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必修2 第一单元 遗传因子的发现 单元检测(含答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259168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必修2 第一单元 遗传因子的发现 单元检测(含答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259168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必修2 第一单元 遗传因子的发现 单元检测(含答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2591685/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必修2 第一单元 遗传因子的发现 单元检测(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必修2 第一单元 遗传因子的发现 单元检测(含答案),共25页。
第1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单元检测
编辑教师:J
姓名:
班级: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孟德尔研究遗传规律获得成功的原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科学地设计实验程序
B.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实验结果
C.正确地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
D.先分析多对相对性状,后分析一对相对性状
2.下列关于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孟德尔在观察和分析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遗传实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B.孟德尔发现“F2性状分离比为3:1”属于假说—演绎法中“提出假说”的内容
C.“测交实验结果是87株高茎,79株矮茎”属于假说—演绎法中“演绎推理”的内容
D.“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属于假说—演绎法中“实验验证”的内容
3.下列有关一对相对性状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一个种群中,若仅考虑一对等位基因,可有4种不同的交配类型
B.最能说明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是F2的性状分离比为3∶1
C.若要鉴别和保留纯合的抗锈病(显性)小麦,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是自交
D.通过测交可以推测被测个体产生配子的数量
4.某雌雄同株植物的花色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S和s控制,且只有含S基因的花粉能完成受精作用。含s基因的花粉虽然能正常萌发,但往往只延伸到花柱的中部,花粉管细胞就开始发生凋亡而停止生长,无法完成受精作用。不考虑变异,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基因型为Ss的植株自由交配两代和连续自交两代,F2中Ss均占1/4
B.该植物的花色可能有两种表现型
C.花粉管细胞的调亡可能与s基因的表达产物有关
D.若控制该植物花色的基因S和s仅位于X染色体上,则该植物种群与花色有关的基因型有5种
5.关于各对基因均自由组合的基因型为AabbCcDDEeFf的某植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植物产生的配子种数为32种
B.该植物自交子代表现型不同于亲本的占175/256
C.该植物自交子代无纯合子
D.该植物自交子代的基因型共有14种
6.兔子控制毛色的基因在常染色体上,灰色由显性基因(B)控制,青色(b1)、白色(b2)、黑色(b3)、褐色(b4)均为B基因的等位基因,且b1、b2、b3、b4之间具有一定次序的完全显隐性关系。将不同毛色的兔子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表:
杂交实验
双亲性状
性状
甲
纯种青毛×纯种白毛
青毛
乙
纯种黑毛×纯种褐毛
黑毛兔
丙
F1青毛×F1黑毛
青毛:黑毛:白毛=2:1:1
据表分析,b1、b2、b3、b4之间的显性顺序是( )
A.b1>b2>b3>b4 B.b1>b3>b2>b4 C.b1>b2>b4>b3 D.b1>b4>b2>b3
7.红眼和白眼、全翅和残翅、正常翅和小翅、直刚毛和卷刚毛分别为黑腹果蝇的四对相对性状。为研究果蝇基因型与寿命的关系,研究者选取了4个基因型不同的黑腹果蝇纯合品系:①野生型(红眼、全翅、正常翅、直刚毛);②白眼品系;③残翅品系;④白眼、小翅、卷刚毛品系。其中①为四对基因的显性纯合品系。经过培养、观察和计数得到的数据如下表。请根据已有信息推测,下列果蝇品系中寿命最长的是( )
序号
①
②
③
④
平均寿命占野生型的百分比
100%
67.59%
72.74%
54.15%
A.白眼、小翅品系 B.小翅、残翅品系
C.白眼、小翅、残翅品系 D.白眼、小翅、残翅、卷刚毛品系
8.某种小鼠的毛色受AY(黄色)、A(鼠色)、a(黑色)3种基因控制,三者互为等位基因,AY对A、a为完全显性,A对a为完全显性,并且基因型AYAY的胚胎致死(不计入个体数),该种小鼠每能产子代10只左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多对AYa个体与AYA个体杂交,则F1有3种基因型
B.若多对AYa个体与Aa个体杂交,则F1有3种表现型
C.若1只黄色雄鼠与若干只纯合鼠色雌鼠杂交,则F1可同时出现黄色和鼠色个体
D.若1只黑色雄鼠与若干只鼠色雌鼠杂交,则每胎都出现鼠色和黑色个体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孟德尔遗传定律描述的过程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
B.孟德尔通过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发现了等位基因
C.A和a属于等位基因, b和b 、C和C不属于等位基因
D.雌雄配子随机结合是解释分离现象的假说最核心内容
10.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下列有关子代(数量足够多)的各种性状分离比情况,分析错误的是( )
A.若子代出现4:2:2的性状分离比,可能基因组成为AB和ab的雄配子失活
B.若子代出现6:2:3:1的性状分离比,则存在AA或BB纯合致死现象
C.若子代出现12:3:1的性状分离比,则存在杂合子的性状也能稳定遗传的现象
D.若子代出现9:7的性状分离比,则存在4种杂合子自交会出现性状分离现象
11.孟德尔用豌豆(2n=14)进行遗传实验时研究了豌豆的七对相对性状,相关性状及其控制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孟德尔所研究的七对相对性状在遗传时均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B.DDVV和ddvv杂交,F2中高茎豆荚不饱满个体所占的比例为3/16
C.孟德尔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之一是其体细胞中只具有14条染色体,遗传物质组成简单
D.纯合矮茎绿色豆荚豌豆和纯合高茎黄色豆荚豌豆进行杂交,F2中重组型性状的比例为5/8
12.已知小麦的耐盐对不耐盐为显性,多粒对少粒为显性,分别由等位基因A/a、B/b控制。已知含有某种基因的花粉50%致死,现有一颗表现为耐盐多粒的小麦,以其为父本进行测交,测交后代F1的4种表现型为耐盐多粒:耐盐少粒:不耐盐多粒:不耐盐少粒=2:1:2: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取F1的耐盐多粒小麦和耐盐少粒小麦各一株杂交,后代不耐盐多粒占1/8或1/12
C.若以该植株为母本进行测交,后代上述4种表现型比例为1:1:1:1
D.若该植株进行自交,后代上述4种表现型比例为15:3:5:1
13.假设某植物的花色由4对等位基因控制,基因A控制白色色素P0转变为另一种白色色素P1;基因B控制白色色素P1转变为一种粉红色色素P2;基因C控制P2转变为一种红色色素P3;基因D抑制基因C的功能;隐性基因均无相应功能。将亲本植株AAbbCCDD与亲本植株aaBBccdd杂交,若F2中植株花色为白花:粉红花:红花=112:117:27,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控制花色的4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3对同源染色体上
B.粉红色花植株基因型中一定不包含c基因
C.在F2中,表型与亲本表型一致的植株占7/16
D.在F2中,含有D基因植株的花色表现可能为红色
14.南瓜果实的黄色和白色是由一对遗传基因子(A和a)控制的,用一株黄色果实南瓜和一株白色果实南瓜杂交,F1既有黄色果实南瓜也有白色果实南瓜,让F1自交产生的F2性状表现类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黄果是隐性性状
B.由③可以判定白果是显性性状
C.F2中,黄果遗传因子组成为aa
D.P中白果的遗传因子组成是AA
15.两对基因是自由组合的,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在作用上没有关系,在这些自由组合的基因中,有些基因影响着同一器官的形状、色泽等性状,从而在它们之间出现了各种形式的相互作用。非等位基因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影响同一性状表型的现象,称为基因互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能够具有基因互作现象的非等位基因一定是独立遗传的
B.基因型相同的某胡桃冠鸡群中,个体随机交配后子代中胡桃冠:豌豆冠:玫瑰冠:单冠=9:3:3:1,属于基因互作
C.某红花香豌豆自交子代中红花:白花=9:7,不属于基因互作
D.具有相同基因型的雌雄个体,表现出不同表型的现象属于基因互作
二、多选题
16.某种鸟(ZW型,2n=76)体内的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均位于常染色体上。其中A、a控制羽毛中黑色素的合成,且A基因越多黑色素越多;B、b控制色素的分布。科研人员用纯白和纯黑鸟作为亲本进行杂交,F1全是灰色斑点;F1雌雄个体随机交配,F2中纯白:纯灰:纯黑:灰色斑点:黑色斑点=4:2:1:6: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亲本纯黑鸟的基因型为AAbb
B.F2中纯白鸟的基因型有3种,其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2
C.若让F1进行测交,其后代中与F1表型相同的个体所占比例为1/4
D.若F2中的纯黑鸟与黑色斑点鸟相互交配,后代中纯黑鸟所占比例为1/2
17.对下列遗传图解的理解,叙述错误的是( )
A.图1所示四种配子比例为1:1:1:1
B.①②过程发生了等位基因的分离
C.图2子代中存在四种纯合子AABB、AAbb、aaBB、aabb
D.图2中子代出现四种表现型,说明A、a、B、b基因自由组合
18.如图所示为一对夫妇的基因型和他们子女的基因型及其对应的表现型(秃顶与非秃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人群中,男性、女性在秃顶和非秃顶方面的表现有差异
B.若一对夫妇均为秃顶,则所生子女应全部表现为秃顶
C.若一对夫妇均为非秃顶,则所生女儿为秃顶的概率为0
D.若一对夫妇的基因型为b+b和bb,则生一个非秃顶孩子的概率为1/2
19.下列有关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豌豆的黄色与绿色、圆粒与皱粒)杂交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孟德尔对F1植株上收获的556粒种子进行统计,发现4种表型的数量比接近9∶3∶3∶1
B.基因型为YyRr的豌豆产生的YR卵细胞和YR精子的数量之比约为1∶1
C.基因型为YyRr的豌豆产生的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体现了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D.黄色与绿色、圆粒与皱粒的遗传都遵循分离定律,故这两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20.下列关于遗传实验和遗传规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某个体自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3∶1,则说明此性状一定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
B.杂合子与纯合子基因组成不同,性状表现也不同
C.F2的3:1性状分离比依赖于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D.孟德尔假说的核心内容是F1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
三、非选择题
21.黑腹果蝇是遗传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1)果蝇常用来作为遗传学研究的材料,其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1点即可)。
(2)已知黑腹果蝇3号染色体上的展翅基因(D)对正常翅基因(d)为显性,展翅基因(D)纯合可使黑腹果蝇致死;黑腹果蝇X染色体上的红眼基因(R)对白眼基因(r)为显性。将一对展翅红眼雌雄黑腹果蝇杂交,后代仅雄性中存在白眼个体,则该亲本雌雄黑腹果蝇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子代中展翅白眼黑腹果蝇所占的比例是_____。
(3)已知黑腹果蝇中灰体(B)对黑体(b)为显性,长翅(V)对残翅(v)为显性,两对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将多对纯合灰体长翅和纯合黑体残翅雌雄黑腹果蝇进行杂交得F1,F1测交,统计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如下:
组合一:当F1中雄性个体与纯合黑体残翅雌性个体进行测交时,测交后代中灰体长翅∶黑体残翅=1∶1。
组合二:当F1中雌性个体与纯合黑体残翅雄性个体进行测交时,测交后代中灰体长翅∶灰体残翅∶黑体长翅∶黑体残翅=42∶8∶8∶42。
①组合一的后代出现两种表现型,未出现预期的四种表现型,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
②组合二的子代出现四种表现型,但不符合1∶1∶1∶1的性状比例,可见实验结果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22.某豌豆的叶片宽度由两对等位基因(D、d及R、r)控制,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且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两对基因以累加效应决定植株的叶宽,即每个显性基因均可增加该植物叶片的宽度,且任何显性基因增加宽度的效果相同,叶片宽度只由显性基因的个数决定。例如,基因型为DDRR的植株叶宽为20cm,基因型为ddrr的植株叶宽12cm,它们之间杂交得到F1全为叶宽16 cm。现用叶宽16 cm的F1自交得到F2。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以豌豆为材料做遗传学实验容易取得成功,因为豌豆具有以下特征:①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
(2)一株叶宽18cm植株和一株叶宽16cm植株杂交,杂交后代________(填“可能”或“不可能”)出现“1∶1”的性状分离比。
(3)一株叶宽16 cm植株和一株叶宽14 cm植株杂交,杂交后代中叶宽18cm∶叶宽16 cm∶叶宽14 cm∶叶宽12 cm约为1∶ 3∶3∶1,则16 cm亲本及14cm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杂交后代表现型为叶宽16cm的植株中,纯合子的比例为____。
(4)F2中叶片宽度性状共有________种表现型,叶宽18cm植株的基因型包括_________。
(5)请写出F1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将某种二倍体植物a、b两个植株杂交,得到c,将c再做进一步处理,如图1所示。按要求完成下列的问题:
\
(1)由c到f的育种过程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_____,与杂交育种相比,前者能产生____,生物体任何时期、任何细胞都可发生该变异,体现了该变异____特点。
(2)由g×h过程形成的m是_______倍体
(3)若a、b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ddFF、aabbDDFF,①为自交,则n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总数的_____;该育种方式选育的时间是从_____代开始,原因是从这一代开始出现_____。
(4)若c植株的一条染色体发生缺失突变,获得该缺失染色体的花粉不育,缺失染色体上具有红色显性基因B,正常染色体上具有白色隐性基因b(见图2)若该植株自交,则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
24.已知豌豆种子子叶的黄色与绿色是由一对等位基因D、d控制的。请分析下列杂交实验并回答有关问题:
实验一
实验二
(1)根据实验________可以判断豌豆子叶性状的显隐性。实验二中黄色子叶自交后代出现了绿色子叶,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__________。
(2)实验一中子代中出现黄色子叶与绿色子叶的比例为1:1,其主要原因是黄色子叶甲产生的配子种类及其比例为_______。
(3)实验二中,F1黄色子叶(戊)的基因型为______,其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___ 。
(4)实验一中黄色子叶丙与实验二中黄色子叶戊杂交,所获得子代的黄色子叶个体中不能稳定遗传的占_______。
25.女娄菜为XY型的雌雄异株,是一二年或多年生具有观赏、药用等功能的二倍体(2N=46)草本植物。其高秆和矮秆、绿叶和紫叶、抗病和感病三对性状分别受三对等位基因A和a、B和b、G和g控制。某生物兴趣小组甲种植若干基因型相同的高秆绿叶抗病雌雄植株,收获其种子再种植,结果发现后代高秆绿叶抗病雌株:髙秆绿叶抗病雄株:高秆绿叶感病雌株:髙秆绿叶感病雄株:矮秆紫叶抗病雌株:矮秆紫叶抗病雄株:矮秆紫叶感病雌株:矮秆紫叶感病雄株=9:9:3:3:3:3:1:1。请回答下列问题(本题所用的女娄菜都是一年生类型):
(1)生物兴趣小组乙欲对女娄菜进行基因组测序,应测_____条染色体上的全部的_____(填“DNA”或“基因”)序列。
(2)请写出甲组这三对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______________(各基因用相关的字母表示)。
(3)生物兴趣小组丙也种植若干基因型相同的高秆绿叶抗病雌雄植株,收获其种子再种植,结果后代高秆绿叶抗病植株所占的比例为3/8,在开花之前,只留下高秆绿叶抗病植株,预计下一代植株中矮秆绿叶不抗病植株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
(4)科研人员将来自番茄的红素基因D和来自胡萝卜的基因E同时导入女娄菜细胞,培育出了能合成类胡萝卜素,且籽粒呈现不同颜色的转基因“黄金女娄菜”,相关基因对籽粒颜色的控制机制如图1,基因D和基因E插入位置的可能情况如图2(D和E基因插入的位置都位于常染色体上)。
将获得的插入位置相同的同种转基因女娄菜相互杂交,请根据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推测D与E基因在转基因女娄菜细胞染色体上的位置:
A.若子代_____,则为①;
B.若子代_____,则为②;
C.若子代_____,则为③。
参考答案
1.D
【详解】
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1)选材:豌豆。豌豆是严格的自花、闭花受粉植物,自然状态下一般为纯种;品系丰富,具多个可区分的性状,且杂交后代可育,易追踪后代的分离情况,总结遗传规律;(2)由单因子到多因子的科学思路(即先研究1对相对性状,再研究多对相对性状);(3)利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4)科学的实验程序和方法——假说—演绎法;故选D。
2.A
【分析】
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②作出假说(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
【详解】
A、孟德尔在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的遗传实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A正确;
B、“F1全为高茎,F2中高茎和矮茎分离比约为3:1”属于实验现象,B错误;
C、“测交结果:87株高茎,79株矮茎”属于假说—演绎法中“实验验证”的内容,C错误;
D、“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属于假说—演绎法中“作出假说”的内容,D错误。
故选A。
3.C
【分析】
以A、a这一对等位基因为例,一对基因的杂交可有6种不同的交配类型,即AA×AA、AA×Aa、AA×aa、Aa×Aa、Aa×aa、aa×aa;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鉴别一只动物是否为纯合子可用测交法,鉴别植物是否为纯合子,可用测交法和自交法,其中自交法最简便。
【详解】
A、据分析可知,在一个生物群体中,若仅考虑一对等位基因,可有6种不同的交配类型,A错误;
B、最能说明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是F1产生两种配子,比例为1∶1,B错误;
C、鉴别一棵植物是否为纯合子,可用测交法和自交法,其中自交法最简便,且能保留纯种,C正确;
D、通过测交可以推测被测个体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但不能推测被测个体产生配子的数量,D错误。
故选C。
4.D
【分析】
分析题意,含S基因的雄配子能完成受精作用,含s基因的雄配子无法完成受精作用,计算子代时只计算S雄配子与雌配子结合的个体。
【详解】
A、基因型为Ss的植株自由交配1代,由于含有s的花粉不能完成受精,因此F1中SS:Ss=1:1,F1产生的可育雄配子只含S,雌配子中S:s=3:1,F1自由交配,F2为SS:Ss=3:1,即F2中Ss占1/4;基因型为Ss的植株自交,由于含有s的花粉不能完成受精,F1为1/2SS、1/2Ss,F1自交,F2中Ss占1/2×1/2=1/4,A正确;
B、不考虑变异,由于含有s基因的花粉无法参与受精作用,因此该植物与花色有关的基因型只有SS,Ss两种,若S对s不完全显性,则该植物的花色有两种表现型,B正确;
C、依题意可知,s基因的表达产物可能与花粉管细胞的凋亡有关,C正确;
D、若控制该植物花色的基因S和s位于X染色体上,则该植物种群与花色有关的基因型有4种,D错误。
故选D。
5.B
【分析】
本题各对基因自由组合,则计算时先按分离定律单独进行计算,然后再相乘即可得到所需结果。
【详解】
A、该植物有4对等位基因,产生配子种数为24=16,A错误;
B、该植物自交后代表现型与亲本相同的占× × × = ,则不同于亲本的占1-=,B正确;
C、该植物自交子代有纯合子,C错误;
D、该植物自交子代基因型共有3×1×3×1×3×3=81种,D错误。
故选B。
6.B
【分析】
判断显隐性的方式有①表现型相同的个体杂交,后代新出现的表现型为隐性;②表现型不同的纯合个体杂交,后代出现的表现型为显性,因此,实验甲中青毛对白毛是显性,实验乙中黑毛对褐毛是显性。
【详解】
有分析可知:青毛对白毛是显性,黑毛对褐毛是显性。实验丙中F1青毛(b1b2)和F1黑毛(b3b4)杂交,子代基因型比例为b1b3:b1b4:b2b3:b2b4=1:1:1:1,对应子代性状分离比青毛:黑毛:白毛为2:1:1,说明黑毛对白毛是显性,白毛对褐毛为显性,所以青色(b1)、白色(b2)、黑色(b3)、褐色(b4)四个基因之间的显隐性关系为b1>b3>b2>b4。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7.B
【分析】
分析题意可知,红眼和白眼、全翅和残翅、正常翅和小翅、直刚毛和卷刚毛分别为黑腹果蝇的四对相对性状,其中,红眼对白眼为显性,全翅对残翅为显性,正常翅对小翅为显性,直刚毛对卷刚毛为显性。
【详解】
本题涉及的所有个体都是纯合个体,根据表现型判断题干中的①号品系具有8个相关的显性基因,②号和③号品系有6个显性基因,④号品系有2个显性基因,对应到其各自的平均寿命,可以发现基因型中显性基因越多的品系平均寿命越长,另外,不同显性基因对寿命的增幅有一定的差异,例如②号和③号品系都有6个显性基因,但③号品系的平均寿命较长,说明红眼基因对寿命的影响强于全翅基因,综上所述,B选项的黑腹果蝇品系寿命最长,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8.D
【分析】
由题干信息可知,AY对A、a为完全显性,A对a为完全显性,AYAY胚胎致死,因此小鼠的基因型及对应毛色表现型有AYA(黄色)、AYa(黄色)、AA(鼠色)、Aa(鼠色)、aa(黑色)。
【详解】
A、若AYA个体与AYa个体杂交,由于基因型AYAY胚胎致死,则F1有AYA、AYa、Aa共3种基因型,A正确;
B、若AYa个体与Aa个体杂交,产生的F1的基因型及表现型有AYA(黄色)、AYa(黄色)、Aa(鼠色)、aa(黑色),即有3种表现型,B正确;
C、若1只黄色雄鼠(AYA或AYa)与若干只鼠色雌鼠(AA或Aa)杂交,若亲本为杂合鼠色雌鼠,则产生的F1的基因型为AYA(黄色)、AA(鼠色)、AYa(黄色)、Aa(鼠色),或AYA(黄色)、AYa(黄色)、Aa(鼠色)、aa(黑色),则F1可同时出现黄色、鼠色与黑色个体,C正确;
D、若1只黑色雄鼠(aa)与若干只鼠色雌鼠(AA或Aa)杂交,产生的F1的基因型为Aa(鼠色)或aa(黑色),则每胎不会都出现鼠色和黑色个体,D错误。
故选D。
9.C
【分析】
1.孟德尔遗传定律包括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2.逐对分析法:首先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其次根据基因的分离定律计算出每一对相对性状所求的比例,最后再相乘。
【详解】
A、孟德尔遗传定律描述的过程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A错误;
B、孟德尔通过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发现了分离定律,并未发现基因,B错误;
C、A和a属于等位基因, b和b 、C和C不属于等位基因,C正确;
D、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进入不同的配子中是解释分离现象的假说最核心内容,D错误。
故选C。
10.D
【分析】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1、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
2、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
A、若基因组成为AB和ab的雄配子致死,则子代A—B—中死亡5份,且Aabb、aaBb、aabb各死亡一份,子代A_B_:aaB_:A_bb=4:2:2,A正确;
B、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子代数量足够多),若A基因纯合致死或B基因纯合致死,则子代中AABB、AABb、AAbb或AABB、AaBB、aaBB死亡,会出现6:2:3:1的性状分离比,B正确;
C、若子代出现12:3:1的性状分离比,可能是A_B_和A_bb(即只要具有A基因)都表现为性状为“12”的表现型,此时AABb的杂合子存在能稳定遗传的现象,C正确;
D、若子代出现9:7的性状分离比,表明只有同时存在A基因和B基因时才会表现出显性性状,因此只有AaBb、AABb、AaBB共3种杂合子自交会出现性状分离现象,D错误。
故选D。
11.D
【分析】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
A、孟德尔所研究的七对相对性状均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只有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而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如红花/白花和子叶黄色/白色,A错误;
B、由图示可知,高茎/矮茎和豆荚饱满/不饱满都位于Ⅳ号染色体上,故DDVV和ddvv杂交,F1为DdVv,F2为1DDVV(高茎豆荚饱满)、2DdVv(高茎豆荚饱满)、1ddvv(矮茎豆荚不饱满),其中高茎豆荚不饱满个体所占的比例为0,B错误;
C、孟德尔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之一是其具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C错误;
D、由图示可知,高茎/矮茎和豆荚绿色/黄色分别位于Ⅳ号和Ⅴ号染色体上,这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纯合矮茎绿色豆荚豌豆(ddGG)和纯合高茎黄色豆荚豌豆(DDgg)进行杂交,F2中重组性状为矮茎黄色豆荚和高茎绿色豆荚,比例为1/16+9/16=5/8,D正确。
故选D。
12.B
【分析】
一颗表现为耐盐多粒的小麦,以其为父本进行测交,测交后代F1的4种表现型为耐盐多粒:耐盐少粒:不耐盐多粒:不耐盐少粒=2:1:2:1,据此可推知父本的基因型为AaBb,母本的基因型为aabb,而F1多粒:少粒=2:1,据此可知b基因的花粉50%致死。
【详解】
A、一颗表现为耐盐多粒的小麦,以其为父本进行测交,测交后代F1的4种表现型为耐盐多粒:耐盐少粒:不耐盐多粒:不耐盐少粒=2:1:2:1,据此可知,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
B、若耐盐多粒小麦AaBb做母本,耐盐少粒小麦Aabb做父本,则后代不耐盐多粒占1/8,若耐盐多粒小麦AaBb做父本,耐盐少粒小麦Aabb做母本,则后代不耐盐多粒占1/6,因此取F1的耐盐多粒小麦和耐盐少粒小麦各一株杂交,后代不耐盐多粒占1/8或1/6,B错误;
C、以该植株为母本AaBb进行测交,按自由组合定律计算,后代上述4种表现型比例为1:1:1:1,C正确;
D、若该植株AaBb进行自交,母本产生4种类型的卵细胞1/4AB、1/4Ab、1/4aB、1/4ab,父本产生4种类型的卵细胞2/6AB、1/6Ab、2/6aB、1/6ab,则后代上述4种表现型比例为15:3:5:1,D正确。
13.C
【分析】
据题意可知,A_B_C_D_或者A_B_cc__表示粉红色,A_B_C_dd表示红色,其余都是白色。亲本植株AAbbCCDD与亲本植株aaBBccdd杂交,F1的基因型为AaBbCcDd,若F2中植株花色为白花:粉红花:红花=112:117:27,即红色A_B_C_dd比例为27/256=3/4×3/4×3/4×1/4,说明四对等位基因位于四对同源染色体上,遗传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
A、据分析可知,控制花色的4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4对同源染色体上,A错误;
B、据题意可知,A_B_C_D_或者A_B_cc__表示粉红色,粉红色花植株基因型中可能包含c基因,B错误;
C、亲本植株AAbbCCDD与亲本植株aaBBccdd都是白花,在F2中,表型白花占112/256=7/16,C正确;
D、A_B_C_dd表示红色,含有D基因植株的花色表现不可能为红色,D错误。
故选C。
14.D
【分析】
分析题图:(1)判断显隐性:F1中白果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说明白果是显性,且其基因型是杂合子Aa。(2)每个个体的基因型如下:
【详解】
A、据分析可知,黄果是隐性性状,A正确;
B、③发生性状分离,说明白果是显性性状,B正确;
C、黄果是隐性性状,F2中,黄果遗传因子组成为aa,C正确;
D、P中白果与黄果测交,F1出现黄果和白果,故P中白果的遗传因子组成是Aa,D错误。
故选D。
15.B
【分析】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配子时,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同时也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详解】
A、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基因互作是指非等位基因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影响同一性状表型的现象,这些非等位基因不一定独立遗传,A错误;
B、基因型相同的某胡桃冠鸡群中,个体随机交配,子代中胡桃冠:豌豆冠:玫瑰冠:单冠=9:3:3:1,子代比例之和为16,为两对等位基因控制鸡冠的性状,属于基因互作,B正确;
C、红花香豌豆自交,子代中红花:白花=9:7,子代比例之和为16,为两对等位基因控制香豌豆的花色这一对相对性状,属于基因互作,C错误;
D、相同基因型的雌雄个体表现出不同的表型,不是非等位基因控制同一性状的现象,不属于基因互作,D错误。
故选B。
16.ABC
【分析】
1、据题干信息可知:A控制羽毛中黑色素的合成,且A基因越多黑色素越多,B控制色素的分布,故纯白(aa__)、纯灰(Aabb)、纯黑(AAbb)、灰色斑点(AaB_)、黑色斑点(AAB_),由信息可知用纯白和纯黑鸟作为亲本进行杂交,F1全是灰色斑点(AaBb),说明双亲均为纯合子,故基因型分别为aaBB、AAbb。
2、根据题意分析可知:F2性状分离比为4:2:1:6:3,为9:3:3:1的变式,说明此两对基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故两对基因应该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详解】
A、由分析可知,亲本纯黑鸟的基因型为AAbb,纯白鸟的基因型为aaBB,A正确;
B、由分析可知,F2中纯白鸟的基因型有3种,即aaBB、aaBb、aabb,其中aaBB和aabb都是纯合子,所占比例为2/4=1/2,B正确;
C、若让F1进行测交,即AaBb×aabb,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aaBb:aabb=1:1:1:1,其中AaBb表现为灰色斑点、Aabb表现为纯灰、aaBb表现为纯白、aabb表现为纯白,故与F1表型相同的个体,即灰色斑点所占比例为1/4,C正确;
D、若F2中的纯黑鸟与黑色斑点鸟相互交配,即AAbb×AAB—,后代中纯黑鸟AAbb所占比例为1×2/3×1/2=1/3,D错误。
故选ABC。
17.AD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为Aa的自交,后代基因型分离比是AA:Aa:aa=1:2:1;图2为AaBb的自交,后代表现型分离比是A_B_ :A_bb:aaB_:aabb=9:3:3:1。分析杂交实验过程①②④⑤为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③⑥为受精作用。
【详解】
A、图中A和a配子比例为1:1,但雌雄配子比不为1:1,A错误;
B、①②过程为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发生了等位基因的分离,B正确;
C、图2子代中存在四种纯合子AABB、AAbb、aaBB、aabb,C正确;
D、A与a,B与b属于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才能自由组合,D错误。
故选AD。
18.AC
【分析】
人类的秃顶和非秃顶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一对基因b+和b控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基因型为b+b+的个体表现为非秃顶,基因型为bb的个体表现为秃顶;基因型为b+b的男性个体表现为秃顶、女性个体表现为非秃顶。
【详解】
A、在人群中,当基因型为杂合体b+b时,男性、女性在秃顶和非秃顶方面的表现有差异,男性表现为秃顶,女性表现为非秃顶,A正确;
B、秃顶的两人婚配,基因型有两种情况:b+b和bb、bb和bb,所以后代女孩的基因型有b+b和bb两种可能,其中b+b为非秃顶,B错误;
C、若一对夫妇均为非秃顶,则男性必为b+b+,女性为b+b+或b+b,所生女儿为b+b+或b+b,所以女儿为秃顶的概率为0,C正确;
D、若一对夫妇的基因型为b+b和bb,则生一个非秃顶孩子是基因型为b+b的女儿,概率为1/2×1/2=1/4,D错误。
故选AC。
19.BCD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为:纯种黄色圆粒豌豆(YYRR)和绿色皱粒豌豆杂交产生的F1为黄色圆粒,说明黄色对绿色为显性,圆粒对皱粒为显性。F1YyRr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产生黄色圆粒Y_R_:黄色皱粒Y_rr:绿色圆粒yyR_:绿色皱粒yyrr=9:3:3:1。
【详解】
A、孟德尔对F1植株上收获的556粒种子即F2进行统计,发现4种表现型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的比接近9:3:3:1,A正确;
B、基因型为YyRr的豌豆产生的YR卵细胞和YR精子的数量不等,精子数量多于卵细胞数量,B错误;
C、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体现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雌、雄配子随机结合没有体现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C错误;
D、黄色与绿色、圆粒与皱粒的遗传都遵循分离定律,只有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这两对性状的遗传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D错误。
故选BCD。
20.ABD
【分析】
1、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中,实现3:1的分离比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是:F1形成的配子数目相等且生活力相同,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F2不同的基因型的个体的存活率相等;等位基因间的显隐性关系是完全的;观察的子代样本数目足够多。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
A、某个体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3:1,此性状可能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也可能受两对或两对以上等位基因控制,A错误;
B、杂合子与纯合子基因组成不同,但性状表现可能相同,如豌豆的Dd、DD都是高茎,B错误;
C、F2的3:1性状分离比一定依赖于子一代形成的配子数相等且生活力相同,且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C正确;
D、孟德尔时期并没有基因的概念,孟德尔假说的核心内容是F1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D错误。
故选ABD。
21.
(1)易饲养,繁殖速度快,子代数量多,染色体数目少,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答出1点即可得分)
(2) DdXRXr DdXRY
(3) B(b)和V(v)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B与V在一条染色体上,b与v在另一条染色体上) F1中雌性个体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交叉互换,导致染色单体上b和V、B和v的重组
【分析】
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是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即一对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与另一对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彼此间互不干扰的,各自独立地分配到配子中去。因此也称为独立分配定律。
【详解】
(1)果蝇常用来作为遗传学研究的材料,其优点是易饲养,繁殖速度快,子代数量多,染色体数目少,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等。
(2)亲本均为展翅,且展翅基因(D)纯合可使黑腹果蝇致死,则亲本翅型的基因型均为Dd;由于仅雄性中存在白眼个体,则亲本眼色的基因型分别为XRXr和XRY,故亲本雌雄黑腹果蝇的基因型分别为DdXRXr和DdXRY;由于展翅基因(D)纯合可使黑腹果蝇致死,故子代中展翅白眼果蝇所占的比例是(2/3)×(1/4)=1/6。
(3)①纯合黑体残翅果蝇只产生bv一种配子,组合一的测交后代出现两种表现型,未出现预期的四种表现型,说明雄果蝇B(b)和V(v)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B与V在一条染色体上,b与v在另一条染色体上。
②组合二的测交后代出现四种表现型,但不符合1:1:1:1的性状比例,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说明F1中雌性个体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交叉互换,导致染色单体上b和V、B和v的重组。
22.
(1) 自花传粉、闭花受粉 具有稳定的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2)可能
(3) DdRr Ddrr或ddRr 1/3
(4) 5 DdRR、DDRr
(5)叶宽16cm:叶宽14cm:叶宽12cm=1:2:1
【分析】
根据题意“两对基因以累加效应决定植株的叶宽,即每个显性基因均可增加该植物叶片的宽度,且任何显性基因增加宽度的效果相同,叶片宽度只由显性基因的个数决定”, 且基因型为DDRR的植株叶宽为20cm,说明每个显性基因决定的宽度为5cm,基因型为ddrr的植株叶宽12cm,说明每个隐性基因决定的宽度为3cm。所以叶片宽度有5种表现型,分别对应含有四个显性基因的(叶宽20cm)、含有三个显性基因的(叶宽18cm)、含有两个显性基因的(叶宽16cm)、含有一个显性基因的(叶宽14cm)、不含显性基因的(叶宽12cm)。
(1)
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植物,自然状态下是纯种,且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因此是遗传学研究的好材料。
(2)
叶宽18cm植株含有3个显性基因,其基因型包括DdRR、DDRr,叶宽16cm植株含有2个显性基因,其基因型包括DdRr、DDrr、ddRR,如果是DDRr与DDrr杂交,后代会出现1:1的性状分离比。
(3)
叶宽16cm的植株应含有两个显性基因和两个隐性基因,叶宽为14cm的植株应含一个显性基因和三个隐性基因,杂交后代中叶宽18cm:叶宽16cm:叶宽14cm:叶宽12cm约为1: 3:3 :1,根据叶宽为12cm的占1/8,可知亲本产生dr的配子概率应分别为1/2、1/4,即由于叶宽14cm的植株产生的配子至少含一个隐性基因,所以叶宽14cm的植株产生dr的配子应为1/2,而叶宽16cm的植株产生dr的配子为1/4,故叶宽16cm的植株基因型为DdRr,叶宽14cm的植株基因型为Ddrr或ddRr。杂交后代表现型为叶宽16cm的植株中,基因型为DDrr(或ddRR)、DdRr,其中纯合子的比例为1/4×1/2÷(1/4×1/2+1/2×1/2)=1/3。
(4)
据分析可知,叶片宽度有5种表现型。叶宽18cm植株含有3个显性基因,其基因型包括DdRR、DDRr。
(5)
F1的基因型为DdRr,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叶宽16cm(DdRr):叶宽14cm(Ddrr、ddRr):叶宽12cm(ddrr)=1:2:1。
23.
(1) 基因突变 新基因 随机性
(2)三
(3) 1/8 F2 性状分离
(4)白色:红色=1:1
【分析】
1、杂交育种:
原理:基因重组。过程:杂交、自交、选优(一般从F2开始)。
2、诱变育种:
原理:基因突变。过程:诱发变异,筛选新品种培育。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随机性、不定向性、低频性。
3、多倍体育种:
原理:染色体数目变异。过程: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导致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受到抑制,细胞没有一分为二,所以使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4、单倍体育种:
原理:染色体数目变异。过程:选择亲本,杂交,F1产生的花粉离体培养得到幼苗,秋水仙素处理、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1)
由c到f的育种过程属于诱变育种,其根据的遗传学原理是基因突变,因为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所以能产生新的基因,从而创造变异新类型。与杂交育种相比,诱变育种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和新的性状,生物体任何时期、任何细胞都可发生该变异,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和不定向性的特点。
(2)
h是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会抑制细胞纺锤体的形成,获得四倍体,所以与g杂交形成的m是三倍体。其3个染色体组在联会时发生紊乱,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从而不能通过有性生殖产生后代,所以m不是新物种。
(3)
若a、b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ddFF、aabbDDFF,则c的基因型为AaBbDdFF,c自然长成为g,g的基因型是AaBbDdFF。①为自交,则n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即纯合子(四对等位基因均为纯合子)占总数的1/2×1/2×1/2×1=1/8。该育种方式为杂交育种,选育的时间从化F2开始,原因是从这一代开始出现性状分离。
(4)
若c植株的一条染色体发生缺失突变,获得该缺失染色体的花粉不育,缺失染色体上具有红色显性基因B,正常染色体上具有白色隐性基因b。
若该植株自交,因为雄性个体产生的雄性配子中有缺失染色体的雄性配子不育,所以雄性配子只有b一种,雌配子B:b=1:1,所以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花:白花=1:1。
24.
(1) 二 性状分离
(2)D:d=1:1
(3) DD或者Dd 1/3
(4)3/5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实验二中,亲本黄色自交后代的子叶有黄色和绿色,出现性状分离,说明黄色对绿色为显性。
(1)
豌豆种子子叶的黄色与绿色是一对相对性状,根据实验二黄色自交后代的子叶有黄色和绿色,即出现了性状分离,可以判断黄色是显性性状。
(2)
实验一子代中出现黄色子叶与绿色子叶的比例为1:1,为测交结果,是由于亲本黄色子叶甲为杂合子,绿色子叶乙为纯合子。亲本黄色子叶甲产生了D、d两种比例相同的配子;亲本绿色子叶乙产生了d一种配子的结果。
(3)
实验二中,亲本黄色子叶丁的基因型为Dd,子代黄色子叶戊的基因型为DD或Dd,比例为1:2,所以黄色子叶戊中能稳定遗传的占1/3。
(4)
实验一中黄色子叶丙Dd与实验二中黄色子叶戊(DD或Dd)杂交,所获得的子代黄色子叶个体为DD:1/3×1/2+2/3×1/4=1/3,Dd:1/3×1/2+2/3×1/2=1/2,其中不能稳定遗传的占1/2÷(1/2+1/3)=3/5。
25.
(1) 24 DNA
(2)基因A和a、B和b在一对常染色体上,且基因A和B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基因G和g位于另一对常染色体上
(3)1/24
(4) 亮红色:白色=3:1 橙色:亮红色:白色=1:2:1 亮红色:橙色:白色=9:3:4
【分析】
种植若干基因型相同的高秆绿叶抗病雌雄植株,收获其种子再种植,结果发现后代高秆绿叶:矮秆紫叶=(9+9+3+3)∶(3+3+1+1)=3∶1,推测高杆绿叶为显性性状,且控制高杆绿叶的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抗病∶感病=3∶1,推测抗病为显性性状,后代雌雄个体表现一致,推测相关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
(1)
女娄菜(2N=46)为XY型的雌雄异株,欲对女娄菜进行基因组测序,应测22条常染色体和两条性染色体上的全部的DNA序列。
(2)
根据分析可知,基因A和a、B和b在一对常染色体上,且基因A和B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基因G和g位于另一对常染色体上。
(3)
种植若干基因型相同的高秆绿叶抗病雌雄植株,收获其种子再种植,结果后代高秆绿叶抗病植株所占的比例为3/8=3/4×1/2,推测亲本基因型为AaBbGg,但A和b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在开花之前,只留下高秆绿叶抗病植株,抗病植株中GG占1/3,Gg占2/3,下一代植株中矮秆绿叶不抗病植株所占的比例为=。
(4)
根据图示,同时含有D和E表现为亮红色,只含有D表现为橙色,只含有E表现为白色。若D与E基因在转基因女娄菜细胞染色体上的位置如图①,则根据分离定律,子代亮红色:白色=3:1;若D与E基因在转基因女娄菜细胞染色体上的位置如图②,则根据连锁定律,子代橙色:亮红色:白色=1:2:1;若D与E基因在转基因女娄菜细胞染色体上的位置如图③,根据自由组合定律,子代亮红色:橙色:白色=9:3:4。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