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总复习 第十章 第三节 区域经济联系 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总复习 第十章 第三节 区域经济联系 课件,共4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内容索引,关键能力整合突破,核心素养专项提升,必备知识自主诊断,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内蒙古,长江上游,廉价资源,低成本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必备知识 自主诊断
一、资源跨区域调配1.南水北调
二、产业转移1.我国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1)沿海企业向内地转移:因环境、资源问题,为寻求 和 进行的产业转移。 (2)中国台湾企业向中国大陆转移:为寻求廉价的劳动力、众多的发展机会、广阔的市场空间而进行的产业转移;转移的产业主要是 。 (3)广东边远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为促进区域经济 进行的产业转移。
2.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1)对迁入地的有利影响产业转移促进了被转移地区的资源的开发,被转移地区的资源优势变为 ,促进了产业的更新和升级,推动了被转移地区经济的发展。 (2)对迁入地的不利影响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 ,使欠发达地区的 ,人地关系趋向紧张。
特别提醒 一般来说,国际产业转移中,转移的产业类型主要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污染型产业和高耗能型产业。而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由于其产品附加值高,往往被发达国家所垄断,难以发生转移。如美国垄断了信息技术产品,德国垄断了高级轿车产品等。特别提醒 国际产业转移的原因(1)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首先是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其次是占领当地市场,再次是利用其地租便宜的优势。(2)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投资建厂:主要考虑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信息优势以及避开关税壁垒等因素。
考向一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分析及影响
1.资源跨区域调配思路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主要从供、需两方面分析。供应方在某资源方面肯定因某种原因而具有优势,且当地消耗量远小于资源拥有量,因此该种资源富余。需求方因某原因而缺少该资源,且消耗量远大于拥有量,造成了资源供应不足,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须从外地输入。具体分析过程如下。
2.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水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影响
(2)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对区域的影响
【典例】 (2019北京文综,9~10)2019年1月31日《人民日报》以“4 000公里,南菜北运”为标题,讲述了一名司机驾车从广西运输蔬菜水果至新疆的经历。本次运输于1月27日从广西出发,途经贵州、重庆、四川、陕西、甘肃,1月30日晚到达新疆。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本次运输过程中,该车辆( )A.由季风区进入非季风区B.先后经过内流区和外流区C.穿越秦岭和柴达木盆地D.正午影子的长度保持不变
(2)南菜北运对输出地的主要影响有( )①增加农民收入 ②加大保鲜技术投入 ③降低商业网点等级 ④改变城市内部路网结构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素养解读】 本组题通过南菜北运的路线这一报道,考查了我国区域地理环境差异及资源调配的意义。这一路线上的区域地理环境差异和资源调配的影响的作答要求学生充分获取、解读地理信息,并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我国区域地理环境差异和南菜北运的影响体现了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引导学生关注区域合作和生产生活。
答案 (1)A (2)A
角度1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2020湖北四校联考)下图为南水北调中线部分线路及海河流域局部图。读图,完成1~3题。
1.图中海河流域水库群的主要功能是( )A.开发水能,提供电力B.保障城乡用水C.拦截泥沙,蓄水灌溉D.提高通航能力2.南水北调中线在京津段多采用深埋地下的全封闭管道输水,其主要目的是( )A.减少占用耕地B.缩短输水路线C.减少渗漏和蒸发D.减轻土壤盐碱化
3.南水北调中线通水后,可能使海河( )A.径流深度持续增加B.含沙量呈下降趋势C.春季下游水量增加D.流域地下水补给量减少增加
答案 1. B 2. C 3. C 解析 第1题,海河流域属于半湿润地区,且下游地区人口多、城市面积大,缺水严重,故上游地区水库群的主要功能是保障城乡用水。第2题,京津地区气候较干旱,蒸发旺盛,采用全封闭管道输水可减少渗漏和蒸发。第3题,南水北调中线通水后,可缓解华北地区缺水状况,使海河引水量减小,故春季下游河段水量将增加。径流深度主要取决于流域内的降水量、植被状况;含沙量是由流域内的土壤性质、植被状况、水的流速等决定的;南水北调中线通水后可能会使海河流域地下水补给量增加。
角度2 资源调配工程类型和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影响(2020浙江1月选考,7~8)下图为我国两大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的局部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4.工程Ⅰ、Ⅱ分别是( )A.南水北调 西气东输B.南水北调 西电东送C.西气东输 南水北调D.西气东输 西电东送5.工程Ⅰ、Ⅱ对图示地区的有利影响是( )①减轻大气污染 ②缓解能源短缺状况 ③减轻水土流失 ④缓解洪涝灾情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 4. D 5. A 解析 第4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工程Ⅰ为西北—东南走向,经安徽、江苏至上海,最可能的是西气东输工程;工程Ⅱ自西向东,最可能是西电东送工程。故D项正确。第5题,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为图示地区提供清洁能源,有利于减轻大气污染和缓解能源短缺状况,①②正确;图示区域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水土流失问题并不突出,③错误;工程Ⅰ、Ⅱ对缓解图示区域洪涝灾情无关,④错误。故选A项。
1.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需从转出区存在的推力因素(不利因素)和转入区的拉力因素(有利因素)两方面分析。具体如下。
2.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典例】 (2016全国Ⅰ卷,1~3)我国是世界闻名的陶瓷古国。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是全国的瓷业中心,产品远销海内外,20世纪80年代初,广东省佛山市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逐步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2003年,佛山陶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陶瓷产业向景德镇等陶瓷产地转移。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与景德镇相比,20世纪80年代佛山陶瓷产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市场广阔B.原材料充足C.劳动力素质高D.国家政策倾斜
(2)促使佛山陶瓷产业向外转移的主要原因是佛山( )A.产业结构调整B.原材料枯竭C.市场需求减小D.企业竞争加剧(3)景德镇吸引佛山陶瓷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是( )A.资金充足B.劳动力成本低C.产业基础好D.交通运输便捷
【素养解读】 本组题以佛山陶瓷产业转移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产业转移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对材料信息的分析与理解能力。【思路导引】第(1)题,材料关键信息提取:“20世纪80年代初”,广东省佛山市“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80年代初,正值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佛山市利用国家优惠政策,率先引进国外先进生产线,陶瓷产业迅速发展。第(2)题,思维过程:
第(3)题,佛山是世界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资金比景德镇更为充足;陶瓷产业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工资占成本比重小→劳动力成本不是主要因素;景德镇是传统的陶瓷产业基地,历史悠久→产业协作基础好;佛山位于广东,景德镇位于江西→佛山的交通更便利。
答案 (1)D (2)A (3)C
角度1 产业转移的规律和影响因素(2020全国Ⅲ卷,1~3)自20世纪90年代,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一些国家之间签订自由贸易协定,降低甚至取消彼此间部分商品的贸易关税,促进商品的自由贸易。下图示意汽车企业在已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甲、乙两国的产业布局调整。据此完成1~3题。
1.汽车企业将组装厂由甲国转移至乙国的主要目的是( )A.创新技术B.拓展市场C.扩大规模D.降低成本2.该产业布局模式宜发生在邻国之间,主要原因是邻国之间( )A.消费习惯相近B.经济发展水平相近C.运输费用较低D.研发成本差异较小
3.该产业布局调整导致甲国汽车的( )A.进口量增多B.出口量增多C.销售量增多D.生产量增多
答案 1.D 2.C 3.A 解析第1题,图示汽车零部件生产厂家、主要市场均位于甲国,说明甲国经济水平高于乙国;组装厂一般用工多,劳动力成本对其总成本影响较大;汽车企业将组装厂由甲国转移至经济水平较低的乙国,可以降低其生产成本,故D项正确。汽车组装厂技术含量低,其转移与技术创新无关,故A项错误。图示汽车企业将组装厂由甲国转移至乙国之前就有汽车销往乙国,且乙国组装厂组装的汽车还销往甲国,说明将组装厂转移至乙国不是为了拓展乙国市场,故B项错误。组装厂在甲国也可以扩大规模,故C项错误。第2题,图示产业模式是在国内生产零部件,再把零部件运往其他国家组装成产品,然后把产品运回国内销售,即国内生产零部件与销售、国外组装模式。
该模式增加了零部件和产品的运输成本。为了降低运输费用,企业往往把组装厂布局在距离较近的邻国。故C项正确。第3题,原来甲国汽车在国内生产与销售,进口数量少。图示组装厂布局在乙国后,在乙国组装的汽车进入甲国,成为甲国从乙国进口汽车,进口量增多,故A项正确。汽车在乙国组装后,直接在乙国销售,会减少由甲国向乙国出口汽车的数量,故B项错误。图示组装厂转移前后甲国汽车都是销往甲国、乙国市场,销售市场未发生变化,因此销售量不一定增多,故C项错误。汽车生产量受零部件与市场制约,材料只显示组装厂布局变化,不能显示生产量增多,故D项错误。
角度2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2020天津卷,6~7)20世纪80年代,M镇的服装企业迁至省会W市进行生产经营。近年来,这些企业又陆续迁回M镇,劳动力也随之迁移流动。企业和劳动力的回流过程及原因如下图所示。读图文材料,完成4~5题。
4.关于该镇企业和劳动力回流原因的叙述符合实际的是( )A.W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促进了劳动力的主动回流B.M镇承接产业转移,企业第二波回流带动了劳动力主动回流C.M镇提供优惠的就业和投资政策,促成了企业的第一波回流D.在企业回流和本地就业利好的作用下,更多劳动力被动回流5.导致服装企业从M镇迁往W市,后又迁回的主导区位因素分别是( )A.技术和环保B.交通和劳动力C.市场和政策D.动力和原材料
答案 4.B 5.C 解析第4题,据图可知,M镇承接W市的产业转移,企业第一波回流主要是由W市的产业结构调整产生的推力实现的,第二波回流是由M镇采取的优惠政策产生的拉力实现的。企业在第一波回流的示范作用和优惠政策的吸引下进行第二波回流,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劳动力主动回流,B项正确;W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对服装企业产生推力,引起第一波回流,减少了W市的就业机会,促使劳动力被动回流,A项错误;M镇提供优惠的就业和投资政策,促成了企业的第二波回流,C项错误;在企业回流和本地就业利好的作用下,更多劳动力主动回流,D项错误。第5题,服装企业从M镇迁往W市,是由于W市比M镇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市场需求大,企业利润高;后又迁回
M镇,是由于W市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价格上涨,产业结构进行升级,服装企业劳动力需求量大,在政策的引导下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进行转移,再结合M镇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C项正确。普通服装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受技术、交通、动力等因素影响小,A、B、D三项错误。
热点透析“一带一路”与区域协调发展
按照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发展制造业几乎是从低收入迈向高收入过程中不可跨越的阶段。处于“一带一路”沿线的绝大多数国家,其发展程度都比较低。为此,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中国,可以为发展程度更低的发展中国家提供发展经验,并转移一部分优质产能,并为沿线国家提供广泛的参考样本。
【角度1】中国产业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转移的基础。
答案 ①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绝大多数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低于中国,收入水平差距将会极大地促成产业转移。②在人均收入还不高的情况下,中国的产业部门相对齐全,各个产业之间的划分相对清晰,这一点尤其适用于产业转移的初级阶段。因此,中国具备向周边国家转移一部分产业的基础。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新课标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十章乡村和城镇第三节新时代下乡村与城镇的发展方向科学发展课件,共39页。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总复习 第十章 第二节 区域发展差异 课件,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内容索引,关键能力整合突破,必备知识自主诊断,发展水平,先进制造业,重化工业,高低高型工业,秦岭淮河,基础设施,规律•深化整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总复习 第五章 第三节 自然资源、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课件,共3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内容索引,关键能力整合突破,必备知识自主诊断,经济价值,物质与能量,可再生资源,非可再生资源,气象灾害,地质灾害,规律•深化整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