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教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教案第1页
    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教案第2页
    还剩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0-2021学年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要求,知识梳理,知识拓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标要求】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知识梳理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礼法之争、德治与法治并立(一)夏商西周的法治与德治1、法治:(1)《左传》记载,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表明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2)夏商时期,法律严酷。2、德(礼)治:西周统治者建立了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同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性。(二)东周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1、叔向和子产之争(1)起因: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刑书”,把刑法浇铸在金属器皿上,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2)概况:子产“铸刑书”,引发了一场辩论。邻国一位名叫叔向的官员写信给子产,反对他刊布法律,理由是刑罚适用于乱世,公布刑书会使老百姓更注重争端,而不顾道德礼义。这是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2、儒家与法家之争角度儒家法家核心观点认为人性善→主张徳治(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与仁政,重视民生与民意认为人性恶→主张法治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商鞅和韩非主要言行孔子提出,统治者要“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不要过度消耗民力;孟子建议统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认为“仁者无敌”孟子宣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商鞅在秦国颁行了一系列法令,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权益;韩非A、提倡君主不要谈礼义,而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B、君主赏罚分明,则臣民必能守法奉令,C、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以保证法令畅通社会影响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无助于国君实现他们的强国抱负;在重视富国强兵的君主们看来,儒家的仁政与德治思想,难以落到实处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以礼入法、德治与法治并用时期概况演变趋势(特点)影响因素秦汉①商鞅在魏国李悝《法经》的基础上,“改法为律”,制定《秦律》②汉朝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③秦汉朝廷还发布法律文告,称“令”“改法为律”,以“律”和“令”为主①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汉朝外儒内法;②汉承秦制魏晋①魏明帝在朝廷设置律博士,命令专用儒学思想来解释律令;②此后,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目的在于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律令儒家化(魏晋时期最重要的变化)①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②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唐朝唐朝重法治:①律在唐初经过多次删繁就简,唐高宗永徽年间,在《贞观律》基础上修订颁布《永徽律》。后来,唐高宗又命人对律文逐条解释,撰成《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议》;是我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自己的法律唐朝提倡礼治:732年,唐朝政府颁行《大唐开元礼》;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唐朝政府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①唐朝法律体系完备;②中华法系至唐代确立;③礼仪法典化,礼法结合;④唐律对后世和邻国有重大影响;⑤重视家训,强化基层教化①《唐律疏议》继承了汉晋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②唐朝提倡礼治;③唐朝吸取了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三、宋元至明清(礼法融合、德治与法治融合)    朝代法律教化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制定的法律(如《宋刑统》《天圣令》)多以唐律为蓝本①程朱理学逐步控制教育与科举,并通过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②理学(如朱熹的《家礼》《小学》)深入族规、家训之中;③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广泛援引唐律 明朝①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②在司法实践中特别重视“例”,曾数次重修《问刑条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①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六谕主劝谕,但也有禁约成分,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②明朝儒学士人常常引用《大明律》来解释六谕,不遵乡约的百姓要受到处罚,甚至送官府治罪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同样非常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①清朝乡约基本延续了明朝的模式,但宣讲内容变成了康熙帝 “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宣讲时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②原本由儒学士人发起的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演变趋势特点①唐律影响深远;②继承与发展、创新;③明清法律走向“律例合编”①(程朱)理学在教化中发挥主导地位,以乡约形式面向百姓;②乡约从道德教化逐渐转向宣讲“圣谕”(儒学士人常常引用律例宣讲“圣谕”); ③乡约由儒学士人发起(民间自发建立)到政府利用和推广(由道德自觉到逐渐形成强制力④乡约与法律逐步合流知识拓展一、古代法治特点:(1)重刑轻民、德主刑辅;(2)礼法结合;(3)皇权至上;(4)伦理法,人治 ;(5)家族本位;(6)司法隶属于行政。二、古代法治与教化的阶段特征:(1)先秦时期:①德与法之争;②成文法出现;③德治与法治对立。(2)秦汉至隋唐时期:①以礼入法、礼法并用;②改法为律,律令格式,中华法系形成;③德治与法治并用。(3)宋元至明清时期:①礼法融合、理学兴起;②唐律为本、律例合编;③德治与法治融合。三、乡约的含义和作用:含义:乡里中订立的共同遵守的规约;指奉官命在乡里中管事的人。通过乡民受约、自约和互约来保障乡土社会成员的共同生活和共同进步是一个理想。作用:(1)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2)有利于发展生产;(3)促进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                                         

    相关教案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教案设计,共1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讲授新课,拓展延伸,活动设计,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教案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春秋第一次礼法之争,战国第二次礼法之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