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总复习 第十二章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和水土流失治理 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总复习 第十二章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和水土流失治理 课件,共4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内容索引,素养导读体系构建,关键能力整合突破,必备知识自主诊断,大风日数多且集中,过度放牧,预防为主,黄土高原地区,云贵高原地区,东南丘陵地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必备知识 自主诊断
一、荒漠化1.荒漠化的含义: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2.西北荒漠化的成因(1)自然原因①气候干旱: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加上山脉的阻挡,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化发展。②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③ 。 ④植被覆盖率低,地表裸露。(2)人为原因: 、滥伐森林、过度垦殖、对水资源的利用不当等。
3.荒漠化的危害(1)经济危害:许多村庄、铁路、公路、水库以及灌渠等受到风沙的威胁。(2)生态危害:荒漠化造成地表裸露,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沙源。(3)生产危害:导致植被和地表形态的破坏,使得生物的生产力持续下降,粮食和牧草减产甚至绝收。(4)社会危害:严重的荒漠化会引发饥荒,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阻碍因素。
4.荒漠化的综合治理措施(1)行动:《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 ”防护林工程。 (2)方针: ,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3)措施。
二、水土流失1.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主要包括 、 、 。 2.水土流失的原因: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其中 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3.水土流失的危害(1)破坏土壤肥力,造成农业减产。(2)加剧沟壑发展,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3)造成生态环境恶化。(4)淤积江河湖库,加剧 灾情。 (5)影响水资源合理和有效利用。4.综合治理:通过“工程措施、 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实行“保塬、护坡、固沟”方针,进行综合治理。
考向一 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
2.荒漠化的防治(1)封沙
(2)禁牧、禁樵、禁采①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合理载畜,发展人工草场,定点轮牧。②多途径解决农牧区居民生活能源问题。
③加大执法力度,严禁采掘沙漠植被。
(3)合理利用水资源①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节水农业;②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用水量;③发展节水型工业,建设节水型城市。(4)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高人口素质①加大宣传力度;②鼓励生态移民。
【典例】 (2020全国Ⅲ卷,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毛乌素沙地中流动沙地、固定沙地与湖泊、河流、沼泽等景观并存。上述景观在自然和人文因素影响下可发生转化。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湖沼面积减小。一般而言,风沙沉积越多,风沙活动越强。某科研团队调查1万年以来毛乌素沙地东南部湖沼沉积和风沙沉积数量的变化,结果如图1所示。图2示意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气温、降水的变化。
(1)分别简述图1所示Ⅰ、Ⅱ、Ⅲ三个阶段湖沼面积和风沙活动的变化特征,并归纳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的关系。(2)说明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的自然原因。(3)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湖沼面积减小,试对此做出合理解释。(4)近些年来,毛乌素沙地绿化面积逐渐增大,有人认为“毛乌素沙地即将消失”。你是否赞同?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
【素养解读】本题以“荒漠化”为案例,巧妙利用图文材料,设置了四个具有梯级难度的问题,体现了地理学科理论知识对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注重引导考生关注人类活动对区域环境变化的影响。试题采用开放题型引导学生对支撑结论的前提条件进行反思(还可以补充哪些有用的研究资料),以及对得出结论的过程进行反思(还可以采用哪些可行的研究方法相互验证),体现了对综合思维的考查。
解析第(1)题,从图示可以直接看出这三个阶段湖沼面积的变化特征;风沙沉积越多,说明风沙活动越强;结合图示可得出这三个阶段的风沙活动变化特征,可归纳出湖沼面积大时,风沙活动较弱。第(2)题,从图示信息可以看出气温没有明显变化,说明蒸发量变化不大,气温对该区域植被生长所需水热条件的影响无明显变化;从图中可看出年降水量总体增多,说明植被生长的水分条件变好,植被增多,有利于流动沙地固定。第(3)题,结合上题可知,1995—2013年毛乌素沙地年降水量总体呈上升趋势,气候逐渐湿润,但同期湖沼面积减小,说明湖沼面积减小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因此可以推理得出,1995—2013年毛乌素沙地人类活动增强,生活生产用水量增加,导致地表水分因蒸发和农作物蒸腾作用增强,因此湖沼在年降水量增加的情况下出现面积减小。
第(4)题,属于开放性设问,可以从当地实际情况分析。如果赞同,就从降水增多、植被增多、科技水平提高、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等角度分析。如果不赞同,就从人类影响有限、沙漠地区过度绿化会导致水分减少等角度分析。
答案 (1)Ⅰ阶段湖沼面积有所扩大,风沙活动波动中略有减弱;Ⅱ阶段湖沼面积达到最大(极盛),风沙活动先弱后强;Ⅲ阶段湖沼面积骤减,风沙活动剧烈波动、增强。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此消彼长。(2)气温无明显变化趋势,降水呈波动增加,有利于当地植被生长,流动沙丘(地)趋于固定。(3)人类活动强度增加,生产生活消耗的水量增加,导致蒸发(腾)增加,地表水减少。
(4)赞同。理由:年降水量已增加到近450毫米,趋向湿润,自然条件改善,流动沙地逐渐固定;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植树造林及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沙地景观最终消失。〔或反对。理由:沙地是一种自然景观,1万年以来,尽管气候波动变化,这里沙地与湖沼景观共存(目前虽然偏湿润,可能过些年偏干旱;该沙地东南部降水偏多,但西北部降水较少);过度绿化(农业发展和植树造林),蒸腾量大增,会加重区域的干旱程度,导致风沙活动加强。〕
角度1 荒漠化的成因科尔沁沙地位于内蒙古东部,几十年来,科尔沁沙地面积呈明显缩小趋势。下图为1987—2013年影响科尔沁沙地演变的部分因素变化图。读图,完成1~2题。
A.总人口、年降水量、耕地面积、大牲畜数B.大牲畜数、总人口、年降水量、耕地面积C.年降水量、总人口、大牲畜数、耕地面积D.耕地面积、大牲畜数、总人口、年降水量2.科尔沁沙地面积呈缩小趋势,其主要原因是( )A.生态退耕B.引入优良畜种C.人工降雨D.生态移民
答案 1. C 2. A 解析 第1题,据图文信息分析可知,科尔沁沙地位于内蒙古东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年际变化较大,甲为年降水量;人口数量持续增长,乙表示总人口;科尔沁沙地面积呈明显缩小趋势,可能是退耕还草,治理沙地导致沙地面积减小,所以,丁为耕地面积,丙为大牲畜数,C项正确。第2题,丁为耕地面积的变化,2002年后明显减少,应为生态退耕,A项正确;引入优良畜种和人工降雨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C两项错误;总人口在增加,D项错误。
角度2 荒漠化的治理(2020山东等级考二模)新疆和田市吉亚乡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为了比较不同防护林种的防风效果,该乡气象站研究人员在本乡流沙区和不同防护林带内布设了4个气象观测站,获取了距地面不同高度的风速数据(下图)。另有研究表明,防护林内植被的透光程度越低,防风效果越好。据此完成3~4题。
吉亚乡防护林实验区气象站点布设及观测数据图
3.防风效果最好的植物是( )A.骆驼刺B.杨树C.沙拐枣D.红柳4.为增强防护林的防风效果,宜采取的措施是( )A.增加林带间距B.栽种高大杨树C.乔灌草相结合D.种植草本植物
答案 3. C 4. C 解析 第3题,读图可知,距地面不同高度的风速数据比较,沙拐枣防护林带内的数值最低,风速最小,说明其防风效果最好。第4题,根据“防护林内植被的透光程度越低,防风效果越好”可知,乔灌草相结合,可以增加距地面不同高度的植物的覆盖度,降低植被的透光程度,从而增强防护林的防风效果。
考向二 水土流失(以黄土高原为例)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典例】 (2018全国Ⅱ卷,9~11)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下表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 )A.减小降水变率B.减少河水含沙量C.增加降水量D.加大河流径流量(2)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的原因是此次降水( )①历时长 ②强度大 ③下渗少 ④植被截流少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 )A.河床B.沟谷C.裸露坡面D.植被覆盖坡面
【素养解读】本组题以汾川河流域降水过程中河流含沙量、洪峰流量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降水、植被与水土流失的关系,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运用区域认知,了解汾川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运用综合思维,结合当地自然地理特征及表中数据,分析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及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的原因。
【思路导引】第(1)题,
第(3)题,河流形成洪峰冲刷河床和沟谷的泥沙,能够提高河流含沙量。第5次降水形成洪峰,但含沙量小→河床和沟谷的含沙量 。裸露坡面植被覆盖率低,每次降水都会造成水土流失,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大。前5次降水河流含沙量都比较小→该流域裸露坡面少。经过连续的多次降水,形成的坡面径流将植被覆盖坡面植株之间的堆积物冲走,导致土壤 ,第6次降水形成的坡面径流冲刷这些土壤,引起水土流失,增加河流的含沙量。 [尝试解答](1) (2) (3)
角度1 水土流失的成因与治理(2020全国Ⅰ卷,1~3)治沟造地是陕西省延安市对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在传统打坝淤地的基础上,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实现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下图)。据此完成1~3题。
1.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更加关注( )A.增加耕地面积B.防治水土流失C.改善人居环境D.提高作物产量2.治沟造地对当地生产条件的改善主要体现在( )A.优化农业结构B.方便田间耕作C.健全公共服务D.提高耕地肥力3.推测开展治沟造地的地方( )①居住用地紧张 ②生态环境脆弱 ③坡耕地比例大④农业生产精耕细作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 1. C 2. B 3. C 解析 本组题主要考查图文阅读与比较思维能力。第1题,传统的打坝淤地具有增加耕地面积、防治水土流失、提高作物产量的功能,治沟造地“实现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所以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更加关注改善人居环境。第2题,丘陵沟壑区农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是田间耕作条件差,如坡地多(地形起伏大)、灌溉条件差、机械化难以实施等,因此生产条件的改善应该以此为中心展开。农业结构、公共服务不属于生产条件,而治沟造地是在打坝淤地的基础上进行的,未明显提高耕地肥力。第3题,从治沟造地的目标可反推原因(沟多地少等),再结合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区域特征及问题,即可得出正确选项。
角度2 土地盐碱化的成因与治理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我国黄河三角洲地区发展了“上农下渔”农业模式,即挖土成塘,注水养鱼,堆土成台,在上耕作。图1示意该三角洲地区不同植被类型下表层土和底层土土壤含盐量状况,图2示意“上农下渔”的农业模式。据此完成4~6题。
4.关于该三角洲盐碱地的分布特征,正确的是( )A.表层土壤含盐量低于底层土含盐量B.灌木林含盐量高于乔木林含盐量C.三角洲滩涂裸地底层土含盐量高于表层土D.乔木林表层土和底层土含盐量差异最大5.台田面的盐碱程度一般比普通农田低,其原因可能是( )A.台田面气温低,蒸发弱B.台田面降水量大,利于排盐C.台田面地下水埋藏较深D.台田面土壤板结,盐分不易上升
6.限制该三角洲“上农下渔”模式大面积推广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土壤B.地形C.水源D.热量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4章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第30讲课时2生态脆弱区的治理__水土流失课件湘教版,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内容索引,强基础增分策略,增素能精准突破,考点水土流失的治理,水土流失的危害,第2题,第3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图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5章第4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必备知识·落实基础性,关键能力·提升综合性,核心素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版高三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地理(新教材中图版)学案+配套课件第39讲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