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小石潭记》第二课时 名师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11《核舟记》第一课时 名师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12《诗经》二首(第一课时·关雎) 名师教案 教案 1 次下载
- 12《诗经》二首(第二课时·蒹葭) 名师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13《最后一次讲演》 名师教案 教案 1 次下载
2021学年核舟记第二课时教案
展开11 核 舟 记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课文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篇幅虽短,却内容丰富,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展现得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这靠的是什么?一是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二是具体的描绘和生动的说明。这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概括全文,总括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词是:奇巧。
2.找出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盖大苏泛赤壁云。
3.找出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4.说明构思巧妙、雕刻技艺精湛的句子: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说明文,它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说明对象有何特征?
【交流点拨】对象:核舟。特征:奇巧(体积小、构思巧、雕刻的人物文字数量多)。
2.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具体说一说。
【交流点拨】(1)空间顺序:中-头-尾-背。
(2)逻辑顺序:先整体后局部——先写舟的尺寸大小,后写船舱、船头、船尾。
先主后次——正面是主,背面是次,所以先写正面,后写背面;船舱是主,船头、船尾是次;船头是主,船尾是次;苏东坡是主,黄鲁直、佛印是次。
3.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分析其作用。
【交流点拨】列数字:“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通计一舟……共三十有四。”核舟体积多大,长多少,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东西,都各有其数,读来一目了然。
作比较:“通计一舟……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容量大、所刻景物甚多与“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对比,使人们更强烈地感到这个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有巧夺天工之妙。以此突出雕刻精湛的技艺。
(二)文本探究。
4.文章先介绍了核舟体积,又写了众多小窗和对联,作者意在表现什么?
【交流点拨】以核舟“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的体积小跟船舱及小窗景物之多之细相对照,突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的“奇巧”“灵怪”,从而也突出了说明中心。
5.作者为什么在段末再次对船上的事物进行说明?
【交流点拨】强调了核舟的体积虽小,但所刻之物十分丰富,让人对小小核舟叹为观止。此时,作者最后发出的“技亦灵怪矣哉”,也正是读者由衷的感受。
6.课文分说部分不是按从头到尾的顺序,而是按船的中部、船头、船尾、船背的顺序描述“核舟”上的景物。作者从船的中部写起,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先写船中间的船舱部分,叙述它的窗子数量、位置,特别点明右窗扇上刻的是苏轼的《后赤壁赋》中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两句,左窗扇刻的是《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两句,和第1段末句的“大苏泛赤壁”相照应,突出了雕刻品的主题。
7.本文题目中有“记”字,是否意味着本文是记叙文?它与《桃花源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
【交流点拨】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题目中的“记”在这里是描述的意思。文章全面而真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活灵活现的人和物,使人领会到制作人神奇的雕刻技巧。
从对象看,《桃花源记》记的是事,是记叙文;而《核舟记》记的是工艺品,是说明文。
从语言看,《桃花源记》多用描写性文字;而《核舟记》则多用说明性文字。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的相关段落:
《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后赤壁赋》: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题解,疏通文意,内容分析,问题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八年级下册(2018)11 *核舟记/魏学洢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八年级下册(2018)11 *核舟记/魏学洢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教学新课,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教案,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引用图片,导入新课,结合注释,扫清障碍,角色扮演,深度探究,背诵积累,收束下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