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精练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精练,共12页。
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基础过关练题组一 学校教育的发展 1.下图是汉代教育发展体系图示,由此反映出 ( ) A.儒学开始垄断学校教育B.私学成为国家教育的主流C.学制系统基本形成D.太学可以监管地方的学校2.有学者指出,16世纪“随着欧洲逐渐被划分成一些中央集权的政治单位和宗教单位,大学丧失了它们一贯具有的国际性。它们变成了地区性的中心,为它们坐落在其版图内的国家服务”。这反映了当时欧洲 ( )A.宗教改革使大学丧失学术自由B.文艺复兴推动地方教育兴起C.民族国家崛起推动大学世俗化D.人文主义冲击教会学校教育3.(2021山东德州高二期中)晚清民国时期,由于梅州市松口镇华侨踊跃捐资助学,当地学校不但收费低廉,甚至免费并聘请名师硕儒或留洋归来的学子做老师,出现了“乡村虽偏僻,但无一二里无童声”的盛况。据此可知 ( )A.当地教育经费问题得以解决B.科举制瓦解有利于教育革新C.当地传统教育模式即将瓦解D.华侨家国情怀助力教育发展4.(2021安徽阜阳高二期末)新中国成立前,文教、科技和卫生方面的知识分子有200万人左右,到1957年,全国仅教育系统拥有教师的数量就达233.54万人,全国参加业余学校学习的职工共763.2万人,其中扫除文盲78.4万人。这表明新中国 ( )A.高度重视增强文化软实力B.构建了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C.注重新政权意识形态教育D.集中力量解决社会主要矛盾题组二 印刷书的诞生5.(2021辽宁抚顺月考)史载,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把独创的纸向汉和帝呈献,后世称之为“蔡侯纸”。《后汉书》记载:“元初元年(汉安帝的年号,公元114年),邓太后以(蔡)伦久宿卫,封为龙亭侯。”综合上述材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蔡伦因造纸而封侯 B.蔡伦发明“蔡侯纸”C.“蔡侯纸”是最早的纸 D.“蔡侯纸”很快普及6.(2020重庆西南大学附属中学高三月考)约15世纪中期,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一种可以成批浇铸字模的手工浇铸机,用活字与机械来印制书籍,并建立了印刷厂。他的发明很快得到推广,到1500年德国约有60多个城市有印刷厂,欧洲已有上千家印刷厂。这反映出当时( )A.活字印刷术开始传入欧洲B.科学迅速转化成为生产力C.宗教改革推动了信息传播D.技术进步推动了社会发展题组三 图书馆和博物馆的发展7.(2021辽宁协作校高二期中)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一些有识之士通过考察和比较,发现“方今欧美、日本各邦,图书馆之增设,与文明之进步相追逐”,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在兴学会、办报刊的同时,积极创设“强学书藏”并向社会民众免费开放。这体现出“书藏”的重要作用是 ( )A.保存文化遗产 B.传递科学情报C.开展社会教育 D.开发智力资源8.18世纪的欧洲,随着识字人群的扩大和人们读书热情的高涨,私人和公共的借阅图书馆遍布各主要城市。各种书刊的需求量也大幅增加,出现了一些资本雄厚的大出版商,小印刷所则更为普遍。这些状况( )A.有利于近代国家的发展B.推动了文艺复兴的转型C.促进了近代科学的兴起D.有助于启蒙运动的深入发展9.(2021山东潍坊高二联考)在法国大革命前,卢浮宫属于皇家,法国大革命之后变成了免费向公众开放的“人民的博物馆”,更多人都能通过卢浮宫博物馆以平等的身份来面对知识,他们都有诠释物品和现象的权利(无论对错)。这反映出 ( )A.卢浮宫博物馆是法国最大的博物馆B.卢浮宫的开放促成法国大革命爆发C.博物馆的建立体现了主权在民原则D.法国大革命对文化领域产生的影响能力提升练题组一 学校教育的发展1.(2021湖南怀化高二期中,)春秋战国时期,商、周以来的“学在王官”日益转向了“学在私门”。这一变化 (深度解析)A.是百家争鸣局面推动的结果B.奠定了儒学形成的社会基础C.促进了新知识分子群体形成D.加速了各家学派思想的融合2.(2021辽宁五校联盟高二期中,)18世纪以前的大学里,自然科学只是有钱的爱好者的副业。19世纪,自然科学开始逐渐被大学接受,但工程技术和应用科学在大学中一直没有地位。1889年,德国将一些水平较高的技术学校升级为大学,将技术教育纳入大学体制。在美国,大学和产业界的交流普遍而顺畅,1870年以后有了迅速的发展。19世纪后期大学体系变化的主要背景是 ( )A.生产发展提出新的时代要求B.自然科学地位变得日益重要C.高等教育体系不断发展完善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题组二 印刷书的诞生3.(2020辽宁实验中学东戴河分校高二月考,)叶德辉在《书林清话》中列举了多个两宋书坊名称。这些机构在所刊书之首尾或序后、目录后,往往盖本坊印章或刊本坊之名称,如“闽山阮仲猷种德堂刊”。该现象表明( )A.两宋已有版权保护意识B.活字印刷术的推广普及C.商品经济促进书坊繁荣D.技术革新推动文化传播题组三 图书馆和博物馆的发展4.(2021山东枣庄高二期中,)1905年,中国第一个省级公共图书馆——湖南图书馆建立。1909年,国立京师图书馆开始筹建,其余各省图书馆也加紧筹建。到民国前夕,各省公共图书馆基本建立,学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私人图书馆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这一时期图书馆的建立和发展 ( )A.与变法图强运动相辅相成B.适应了近代教育的需要C.以宣传共和主义为其宗旨D.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废除5.(2021北京朝阳高二期中,)20世纪90年代德国重新统一后,有相当多的博物馆开始对移民文化进行保存和展示。柏林的世界文化博物馆还曾经组织过德国主流文化和各移民文化之间的“多元对话”。这些措施 ( )A.消除了德国不同民族间的隔阂B.提升了移民的参政意识C.有助于移民融入德国主流社会D.提高了移民的文化水平题组四 综合题组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西方殖民势力不断深入,外国传教士纷纷在中国开设学校以输入他们的宗教和文化。1839年美国人布朗在中国澳门开办的玛利逊学堂,“校中教科,为初等之算术、地文及英文”。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在国体基础上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兴办洋务教育。1862年设立京师同文馆,此后洋务派相继在各地兴办了大量新式学校。洋务学堂将西方自然科学作为课程之一,包括数学、格物、化学、具体的技术等课程,另外开设了“四书”“五经”课程,进行封建伦理道德教育。清政府曾先后派出多批学生赴欧美、日本学习自然科学、先进技术。1872年清政府派出第一批幼童赴美留学,到1875年共派出四批120人,促进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发展。——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材料二 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为了经济、政治的发展,政府开始重视教育。1843年,贺拉斯·曼主张由州政府建立公立学校;1852年,美国政府颁布普及义务教育法。美国内战结束后,一些大学开始设立教育学课程。19世纪90年代,师范学院设立,之后师范院校越来越多;为适应工商业发展的需要,国家广办工农商学院,耗费巨资修建实验室和扩建图书馆,奖励学术成就突出的杰出人才。19世纪末,为了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门类有100多种;1916年杜威发表《民主主义与教育》,系统、集中地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注重培养学生兴趣,提倡启发式教学。——摘编自《美国教育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教育发展的特点与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近现代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及其对我国现代教育发展的启示。答案全解全析基础过关练1.C 汉代中央有太学、官邸学、鸿都门学等,地方上有学、校等,说明汉代学制系统基本形成,C项正确。图中未提及儒学的信息,A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汉代官学,未涉及私学,B项错误。太学和地方学校是不同层级的学校,二者之间没有监管的关系,D项错误。2.C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宗教改革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民族教会的建立,民族国家的建立推动欧洲传统大学在指导思想、课程设置、组织结构等方面向世俗化、民族化、人文化、科学化等方向发展,欧洲传统大学逐步演变为近代高等教育机构,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宗教改革对大学学术自由的影响,故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宗教改革的影响,不是文艺复兴的影响,故排除B项;从材料中的“为它们坐落在其版图内的国家服务”可知材料信息主要强调大学的世俗化,没有涉及人文主义冲击教会学校教育,故D项错误。3.D 近代华侨踊跃捐资助学,使学校收费降低,优质师资聚集,偏僻的松口镇的教育有了很大发展,说明华侨家国情怀助力教育发展,故D项正确;当地教育经费问题得以解决只是材料部分信息,与材料主旨不符,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科举制瓦解有利于“教育革新”,B项错误;传统教育模式即将瓦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4.A 据题意可知,从新中国成立到1957年,我国的受教育人数大幅增加,并扫除了大量文盲,说明新中国重视文化教育,从而增强文化软实力,故选A项。B项说法与当时的实际情况不符,排除。材料内容没有涉及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排除C项。当时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生产力落后,不是发展文化教育,排除D项。5.B 材料“邓太后以(蔡)伦久宿卫,封为龙亭侯”,说明蔡伦封侯是因为“久宿卫”,故A项错误。材料“蔡伦把独创的纸向汉和帝呈献”说明蔡伦发明了“蔡侯纸”,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世纪,中国已出现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蔡侯纸”的普及,故D项错误。6.D 根据材料的描述可知谷登堡的发明得到迅速推广,欧洲出现了大量印刷厂,这有利于文化教育的传播和发展,从而推动社会发展,故D项正确;“开始传入”说法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技术进步,而不是生产力的转化,故排除A、B两项;宗教改革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排除C项。7.C 维新派仿效欧美和日本的图书馆,创设“强学书藏”并向民众开放,结合当时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可知,“书藏"具有开展社会教育的重要作用,故选C项。8.D 据材料“18世纪的欧洲,随着识字人群的扩大和人们读书热情的高涨……出现了一些资本雄厚的大出版商,小印刷所则更为普遍”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状况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有利于启蒙运动的深入发展,D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近代国家的发展,A错误。文艺复兴发生在14—17世纪初,B错误。文艺复兴促进了近代科学的兴起,C错误。9.D 根据材料可知,法国大革命之后卢浮宫变成了免费向公众开放的“人民的博物馆”,更多人都能通过卢浮宫博物馆以平等的身份来面对知识,他们都有诠释物品和现象的权利(无论对错),这说明法国大革命传播了启蒙思想的理念,对文化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故D项正确;“卢浮宫博物馆是法国最大的博物馆”材料未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叙述的是法国大革命之后的史实,故B项错误;主权在民指的是国家主权属于人民,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能力提升练1.C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由“学在王官”转向“学在私门”,这有利于学术下移,扩大了平民知识分子的力量,从而促进新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故C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是推动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故A项错误;B项夸大了这一转变的影响,排除;“学在私门”会形成不同的学术派别,加速的是学派思想的纷争,而不是融合,排除D项。疑难分析 “学在官府”教育局面形成的原因西周实行分封制,诸侯、大夫都有自己的世袭领地,政府的官职也多是世袭的,史称“世卿世禄”。在这种体制下,培养统治阶级治国人才的学校教育,其对象必然以贵族子弟为主,即所谓“国子”,他们的教育自然由官方来安排。2.A 材料反映的是近代以来,西方自然科学与应用技术逐渐为大学所接受,这得益于两次工业革命的展开,即随着生产的发展,科技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故A项正确。B项是对材料现象的描述,不是背景,排除;材料没有涉及教育体系的相关信息,C项错误;D项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3.A 材料“这些机构在所刊书之首尾或序后、目录后,往往盖本坊印章或刊本坊之名称”说明书商已经有了版权意识,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运用活字印刷技术,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多个“书坊”有了“本坊印章”或“本坊之名称”,以便于与其他书坊区别开,反映的不是书坊的繁荣,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技术革新,排除D项。4.B 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一系列近代图书馆的设立具有较强的社会教育功能,有利于普及教育,扩大教育范围,提高广大民众的文化水平,增强国民素质,适应了近代教育的需要,B项正确。维新变法运动发生于189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的国立图书馆和省立图书馆主要是清政府设立的,其宗旨不是宣传共和主义,排除C项;科举制度的废除是在190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也与图书馆的建立没有关系,排除D项。5.C 材料“对移民文化进行保存和展示”“多元对话”等措施都是对移民有利的,有利于缓和德国人与移民之间的矛盾,从而有助于移民融入德国主流社会,C项正确;消除了德国不同民族间的隔阂的说法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A项错误;材料中的措施有利于缓和德国人与移民的矛盾,而不是提高移民的参政意识和文化水平,B、D两项错误。6.答案 (1)特点:教会学校产生并发展;向西方学习,巩固清王朝统治;课程设置注意中西结合;教育逐渐与国际接轨。背景:西方列强入侵,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小农经济逐渐解体,日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西方思想和科技不断传入。(2)阶段性特征独立战争后,教育的觉醒:重视公立教育;教育制度法制化。内战结束后,教育的完善:加快师范教育发展;加强高等教育的学术性和实用性。19世纪末到二战前,实用主义教育时期:重视职业教育;推广实用主义教育。启示:加快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社会认可度;提升高校学术研究和创新能力;创建世界一流高校和一流学科;高等教育改革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美国人……开办的玛利逊学堂”“洋务学堂将西方自然科学作为课程之一”“曾先后派出多批学生赴欧美”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学校的类型、教学的内容、办学的目的、学校的性质等角度概括。第二小问背景,结合所学,从近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状况、社会经济的发展、西方思想及教育的影响等角度回答。(2)第一小问阶段性特征,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征表现,结合材料二从“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美国内战结束后”“19世纪末”这三个阶段划分,根据材料二“建立公立学校”“广办工农商学院”“修建实验室和扩建图书馆”“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兴趣,提倡启发式教学”等信息,概括出各自的特征。第二小问启示,可根据美国教育和当前我国教育现状,从国情出发,结合我国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和“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达标测试,共18页。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课后作业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一课一练,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