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三寻觅文言津梁(研习.活动)综合与测试课时训练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三寻觅文言津梁(研习.活动)综合与测试课时训练,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阅读鉴赏,语言表达,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氾南(fàn) 黜恶(chù)
贻笑(yí) 皋陶(yá)
B.壅蔽(yōnɡ) 杞子(qǐ)
园圃(pǔ) 列观(ɡuàn)
C.鸡豚(tún) 逢孙(fénɡ)
夜缒(zhuì) 渑池(miǎn)
D.衣裘(qiú) 栏厩(jiù)
避匿(nì) 鲰生(zōu)
解析 C项,逢pánɡ。
答案 C
2.下列各组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版图 疏浚 嘻戏 垂拱而治
B.瑕疵 赔偿 驽马 刎刭之交
C.诛连 鄙贱 赦免 目眦尽裂
D.谦冲 家具 汤镬 望洋兴叹
解析 A项嘻—嬉。B项刭—颈。C项诛—株。
答案 D
3.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封:疆界。
B.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简:选拔。
C.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 举:全,所有的。
D.披帷西向立,嗔目视项王 披:掀开。
解析 “封”,“把……当作疆界”。
答案 A
4.下列各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eq \b\lc\{(\a\vs4\al\c1(君安与项伯有故,项王曰:“沛公安在?”))
B.eq \b\lc\{(\a\vs4\al\c1(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不然,籍何以至此))
C.eq \b\lc\{(\a\vs4\al\c1(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eq \b\lc\{(\a\vs4\al\c1(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解析 A项,副词,怎么;代词,哪里。B项,形容词词尾,可不译;代词,如此、这样。C项,连词,尚且;副词,将要。D项,都是介词,把。
答案 D
5.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因”字与“因击沛公于坐,杀之”的“因”字意义
相同的一项是 ( )
A.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C.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D.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解析 C项,趁机,与例句相同;A项,通过;B项,依靠、凭借;D项,因为。
答案 C
二、阅读鉴赏(5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9分)
陈公弼传
苏 轼
公讳希亮,字公弼。天圣八年进士第。始为长沙县。浮屠有海印国师者,交能权贵人,肆为奸利,人莫敢正视。公捕置诸法,一县大耸。去为雩都。老吏曾腆侮法鬻狱,以公少年易之。公视事之日,首得其重罪,腆扣头出血,愿自新。公戒而舍之。巫觋岁数民财祭鬼,谓之春斋,否则有火灾。公禁之,民不敢犯,火亦不作。毁淫祠数百区,勒巫觋为良民七十余家。
盗起,知房州。州素无兵备,民凛凛欲亡去。公以牢城卒杂山河户得数百人,日夜部勒,声振山南,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遂盗至竹山,甲不能戟士,所至为暴。或告有大盗入境且及门,公自勒兵阻水拒之。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士皆矗立如偶人,甲射之不动,乃下马拜,请死,曰:“初不知公官军也。”吏士请斩甲以徇。公不可,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赎。
淮南饥,安抚、转运使皆言寿春守王正民不任职,正民坐免。诏公乘传往代之。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凡十三万石,谓之折役米。米翔贵,民益饥。公至则除之,且表其事。旁郡皆得除。又言正民无罪。职事办治。诏复以正民为鄂州。
徙知庐州。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而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士方自疑不安。一日,有窃入府舍将为不利者。公笑曰:“此必醉耳。”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为京西转运使。石塘河役兵叛,其首周元,震动汝、洛间。公闻之,即日轻骑出按斩元以徇,而流军校一人,其余悉遣赴役如初。致仕卒,享年六十四。其人仁慈,故严而不残。
——选自《苏轼文集》,有删节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一县大耸 耸:震惊。
B.以公少年易之 易:更换。
C.甲不能戟士 戟:约束。
D.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 蠲:免除。
解析 易:轻视。
答案 B
7.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陈公弼治市“严而不残”的一组是 ( )(3分)
①公戒而舍之 ②公禁之,民不敢犯 ③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 ④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赎 ⑤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 ⑥斩元以徇……其余悉遣赴役如初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解析 ②是说陈公弼破除迷信,③是说陈公弼训练民众,抵抗盗贼,取得很大成效。据此,可以排除A、B、C三项。
答案 D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雩都当地的巫师,每年春天的时候,都以祭鬼免除火灾为借口,大肆搜刮百姓财物,陈公弼到任后,严令禁止。
B.陈公弼到房州后,而对盗贼横行、缺乏兵备、百姓惶恐的情况,组织了数百人,昼夜布防,声威赫赫。终于保得一方安宁。
C.淮南发生饥荒,安抚、转运使指责寿春太守王正民救灾不力,王被免职。继任者陈公弼认为王正民无罪,安排他到鄂州做官。
D.陈公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曾逮捕法办为非作歹的海印国师,严惩危害百姓的雷甲部下,后来又平息了周元的叛乱。
解析 C项王正民去鄂州做官不是陈公弼安排的,而是皇帝任命的。
答案 C
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毁淫祠数百区,勒巫觋为良民七十余家。(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拆毁数百处滥建的祠庙,勒令巫师转而务农的有七十多家。
(2)(陈公弼)自己站在队伍的前列,命令士兵拉满弓弦但不要把箭射出去。
(3)从轻处罚,将他流放,把其余的士兵都交给下属使唤,并且让他们看守仓库。
【参考译文】
陈公弼名为希亮,字公弼。天圣八年考中进士。起初为长沙县令。有个叫海印国师的僧人,与几个显贵的人来往,倚仗着他们的势力干奸邪的事,人们没有谁敢正眼看他。陈公弼收捕惩治他,依法定他的罪,全县的人都很震惊。后来(陈公弼)去职担任雩都县令。资深的官吏曾腆轻视法律,买卖官司,因为陈公弼年轻就轻视他。陈公弼就任的那天,首先查处他的重大罪责,曾腆叩头以至于出血,愿意改过自新。陈公弼警告后,赦免了他。当地的巫师每年搜刮百姓的钱财祭鬼,把这叫做“春斋”,他们说不这样做就会发生火灾。陈公弼禁止了这项活动,百姓不敢犯禁,火灾也没有发生。拆毁数百处滥建的祠庙,勒令巫师转而务农的有七十多家。
盗贼起事,陈公弼担任房州知州。房州平素没有军队守备,百姓很是恐惧,想要逃亡离开这里。陈公弼率领几百名牢城的士卒和周围的民众,昼夜训练检阅,名声在山南大振。百姓依靠他们而得以安定,盗贼不敢进入房州境内。然而殿侍雷甲带领百余名兵士。追捕盗贼到竹山,雷甲不能辖制(管制)士兵,士兵所到之处做下残暴之事。有人上报有大盗入境将要到达城门,陈公弼亲自统率士兵在水边阻止抵御盗贼。(陈公弼)自己站在队伍的前列,命令士兵拉满弓弦但不要把箭射出去。士兵都如同木头人一样笔挺站立,雷甲向他们射箭,他们毫不动摇,雷甲于是下马拜服,请求处以死罪,说:“起初不知道是您的军队啊。”士兵请求斩杀雷甲来示众。陈公弼不答应,只处置了有凶暴行为的十几人,让雷甲用捕捉盗贼的方式赎自己的罪。
淮南发生饥荒,安抚使和转运使都说寿春太守王正民不能履行职责,王正民因此罪免职。(皇帝)下诏让陈公弼前往取代他。转运使征调乡里的米粮而免除他们的杂役,共十三万石,并称之为抵扣杂役的米。米价飞涨,百姓饥荒更严重。陈公弼到任后就免除了,并且上表奏明这件事。其他郡也得以免除。又说王正民没有罪,职权内的事情办理得很好。(皇帝)下诏又让王正民做鄂州太守。
(陈公弼)升迁至庐州知州。屯驻在寿春的虎翼军士兵因为谋反被诛杀,迁移其余没有谋反的几百名士兵到庐州,士兵正惶惑不安。一天,有人暗中进入公府房屋将要做不利之事。陈公笑着说:“这必定是因为喝醉酒了。”(陈公弼)从轻处罚,将他流放,把其余的士兵都交给下属使唤,并且让他们看守仓库。
陈公弼做京西转运使。石塘河的役兵反叛,他们的首领周元在汝州、洛州之间引起震动。陈公弼听说了这件事,当天率领轻骑出去巡视。杀死了周元来示众,流放了一名军校,其余都像当初一样派遣他们去做劳役。(陈公弼)退休后逝世,享年六十四。他为人仁慈,所以严厉但不残酷。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20分)
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即有异说。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
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纸上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他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受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要数到《韩非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本书成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佚籍大量出土,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能抄写于文帝初。这两本《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
郭沫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抄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同时,《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三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黄帝书》的引用阐发。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黄帝书》不应更晚。至于《黄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如《黄帝书·经法》篇云“王天下者有玄德”,什么是“玄德”,文中未见解释。查《老子》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帛书所讲“玄德”显然由此而来。此例甚多,那么为《黄帝书》所称引的《老子》必须再早上一个时期,也就是不会晚于战国早期。
古书中有关老子和孔子关系的记述很多,但矛盾和可疑之点不少。近来有陈鼓应先生《老学先于孔学》一文,专门讨论《论语》受《老子》的影响,用以证成“《老子》成书早于《论语》”。如《论语·卫灵公》:“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无为而治”是老子的学说,细味孔子的话,是讲唯有舜称得起无为而治,很像是针对已有的学说而发。《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朱熹指出:“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从这些情形来看,古书所记老子长于孔子,可以认为是确实可信的。(摘编自李学勤《〈老子〉的年代》)
10.下列关于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司马迁《史记》开始,关于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就有不同说法。清代汪中作《老子考异》以后,学者们更加纷争不已。
B.钱穆说过:如果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不明,那么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的联系和发展就无法弄清,《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
C.以前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本身就被人指为伪书。《韩非子》、《吕氏春秋》等虽然年代确凿无疑,但是成书太晚,也无济于事。
D.近年来战国秦汉简帛文献大量出土,给学术界提供了许多纸上材料以外的东西,这使得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有了解决的可能。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项偷换概念,第一段“老子伪迹不彰,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其源流派别”不是指“《老子》和道家”,而应是“先秦诸子”。
答案 B
1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虽然从字体和避讳来看,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甲本和乙本的抄写年代可以大致确认,但是这对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没什么用处。
B.《黄帝书》和《老子》有许多相同相似的语句,但许多名词的解释只见于《老子》而不见于《黄帝书》,所以《老子》成书应该早于《黄帝书》。
C.陈鼓应曾撰写《老学先于孔学》一文,指出《论语》中多有受到《老子》影响之处,其目的是证明《老子》一书的产生比《论语》早。
D.《老子》有“以德报怨”之说,所以“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一句应该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并且是对《老子》的批评。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考生理解分析文章信息的能力。D项断章取义,最后一段“朱熹指出:‘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也就是说“《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应是指“朱熹的论断”。
答案 D
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古书真伪和年代问题,本文采用了两方面的证据来证明,即不但有古书上的材料,还加上了考古发掘的地下材料,从而增强了论证的力量。
B.道家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乙本是“黄”、“老”合抄之本,这证明在西汉初年黄老学派已经形成。
C.申不害、慎到、韩非都学过黄老之术,他们著作的语句与《黄帝书》也多有相同相似,可见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
D.《论语》引用老子“无为而治”等意见,并加以阐发,这不但证明老子年长于孔子,大概也能印证史书上孔子曾经问学于老子一事。
解析 “可见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文中并未提及《黄帝书》后来的崇高地位和这三人有关系,也无法根据文意推断出,属无中生有。
答案 C
(三)诗歌鉴赏(6分)
13.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清明①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②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 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
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
(1)这首诗首联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用典的出处。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运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描写清明时节两种不同的景色,以乐景写哀情,哀景衬哀情。
(2)《孟子》或“齐人有一妻一妾”。表现了诗人对贤愚混杂、是非不分的世道的愤慨,表现出诗人一种无奈的超脱。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2)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____________________!(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3)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____________________。(唐太宗)
(4)乘骐骥以驰骋兮,____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节选)》)
(5)____________________,其意常在沛公也。(司马迁《鸿门宴》)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答案 (1)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2)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3)可以明得失 (4)来吾道夫先路 (5)今者项庄拔剑舞 (6)如今人方为刀俎 我为鱼肉
三、语言表达(12分)
15.在文中①②横线上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金沙江大峡谷旁有一座远近闻名的纳西古城。__①__,是纳西人最原始的聚居地。我们步行了一个多小时,古城出现在前面。__②__,上面镌刻着“宝山石头城”五个大字。
A.eq \b\lc\{(\a\vs4\al\c1(①古城建在一块庞大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上,②远远地就能看出那拱形城门的别具一格))
B.eq \b\lc\{(\a\vs4\al\c1(①一块庞大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上建着古城,②远远地就能望见那别具一格的拱形城门))
C.eq \b\lc\{(\a\vs4\al\c1(①一块庞大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上建着古城,②远远地就能看出那拱形城门的别具一格))
D.eq \b\lc\{(\a\vs4\al\c1(①古城建在一块庞大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上,②远远地就能望见那别具一格的拱形城门))
解析 ①处根据后面的句子“是纳西人最原始的聚居地”,可见前面的句子中心词应是“古城”,排除B、C两项;②处根据后面的句子“上面镌刻着‘宝山石头城’五个大字”,可见前面的句子中心词应为“拱形城门”,排除A项。
答案 D
16.把下面这个长句改写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
不得改变原意。(3分)
他的著作用康德、叔本华的美学思想,就境界的主客体及其对待关系、境界的辩证结构及其内在的矛盾运动、境界美的分类与各自特点,对境界这一中国传统的美学范畴进行了详细的阐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长句变短句,首先要划分句子成分,找出句子主干,再将修饰成分相应变成几个短句,并注意各句间的关系,做到句意顺畅、结构完整。
答案 他的著作对境界这一中国传统的美学范畴进行了详细的阐释,阐释的依据是康德、叔本华的美学思想,阐释的内容既有境界的主客体及其对待关系,也有境界的辩证结构及其内在的矛盾运动,还有境界美的分类与各自特点。
17.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人生如一首诗,应该多一些悠扬的抒情,少一些愁苦的哀怨;
人生如一幅画,应该多一些亮丽的着色,少一些灰暗的点染;
人生如一支歌,应该多一些激昂的欢唱,少一些悲观的咏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仿写类题目,要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入手,同时考虑内在主旨与句间逻辑关系以及题目中对修辞手法的要求。本题例句以“人生”为话题,写了三个比喻句,构成排比,表达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主题。
答案 学习如一段旅程,应该多一些欣赏的愉悦,少一些疲惫的抱怨。
学习如一场比赛,应该多一些坚持的韧性,少一些放弃的冲动。
学习如一次恋爱,应该多一些真诚的投入,少一些虚假的敷衍。
四、作文(4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作文。
科学家研究认为:“人是唯一能接受暗示的动物。”积极的暗示,会对人的情绪和生理状态产生良好的影响,激发人的潜能,让人发挥超常水平,使人进取,催人奋进。远离消极的人吧!否则,他们会在不知不觉中偷走你的梦想,使你渐渐颓废,变得平庸。
可见,你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和谁在一起。在现实生活中,你和谁在一起甚至能改变你的成长轨迹,决定你的人生成败。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写作时首先要提取材料的关键语句:“你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和谁在一起。”然后由提取的关键语句确定写作的角度:一是和你在一起的人能带给你积极的影响,一是和你在一起的人能带给你消极的影响。这道题目让学生有实话可讲,有真情可抒,是个能让学生“以我手写我心”的好题目。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四笔落惊风雨(文本研习)综合与测试当堂检测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与运用,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表达题,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苏教版走进语言现场(活动体验)综合与测试同步练习题,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与运用,现代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学年季氏将伐颛臾课后测评,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巩固,课内阅读,课外拓展,语言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