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三寻觅文言津梁(研习.活动)因声求气谏太宗十思疏当堂检测题
展开1、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在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2、理解本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说理的方法,正确理解本文各比喻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1、总体理解文意
2、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设想】
1、学习本文可以从理解文章的观点和结构入手。
2、对语言的揣摩要结合鲁迅杂文善于运用形象说理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透过表面现象的词句,分析所用形象的深刻内涵,可通过练习一中的1、2、3题进行。(详见《教师教学用书》P10“教学建议”部分)
3、多用启发性的提问,注意培养学生思维分析的能力。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重点:
总体理解文意,先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初步体会文中一些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显现的表现力。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
1、 题解导入:
“主义”是指重大的原则或主张。“拿来主义”这个提法是鲁迅先生的独创 ,它的题旨是针对国民党政府媚外卖国的政策和有些人的“全盘西化”的主张,也针对革命文化阵营内部的拒绝借鉴,盲目排斥的错误态度,鲁迅提出既要大胆吸收借鉴外国文化(也包括本国的文化遗产),又要认真的分析精华与糟粕,加以批判吸收,以期改造民族素质,创造民族新文化。
2、讲读课文的前半部分(1-4节)(第5五节为过渡节,也可到第5节)
(1)请学生阅读这部分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主张之前,先批判了那些主义?重点在揭露和批判什么主义?
学生阅读后作答,教师明确:
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重点在后者。(运用学生粗知的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等历史知识,加深对“又碰了一串钉子”的理解)。
课文开头两句话从追述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入手,非常概括地说明中国近百年来从盲目排外到一味媚外,从“闭关主义”一变而成“送去主义”,接着举出事实(送古董;送古画、新画;送梅兰芳),从历史,社会根源揭示“送去主义”的本质--媚外卖国
(2)细读第3节,要求找出只送去不拿来的后果的关键词句,思考鲁迅先生用怎样的笔法来论述这个问题的?
学生找出关键词句,教师补充:
后果是:我们的子孙,“则当佳节大典之际……,讨一点残羹冷炙作奖赏”。卖国的结果是使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磕头贺喜”、“讨”等词语描画出所处的地位与神态,描画出可悲的亡国奴景况。“残羹冷炙”、“奖赏”等词感性色彩浓烈,深刻揭露帝国主义榨取中国人民脂膏的吸血鬼本质和恶劣伎俩,寓强烈的愤怒于幽默讽刺之中。
论述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严重后果时,作者未直说,而是先用反语讽刺:“送出去”明明是坏,说不算坏事情,以敌人自我解嘲的话鞭鞑敌人;“丰富”“大度”不过是“送去主义”者掩盖媚外卖国实质的遁词。接着,与尼采自诩为太阳作比较,一针见血地指出“只是给予,不想取得”是发了疯,吹嘘“中国地大物博,开化最早,道德天下第一”的“送去主义”者,势必使中国国事日弱,文化贫乏,最后完全论为殖民地,最后举开掘地下的煤为例引出“送去主义”的严重后果。
(3)思考第4小节中“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作者为什么“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
抛给或“送来”--指有目的的、带有恶意的输出。
“抛给”是贬义,用鄙视的目光给人,而不是出于善心的施舍。
不想举出实例,是因为“抛给”、“送来”的实例比比皆是,举不胜举,是因为国民党政府对这一点讳莫如深,这样既写出对卖国政府进行含蓄锐利的批判,又抒发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3、布置作业:
(1)熟读1-4小节
(2)预习课文后半部分,思考文后练习一、 二、 三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重点
理解“拿来主义”的主张,领会运用形象的比喻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
1、检查字词:
给加点的字注音:
冠冕(miǎn)堂皇 礼尚(shàng)往来 自诩(xǚ) 残羹(gēng)冷炙(zhì )
孱头(càn) 脑髓 (suǐ) 蹩进 (bié) 玄虚 (xuán)
2、讲读课文后半部分(5-10节)
(1)指名朗读第5-7节。
(2)思考问题:
① 作者批判了“闭关主义”,尤其是批判了“送去主义”之后,是怎样提出“拿来主义”主张的?哪些词语饱含了讽刺的意味?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先用“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一句 推上文,然后提出自己“拿来主义”的主张。先破后立。“摩登”讽刺反动文人无耻地奉行“送去主义”,趋时逢迎,赶时髦。用“吝啬”与上文的“大度”进行强烈的对照,对“送去主义”者进一步讽刺。
②“送来”和“拿来”区别何在?为什么要把“送来”和“拿来”加以区别?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作者用列举的方法指出“送来”的实质,揭露帝国主义的罪恶。从经济到军事到文化,所谓的“送来”,就是贪得无厌的侵略、掠夺。“拿来”则不然,是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地“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里“运用脑髓”是指独立思考,“放出眼光”是指鉴别精华与糟粕,“自己来拿”是指独立自主的选择。一“送”一“拿”,本质不同,内容全异,将二者严格区别,既可以辨是非,澄清人们“吓怕”了的模糊思想,又可使所立的论点更加鲜明突出。
(3)齐读第7节
(4)指导阅读8、9两节
思考问题
①作者以什么作比方来阐明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批判了哪三种错误倾向?“拿来主义”者采取怎样的态度?
学生回答,教师择要板书:
作者把文化遗产比作一所大宅子
拿来主义者的态度--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
孱头--怕、徘徊 -- 害怕继承(逃避主义者)
错误的态度 昏蛋--怒、烧光 -- 拒绝继承(虚无主义者)
废物--慕、吸鸦片 -- 全盘继承(投降主义者)
② 本来继承文化遗产,是一个很深奥的理论问题,可经鲁迅先生这么形象地一论述,就使得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第8小节最后说“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那么“拿来主义”者究竟是怎样对待文化遗产的呢?
学生回答:他占有,挑选。
教师明确:“占有”是就态度而言,“挑选”是就方法而言。
③“拿来主义”者占有哪些东西,怎样进行挑选呢?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择要板书
“鱼翅”--精华--吃掉(吸收)
“鸦片”--毒品(有益也有害的一类事物)--药用(治病)
“烟灯烟枪”--旧形式(有害的可做反面教材的一类事物)--毁或展览(教育)
“姨太太”--腐朽(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东西)--走散(消灭)
这样就能够做到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5)课文第10小节共5句话,讲了哪五个问题?
A、怎样对待文化遗产?
B、对文化遗产应该怎样区别对待?
C、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意义?
D、要处理好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
E、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何在 ?
教师小结8~10小节的内容:
对待文化遗产“占有”是前提,“挑选”是关键,创新是目的。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语气斩钉截铁,挑选的标准在是否于我们“有营养”、“有用”,从而区别对待,吸取精华,剔除糟粕。只有借鉴吸收文化遗产,加以创新,才能为我所用。
3、总结全文,加深理解。(照应前面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1)因果论证是议论文常用的分析说理方法。课文的第七段是一个醒目的独句段(“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劈头一个关联词“所以”提示注意:前面所论,都属于“要自己来拿”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
第一层:只是送去,有往而无来。(有悖于交往原则)
第二层:只是送去,必沦为乞丐。(要正视历史逻辑)
第三层:听凭“送来”,大受其祸害。(应重视现实教训)
↓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2)文章显著的特点是使用比喻论证。
(3)鲁迅的杂文是“嘻笑怒骂皆成文章”。本文语言的特点是犀利和幽默。犀利是能够三言两语,甚至只用一句话一个词语就深刻揭示了事物或现象的本质。犀利的语言多用于揭露敌人,鞭笞丑恶,也用于一般的剖析事理,揭示矛盾。如文章的最后一段,只有五句话八十二个字,集中回答了五个问题,论因果,作选择,加判断,都深中肯綮、无可移易。每一句都是精确、犀利的典范。
幽默,是敏锐、机智和含蓄、委婉的结合物,在论辩的文章中还显示了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的风度。最典型的例子是第九段的那些精当而风趣的比喻。作者对于如何占有,怎样挑选,早已深思熟虑,胸有成竹。题目虽大,道理虽深,却能以小喻大,深入浅出。既令人信服,也使人受到感染。这就是幽默的力量。鲁迅的幽默和风趣,显示了他的非凡的观察力和一个成熟的思想战士的特点。”(课后练习三)
4、作业:
⑴、交流课后练习完成情况 。(课后练习也可在理解课文时进行)
⑵、归纳字词,预习新课。
苏教版必修三非攻(节选)课堂检测: 这是一份苏教版必修三非攻(节选)课堂检测,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给下面加点字注音,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填空,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说说这则寓言所要表达的思想,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内容要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学年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精练: 这是一份2021学年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精练,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文依时间顺序写了 三个故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苏教版必修三寻觅文言津梁(研习.活动)因声求气谏太宗十思疏课时训练: 这是一份苏教版必修三寻觅文言津梁(研习.活动)因声求气谏太宗十思疏课时训练,共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下列加点词语用法不同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