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五单元自然环境的特征第一节自然环境的差异性课后练习含解析鲁教版选择性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60060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地理第五单元自然环境的特征第一节自然环境的差异性课后练习含解析鲁教版选择性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60060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地理第五单元自然环境的特征第一节自然环境的差异性课后练习含解析鲁教版选择性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600606/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高中地理单元课后练习含解析鲁教版选择性专题
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地表环境的差异性同步测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地表环境的差异性同步测试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其自然带的分异规律是,影响自然带垂直变化的因素是,该山地是,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差异性课后篇巩固提升必备知识基础练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自然景观分布略图。读图,完成1~2题。1.引起图中A,B,C三地的自然景观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从东向西降水减少B.从东向西降水增多C.从东向西气温升高D.从东向西海拔增高2.其自然带的分异规律是( )A.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B.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地方性分异规律解析读图可知,A处为森林,B处为草原,C处为荒漠。图中A—B—C降水量逐渐减少,自然带由森林变为草原再变为荒漠,体现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答案1.A 2.A某研究人员依据我国多年平均气候资料,按一定方向分别选取了A→F和①→⑥共12个地区,分类绘成甲、乙两图。读图,完成3~4题。3.关于甲、乙两图反映的自然环境分异规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甲图反映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②乙图反映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③从A地到F地,经度发生变化 ④从①地到⑥地,纬度发生变化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4.如果某地水热状况与D和④地区比较相似,则对该地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带可能是热带草原带B.可能是温带季风气候C.可能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D.可能生长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解析第3题,甲图A→F热量逐渐减少,是因为纬度逐渐增高,体现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乙图从⑥→①水分逐渐减少,是因为距海洋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体现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第4题,从图中可见D地区的年积温在4000℃左右,④地区的年降水在600毫米左右,据水热状况可判断该地应该在我国华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对应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答案3.A 4.B读我国东部某山地垂直带谱图,完成5~7题。5.影响自然带垂直变化的因素是( )A.气温 B.降水 C.热量 D.水热6.该山地是( )A.阿里山脉 B.武夷山C.秦岭 D.长白山7.该山地的南、北坡共同面临的环境问题是( )A.酸雨 B.水土流失C.泥石流 D.水污染解析第5题,由于海拔的改变,水热状况会发生改变,随着海拔的升高,热量条件变差,山地的迎风坡、背风坡也会有水分条件的差异。所以影响自然带垂直变化的因素是水热,故选D项。第6题,根据该山地南坡的基带是常绿阔叶林带,北坡的基带是落叶阔叶林带,可知该山地处于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地带,所以是秦岭,故选C项。第7题,酸雨是南方地区的主要环境问题,不是北方山区的,A项错误。该地区山脉坡度大,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严重,B项正确。泥石流不是环境问题,是自然灾害,C项错误。水污染主要是城市或者河流沿岸的主要环境问题,D项错误。答案5.D 6.C 7.B 8.读非洲和乞力马扎罗山自然带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甲乙(1)指出甲图中a、b、c、d代表的自然带的名称。(2)甲图中a自然带有丙、丁两处的分布,其中 处的分布为非地带性现象,导致a自然带在该处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解析第(1)题,结合非洲自然带的分布可以判断出四个字母代表的自然带的名称。第(2)题,热带雨林带应分布在热带地区,甲图中丁处热带雨林带分布到了南纬20多度,属于非地带性现象,该现象的形成与信风、洋流有关。答案(1)a:热带雨林带,b:热带草原带,c:热带荒漠带,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2)丁 地处东南信风的山地迎风坡,沿岸有暖流流经。关键能力提升练下图为我国部分区域自然带分布略图。读图,完成1~2题。1.甲、乙、丙地对应的植被类型分别是( )A.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B.亚寒带针叶林、温带草原、热带荒漠C.亚寒带针叶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草原、亚热带荒漠2.造成图中甲、乙、丙地植被类型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热量 B.光照C.水分 D.土壤、地形解析第1题,读图分析,图中甲地位于我国东北地区,距海较近,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植被类型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乙和丙地深居内陆,降水较少,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植被类型随降水减少依次为温带草原和温带荒漠。故选A项。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甲、乙、丙地由我国东部近海伸入西部内陆,距海越来越远,降水逐渐减少,因此植被类型形成了从森林到草原、荒漠的变化,C项正确。答案1.A 2.C下图为垂直地域分异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关系图。读图,完成3~4题。3.据图分析①自然带的名称是( )A.常绿阔叶林带 B.落叶阔叶林带C.针叶林带 D.高山草原(草甸)带4.自然带沿a方向更替,其形成的基础是( )A.热量 B.水分C.地形 D.大气环流解析第3题,从图中虚线之间对应的自然带可知,①处应为针叶林带,结合选项可判断出C项正确。第4题,自然带沿a方向更替的特点与自然带随海拔增加的变化相近,因而其形成的基础应为热量。答案3.C 4.A读气候与植被的关系示意图,完成5~6题。5.稀树草原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 )A.深居内陆,受海洋影响小B.受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影响C.终年受高气压带控制D.受洋流的影响6.图中南北方向的植被变化体现了(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地方性分异规律解析第5题,图中稀树草原位于大陆内部,气候干燥、降水稀少。第6题,南北方向的植被变化与纬度高低(热量因素)息息相关,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答案5.A 6.A读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模拟图,完成7~8题。7.自然带①→②→③→④→⑤→⑥和自然带⑦→⑧→⑨→⑩的分布分别符合(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B.地方性分异规律和垂直地域分异规律C.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D.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和地方性分异规律8.图中甲山脉自然带分布与下列图示吻合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解析第7题,根据图示,自然带①→②→③→④→⑤→⑥体现了南北方向上,因热量条件的差异而形成的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带⑦→⑧→⑨→⑩体现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A项正确。第8题,甲山脉位于40°N~60°N大陆西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故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带。南坡为阳坡,同一自然带海拔高于北坡,A项正确。答案7.A 8.A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地理科考队调查某山峰的苔原带(海拔2000~2600米)时发现,该苔原带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异常;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但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如下图)。(1)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以及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2)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3)分析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的特点及其产生原因。(4)说明从2 300米至2 600米,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即随海拔升高,植物多样性先增后减。由图可知,阴坡是正常状态,而阳坡则随海拔升高呈递减状态。结合材料“该苔原带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异常”,说明在2000~2300米受到干扰,使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增强。第(2)题,由图可知,阴坡未遭受干扰,植物多样性呈现单峰变化规律,峰值海拔在2300米左右,而此海拔阳坡的植物多样性低于阴坡,说明山地苔原带未遭受干扰时,阴坡的植物多样性好于阳坡。材料中提到“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但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说明影响因素为热量差异导致的土壤水分差异。第(3)题,阳坡接受太阳光照时间较长,获得的太阳辐射多,所以温度高。根据材料可知,阳坡与阴坡的降水条件、坡度差别不大,而导致阳坡与阴坡的植物多样性有明显差异的因素应为蒸发量导致的水分条件的差异,所以可以判断阳坡温度高,蒸发量较阴坡大,湿度小。第(4)题,由材料可知,在更高海拔地区,阴、阳坡面积减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海拔升高,气温降低,热量条件变差,蒸发量减少,水分差异也相应变小,阴、阳坡相互影响增强,从而导致阴坡和阳坡的植物多样性差异减小。答案(1)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阳坡,苔原带的下部(中下部,2 000~2 300米左右)。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越低,干扰越强烈)。(2)(未遭受干扰时)阴坡较阳坡植物多样性高。依据:(按单峰变化规律,)阳坡苔原带的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中部(2 300米左右),低于阴坡最高值。(3)特点:阳坡地表温度高,湿度低(水分条件差)。原因:阳坡太阳辐射强,地表温度高,蒸发强度大;阳坡融雪早,蒸发历时长。(4)随着海拔升高,阴、阳坡面积减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阴、阳坡相互影响(水分、热量交换作用)增强。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精品课时训练,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地域特征的形成,地域差异的产生,地域差异的体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巩固练习,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该山地可能位于,图中①②③代表的自然带依次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当堂检测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方框内①②③对应的内容分别是,依据材料推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读图,完成下列各题,99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