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总复习 第十二章 第二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 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总复习 第十二章 第二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 课件,共5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内容索引,关键能力整合突破,核心素养专项提升,必备知识自主诊断,湿地的环境功能,调蓄洪水,涵养水源,净化水中污染物质,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必备知识 自主诊断
一、湿地概述1.概念:水位经常接近 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2.类别:自然湿地主要包括河流、湖泊、 、滩涂以及 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人工湿地主要包括水库、水稻田等。
特别提醒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主要在于其能够净化水质。
二、洞庭湖湿地1.洞庭湖湿地的价值: 、 、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航运、旅游观光。 2.洞庭湖湿地面积减小的主要原因是 、围湖造田。
三、湿地资源的保护1.原则:保护与开发并重,协调一致。2.保护措施(1)现存的天然湿地:建立自然保护区。(2)已经围垦的湿地:退耕还湿。(3)已经退化的湿地:采取工程措施恢复。(4)其他措施:植树造林,保持水土;防治水污染;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等等。
考向一 湿地资源的功能、破坏与危害
1.湿地资源的主要功能
2.湿地资源的破坏(以湖泊为例)
3.湿地资源受破坏带来的危害(以湖泊为例)
【典例】 (2018全国Ⅰ卷,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下图)。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
(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2)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3)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4)有人建议,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
【素养解读】解答本题需要运用区域认知,分析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运用综合思维,分析扎龙湿地含盐量的变化及其原因;从人地协调观的角度分析人类活动对湿地的影响。
解析第(1)题,由材料信息分析可知,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说明地形平坦开阔。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而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形成内流河,说明该地区气候较为干旱,降水较少,蒸发旺盛。第(2)题,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形成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说明该地区降水量变化基本不大,但气候较为干旱,蒸发旺盛,蒸发量逐渐增大。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时,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时,降水量等于蒸发量;因此,二者数量关系表现为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最终变为降水量等于蒸发量。第(3)题,由于乌裕尔河河水不断带来盐分,加上气候干旱,水分蒸发,盐分大量富集,未来扎龙湿地中含盐量逐渐增加。
第(4)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以选择同意或不同意并进行分析。同意的理由可以从水环境、生物多样性、泥沙淤积等方面进行分析,恢复为外流河后河流水文特征会向有利方向发展,可防止盐分富集、减少泥沙淤积、扩大鱼类种群规模、减轻水体富营养化。不同意的理由可从保护湿地方面进行分析,包括减少对自然的干扰、保持湿地水量稳定、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食物链完整等。
答案 (1)地势平坦、开阔。气候较为干旱(蒸发能力强)。(2)降水量基本不变化,蒸发量逐渐增大,二者数量关系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最终变为降水量等于蒸发量。(3)变化: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原因:河水不断为湿地带来盐分(矿物质);随着湿地水分蒸发,盐分(矿物质)富集(最终饱和)。(4)同意,可防止盐分(矿物质)富集;减少泥沙淤积;扩大鱼类种群规模;减轻水体富营养化。〔或不同意,应减少对自然的干扰;保持湿地水量稳定;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食物链完整(保护丹顶鹤);防止湿地环境变化。〕
角度1 湿地的主要功能龙感湖与鄱阳湖古时曾连为一体,东汉时分离。湖区有众多的藻类,丰富的维管束植物和多种有益或有重要经济、科研价值的野生动物等,是国家重要的自然保护区。该湖区人类活动少,水质优良,是亚洲最重要的候鸟越冬地之一。下图示意龙感湖地区的位置与范围。据此完成1~3题。
1.推测龙感湖与鄱阳湖分离的主要原因是( )A.蒸发旺盛B.泥沙淤积C.地壳抬升D.围湖造田2.目前龙感湖地区湿地最主要的作用是( )A.净化水中污染物质 B.调节气候、美化环境C.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D.维持生物多样性3.龙感湖地区能成为亚洲最重要的候鸟越冬地之一的主要原因是( )①冬季温和多雨 ②人类活动少,环境好 ③食物来源充足 ④水质好,无捕食动物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答案 1. B 2. D 3. C 解析 第1题,图示地区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长江携带泥沙进入湖区后,在江水和湖水的顶托作用下,泥沙在河流入湖口地区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水下堆积体持续接受堆积最终露出水面,使龙感湖和鄱阳湖分离。第2题,由“湖区有众多的藻类,丰富的维管束植物和多种有益或有重要经济、科研价值的野生动物等”“是亚洲最重要的候鸟越冬地之一”可知,目前龙感湖地区湿地最主要的作用是维持生物多样性。第3题,龙感湖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气候温和,但降水较少,排除①;龙感湖地区作为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少,对环境影响小,②正确;除气候温和外,食物来源充足是候鸟越冬地的重要条件之一,③正确;鸟类一般处于食物链的底端,该地区应该有以候鸟为食的其他动物,排除④。
角度2 湿地资源的保护4.(2020山东卷,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河西走廊西大河流域的永昌盆地介于永昌南山与永昌北山之间(如下图),海拔1 875~2 106米,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盆地内分布有若干块湿地,这些湿地的形成是地形、地质条件及地表水、地下水共同作用的结果。金川峡水库位于盆地最低处,是当地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水源地。
(1)从地形、地质角度分析湿地的成因。(2)说明永昌盆地内湿地对金川峡水库的意义。
答案 (1)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表水自西南向东北流动,补给湿地;盆地内有断层分布,地下水沿断层出露;位于永昌盆地低洼处,易于积水。(2)湿地位于水库上游,在洪水期能削减洪峰;湿地受地下水补给,(枯水期)为水库提供较为稳定的水源;湿地可以对泥沙、污染物等进行过滤、沉淀、吸附、降解,净化入库水质。
解析本题考查湿地的成因及湿地对当地水库供水的意义,同时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第(1)题,湿地形成是地形、地质条件及地表水、地下水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地形角度看,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表水自西南向东北流动,西大河、东大河河流可以补给湿地;盆地内有断层,且湿地位于断层处,地下水沿断层出露;金川峡水库位于盆地最低处,湿地位于盆地低洼处,易积水形成湿地。第(2)题,金川峡水库位于盆地最低处,是当地生产、生活的重要水源地。据图可知湿地位于水库上游,在夏季洪水期可以拦蓄洪水;湿地位于低洼处,受地下水补给,水源稳定,在枯水期可以为水库稳定供水;湿地可以降解污染物,对污染物等进行过滤、沉淀、吸附、降解,净化了入库径流,提高了入库水质。
考向二 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1.不同湿地开发保护的主要目的湿地具有提供水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体,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作用,但各湿地保护的侧重点不同。举例如下:
【典例】 (2013海南卷,13~14)地处干旱区的宁夏银川,其周边地区曾广布湖泊,明清时有“七十二连湖”的说法。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1999年开始,银川实施恢复湿地的计划。上图示意银川周围目前的湖泊分布。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的主要原因是( )A.泥沙淤积B.气候变暖C.排水造田D.黄河来水量减少(2)疏浚、恢复湖泊湿地,对银川环境的直接影响是( )①增强城市排污能力 ②增加城市空气湿度 ③美化城市环境 ④增大城市气温年较差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素养解读】 本组题以银川周边湖泊分布的变化为背景,考查湿地减少的原因及湿地的功能,体现了对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的考查。
解析 第(1)题,20世纪80年代与明清时代相比气候变化不足以导致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银川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灌溉农业区,湖泊变少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排水造田。第(2)题,湿地具有多种生态功能,被称为“地球之肾”。湿地是水源地、蓄水池,能够提供水源;湿地能够降解污染;湿地是很多珍稀动物的栖息地,能够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湿地对城市的直接影响是增加空气的湿度和美化环境。湿地增大,可以降解污染,但湖泊湿地主要功能不是对城市污染进行净化,城市排污能力的增加主要依靠对城市污水的净化处理。答案 (1)C (2)B
(2020山东新高考质量测评联盟联考)“红地毯”是黄河口独特的湿地自然景观,由一簇簇高20厘米左右、学名翅碱蓬的野生植物“织成”。翅碱蓬被当地人称为“黄须菜”,是天然的绿色保健食品。深秋的黄须菜给大地披上了艳丽的红装,像火海,似朝霞,又叫“红地毯”。近年来翅碱蓬种群数量逐渐减少、退化乃至死亡。为此,政府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整治。上图示意“红地毯”景观。据此完成1~2题。
1.翅碱蓬种群数量逐渐减少、退化乃至死亡,对其影响最小的是( )A.过度采挖B.海平面上升C.修堤筑路D.近海养殖2.为保护“红地毯”,政府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A.禁止采挖B.筑坝防护C.抬高路基D.退养还滩
答案 1.B 2.D 解析 第1题,过度采挖会直接导致翅碱蓬种群数量逐渐减少、退化乃至死亡;修堤筑路、近海养殖都会使翅碱蓬生长环境受到影响,生存空间缩小;海平面上升可能会导致滩涂面积扩大,不会导致翅碱蓬种群数量减少。第2题,为保护“红地毯”,禁止采挖、筑坝防护、抬高路基都只能局部见效,而且效果不一定好。退养还滩可以扩大翅碱蓬生存空间,是更为有效的举措。
规范答题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类题目答题思路
【典例】 (2014全国Ⅰ卷,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素养解读】解答本题需要运用区域认知,了解错那湖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运用综合思维,结合当地自然地理特征及图中信息,分析该区域沙漠化的成因、危害、应对措施等。
答案 (1)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外湖区水深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2)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3)(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4)(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思维建模1.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的分析思路(1)自然原因①地形原因(地形类型、地势起伏状况等);②气候原因(气温、降水、光照、风力、风向等);③土壤条件(土壤组成、肥力等);④植被原因(疏密状况、季节变化等);⑤河流原因(流量大小、侵蚀强度或沉积强度等)。(2)人为原因包括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生产技术、政策导向等。当然,分析原因并不需要把每一方面都展开说明,应有针对性地对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有关方面进行分析说明。
2.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类题目的答题术语
3.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的分析思路(1)根据成因确定措施:根据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确定该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2)根据不同部分特点确定措施:根据区域内部不同部分(如河流上、中、下游)的特点确定某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3)根据典型区域发展措施确定措施:根据具有相似特征的其他区域的发展措施,借鉴典型区域的经验确定措施。
4.常见的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类题目的答题术语
5.重要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问题的分析思路森林、湿地是人类生存环境中两大重要的生态系统,在我们的生产、生活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故应对其保护与修复。其主要的分析思路应抓住以下几点:(1)抓住湿地、森林的生态效益进行分析主要从对气候的调节,生物多样性的维护,环境的美化、净化,减轻自然灾害,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改善水文状况等方面进行分析。
(2)抓住湿地的成因进行分析湿地(沼泽地)的形成原因一般着重分析降水量、蒸发量、下渗量、排水情况、水网密度等要素。①三江平原地区沼泽地成因:气候湿润,降水较丰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地表水不易下渗。②青藏高原湿地成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冰川积雪融水较多;低洼地易积水;冻土层厚,积水不易下渗。③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成因:降水丰富;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地势低平,洪水易泛滥,排水不畅。
(3)抓住湿地、森林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①分析问题的表现:湿地问题主要表现为湿地萎缩、消失及污染严重;森林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破坏严重,两者都会导致生态功能退化,使生态失衡。②分析问题的成因:湿地问题主要是因为人类围湖造田、破坏植被导致河湖淤积,污水任意排放导致湿地污染;而森林破坏问题则主要是因为人类的乱砍滥伐、肆意开垦导致的。
(4)抓住对湿地、森林的保护、开发措施进行分析对湿地、森林首先应是保护,主要表现为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健全保护法规,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管理力度;其次是合理开发,应退耕还湿、还林,植树造林;最后要加强研究,科学规划产业分布,减少人类产业活动干预,进行科学的保护性开发等。
〔2020山东卷,19(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西柳沟是黄河内蒙古段的一级支流,流域面积1 356平方千米(如图),是黄河粗泥沙的重要来源区之一。2019年5月,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在水土保持专家许教授指导下,对西柳沟开展了以“黄河上游流域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考察活动。他们来到西柳沟上游,放眼望去,沟壑纵横,植被稀疏。当地农民说这里“遇水成泥、遇风成沙”。两天后,他们到达中游的风沙区,只见河流两岸有新月形沙丘分布。许教授说这里每年冬春季节常有大风和沙尘暴出现。穿过沙漠继续北行,研学小组发现地势变得低平,河流蜿蜒,河岸两侧遍布绿油油的农田。龙头拐水文站工作人员介绍,每逢汛期,这里会泛滥成灾,入黄口处常形成沙坝,造成黄河干流严重淤堵。
通过本次研学活动,研学小组对西柳沟流域的自然地理概况、水土流失状况等有了深入了解,对西柳沟流域治理有了一定认识。为减少西柳沟入黄泥沙,从黄土丘陵沟壑区、风沙区和冲积平原区中, 提出针对性的治理措施。
答案 (任选一区作答即可)黄土丘陵沟壑区:加强沟道坝系建设(淤地坝、谷坊等);缓坡修梯田,挖鱼鳞坑;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封育等水土保持措施,蓄水拦沙。风沙区:设置沙障(草方格等)防风固沙;结合工程措施引洪入沙;恢复植被。冲积平原区:疏浚河道;引洪淤地(引洪灌溉)。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3统考版高中地理全程复习课件:第31讲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生物多样性,调蓄洪水,污染物质,1湿地资源问题,泥沙淤积,围湖造田,洪涝灾害,持续发展,生存环境,答案B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湘教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11.2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课件,共2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2-,-3-,-4-,-5-,考向一,考向二,-6-,-7-,-8-,-9-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二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课文内容课件ppt,共4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本节目录,“地球之肾”,湿地资源问题,保护湿地,课堂巩固,湿地的概念,湿地含义及分布,怎样进行湿地的保护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