.①③⑤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桑怿有武力有谋略,为保护乡里安全,他主动要求监察奸民。里父之子被盗尸,他十分同情,在探明情况之后,次日即奋力抓获案犯。
B.桑怿两次举进士均未中,学问不深,行事却合乎情理。枢密吏以“致阁职”向他索贿,他义正辞严地表示,即使有钱也决不靠贿赂得官。
C.桑怿是一名义勇之士,好仗义助人,但外表的柔弱却与内心的刚强形成鲜明对比,他耻于见人,不够自信,又拙于言辞,令人难以置信。
D.欧阳修高度评价了桑怿,认为他是少数懂得应当将勇力用于何处的人之一,值得广为传颂,并把他视同于司马迁笔下的伟烈奇节士。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怿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迁书不诬也,知今人固有而但不尽知也。
8.思路解析:A项中的“凶”字是“年景不好”之意。
答案:A
9.思路解析:A项两个“而”字都是连词,表示顺承关系;B项两个“因”字都是连词,意为“于是”;C项两个“为”都是介词,意为“给、替”。而D项前一个“以”字是介词,意为“用”;后一个也是介词,意为“因为”。
答案:D
10.思路解析:解答这类试题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考察句子内容,第二步排除异类,第三步结合原文复查。考察六句话,就会发现三个异类句:一是句②,是说桑怿夜查少年家赃物;二是句③,是写少年俯首就擒;三是句④,是说桑怿刚正不阿,不贿长官。这样,可排除A、C、D三项。
答案:B
11.思路解析:C项中说桑怿外表柔弱不恰当,原文虽说他“为人不甚长大”,但“亦自修为威仪”,这表明他外表并不柔弱。
答案:C
12.思路解析:本题是两句话联在一起的整体翻译。整体翻译、整体理解与新课程倡导的“整体感知”是相通的。这段话中只有“特”“乃”“诬”有一点难度。“特”见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赵城,实不可得”一句。“乃”字考得好,在语段中有两个意义,前一个是“于是”,后一个是“才”。“诬”字虽在中学教材的古文中没有出现过,但结合常见的“诬告”“诬蔑”“诬陷”等词语,就不难把握它是“说假话”的意思了。
参考答案:于是怀疑司马迁只是文笔雄健,在叙事中善于渲染,而古人不一定就是这样。等到了解到桑怿的事迹,才知道古时的人也有这样的情况,司马迁的书并没有说假话,知道今人中本来就有,只是未能全都知晓而已。
13.将下面的几个短句组合成一个长单句,要做到保留全部信息(可适当增删词语)。
英迪拉—波因特岛是印度东南部印度洋里印属尼科巴尔群岛中最南部的一个小岛。这个岛的名称是印度前总理拉吉夫·甘地为纪念他的母亲——大名鼎鼎的英迪拉·甘地夫人而命名的。地震和海啸发生以后,这个岛已经完全被海水淹没。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有两条:一是对所给材料主要信息的提取,二是如何将这些信息整合在一起用一句话表达出来。
参考答案:由印度前总理拉吉夫·甘地为纪念他的母亲——大名鼎鼎的英迪拉·甘地夫人而命名的印度东南部印度洋里印属尼科巴尔群岛中最南部的一个小岛英迪拉―波因特岛在地震和海啸发生以后已经完全被海水淹没。
14.给下面一则新闻拟写标题。(不超过25个字。)
新华社2005年1月22日:一部由中国文史出版社最新出版的连环画《张謇》成为2005年张謇诞生152周年纪念会上的一份厚礼。有关专家学者认为,这是我国第一部把张謇生平搬上画面的作品,也是江苏第一部大型历史名人连环画。在卡通大行其道的今天,这部大型连环画显示了作者非凡的勇气和相当深厚的创作功力。《张謇》由600多幅线描连环画构成,分《大魁天下》《状元实业》《拥护共和》《浩气长存》四卷,第一卷已出版发行,第二、三卷已付梓,第四卷也即将完稿。它的作者是下岗后重操画笔的原海门钢厂工人郁异人。《张謇》系列连环画的问世,必将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史册,鼓励和激励人们继往开来,奋发图强。
思路解析:答案要包含对象、事件、结果三要素,表达上应采取主谓式结构,并注意顺畅,防止苟简。
参考答案:江苏第一部大型历史名人连环画《张謇》出版
15.在下列短信贺语的空白处填上适当的内容,使上下文结构相同,内容相关。
撷取春光里最美的一束花, ,捡拾秋风里最红的几片叶, ,编织成生命的风铃,让幸福快乐永远伴随着你。
思路解析:①所写句子与原文有关句子结构相同,句意与原文语境相契合,且语句流畅、得体;②要扣住夏、冬的特征来写。
参考答案:采摘夏夜里最亮的数颗星掬起冬晨里最纯的半捧雪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1学年非攻(节选)练习,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给下面加点字注音,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填空,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说说这则寓言所要表达的思想,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内容要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苏教版必修三秋水(节选)同步测试题,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三非攻(节选)课堂检测,共7页。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