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语文:4.12《声声慢》精品教案(苏教版必修四)2696

    语文:4.12《声声慢》精品教案(苏教版必修四)2696第1页
    语文:4.12《声声慢》精品教案(苏教版必修四)2696第2页
    语文:4.12《声声慢》精品教案(苏教版必修四)2696第3页
    还剩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声声慢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声声慢教学设计及反思,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  ,学情分析,教学方法,课前准备,课时安排,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李清照的《声声慢》属于苏教版必修四“笔落惊风雨”这一模块。《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体会运用叠字所达到的抒情效果。
    2、理解这首词巧妙的铺叙手法,借助意象抒发思想感情。
    (二)能力目标:
    1、理清思路,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怀,熟读成诵。
    2、在诵读、品味得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三)情感目标;
    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心灵,培养丰富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 、难点
    1、理解这首词的含义,并品位它的语言风格。
    2、体会李清照这首词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以及它的思想情感。
    四、学情分析
    1、高一学生对宋词有了一定了解,也具备了一定的诗词鉴赏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对宋词也有一定的兴趣,愿意学习诗词。
    2、学生对学习诗词缺少自信心,一般老师讲什么他们就听什么,并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岂不知诗歌鉴赏有非大的个性差异,需要学习者认真品味、欣赏。
    五、教学方法
    1、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2、反复吟诵
    3、学案导学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文本,争取熟读成诵;搜集材料进一步了解李清照。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
    听我国的著名民乐《二泉映月》,创设诗歌学习的氛围。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介绍作者:
    教师:其实对李清照我们并不陌生,在初中时我们曾学过她的词,能回忆一下吗?
    学生:自由背诵《如梦令》和《醉花阴》。
    教师: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李清照呢?(点一名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早期生活优越,婚姻美满。父亲为当时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李清照和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侵后,他们夫妻流域南方,不久赵明诚病死,接着书画、金石尽失,李清照境遇孤苦。她同南渡流亡的难民一样,始终无安身之所,过者动荡无定的生活,最后在颠沛流离中死于杭州。
    2、朗诵:
    (1)自由朗读
    要求:找出全词中表现作者心境的一个词——“愁”(板书:愁)
    (2)齐读。要求读出愁苦感。
    (3)教师配乐朗读。
    教师:我在读的时候有没有什么味儿?语调和语速怎样?
    学生:语调很低沉,语速也很慢。
    (4)再请一名同学起来配乐朗读。(教师评价)
    3、赏析课文:
    (1)、教师:请同学们划出整首词直接抒情的句子。
    学生: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带领全班学生反复读这一句话。)
    (2)、教师:除了这一句难道就没有了吗?
    学生:第一句。
    对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进行赏析
    这三句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凄凉、悲愁。
    这三句十四个字被誉为“千古创格”、“绝世奇文”,你赞同吗?
    ① 、 连用七组叠词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的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
    这三句享有如此高的赞誉,只是因为叠词吗?
    ② 、 从内容上来看,实分三层,由浅入深,文情并茂。
    “寻寻觅觅”,这是她的动作,她在寻找什么?可能是流亡以前的太平生活,可能是丈夫在世的爱情,还可能是心爱的文物或者别的什么。心中若有所失,想要抓住点什么,结果却什么也得不到,所得到的只是空虚,感到“冷冷清清”,既明指环境,也暗指心情,或者说由环境而感染到心情,由外而内。接着“凄凄惨惨戚戚”,则纯属内心感觉的描绘,文情并茂地描写了女主人公凄苦无言的凄凉心境。
    (3)、过渡:整首词除了运用直接抒情外,更多的是在间接抒情,通过一些意象来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词人还借助哪些意象传达出这种愁苦的心境?
    学生:酒、雁、黄花、梧桐等
    A:酒是一种文化,酒文化是中国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芳香独特,有很深的文学底蕴:曹操煮酒论英雄,李白举杯邀明月,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他们喝酒和李清照喝酒的心绪一样吗?
    问:为何说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没有心绪喝酒,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先让生思考回答一些关于酒表示愁情的诗句。
    艰难苦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拙酒杯
    ——杜甫《登高》(身世之愁,亡国之恨)
    得出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离愁)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柳永《雨霖铃》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离愁)
    B:雁足传书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常用之典,此借指亡夫之痛;秋雁南来,写国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
    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鸿雁传书,“书”的内容:故乡的消息,浓烈的爱情,对家乡的思念。
    得出结论:过雁象征离愁。
    (4)、这三句话给大家怎样的感受?
    “黄花堆积”究竟是指花开的茂盛还是指花已凋零?(抓住“堪摘”来提问。)
    抓住“憔悴”思考,憔悴指的是人还是花?
    提示:①、憔悴的是黄花,实际上是用正衬的手法,以花喻人,暗示自己年华已逝,青春不再。无人堪摘是指花无人怜爱,也暗指词人晚年孤独寂寞,无人欣赏,就像黄花一样枯萎凋零。② 、憔悴的是人,花正开得茂盛簇拥在枝头。将花比人,人不如花。用反衬的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而今年迈孤独的词人剩下的只有无心摘花的苦闷。
    其实在进行诗歌鉴赏时只要我们的见解与诗词的情感意境吻合,就都可行。大家看,无论我们赞同哪一种解释,都能收到殊途同归的效果。无论黄花是茂盛是凋零,词人借助它表达的始终是自己内心深处难以排遣的凄苦和忧愁。
    (5)、 “梧桐细雨”意象
    教师:看着梧桐的叶子,大家有什么感受?(梧桐——吾同)
    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不仅滴在
    耳边,更滴向心头。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温庭筠《更漏子》
    教师:如果将“到黄昏”改为“到三更”效果如何?
    黄昏:①昏——婚相思怨别
    产生于春秋时代的《诗经 王风 君子于役》是中国史上出现的最早的日暮怀人之作:“君子于役,不知其时。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牛羊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生动的描绘出一幅焦虑的思妇在黄昏期盼自己的丈夫归家的生活图景。
    ②思乡
    ③迟暮之感
    (6)、过渡:通过分析意象,我们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词中所有的意象无一不是生愁、牵愁和助愁的,可以说是处处成愁:淡酒浇愁,愁更愁;征雁南飞,离人伤逝;黄花憔悴,飘零沦落;雨打梧桐更添愁苦。那么就让我们来结合词人的身世来看一看她到底有哪些愁苦呢?
    学生:国破家亡、丧夫之痛、颠沛流离。
    (7)、教师总结并过度到《一剪梅》:
    李清照在词中写了环境,写了身世,写了心情,并将这三者融为一体,诉说了词人孤愁无助、生活萧条的处境,寄托了极其深沉的家国之思,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但李清照也并非全是这种沉重的愁,现在我们就让时光倒流,回到李清照年轻的时候,体会她别样的愁绪,请大家静静地聆听这优美的歌曲——《一剪梅》。
    (8)、找出最能表现作者当时心境的词——闲愁
    学生回答:相思之情、离别之苦、甜蜜的愁
    教师总结:自我赏析了《一剪梅》之后,同学们都能体会到这首词中的愁和《声声慢》中的愁完全不同,我们课前背诵的《如梦令》、《醉花阴》和《一剪梅》都是李清照南渡以前的作品,《如梦令》写少女时期美好随意的生活,风格清新自然。《醉花阴》和《一剪梅》都写了一种闺愁、离愁。这种“愁”就像我们在《一剪梅》美妙的旋律中听到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而南渡以后的作品如《声声慢》所提到的愁就远非前期词中那种清淡的春愁、离愁了,而是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之后的“欲说还休”的愁,是一种沉甸甸的愁,显得格外深广与后重,这种沉甸、深广与厚重在她的另一首后期词《武陵春》中提到的:“只恐双溪蚱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自由活动:
    你喜欢词中的那些句子?你是欣赏她的前期作品呢还是后期作品?
    (四)反思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清晰看到了词人早晚期词作风格迥然不同。由此可见,个人遭遇和文学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苦难不停地擦拭着艺术的灵魂,在生命空间受到的伤害和疼痛,在艺术的空间都会给予几倍的补偿和酬惠。旷世才女李清照早已离开我们,但是,在众多文人的幻觉中,眼前还会站立着在萧瑟肃杀的秋风中演唱悲歌的李清照。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肯定还会学到李清照的作品,就让我们在品读中去进一步的了解她,去品味她的苦,她的愁。
    九、板书设计
    声声慢
    李清照
    意象 心境
    淡酒 凄凉惨淡
    秋雁 离愁思念
    黄花 凄苦忧愁
    梧桐细雨 牵愁惹恨
    十、教学反思: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后期作品,讲解这首词的难点就是如何让正处在花季年纪的高中生去体会词人那厚重的愁苦感。总的说来,通过配乐朗读和带领学生分析意象,大多数学生都能慢慢地走进词人愁苦的内心世界。特别是在分析意象的过程中,同学们能够积极主动地思考,深入挖掘了古典诗词中典型意象的特殊含义以及这些意象所传达出的情感。另外对比阅读教学的运用也让学生比较直观地了解了李清照前后词作的不同风格。通过讲解这篇课文,使我有一个很深地认识,那就是讲诗词离不开反复地朗读,只有在反复地吟诵中我们才能让学生找到学习诗歌的感觉,学生才会自觉地去思考,去品味,只要教师在分析意象的过程中加以适当地引导,学生完全可以自主地学习,甚至比教师一味地去讲解的效果更好。

    相关教案

    苏教版琵琶行并序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苏教版琵琶行并序教案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目标设置,重点难点,课时安排, 作者简介,拓展练习,整合小结,强化感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奥林匹克精神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奥林匹克精神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习目标 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苏教版声声慢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苏教版声声慢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词人介绍,词作背景,全词赏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