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 (2019)第二节 地质灾害当堂达标检测题
展开题组一 地震
(2021山东枣庄高一月考)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北京时间2020年4月13日在河北沧州发生3.2级地震,震源深度8千米。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距离震中一样远的地方,地震烈度都相同
B.地震发生时,地面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地震震级增加两级,相应的能量约增加两倍
D.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有多个烈度
2.有关地震震级和烈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易混 )
A.震级越高,烈度越大
B.震级越低,烈度越大
C.震级与烈度无任何关系
D.烈度的大小不仅与震级有关,还与震源深浅、地质构造等有关
读“等震线图”,回答下面两题。
3.下列关于甲地的叙述,可能正确的是( )
A.为震源 B.为震中
C.烈度最小 D.震级最大
4.若甲地为震中,则( )
A.震级a>b>c
B.②处受到的破坏程度一定比①③两处大
C.②处比①处先感觉到地震
D.甲地为烈度最高区
读“中国地震分布图”,图中甲、乙、丙、丁表示我国四个地震多发区。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5.下列有关我国地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地震东多西少
B.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上,地震灾情严重
C.我国西部地区地震多,灾情重
D.由于我国西部地区多高大山脉,故西部地震比东部多
6.2018年我国共发生3级以上地震542次,其中地震活动排名前5位的省区是台湾、新疆、西藏、四川、云南。这些省区大多分布在我国哪个地震多发区( )
A.甲 B.乙 C.丙 D.丁
2017年5月29日22时35分,印度尼西亚(下图)发生6.6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7.此次地震位于( )
A.板块内部地带 B.板块交界地带
C.大西洋海岭地震带 D.东南亚中南半岛
8.衡量此次地震灾情大小的指标有( )
①救灾难度
②人员伤亡数量
③财产损失情况
④自然环境破坏程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本州岛附近的东部海域发生9.0级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受其影响,3月12日以来,福岛核电站连续发生爆炸,放射性核污染物泄漏已成为主要的次生灾害。据此回答下面三题。
9.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大陆架内部 B.海岭附近
C.海沟附近 D.海盆内部
10.此次地震的危害巨大,其主要原因是( )
A.地震震级高、震源浅、破坏力大
B.未能及时、准确发布地震预报和警报
C.主震过后,余震频繁且等级较高
D.当地地面建筑抗震能力弱
11.从地理角度看,影响核泄漏物质扩散的主要因素有( )
A.风、地表径流、洋流
B.风、气温、太阳辐射
C.气温、地表径流、植被覆盖率
D.植被覆盖率、洋流、大气能见度
(2021山东淄博高一上期末)2008年5月在我国四川西部高山峡谷区发生了一次强地震,给当地造成了较大损失。地震后形成了多个堰塞湖,潜在威胁较大,需要进行监控。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2.四川西部高山峡谷区位于( )
A.环太平洋地震带
B.东非大裂谷地震带
C.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D.大洋海岭地震带
13.救灾人员进入震区救灾时,最需防备的威胁来自( )
A.火灾 B.坠石
C.放射性污染 D.高温
题组二 滑坡和泥石流
读我国山崩、滑坡和泥石流分布直方图,回答下面三题。
14.图中发生山崩、滑坡和泥石流最多的地区是(深度解析)
A.西北地区 B.西南地区
C.中南地区 D.华东地区
15.图中发生山崩、滑坡和泥石流最少的地形区是( )
A.山地 B.丘陵 C.平原 D.高原
16.人类破坏植被最可能诱发( )
①地震 ②泥石流 ③滑坡 ④塌方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下图示意某学校地理研学实践小组在野外考察时拍摄的某自然灾害现场图。据此完成下题。
17.该自然灾害( )
A.多发生在平原地区 B.多发生在我国冬季
C.形成与人类活动无关 D.发生具有突发性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陡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含有大量泥沙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据此回答下题。
18.我国华北山地地区,泥石流多发的月份是( )
A.11月至次年1月 B.3月至4月
C.5月至6月 D.7月至8月
地质灾害气象预报等级指在某些气候条件下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3级表示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小,4级表示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大,5级表示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更大。读某年9月7日我国地质灾害预报略图,完成下面三题。
19.我国该年9月7日前后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地区是( )
A.秦巴山区 B.横断山区
C.武夷山区 D.东北地区
20.地质灾害预报的依据是这些地区的( )
A.水系特征 B.地质地形条件
C.大型施工活动 D.天气状况
21.从全国看,我国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 )
A.4月至9月 B.10月至次年3月
C.6月至11月 D.12月至次年5月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地震
(2021河北唐山高一上期末)苏扬老师在地理课堂上给同学们讲解防震抗震知识并进行地震应急演练培训时,为示意地震构造做了如下实验:将一根木棍用力折断,然后在黑板上绘制同心圆来表示地震波的传递(下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木棍断裂之处,可用来表示地震发生时的( )
A.震中 B.震中距 C.震源 D.震源深度
2.()听到地震应急演练警报响起,正在三楼教室上课的经纬同学较为科学的做法是( )
A.马上夺门而出 B.护住桌上课本以防滑落
C.直接从三楼跳下 D.迅速藏身桌下护住头部
(2021黑龙江绥化一中高一上月考)2015年7月3日新疆皮山县发生6.5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根据现场调查,皮山县多处老旧土坯房屋倒塌,皮西那乡受灾严重,倒塌房屋5 000余间。下图为此次地震的烈度分布图(由Ⅵ到Ⅷ烈度逐渐增大)。据此完成下题。
3.()此次地震造成皮西那乡灾情严重的原因有( )
①距离震中较近 ②位于皮西那断裂带附近
③房屋抗震能力差 ④位于Ⅷ烈度区域范围内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下图为全球火山、地震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4.()下列地区火山、地震分布最多的是( )
A.南极大陆沿海 B.美洲西海岸
C.亚欧大陆内部 D.非洲大陆内部
5.()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是( )
A.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B.主要分布在板块内部和大陆内部
C.主要分布在大陆架上
D.主要分布在板块交界处
读某段纬线所经地区不同深度震源示意图(P点以西为大陆,PQ为海洋,QR为岛屿,R点以东为海洋),回答下面两题。
6.()当X地分别受震源a、震源b、震源c和震源d引发的4次地震影响时,下列有关该地所受破坏程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震源a、b浅,其引发的地震震级高,对X地造成的破坏程度大
B.X地离震源a引发的地震震中最近,其受破坏程度最严重
C.4次地震对X地的破坏程度由大到小的排序是a>b>c>d
D.4次地震震级相同时,震源a对X地的破坏最大
7.()有关该地区地震震源分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B.位于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生长边界
C.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D.震源排列成一条从海岭到大陆方向由浅入深的倾斜带
题组二 滑坡和泥石流
下图为某年中国发生地质地貌灾害次数最多的6个省级行政区。读图,回答下题。
8.()该年发生地质灾害次数最多的山地可能是( )
A.横断山和秦岭 B.太行山和雪峰山
C.大巴山和巫山 D.祁连山和唐古拉山
(2021浙江湖州三贤联盟高一上期中)桩林坝是安装在沟谷中,由混凝土梁、支墩和连接在支墩上的废旧钢管等形成的桩林坝体,以及坝体左右的实体护翼组成的防灾减灾工程(如下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9.()图中桩林坝主要用来防御的自然灾害是( )
A.洪涝 B.台风 C.滑坡 D.泥石流
10.()野外遇到该自然灾害时,正确的逃生方式是( )
A.就地寻找掩体躲藏 B.沿沟谷延伸方向向低处跑
C.抓住漂浮物漂浮 D.沿沟谷垂直方向向高处跑
易贡湖位于西藏东南易贡河下游,湖面海拔2 200米,它是在2000年4月9日发生的一个重大地理事件后出现的。该事件后的几个月内,易贡湖水位经历了明显波动后最终趋于平稳。下图为“易贡湖遥感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1.()形成易贡湖的重大地理事件最有可能是( )
A.地震 B.火山 C.滑坡 D.雪崩
12.()在此次事件中,易贡湖水位的变化过程是( )
A.一直上升
B.先上升,后趋于平稳
C.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
D.先上升,后下降,再趋于平稳
2006年2月17日上午9时,菲律宾莱特岛发生特大泥石流并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气象和地质专家分析认为,引发泥石流灾害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当地近两周来连续降雨,雨水浸满岩石的裂隙,造成岩土松动,最终酿成惨剧。二是莱特岛居民盗伐林木、私自挖矿等行为屡禁不止,使得当地许多山区几乎成为“秃山”,加剧了水土流失现象。三是在泥石流发生前1小时,当地曾发生了里氏4.0级以下的轻微地震。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3.()发生这次泥石流灾害的最直接诱因是( )
A.植被破坏 B.轻微地震
C.连续降雨 D.岩层破碎
14.()根据莱特岛的地理环境特征,人们要防止泥石流灾害继续发生的最根本措施是( )
A.大力植树造林,提高当地植被覆盖率
B.禁止采矿,停止对岩体的破坏
C.将居民点迁移到安全的平原地带
D.做好地震监测工作,提高地震预报水平
(2021山东济宁高三上质量检测)滑坡通常指斜坡上的土层或岩层,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某林区在一次暴雨之后,多处山体发生滑坡等次生灾害。调查表明,植被(类型和根系)在此次滑坡灾害发生过程中居主导地位;暴雨未形成地表径流,进入土体的雨水促使滑动面(软弱面)的形成。下图示意此次滑坡灾害中三类不同滑坡土层中植被根系重量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5.()三类滑坡中( )
A.Ⅰ滑动面位置最深 B.Ⅱ滑动面位置最浅
C.Ⅲ滑动面位置最深 D.滑动面位置无差异
16.()今后当地在边坡治理、水土保持工作中应( )
A.修建坡面沟道,加快地面排水
B.修筑固沟工程,阻滞地下排水
C.主要种植乔木,增加固土深度
D.主要种植草本,降低固土深度
17.阿布巴利克是阿富汗东北山区的一个贫穷村落,居民大多住在土坯房中,2014年5月2日的一场暴雨触发了山体滑坡,摧毁了山下的村庄。1小时后滑坡再次发生,掩埋了自发前来救援的村民。此次灾害共造成2 700多人死亡。下图为灾害发生后的实景照片。读图回答问题。深度解析
()分析阿布巴利克滑坡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原因。
专题强化练八 地震、滑坡和泥石流
一、选择题
下图为中国地震灾害灾情年际变化图,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1.()从上、下两幅图对比分析可以得出( )
A.地震死亡人数与经济损失成正比
B.地震死亡人数与经济损失成反比
C.1976年以后地震死亡人数减少与抗震能力提高有关
D.1976年以后地震死亡人数减少与地震发生次数减少有关
2.()下列省区中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最大的是( )
A.广东 B.台湾
C.湖南 D.云南
(2020山东菏泽高一上期末)天山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年降水量小于600毫米,多集中在春、夏季。其北坡受地形影响,降水主要集中在海拔1 600~3 500米,一次暴雨的降水量可占全年降水量的25%~40%。下图示意天山北坡自然灾害类型分布。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下列关于天山北坡自然灾害类型分布,叙述正确的有( )
①海拔2 500米以下,以塌方、暴雨型泥石流和冬季雪崩为主
②海拔2 500~3 500米,以融雪型洪灾、冰川融水型泥石流、冬季雪崩为主
③海拔3 500米以上,以夏季雪崩为主
④天山北坡洪灾分布在2 000米以下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4.()推测天山北坡泥石流多发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二、非选择题
5.(2021湖北荆州中学高一上期中)读我国地震带与泥石流主要分布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泥石流多发生在哪个季节?
(2)()下列地区中形成泥石流的水源与其他三地不同的是( )
A.云南 B.广西 C.新疆 D.台湾
(3)()我国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简述其自然原因。
答案全解全析
基础过关练
1.D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有多个烈度,D选项正确。由于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有很多,所以,距离震中一样远的地方,地震烈度不一定都相同,A选项错误。由于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慢,故发生地震时,地面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B选项错误。地震每增加一级,释放的能量约增加32倍,故震级增加两级,能量约增加1 000倍,C选项错误。
2.D 地震的震级表示地震能量的大小,烈度是指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有多个烈度。震级越高,烈度一般越大,但也可能不大,因为烈度的大小与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地面建筑物、地质构造等都有关系。故D选项正确。
震级和烈度的区别
(1)地震震级是一次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一次地震释放的能量是一定的,故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2)地震烈度是某地区地面在地震时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由于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物等,故一次地震发生后,各地受到的破坏程度千差万别,也就有多个烈度。
3.B 图中a、b、c为等震线,据三条线的形状和位置可知,甲地可能是震中,烈度应该最大。震源在地面以下,而甲地是否在地下无法判断。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故B选项正确。
4.D 若甲地为震中,则烈度a>b>c,图中①处受到的破坏程度大于②③两处;①处距离震中近,比②处先感觉到地震;甲地为震中,且位于等震线的中心,为烈度最高区。
5.B 图中显示,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但地震造成的灾情是东重西轻,这是因为东部地区人口、城市密集,经济发达,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较为严重,A、C选项错误。我国西部地区地震多,与板块运动有关,与多高大山脉无关,D选项错误。我国地震多,主要是由于我国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和环太平洋两大地震带上,所以地震多,灾情严重,B选项正确。
6.B 乙为西南地震多发区,西藏、四川、云南都位于该地震多发区。
7.B 板块内部不易发生地震,一般地震发生在板块交界地带,A错误,B正确;印度尼西亚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C错误;地震发生在印度尼西亚,位于马来群岛上,D错误。
8.D 地震灾情指的是地震造成的破坏程度,涉及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排除①,D选项正确。
9.C 图中显示,震源所在地为日本东部的太平洋海域,属于环太平洋地震带;震源处等深线密集且深度较大,该处为海沟。
10.A 本次地震震级为9.0级,震源又位于海沟处,距离海底岩层较近,故能量消耗少,破坏力巨大。
11.A 核电站建在陆地上,放射性核污染物泄漏后,会通过大气运动和水运动加以扩散,风属于大气运动,地表径流和洋流属于水运动,故A选项正确。
12.C 四川西部高山峡谷区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属于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C选项正确。
13.B 地震发生后,发生余震的可能性极大,并且此次地震受灾区域位于高山峡谷区,因此救灾人员进入灾区救灾时,最需防备的威胁来自坠石。
14.B 图中显示,西南地区是发生山崩、滑坡和泥石流最多的地区。
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西南地区是我国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因为地质灾害的发生有多个原因,且各自然灾害具有关联性。(1)自然原因:①位于两大板块(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②地势高差大,地形复杂多样;③夏季降水丰富且多暴雨。(2)人为原因:①不合理的生产活动,破坏山区植被;②建筑物、人、财产密集;③建设过程中防范意识和措施不到位。
15.C 山崩、滑坡和泥石流多发生在地势高差大,地形崎岖的地区,在平原地区很少发生。
16.B 地震主要是地球内部板块运动的结果,与植被破坏没有关系;塌方多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工程建设造成的,与植被破坏的关系也不大;植被遭破坏后,地面缺乏森林保护,为滑坡、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条件,故B选项正确。
17.D 图中显示,该自然灾害为滑坡。滑坡多发生在山区,夏季为我国滑坡的多发期,其形成与人类活动有一定的关系,其发生具有突发性。
18.D 泥石流的形成与地形、地表物质、植被状况和天气状况密切相关,而泥石流发生的季节差异主要是受天气状况的影响,暴雨天气容易诱发泥石流。在我国的华北地区,每年7、8月份暴雨集中,在山地地区容易形成洪流,从而诱发泥石流。
19.A 图中显示,地质灾害气象预报等级较高的地区位于秦巴山区,横断山区、武夷山区、东北地区地质灾害气象预报等级均很低。故我国该年9月7日前后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地区是秦巴山区,A选项正确。
20.D 山区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在强降雨情况下极容易发生,图示地质灾害气象预报是基于地区天气状况做出的。D选项正确。
21.A 发生在我国的许多地质灾害具有季节性,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均发生于多雨的季节。从全国来看,4月至9月是我国多雨的季节,气象条件为许多地质灾害发生提供了自然基础。且此时段气温较高,高山冰雪融化量大,有大量冰川分布的高山地区也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由此可知A选项正确。
能力提升练
1.C 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震源在地表的投影点为震中;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叫震源深度。木棍断裂之处,应表示地震发生时的震源。故C选项正确。
2.D 当地震来临时,在教室上课的同学要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可以迅速藏身桌下护住头部,D选项正确;若来得及逃跑,要有秩序、听从指挥逃到空旷的地方,不要马上夺门而出,那样容易造成踩踏,引发伤亡,A选项错误;护住桌上课本以防滑落,会错过避险和逃生机会,B选项错误;直接从三楼跳下,会造成摔伤,C选项错误。
3.A 由图文材料可知,皮西那乡位于震中附近,且附近有断裂带,加上房屋多为老旧土坯房,抗震能力差,致使受灾严重。皮西那乡位于Ⅷ烈度区域范围内是地震破坏严重的结果,而不是灾情严重的原因。
4.B 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板块内部地壳稳定。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洲西海岸位于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故B选项正确。
5.D 火山、地震属于地球内能的强烈释放,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属于内力作用,板块的交界处是内能释放的主要区域,故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板块交界处,D选项正确。
6.D 某地在地震中的受破坏程度受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所在地的地质构造、地面建筑坚固程度等因素的影响,B、C错。震级是地震能量的反映,与震源深浅无关,一般震级越高,破坏程度越大,A错。4次地震震级相同时,震源a引发的地震震源深度最小,且距X地最近,故对X地破坏最大。
7.C 从图中提供的经纬度可判断出,该地区位于日本北部,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8.A 云、贵、陕、青、冀、川6省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生在山区。横断山位于藏、云、川交界地区,秦岭位于甘、陕、晋南部地区,故A正确;太行山位于晋、冀边界,雪峰山主体位于湖南(湘)境内,B不符合题意;大巴山大体位于川、陕交界地区,巫山位于渝、鄂边界,C不符合题意;祁连山位于青、甘边界,唐古拉山位于藏、青交界地区,D不符合题意。
9.D 由材料“桩林坝是安装在沟谷中”可知,桩林坝主要用来防御的自然灾害主要发生地为沟谷,因为洪涝、台风、滑坡不一定发生在沟谷中,而泥石流的发生地主要为沟谷,故A、B、C选项均错误,D选项正确。
10.D 因为泥石流发生时,洪流内包含泥沙、石块、巨大砾石等,且突发性强,速度快,危害大,所以野外遇到该自然灾害时,正确的逃生方式是沿沟谷垂直方向向高处跑。故D选项正确。
11.C 由材料可知,易贡湖是在一个重大地理事件后,河流的局部河段形成的,可推断是河道被堵塞后形成的。而且该地位于西藏东南部,可知其地势起伏大且降水量大,易发生山体滑坡,故C项可能性最大。
12.A 此次事件中,河道先是被堰塞体阻挡形成了堰塞湖,紧接着湖水水位是一直上升的,这是由此次滑坡形成的结果。而接下来湖水最终冲毁了堰塞体,导致湖水外泄,最终堰塞湖消失,恢复为正常河道,这都不属于此次滑坡事件的过程。故选A。
13.B 这次泥石流灾害发生的最直接诱因应该是泥石流灾害发生前的轻微地震,故B选项正确。
14.A 莱特岛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降雨较多,水土容易流失,因此应提高当地植被覆盖率以加强水土保持能力;禁止采矿,不利于经济发展;将居民点迁移到安全的平原地带,不能防止泥石流灾害继续发生;该地泥石流的发生与地震有一定关系,但监测与预报地震并不是防止泥石流灾害继续发生的最根本措施。故A选项正确。
15.C 由材料和图中信息可知,Ⅲ类滑坡中植被根系在土层较深处,根系重量最大(因为此次暴雨未形成地表径流,雨水通过下渗进入土体,使土层较深处雨水较多,所以根系重量较大),所以Ⅲ类滑坡形成的滑动面位置最深。故选项C正确。
16.A 修建坡面排水沟,同时利用自然沟道汇集径流,形成地面排水系统,可以加快地面排水,使下渗量减少,土层重量减轻,从而起到防治滑坡的作用,A选项正确;阻滞地下排水,不切实际,B选项错误;种植乔木,使下渗量增加,土层重量增加,易导致滑坡灾害多发,C选项错误;种植草本植物可以降低固土深度,起不到防治滑坡、保持水土的作用,D选项错误。
17.答案 地形坡度大,松散物质多,又遭强降水,导致滑坡强度(面积、体积)大;村庄人口多,位于不稳定山体下方,位置不当;土坯房屋不坚固、抗灾能力差,村民缺乏救灾常识;地处山区,交通不便,专业救援人员和设备缺乏,救援能力差。
解析 本题可从滑坡产生的原因(地形、碎屑物质、降水等)、滑坡发生区域的人口和聚落分布、房屋抗灾能力、村民救灾常识和区域救灾能力等方面回答。
滑坡、泥石流形成条件的异同点
(1)滑坡的形成条件:①地质条件(岩体破碎);②地貌条件(地势起伏大);③植被覆盖状况(植被覆盖度较差);④内外力(地震等)和人类活动(工程建设等)。
(2)泥石流的形成条件:①地势陡峻;②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③短时间内能汇集大量水流。这二者的形成有很多相同因素,如地形、地质、植被等。其最大的区别在于泥石流的形成有一个特殊的条件,即水源条件。
专题强化练八 地震、滑坡和泥石流
一、选择题
1.C 从两图对应关系看,地震死亡人数与经济损失并不成正比或反比关系,但很明显1976年以后地震死亡人数明显减少,但经济损失明显较大,说明地震发生次数并未减少,但由于抗震能力的提高,导致死亡人数减少。
2.B 我国台湾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地震多发,且经济发达,财富集中,因此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大。
3.C 图中显示,天山北坡自然灾害类型分布,海拔2 500米以下,以塌方、暴雨型洪灾和暴雨型泥石流为主,①叙述错误;海拔2 500~3 500米,以融雪型洪灾、冰川融水型泥石流、冬季雪崩为主,②叙述正确;海拔3 500米以上,以夏季雪崩为主,③叙述正确;天山北坡洪灾主要分布在500~2500米和2 700~3 900米,④叙述错误。
4.B 天山北坡的泥石流主要为暴雨型泥石流和冰川融水型泥石流,而暴雨和冰川融化都主要发生在夏季,故天山北坡泥石流多发的季节是夏季。
二、非选择题
5.答案 (1)夏季(夏秋季节)
(2)C
(3)我国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岩体破碎,风化严重,地质条件复杂;我国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重力作用强,多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我国大部分地处季风区,深受季风影响,降水集中起到诱发作用。
解析 (1)泥石流灾害主要由暴雨和冰雪消融诱发,而我国在夏季和秋季降水较多,且多暴雨,故我国泥石流多发生在夏秋季节。(2)形成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有两类,即暴雨和冰雪融水。云南、广西和台湾夏季多暴雨,而新疆形成泥石流的水源主要为冰雪融水,C选项正确。(3)多地震的自然原因,可从板块运动方面回答;滑坡、泥石流多发的自然原因,可从地质、地形、气候等方面回答。
1.D
2.D
3.B
4.D
5.B
6.B
7.B
8.D
9.C
10.A
11.A
12.C
13.B
14.B
15.C
16.B
17.D
18.D
19.A
20.D
21.A
1.C
2.D
3.A
4.B
5.D
6.D
7.C
8.A
9.D
10.D
11.C
12.A
13.B
14.A
15.C
16.A
1.C
2.B
3.C
4.B
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四单元 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第二节 自然灾害的防避课后作业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四单元 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第二节 自然灾害的防避课后作业题,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防御洪水灾害的主要措施有,当滑坡发生时,下列做法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地球的形成与演化一课一练: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地球的形成与演化一课一练,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关于化石的说法,错误的是,没有生命的地球阶段,5亿年,原始生命的地球阶段,该地层最不可能的形成时间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土壤课堂检测: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土壤课堂检测,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组成土壤的四种物质分别是,下列土壤以颜色命名的是,图中②层为,各土层名称对应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