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内容分类课件38张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内容分类课件38张,共3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背景介绍,鉴赏首联,鉴赏颔联,鉴赏颈联,八可悲,悲的根源何在,鉴赏尾联,云天秋风,江水渚洲,无边落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按表达方式分
依据诗歌所使用的主要表达方式,可以把诗歌大致分为抒情诗与叙事诗两大类。
抒情诗以抒发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被激发起来的感情为主。在抒情诗中,诗人的着眼点在于通过某种事件或景物表现自己的主观感受,或直抒胸臆,或融情入景,或借古咏怀,或托物言志。抒情诗是一种最个性化的艺术。诗人往往就是抒情诗的主人公,诗人的感情往往决定着诗的格调,诗人的人品往往决定着他的诗品。
叙事诗则客观地描述社会生活和历史事件,有着完整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
中国是一个诗国,但数量庞大、最为发达的是抒情诗。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叙事诗作品几乎屈指可数,比如我们熟知的叙事诗只有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木兰诗》,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长恨歌》等寥寥几首。
二、按表现形式分(体裁) 1 、古体诗
四言古诗:出现最早(《诗经》)
五言古诗:成熟于汉代(杜甫《羌村三首》)
七言古诗:成熟于唐代(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杂言古诗:(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乐府诗:(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 后来成为诗体的名称。指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魏晋和唐代及其以后诗人以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但也称为乐府或拟乐府。如《敕勒歌》《木兰诗》《孔雀东南飞》《梦游天姥吟留别》等。标题有的加上“歌”“行”“歌行”“引”“吟”“曲”等。)
古体诗 古体诗是相对“近体诗” 而言的。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外各种诗歌体裁,统称“古体诗”。亦称“古诗”“古风”。古体诗中,五言七言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古体诗每篇句数可多可少,每句字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各体,后世使用五、七言的较多。 用字没有一定的平仄要求,押韵比较自由,可以句句押韵,可以隔句押韵,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几句一换韵,从用对仗说,可以全句用,可以半句用,也可以全不用。 古体诗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唐代。唐人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这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后人沿袭唐人的说法,把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们的体式而写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
2 、近体诗(形成于唐代) 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出现的新诗体,唐人为了与以前的古体诗相区别,故名之为近体涛,是同不受格律限制的古体诗相对而言的。 近体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格律外,每首诗句数固定),句有定字(每句诗的宇数固定),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句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各联必须对仗)。与古体诗相比,形式更为整齐,节奏更为和谐,但限制也更多。近体诗分律诗和绝句两种。绝句每首四句,律诗每首八句,十句以上的称排律或长律。
平仄:指平声和仄声。古人把汉字声调分为四类,即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后三种声调合称仄声。普通话中,已没有入声字,古入声字被分别读成阴平(如“屋”“出”)、阳平(如“国”“直”)、上声(如“铁”“北”)、去声(如“客”“绿”)。
律诗 近体诗的一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因格律严明而得名。每首八句。按字数可分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简称五律、七律。此外,还有排律。 律诗的声韵,不论五律、七律,还是排律,都必须一韵到底,通常押平声韵;押韵的位置是固定的,即二、四、六、八句押韵。第一句是否押韵是自由的。五律第一句不押韵的居多,相反,七律第一句押韵的居多。同时,律诗平仄声的排列也有严格规定,还要求对仗。 通常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其中颔联和颈联要求必须对仗。对仗就是对偶,如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动词对动词,数词对数词,方位词对方位词等。
绝句 绝句,近体诗的一种,唐以后盛行的一种诗体。每首四句,等于律诗的减半,所以也叫“截句”“断句”。产生于南北朝,兴盛于唐代,常见的为五言、七言,简称五绝、七绝,分为古绝句和近体绝句两种。 古绝句是古体诗的一种,不讲究平仄、粘对,押韵可平可仄。这种绝句出现较早,南朝陈徐陵编的《玉台新咏》里,就收有《古绝句四首》。后来也有人写作,如李白的《静夜思》《山中问答》等。 近体绝句是近体诗的一种,通常称律绝,要求按格律规定运用平仄、粘对,并限押平声韵。至于对仗,绝句不像律诗那样严格,用与否,部分用还是全首用,都是自由的。如王之涣的《登颧雀楼》、贺知章的《回乡偶书》。绝句作为一种诗体,灵活轻便,适宜于表现生活中一瞬即逝的感受,因而为诗人普遍采用,创作之繁荣超过了其他各种诗体。
排律 律诗的一种。它是按照一般律诗的格式加以铺排延长而成,故称排律,又叫长律。排律和一般律诗一样,要严格遵守平仄、对仗、押韵等规则,但它不限于四韵,每首最短五韵十句,多的长达五十韵(一百句)甚至一百韵(二百句)以上,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用对仗;各句间也都要遵守平仄粘对的格式。由于限制过多,容易显得堆砌死板,历来极少名篇。 排律一般是五言,七言极少。五言排律由汉魏六朝五言古诗演化而来。南宋时谢灵运的《湖中瞻眺》、梁代瘐信的《奉和山池》巳具排律雏形,但体制较短,限于五韵十韵。杜甫以后,方告成熟,体制渐长,声律愈工,中唐白居易的《代书诗寄微之》竟长达一百韵。韩愈、孟郊等更用联句形式演为长篇(如《城南联句》),形式更加工巧,内容却日见贫乏。
3、宋词 词约始于南朝,定型于中晚唐,盛行于宋代,因而成为代表着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一种诗歌样式。它原指合乐歌唱的歌词,后来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宋词有许多别称,常见的有“乐府”“长短句”“诗余”等。词分小令(58字以下)、中调(59至90字)、长调(91字以上)。
词有许多不同的词调,每种词调各有特定的名称,如《西江月》《满江红》等。不同的词调,其段数、句数、字数、声律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填词时要求严格遵守。从词人的创作看,有些词作只有词牌,如晏殊《破阵子》;有些词作有词牌也有题目,比如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其中,“卜算子”是词牌,“送鲍浩然之浙东”是题目。
绝大部分宋词都划分段落,词的段落有专门的名称,一段叫一“片”或一“阕”。仅有单片的词叫单调,单调词都是小令。有上下两片的词叫双调,双调词作数量最多。有三片的词叫三叠,词作很少。有四片的词叫四叠,词作最少。
4、元曲 曲是金、元以来的一种新文体,可以配合音乐演唱,成熟于元代,一般称为元曲。元曲迅速走向了繁荣,并取得了堪与诗、词相比并论的地位。今天,元曲的曲乐部分多已不传,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曲词的部分。 元曲要依据曲调填写,每个曲调都有名称,叫做曲牌。曲牌只标明曲子的音乐性,和内容无关;曲牌下面的题目才与内容有关。曲分北曲和南曲(又称传奇)。北曲包括散曲(元代的新诗)和杂剧(元代的歌剧):有曲、科、白。散曲又分为:小令(单支的曲子)和套数(同宫调的若干小令组成。)
三、按内容分(题材) 1 、送别诗 2 、怀乡诗 3、咏物诗 4、咏史怀古诗
5、边塞诗 6、山水田园诗 7、宫怨诗和闺怨诗 8、爱民悯农诗 9、哲理诗 10、爱情诗 11、人生感慨诗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一度任工部员外郎, 世称杜工部。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 “三吏”、“三别” 。其诗显示了唐的历史,被称为“诗史”,后人推崇他为“诗圣”。有 《杜工部集》。
《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人称“诗圣”,文为“诗史”。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时写的。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民不聊生。杜甫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 ;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明代胡应麟——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杜甫诗歌的风格:沉郁顿挫
沉郁:指思想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顿挫:指语言形式,主要包括: 音节铿锵嘹亮 章法曲折变化 结构回环照应……
此诗的“沉郁”主要表现:
内容(情感)上的深广、博大、厚重
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哪六个特写镜头?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鸟儿。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风急 天高 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更主要是心灵的。
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听到它的叫声让人感到非常悲凉。
鸟儿在急风中不住盘旋,或许是因为饥饿在寻找食物,或许是因为无家可回。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儿。
江上的沙洲一片凄清、一片冷清
诗人站在高天之下,急风之中,面对清渚、白沙,耳听猿啸的叫声,内心万分孤独,仿佛就是一只孤鸟,凄楚、忧伤、悲哀、绝望。
颔联写了几种景物?两种景物:落木、长江。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空间在横向纵向无限扩大,不仅使世人联想到无边落木之声,不尽长江汹涌之状,也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气势磅礴,沉郁悲凉。
“无边落木萧萧下”:状悲之广(范围)“不尽长江滚滚来”:言悲之多(数量)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思考:颈联短短14字包含了多少层悲苦?请分析。 (这跟他所处的时代、他一生的经历息息相关)
杜甫生平:自称“杜陵布衣”,分四个时期
1﹑读书壮游时期(712—745)诗风比较豪迈浪漫。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 理想的落空﹑生活的潦倒,使他对朝廷的腐朽﹑民生的苦难﹑世俗的炎凉有了深刻的认识。代表作品:《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从此杜甫走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 这是安史之乱为祸最烈的时期,也是杜甫创作成就最高的时期,仕途的挫折,使他忧国伤时﹑壮志难酬﹑抑郁悲愤的情感也更加深沉。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 代表作品:《秋兴》八首 《蜀相》《登高》《旅夜书怀》,诗风也更加苍老沉郁。
南宋学者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评析此联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即八可悲。
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客居他乡)之愁也;常作客,久旅(长期漂泊)也;百年,暮齿(晚年)也;多病,衰疾(体弱多病)也;台,高迥(高远)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
颈联字字含悲,尾联点明缘由:
常年做客他乡的羁旅之愁; 晚年多病缠身的孤独之感; 战争带来的国难家愁; 白发日渐增多而壮志未酬之虑。 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具有忧国伤时伟大情操的诗人形象。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语言形式的“顿挫”表现:
1、音节上的铿锵有力。
前人评《登高》对仗艺术:“七言律八句皆对”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句中自对;中间两联:①出句对句都对仗工整(字数、结构) 讲究平仄相对 ②每句内,也平仄有致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尾联:也对仗工整押韵:首句本可不押韵,此诗也押韵,而且押的平声 韵;另外,二、四、六、八句末规定必押韵,且 押平声韵,并一韵到底,那么出句一般就是仄声。
节奏: 七律一般二四六分明(平仄), (节拍)为“二二二一”, 也可根据意义有一些变化,为“二二一二” 《登高 》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ui)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ai)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ai)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ei) 语言韵律屈折有力—沉郁顿挫
《登高》一诗,无论是节奏、声韵,还是对仗,产生的音乐美臻于化境令人叹为观止。
2、章法(思路)上开合变化、 情感上的起伏回旋
全诗章法(思路) 前四句写景(为下文抒情作铺垫),后四句抒情。 情感表达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起伏回旋的。①句“风急天高猿啸哀”,如来自天外,将诗人的“悲秋”情绪展现于读者面前。②句“渚清沙白鸟飞回”又语势舒缓,仿佛令这悲情受到限制。③句“无边落木萧萧下”,又将诗人“悲秋”心境推向新的层次。④句“不尽长江滚滚来”滚滚而来的“长江”展现的开阔辽远的境界,又仿佛缓冲了这段悲情。在对景物的描绘中,可以揣摩到诗人悲情世界的情感起伏。⑤⑥⑦⑧句的抒情,则将万里漂泊多病的孤零悲苦之情作了直接抒发,最后却令人颇感意外地落笔于“新停浊酒杯”这一生活细节上,纵横开合变化自如。 正是这种曲折有致的章法,既令文势波澜横生,也令情感的表达深厚凝重。
3、结构上的回环照应(内容)。 一、三两句 二、四两句 五、七两句 六、八两句《登高》一、三两句相承写山景, 二、四两句相承写江景, 五、七两句相承写悲苦, (“万里”“百年”和上联的“无边”“不尽”也相互呼应: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 六、八两句相承写多病。 照应之妙,实不多见。
沉郁和顿挫合为一体 ,沉郁凭借顿挫,顿挫服从沉郁,二者相辅相成,构成了杜诗的主要风格。 《登高》这首七律,将深厚浓郁的“沉郁”之情寓于跌宕有致的“顿挫”之中,无疑是窥测杜诗风格的一个重要窗口,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
这首诗 以“悲”字为核心,贯穿全诗。诗人由内心伤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想要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因病新停酒杯而无处消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起笔,悲情落笔!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分类 课件,共5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惜别送别诗,鉴赏举隅,咏史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考点4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课件,共25页。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分类鉴赏 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描写某一具体事物,手法分析,都抓住了蝉的特点,山水田园诗,即景事抒怀诗,羁旅诗,闺怨诗,丈夫戍边远征,丈夫远行为利,丈夫远行求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