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山东名校领航高二语文必修五课前预习导学案:5.1.1《物种起源》绪论(苏教版必修5)2926

    山东名校领航高二语文必修五课前预习导学案:5.1.1《物种起源》绪论(苏教版必修5)2926第1页
    山东名校领航高二语文必修五课前预习导学案:5.1.1《物种起源》绪论(苏教版必修5)2926第2页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五《物种起源》绪论导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五《物种起源》绪论导学案,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解题,研习课文,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解题:
    1.辨析绪论与序言。
    绪论即导言是一种用来说明著作的编写经过、出版意图、编写体例、资料来源和作者情况等的文体。一般放在书的前面,目的是让读者了解全书的要旨,引导读者更好地理解全书的内容。他与著作的作者必须是同一个人且两者的内容一定有关联,而序言不必做这样的要求。
    2.关于《物种起源》
    英国杰出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所著《物种起源》(全名为《依据自然选择或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的物种起源》)于1859年11月24日问世。这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巨著。该著作批判了创造论的错误,阐明了进化论的思想。
    3:解释下列词语
    琐屑: 。
    审慎: 。
    趋向: 。
    札记: 。
    二、研习课文
    1.通读全文和注释。
    (1)速读课文,找出自己理解有疑难的词语,先利用工具书自行解决。
    (2)理出文章结构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
    2、画出每一自然段的关键性语句。
    解说:1、如何认识文章的关键句 ?
    。 2、理清文章结构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
    3、筛选出能概括第1段主旨的中心句。
    4、达尔文为什么提前出版《物种起源》?

    5、第三段的主旨句是什么?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完成《学习与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5-9节,找出各段的关键句。

    二、研读课文
    1、 第5段的关键句是-----------?

    2、作者是由什么推断出这个结论的?

    3、他和其他博物学家的观点不同在哪里?

    4、作者对于自己的结论持什么态度?

    5、这说明作者具有什么样的精神?

    6、(1)辨析选择题,在第5段中,作者以啄木鸟、槲寄生为例是想证明以下哪一种看法?
    ①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的,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②一般博物学家,常以外部环境……作为唯一可能引起变异原因”是不合理的。
    ③要想了解“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就不能单凭一方面的条件。
    (2) 本段的最后两句话有什么任用?
    7、达尔文对物种起源的主要看法是什么?
    《物种起源》绪论学案答案
    第一课时
    二、研习课文
    第二题
    1.解说:如何认识文章的关键句
    1)要明白关键句能突出体现文章主旨。
    2)从内容看,中心句是关键句,它是集中揭示说明对象特征或点明主要事理的语句。
    3)从结构看,总提句、总结句和重要的过渡句是关键句。总提句、过渡句能显示文
    章内容的推进,总结句能概括文章基本内容。
    4)从出现频率看,反复出现的句子是关键句,它能表示需要强调的内容。

    2、理清文章结构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
    整理成书的过程(1)
    第一部分:写作经过 提前发表的原因(2)
    (1—4) 本书“还是摘要的性质”(3)
    向提供过帮助的自然学者致谢(4)
    第二部分(5--9)介绍《物种起源》的主要内容,批判神创论,同时阐明他的进化论的基本观点。
    3、筛选出能概括第1段主旨的中心句。
    明确:“我之所以说明这些,是为了要表明我并没有轻率地下结论。”
    总结: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整理成书的经过”,表现达尔文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
    4、达尔文为什么提前出版《物种起源》?
    促使达尔文提前出版《物种起源》的两个原因是:一是尽管研究工作将近结束。但全部
    成尚需更多时间,而自己渐感体力不支(主观方面);二是因为华莱斯通过独立研究
    了几乎和达尔文一样的结论,达尔文不忍心20多年的辛勤劳动付之东流(客观方面)。
    总结: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提前发表的原因”。表现了达尔文实事求是的精神。
    5、第三段的主旨句是什么?
    明确:本书还是摘要的性质,未必完备。(内容过简的原因)
    作者还提到,“错误的窜入,还是不可避免的”,“本书所述及的,仅仅是我得到的一般结
    论”可以从这些语句中看到作者谦虚谨慎的态度。
    第二课时
    研习课文
    1、 第5段的关键句是-----------?
    明确: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2、作者是由什么推断出这个结论的?
    明确:对于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地理的分布以及在地质期内出现的程序等等事实加以思考
    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生物可分成门、纲、目、科、属、种六个层次,同一层次、上一层与下一层之间,具有很多的相似点。如:桃花与梅花同属蔷薇科,家猫与东北虎同属猫科,人与金丝猴同属灵长目。
    生物胚胎间的关系:人、鸡、猪、蛙、龟、鱼等的早期胚胎很相似,这表明它们有共同的祖先。
    地理的分布:在大体相似的气候,如南美洲、非洲、澳洲都位于南半球,具有热带和温带的气候,可是生物类型彼此差别很大,或者是说在有些地区,如非洲(或南美洲)内部各地气候条件很大,但那里的生物类型却彼此相似。
    现存生物与古生物在地质上的关系:古生物学的地质学按地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把地球的历史分成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在越早形成的地层里,生物越简单、越低等,越晚形成的地层里,生物越复杂、越高等。这就证明了地球上现存的生物不是神创的,而是从最简单的生物一步一步进化而来的。
    3、他和其他博物学家的观点不同在哪里?
    明确:一般博物学家常以外部环境如气候、食物等等作为惟一可能引起变异的原因。
    4、作者对于自己的结论持什么态度?
    明确:“仍然难以令人满意。”
    5、这说明作者具有什么样的精神?
    明确:在科学研究上决不轻率、精益求精的精神。
    6、(1)辨析选择题,在第5段中,作者以啄木鸟、槲寄生为例是想证明以下哪一种看法?
    ①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的,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②一般博物学家,常以外部环境……作为唯一可能引起变异原因”是不合理的。
    ③要想了解“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就不能单凭一方面的条件。
    明确:是要证明第③种看法。因为作者对这两个例子的分析有明显区别。对于啄木鸟的例子。作者说“仅仅归因于外界的条件是不合理的”。而对于槲寄生的例子,作者说“仅仅以外部环境或植物习性的影响,或植物本身的倾向来解释……是不合理的”。而“植物习性的影响”、“植物本身的倾向”不属于“外界的条件”(即外部环境),因此可排除第②项;对于第①项,学生只要抓住作者举这两个例子主要想否定不正确的作法即可排除。
    (2) 本段的最后两句话有什么任用?
    明确:这两句话举了两个事例,来否定一般博物学家的观点。
    7、达尔文对物种起源的主要看法是什么?
    明确:A物种中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的,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B自然选择是物种产生的最重要的条件。

    相关学案

    语文必修五直面人生(问题探讨)生存选择渔夫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五直面人生(问题探讨)生存选择渔夫学案及答案,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提出疑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必修五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五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学案及答案,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 作者介绍, 剧本产生的社会背景,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比较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苏教版必修五长亭送别学案:

    这是一份苏教版必修五长亭送别学案,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课前预习, 明确本课学习目标,师生共同研讨课文,结 语,自我检测,课后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