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灯笼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灯笼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灯笼”导入,检查预习,读“灯笼”,品“灯笼”,悟“灯笼”,课堂小结,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中生字词。
2.以“灯笼”为线索,理清文章叙事脉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理解作者从不同方面表达的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2.认识文中所表现出的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进而升华出的爱国之情。
过程与方法:
品味语言,体会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法。
教学重点:1.体会“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
2.认识文中所表现出的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进而升华出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从不同方面表达的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一、“灯笼”导入
出示灯笼图片, 有这样一篇文章,初读实觉无味,再读颇感兴趣,细读极为喜欢,不知道大家会不会和我有一样的感受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吴伯箫的《灯笼》。
二、检查预习
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神龛 幽悄 争讼 斡旋 静穆 思慕 熙熙然
褪色 怅惘 垂珠联珑
三、读“灯笼”
默读课文,说一说作者以“灯笼”为线索写了哪些事。
1.挑着灯笼接祖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
2.接过母亲递给的纱灯上下灯学;
3.乡俗还愿时,村口红灯高照;
4.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
5.族姊远嫁,宅第红灯高挂;
6.在纱灯上描红;
7.想象宫灯的样子和宫灯下的景象;
8.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
四、品“灯笼”
浏览课文,说一说哪些内容触动了你的心灵。
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
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
灯笼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
灯笼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
学生就以上任何一点结合自身谈谈自己的体会,教师引导的同时也可以用自己的切身体会感染学生。
五、悟“灯笼”
结合结尾一段“作者已不再沉浸于回忆,而是超脱出来,表达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表现出自己要同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出示背景: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在精心安排下,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九一八”的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舒解一腔积郁。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灯笼》正是这个时期回忆主题的文章。
引导学生反复细读,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感悟:结尾虚写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作者借灯笼表达自己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也为后面的直抒胸臆做铺垫;
灯笼更使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六、课堂小结
作者以散文的笔法,抒写了自己关于灯笼的一些回忆,作者没有只是沉浸在对美好童年生 活的回忆中,也没有单纯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而是由追忆历史转而表现国难现实,并大 声疾呼,表达了爱国的热情。从情感、文化等不同角度表达了灯笼对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表现了作者与时代共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这种情感在我们今天也是不可缺少。
七、作业布置
1.查阅吴伯箫的相关资料,了解他的成长史。
2.阅读《吴伯箫散文选》。
板书设计:
灯笼
吴伯箫
家 国
线索:灯笼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灯笼教学设计,共1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景导入,初读文本,整体感知,再读文本,合作探究,三读文本,感悟提升,拓展延伸,学以致用,课外拓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灯笼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检查预习,文本学习,深入探究,拓展延伸,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灯笼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读《灯笼》语言之典雅,辨文章表达之恰当,品文学情思之丰富,探文化价值之传承,感少年意气之风发,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