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四寡人之于国也课时训练
展开一、语言积累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沧海一粟(sù) 洿池(wū)
鸡豚(tún) 孝悌(dì)
B.不可胜食(shēnɡ) 庠序(xiánɡ)
数罟(cù ɡǔ) 饿莩(piǎ)
C.养生丧死(sànɡ) 颁白(bān)
鱼鳖(biē) 黎民(lí)
D.弃甲曳兵(yè) 畜牧(chù)
遗憾(hàn) 发动(fā)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兵刃既接 既:已经
B.弃甲曳兵而走 曳:拖着
C.或百步而后止 或:或者
D.邻国之民不加少 加:更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eq \b\lc\{\rc\ (\a\vs4\al\c1(①数罟不入洿池,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B.eq \b\lc\{\rc\ (\a\vs4\al\c1(①王好战,请以战喻,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eq \b\lc\{\rc\ (\a\vs4\al\c1(①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eq \b\lc\{\rc\ (\a\vs4\al\c1(①非我也,岁也,②王无罪岁))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B.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5.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直不百步耳
C.未之有也
D.树之以桑
二、文本阅读
阅读《寡人之于国也》全文,回答6~10题。
6.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数罟不入洿池 数:细密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树:种植
C.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反复陈述
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检点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eq \b\lc\{\rc\ (\a\vs4\al\c1(填然鼓之,树之以桑))
B.eq \b\lc\{\rc\ (\a\vs4\al\c1(斧斤以时入山林,请以战喻))
C.eq \b\lc\{\rc\ (\a\vs4\al\c1(寡人之于国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eq \b\lc\{\rc\ (\a\vs4\al\c1(或百步而后止,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8.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孟子“仁政”的具体措施的一项是( )
①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②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 ③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⑤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⑥王无罪岁
A.②④⑤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9. 文中孟子和梁惠王观点的分歧在哪里?孟子描述了一个什么样的理想社会?
答: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
(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
三、一法一练——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之“语法推断法”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词语在文言句子中的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实词词义。如“请以战喻”一句中“喻”处在谓语的位置,那么就可推测其为动词,译为“打比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2题。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无疑。” (选自《孟子·梁惠王》)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寡人愿安承教
承:接受
B.为民父母,行政
行政:行使(或“主持”)政治
C.愿比死者一洒之
洒:义同“洗”,雪耻
D.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修:整治
1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寡人愿安承教。
译文:
(2)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译文:
(3)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译文:
(4)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4题。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节选自《荀子·天论》)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大天而思之
大:尊崇,形容词用作动词
B.因物而多之
多:与“少”相对,指数量多
C.孰与物畜而制之
物:把……当做物一样,名词用作状语
D.思物而物之
物:把……当做物,名词的意动用法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孰与骋能而化之 骋:施展
B.孰与有物之所以成 有:掌握
C.故错人而思天 错:错误
D.则失万物之情 情:本性
答案
1.B 2.C 3.D 4.D 5.B 6.D 7.A 8.A
9.①两人观点的分歧在于对“仁政”的理解不同,梁惠王的“尽心”在于肤浅地治“表”,而孟子则力倡从根本上改变社会面貌。②统治者役民以时,治民之产,老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普行教化,老有所安,幼有所教,其乐融融。
10.(1)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用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教化百姓,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负或头顶重物行走了。
(2)七十岁的人穿丝织的衣服吃肉食,普通老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的,是不曾有过的事。
11.D
12.(1)我愿意高兴地接受您的教育。
(2)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手腕害死人(相比),有什么区别吗?
(3)第一个制作土偶陶俑来殉葬的人,大概该断子绝孙(或:没有后代了吧)!
(4)又怎能让这些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参考译文
梁惠王说:“我愿意高兴地接受您的教育。” 孟子回答道:“用木棍打死人跟用刀杀死人,(性质)有什么不同吗?” 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又问道:)“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手腕害死人(相比),有什么区别吗?” 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棚里有壮实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有饿死的尸体,这如同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啊!野兽自相残食,人们见了尚且厌恶。而身为百姓的父母,施行政事,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这又怎能算是百姓的父母呢?孔子说过:‘第一个制作土偶陶俑来殉葬的人,大概该断子绝孙吧!’这是因为木俑土偶像人的样子却用来殉葬。(这样尚且不可,)又怎能让这些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梁惠王说:“我们魏国,以前天下没有哪个国家比它更强大的了,这是老先生您所知道的。(可是)传到我手中,东边败给了齐国,我的长子也牺牲了;西边又丢失给秦国七百里地方;南边被楚国欺侮,吃了败仗。对此我深感耻辱,想要为死难者洗恨雪耻,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道:“百里见方的小国也能够取得天下。大王如果对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罚,减轻赋税,(提倡)深耕细作、勤除杂草,让年轻人在耕种之余学习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这样,)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棍打赢盔甲坚硬、刀枪锐利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他们(秦、楚)常年夺占百姓的农时,使百姓不能耕作来奉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儿各自逃散。他们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如果)大王前去讨伐他们,谁能跟大王对抗呢?所以(古语)说:‘有仁德的人天下无敌。’大王请不要怀疑这个道理了。”
13.B 14.C
参考译文
尊崇天而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天当做物一样蓄养起来而控制着它呢?与其顺从天而赞美它,哪里比得上控制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着它呢?与其盼望,等待天时,哪里比得上适应天时而役使它呢?与其依顺万物的自然繁殖而求它增多,哪里比得上施展人的才能而使它按着人的需要有所变化呢?与其思慕万物而使它成为能供自己使用的物,哪里比得上管理好万物而不失掉它呢?与其希望于万物能自然生长出来,哪里比得上掌握万物的生长规律呢?所以放弃人的努力而只寄希望于天,那就不能理解万物的本性,也就不能去利用它了。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雷雨(节选)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雷雨(节选)习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积累,文本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必修四辛德勒名单(节选)随堂练习题: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四辛德勒名单(节选)随堂练习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积累,文本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走进语言现场(活动体验)*倾听白发的期盼(节选)当堂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走进语言现场(活动体验)*倾听白发的期盼(节选)当堂达标检测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积累,文本阅读,一法一练——把握访谈的问答技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