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教材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目标检测卷含解析新人教版专题
新教材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目标检测卷七生物的变异和进化含解析新人教版
展开
这是一份新教材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目标检测卷七生物的变异和进化含解析新人教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生物的变异和进化(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列有关生物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减数分裂Ⅱ时,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互换属于基因重组B.基因突变后,若碱基增添或缺失,则基因数也增加或减少C.三倍体无子西瓜无法产生后代,这种变异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D.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均可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2.人类β型地中海贫血症的病因是血红蛋白中的珠蛋白β链发生了缺损,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β珠蛋白基因有多种突变类型。患者甲的β链17~18位缺失了赖氨酸、缬氨酸;患者乙β珠蛋白基因中发生了一个碱基的替换,导致β链缩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通过染色体检查可明确诊断该病的携带者和患者B.控制甲、乙两患者贫血症的基因在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C.患者甲β链氨基酸的缺失是基因中碱基不连续的缺失所致D.患者乙基因突变位点之后的碱基序列都发生了改变3.水稻经辐射处理后,分离获得一株卷叶突变体(由卷叶基因控制)。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突变体若为基因突变所致,则理论上再经诱变有可能恢复正常叶形B.该突变体若为一条染色体的片段缺失所致,则该卷叶基因为显性基因C.卷叶基因若为正常叶形基因中的单个碱基替换所致,则该卷叶基因编码的肽链长度可能变长D.卷叶基因若为正常叶形基因中的单个碱基替换所致,则该卷叶基因编码的肽链长度可能变短4.图甲、乙、丙是某高等动物体内发生的细胞分裂模式图,图丁为某一时刻部分染色体行为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丁发生在图丙所示细胞的形成过程中,最终产生的子细胞的基因组成有4种B.若A基因在图甲所示细胞1号染色体上,则在不发生基因突变的情况下,a基因在5号染色体上C.乙是次级精母细胞或极体,图乙所示细胞内无同源染色体D.若图丁表示发生在减数分裂Ⅰ的四分体时期,则①和②都发生了染色体变异5.玉米株色的紫色(A)对绿色(a)为显性,该对基因位于6号染色体上。将经X射线照射的紫株玉米的花粉授给绿株玉米,F1中出现1%的绿株。F1紫株和绿株的6号染色体的检测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亲本中紫株的基因型为Aa,绿株的基因型为aaB.X射线照射紫株花粉后,1%的花粉发生了基因突变C.F1紫株的基因型为Aa,F1绿株的基因型为aaD.F1紫株和绿株杂交,F2有4种基因型、2种表型6.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出现了甲、乙、丙、丁四种变异类型,图甲中字母表示染色体片段。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甲、乙、丙、丁都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增加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B.图甲、乙、丁中的变异类型都可以用显微镜观察检验C.图甲、乙、丁中的变异只会出现在有丝分裂过程中D.图乙、丙中的变异只会出现在减数分裂过程中7.M基因编码含63个氨基酸的肽链。该基因发生插入突变,使mRNA在一个位点增加了AAG 3个碱基序列,表达的肽链含64个氨基酸。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M基因突变后形成了它的等位基因B.M基因突变后,参与基因复制的嘌呤碱基比例不变C.在M基因转录时,核糖核苷酸之间通过碱基配对连接D.突变前后编码的2条肽链,最多有2个氨基酸不同8.普通小麦中有高秆抗病(TTRR)和矮秆易感病(ttrr)两个品种,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实验小组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如下三组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Ⅰ、Ⅱ、Ⅲ三类矮秆抗病植株中,都能产生可育配子B.要缩短育种年限,应选择B组的育种方法,依据的原理是基因重组C.A、B、C三组实验中,C组需要处理大量供试材料D.A组育种方法的原理是基因重组,F2矮秆抗病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占1/39.将基因型为AAbbcc、aaBBcc的植株杂交得到幼苗,将其分别作下图所示处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方法一经过多次选育不一定能得到所需植株B.植株②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总数的1/4C.植株③能够提供9种类型的雄配子D.由植株④到植株⑤的过程中,基因A、a所在的染色体会移向细胞同一极10.某种兰花长着细长的花距(见下图),其底部储存着花蜜,这种兰花的传粉过程需借助具有细长口器的蛾吸食花蜜完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蛾口器的特征决定兰花花距变异的方向B.花距变长是兰花新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这种蛾口器与花距的相互适应是协同进化的结果D.蛾的口器会因吸食花蜜而越来越长11.下图表示小鼠原种进化为某种小鼠新种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Y使该种群的基因型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若图中X、Y、Z1、Z2表示物种形成中的基本环节,则Z1是形成小鼠新种的必要条件C.根据达尔文的观点可认为X来源于突变和基因重组D.某个小鼠有利变异的产生不一定引起该小鼠种群的进化12.在某动物的甲种群和乙种群中,与V相关的基因型个体数如右上表所示。通过分析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基因型甲种群/个乙种群/个VaVb2000VaVa50120VbVc100200VcVC15050VaVC10080A.甲种群的基因库大于乙种群B.基因Va在甲种群中的频率约为33%C.若甲、乙两种群长期隔离,表中基因型数量会发生变化D.种群越小,基因的丧失对该基因频率的影响越小13.发作性共济失调2型是一种编码细胞膜上Ca2+通道蛋白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的遗传病,该突变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长度不变,但合成的多肽链缩短,使通道蛋白结构异常而致病。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翻译的多肽链缩短说明编码基因一定发生了碱基的缺失B.该病例说明了基因能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生物的性状C.突变导致基因转录和翻译过程中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发生改变D.患该病的原因可能是基因中碱基替换从而导致mRNA上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14.某二倍体植物染色体上的基因E2发生了基因突变,形成了它的等位基因E1,导致所编码的蛋白质中的一个氨基酸被替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E2突变成E1后,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和遗传信息会发生改变B.基因E2突变成E1,该变化是由基因中碱基的替换、增添或缺失导致的C.基因E2突变成E1时,一定会使代谢加快,细胞中含糖量增加,采摘的果实更加香甜D.在自然选择作用下,该种群基因库中基因E2的基因频率会发生改变15.下图为豌豆某条染色体部分基因的排布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代表4个基因序列,最短的序列包括2 000对碱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如果①基因序列整体缺失,则最有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B.如果在射线诱导下②与③发生了位置互换,则属于基因重组C.②序列中的某对碱基发生替换,但未引起性状的改变,也属于基因突变D.如果③序列中缺失了20对碱基,则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16.下页左上方的①~④是4种育种方法。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第①种方法一般从F2开始选种,因为从F2开始出现新的性状组合B.在第②种方法中,若F1中n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则单倍体幼苗有3n种类型C.第③种育种方法的作用机理是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体形成D.第④种方法中卫星搭载的种子应当选用萌发的种子或幼苗17.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若改变果蝇体内一组特定基因,其昼夜节律就会被改变,这组基因被命名为周期基因。这个发现揭示出天然生物钟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基因突变一定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从而可能改变生物的性状B.控制生物钟的基因A可能自发突变为基因a1或基因a2C.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不可以发生基因突变D.科学家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了周期基因的变化18.下图是某基因型为AABb的生物(2n=4)的细胞分裂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甲所示细胞正在进行有丝分裂B.图甲所示细胞的分裂过程中可能发生基因重组C.图乙所示细胞中①和②上相应位点的A、a基因一定是基因突变造成的D.图乙所示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核DNA数量之比为1∶1∶219.用物理因素或化学因素处理生物后,可能诱发基因突变而改变生物的某些性状。下列处理过程最可能引发基因突变,并由此产生相应实验结果的是( )A.用缺镁的“完全培养液”培养水稻幼苗,幼苗叶片失绿变黄B.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未受粉的番茄雌蕊,获得无子果实C.用X射线等射线综合处理青霉菌,获得青霉素高产菌株D.用含有S型肺炎链球菌DNA的培养基培养R型细菌,获得S型细菌20.下列关于生物变异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之间的生殖隔离必须经长时间的地理隔离才能实现B.人工繁育的大熊猫放归自然将改变保护区内大熊猫种群的基因频率C.在生物的变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部分片段属于突变D.基因频率改变的快慢与其控制的性状对环境适应的程度有关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21.(12分)在蜗牛的天敌中,飞鸟最为可怕,它们飞行速度快,拥有敏锐的视力和锋利的爪子,蜗牛只要离开树荫和草丛的庇护,就很容易被飞鸟发现。已知蜗牛外壳有条纹(B)对无条纹(b)为显性,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回答下列问题。(1)在一个人工养殖的自由交配的蜗牛种群中,基因型为bb的蜗牛大约占64%,则一年后基因B的频率为 ,基因型为Bb的个体所占比例为 。 (2)在自然界中,两种蜗牛被其天敌捕食的情况如下图所示。由图可推测, 蜗牛更容易被其天敌捕食。预计若干年后,无条纹基因的频率将发生的变化是 (填“增加”“减小”或“不变”),此变化是通过 实现的,根据此变化可知蜗牛将发生进化还是形成新物种? 。 22.(14分)某植物的花色受两对基因控制(A、a和B、b),已知显性基因越多,花色越深。现有两种纯色的中红花植株杂交,产生的F1全为中红花,F1自交得到F2,F2的表型及其比例为深红花∶红花∶中红花∶淡红花∶白花=1∶4∶6∶4∶1。回答下列问题。(1)两种纯色中红花植株的基因型为 ,若F1测交,后代表型及其比例为 。 (2)红花个体的基因型有 种,F2深红花个体与基因型为 的个体杂交获得的红花个体比例最大。 (3)某兴趣小组利用深红花个体与白花个体杂交培育纯合的中红花品种,设计了两套方案。①若利用杂交育种需要在第 代开始筛选,该代中红花纯合个体占 ,将筛选出的中红花个体再进行 以提高中红花纯合子的比例。 ②若利用单倍体育种方案,请简述过程: 。 23.(10分)某种自花受粉植物的花色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H、h和T、t控制,有H同时又有T的植物开紫花,有H但没有T的植物开红花,其他基因型的植物都开白花。研究人员用纯合红花植株和纯合白花植株杂交得到F1,让F1自交,单株收获F1所结的种子,每株的所有种子单独种植在一起可得到一个株系。回答下列问题。(1)有多个株系的花色表现为紫花∶红花∶白花=9∶3∶4,说明亲本的基因型为 。(2)有个别株系的花色表现为紫花∶红花∶白花=3∶1∶4。对这种现象的一种解释:F1植株的一条染色体缺失了部分片段,且含有缺失染色体的雄配子参与受精后会导致受精卵发育异常而死亡,含有缺失染色体的雌配子参与受精后不影响受精卵的正常发育,则缺失发生在图 (填“甲”或“乙”)中的Ⅱ区域,缺失染色体上含有的是 (填“H”或“h”)基因。 (3)为验证(2)中的解释,现有基因型为hhtt的白花植株,请设计一个简便的实验方案并预期结果。①实验方案: ,观察并统计子代花色的表型及其比例。 ②预期结果: ,则支持上述解释。(要求:写出具体的表型及其比例)24.(9分)某时期,在一条大河南岸的大块农田中发生某种甲虫的虫害,承包土地的农民起初在农田里喷洒某种杀虫剂R,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几年后又不得不以放养青蛙来代替喷洒农药。下图为在此时期内该种甲虫种群密度变化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从A点到B点,在施用杀虫剂的初期,害虫种群密度急剧下降,但仍有极少数个体得以生存,原因是 。 (2)从B点到C点曲线回升的原因是这种耐药性的变异是可以 的,通过一代代的积累,使害虫种群的耐药性增强。在这个过程中,农药对害虫起 作用,这是通过农药与害虫之间的 实现的,农药对害虫所起作用的实质就是定向地改变害虫种群中的 ,使之向耐药性的方向演化。 (3)如果A到D都为农药防治期,这说明在C点时,农民在使用农药时可能采取了某种措施,这种措施最可能是 。 (4)若在这条大河的北岸也发现了与南岸的甲虫外形很相似的甲虫种群,将两岸甲虫放在一起饲养,发现这两个种群的甲虫可以交配并产生小甲虫,但小甲虫不育,这说明两个种群之间存在 。 (5)大河南岸的马铃薯地和玉米地里都有这种甲虫种群,经检测发现它们的基因型共有5种,这反映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多样性。 (6)某种群中EE、Ee、ee的基因型频率如下图所示,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繁殖成功率低的个体。则该种群经多代选择后这三种基因型频率最可能是 。 25.(10分)小麦的面筋强度是影响面制品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如制作优质面包需强筋面粉,制作优质饼干需弱筋面粉等。小麦有三对等位基因(A/a,B1/B2,D1/D2)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控制合成不同类型的高分子麦谷蛋白(HMW),从而影响面筋强度。科研人员以两种纯合小麦品种为亲本杂交得F1,F1自交得F2,以期选育不同面筋强度的小麦品种。相关信息见下表。基因基因的表达产物(HMW)亲 本F1育种目标小偃6号安农91168强筋小麦弱筋小麦A甲++++-B1乙-++-+B2丙+-++-D1丁+-+-+D2戊-+++-注“+”表示有相应表达产物;“-”表示无相应表达产物。据表回答下列问题。(1)三对基因的表达产物对小麦面筋强度的影响体现了基因可通过控制 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2)在F1植株上所结的F2种子中,符合强筋小麦育种目标的种子所占比例为 ,符合弱筋小麦育种目标的种子所占比例为 。 (3)为获得纯合弱筋小麦品种,可选择F2中只含 产物的种子,采用 等育种手段,选育符合弱筋小麦育种目标的纯合品种。 答案:1.D 减数分裂Ⅱ时,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互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A项错误。基因突变的结果是形成等位基因,基因数目不变,B项错误。在三倍体无子西瓜形成过程中,细胞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属于可遗传的变异,C项错误。2.B 该病病因是基因突变,通过染色体检查无法诊断,A项错误。患者甲β链17~18位连续缺失2个氨基酸,应是基因中碱基连续缺失所致,C项错误。患者乙相关基因中发生了一个碱基的“替换”,则替换的新碱基之前与之后的碱基序列均未改变,D项错误。3.B 该突变体若为基因突变所致,因基因突变具有可逆性,故突变体再经诱变有可能恢复正常叶形,A项正确。该突变体若为一条染色体的片段缺失所致,则缺失的应为显性基因,即该卷叶基因为隐性基因,B项错误。卷叶基因若为正常叶形基因中的单个碱基替换所致,则可能导致该基因转录出的mRNA中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或推后出现,故此卷叶基因编码的肽链长度可能变短或变长,C、D两项正确。4.A 图丙所示细胞分裂时细胞质不均等分配,说明该动物为雌性。图丁表示在减数分裂Ⅰ的后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并互换部分片段,导致最终产生的子细胞的基因组成由原来的2种变成4种,A项正确。图甲所示细胞处于分裂后期,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且由于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所以图甲所示细胞在进行有丝分裂,在不发生基因突变的情况下,1号染色体和5号染色体上的基因相同,B项错误。图乙所示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细胞质均等分配,为第一极体,C项错误。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有缺失、重复、易位、倒位,图丁表示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换相应的片段,属于基因重组,不属于染色体变异,D项错误。5.D 由题图可知,X射线照射紫株玉米的花粉后,导致1%的雄配子6号染色体发生了染色体片段缺失,从而丢失了部分基因,导致F1中出现1%的绿株。由于F1中含2条正常6号染色体的表现为紫株,有1条6号染色体片段缺失的表现为绿株,且绿株只占F1的1%,故亲本紫株的基因型为AA,绿株的基因型为aa,F1紫株的基因型为Aa,绿株的基因型为aO。F1紫株和绿株杂交,即Aa×aO,F2有4种基因型(Aa、AO、aa、aO)、2种表型(紫株、绿株)。6.B 图甲发生了染色体片段重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图乙发生了个别染色体数目的增加,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图丙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了互换,属于基因重组;图丁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A项错误。染色体变异通常可以用显微镜观察到,基因重组不能用显微镜观察到,B项正确。染色体变异可以发生在分裂过程的任何时期,因此不会只出现在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过程中;互换只能发生在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C、D两项错误。7.C 该基因增添了3个碱基,属于基因突变,基因突变会形成原有基因的等位基因,A项正确。M基因突变后,新的DNA分子中嘌呤总数与嘧啶总数仍相等,参与基因复制的嘌呤碱基比例不变,B项正确。在M基因转录时,形成的mRNA中的核糖核苷酸之间通过磷酸二酯键相连,C项错误。若增加的3个碱基序列插入的位点在mRNA上的1个密码子中间,突变前后2条肽链会有2个氨基酸不同,若插入的位点在mRNA上的2个密码子之间,突变前后2条肽链只有1个氨基酸不同,D项正确。8.B 由题图可知,B组的育种方法是单倍体育种,依据的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9.D 由题图可知,方法一是诱变育种,其原理是基因突变,而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低频性等特点,因此经过多次选育不一定能得到所需植株,A项正确。方法二是杂交育种,亲本基因型为AAbbcc、aaBBcc,则子一代(题图中的幼苗)基因型为AaBbcc,因此植株②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总数的(1/2)×(1/2)×1=1/4,B项正确。幼苗的基因型为AaBbcc,则植株③的基因型为AAaaBBbbcccc,因此植株③产生的雄配子的种类为3×3×1=9(种),C项正确。植株④是经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细胞中不存在等位基因A、a,因此由植株④到植株⑤的过程中,不会出现基因A、a所在的染色体移向细胞同一极的现象,D项错误。10.C 变异是不定向的,A项错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生殖隔离,花距变长不一定出现生殖隔离,B项错误。该兰花的花距与该种蛾的口器相互适应,体现了协同进化,C项正确。蛾口器的长短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保留下来的是适应环境的变异类型,而不是通过用进废退形成的,D项错误。11.D 分析题图可知,Y是自然选择,可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从而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项错误。Z1为地理隔离,Z2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B项错误。X表示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于突变和基因重组,但这不是达尔文的观点,C项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某个小鼠有利变异的产生不一定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D项正确。12.D 基因库是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由表格数据可知,甲种群的基因库大于乙种群,A项不符合题意。基因Va在甲种群中的频率为(200+50×2+100)/(200×2+50×2+100×2+150×2+100×2)×100%≈33%,B项不符合题意。若甲、乙两种群长期地理隔离,两种群进化的方向不同,基因型数量就会发生变化,C项不符合题意。种群越小,基因的丧失对该基因频率的影响越大,D项符合题意。13.D 正常基因和突变基因转录出的mRNA长度相同,但致病基因控制合成的异常多肽链较正常多肽链短,原因可能是基因中碱基发生替换,使对应的密码子变为终止密码子,导致mRNA上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A项错误,D项正确。发作性共济失调2型是一种编码细胞膜上Ca2+通道蛋白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的遗传病,说明基因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B项错误。突变不会导致基因转录和翻译过程中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发生改变,C项错误。14.D 基因E2突变成E1后,其上的遗传信息会发生改变,但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不变,A项错误。蛋白质中只有一个氨基酸被替换,这说明该突变是由基因中碱基的替换造成的,碱基的增添和缺失一般会造成蛋白质中氨基酸数目和种类的改变,B项错误。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和多害少利性,基因E2突变成E1后,植株代谢不一定加快,含糖量也不一定增加,C项错误。15.C 如果①基因序列整体缺失,则最有可能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A项错误。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B项错误。发生在基因内部的碱基替换属于基因突变,但由于密码子的简并等原因,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导致性状的改变,C项正确。基因内部碱基缺失属于基因突变,D项错误。16.ACD ①是杂交育种,其原理是基因重组,F2因性状分离出现重组性状,所以一般从F2开始选种,A项正确。②是单倍体育种,若F1中n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非等位基因之间将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F1产生的配子有2n种,单倍体幼苗有2n种类型,B项错误。③是多倍体育种,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的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C项正确。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因细胞分裂旺盛,容易发生基因突变,可作为诱变育种的材料,D项正确。17.CD 基因突变一定会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但是由于密码子的简并等原因,不一定导致生物性状发生改变,A项正确。基因突变往往是突变为其等位基因,且具有不定向性,因此控制生物钟的基因A可自发突变为基因a1或基因a2,B项正确。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大多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因此病毒也可以发生基因突变,C项错误。基因突变在光学显微镜下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D项错误。18.AC 该生物(2n=4)体细胞中含有4条染色体,题图甲所示细胞每一极均有4条染色体,应为有丝分裂后期,A项正确。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发生基因重组,B项错误。该生物体细胞中不含有a基因,题图乙所示细胞中姐妹染色单体①和②上相应位点的A、a基因一定是基因突变造成的,C项正确。题图乙所示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核DNA数量之比为1∶2∶2,D项错误。19.C 用缺镁的“完全培养液”培养水稻幼苗,培养液因缺镁而影响幼苗叶绿素的合成,从而导致幼苗叶片失绿变黄,这属于环境条件影响表型,A项不符合题意。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未受粉的番茄雌蕊,生长素刺激子房发育,形成无子果实,该过程并未引起遗传物质的改变,B项不符合题意。用X射线等射线综合处理青霉菌后,通过筛选而获得青霉素高产菌株,该过程很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C项符合题意。肺炎链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中,用含有S型肺炎链球菌DNA的培养基培养R型细菌,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是外源DNA(或DNA片段)进入R型细菌细胞内导致的,属于基因重组,D项不符合题意。20.BCD 多倍体形成新物种时,不经过地理隔离也可产生生殖隔离,A项错误。人工繁育的大熊猫对于原有野生种群来说是迁入个体,会改变原有野生种群的基因频率,B项正确。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部分片段是易位,属于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C项正确。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控制有利变异的基因的频率会不断提高,控制不利变异的基因的频率会不断下降,故基因频率改变的快慢与其控制的性状对环境适应的程度有关,D项正确。21.答案:(1)20% 32%(2)有条纹 增加 自然选择 发生进化解析:(1)由题意可知,该蜗牛种群符合遗传平衡定律,因为基因型为bb的蜗牛占64%,故b基因的频率为80%,B基因的频率为20%,则Bb的基因型频率为2×80%×20%=32%。(2)由题图可知,有条纹蜗牛被捕食的概率大于无条纹蜗牛被捕食的概率,所以预计若干年后,有条纹基因的频率将逐渐减小,无条纹基因的频率将逐渐增加,这种变化是通过自然选择实现的。由于这种变化只是基因频率改变,并未形成生殖隔离,所以蜗牛将发生进化,而不会形成新物种。22.答案:(1)AAbb和aaBB 中红花∶淡红花∶白花=1∶2∶1(2)2 AAbb或aaBB(3)①2 1/8 连续自交 ②第一步,取F1个体花药进行离体培养,获得幼苗;第二步,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获得二倍体植株;第三步,开中红花的个体即为纯合个体解析:(1)由题意可知,F1自交所得F2的表型及其比例为深红花∶红花∶中红花∶淡红花∶白花=1∶4∶6∶4∶1,表型与显性基因的个数有关,且F2总的组合数为16,所以F1为双杂合子(AaBb),表型为中红花,由此可推知两种纯色中红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若F1测交,后代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Bb∶Aabb∶aaBb∶aabb=1∶1∶1∶1,所以后代表型及其比例为中红花∶淡红花∶白花= 1∶2∶1。(2)根据F2的表型及其比例可推知红花个体含有3个显性基因,其基因型有AABb和AaBB,共2种;F2深红花个体含有4个显性基因,基因型为AABB,该个体与基因型为AAbb或aaBB的中红花个体杂交,获得的后代全是红花个体,即后代红花个体比例最大。(3)①若利用杂交育种,即利用深红花个体(AABB)与白花个体(aabb)杂交,F1全是杂合的中红花(AaBb)个体,则需要在第2代开始筛选;该代中红花纯合个体(AAbb和aaBB)所占比例为(1/4)×(1/4)+(1/4)×(1/4)=1/8;筛选出的中红花个体需再进行连续自交以提高中红花纯合子的比例。②若利用单倍体育种方案,具体过程包括:第一步,取F1个体花药进行离体培养,获得幼苗;第二步,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获得二倍体植株;第三步,开中红花的个体即为纯合个体(AAbb或aaBB)。23.答案:(1)HHtt和hhTT(2)乙 H(3)让F1植株与基因型为hhtt的白花植株正反交 若F1植株作母本,子代花色表现为紫花∶红花∶白花=1∶1∶2;若F1植株作父本,子代全开白花解析:(1)由题意可知,F1所结的种子为F2,有多个株系的F2花色表现为紫花∶红花∶白花=9∶3∶4,说明F1的基因型为HhTt,进而推知亲本纯合红花植株和纯合白花植株的基因型分别为HHtt和hhTT。(2)结合对(1)的分析可知,正常情况下,F1的基因型为HhTt。已知含有缺失染色体的雄配子参与受精后会导致受精卵发育异常而死亡,含有缺失染色体的雌配子参与受精后不影响受精卵的正常发育。若缺失发生在图甲中的Ⅱ区域,则F1植株的基因型变为hTt或HTt,F1自交得到的株系中hhT_∶hhtt∶hT_∶htt=3∶1∶3∶1或HHT_∶HHtt∶HT_∶Htt=3∶1∶3∶1,都表现为白花或紫花∶红花=3∶1,与题意不符,因此缺失发生在图乙中的Ⅱ区域。因该株系的花色表现为紫花∶红花∶白花=3∶1∶4,与理论值(9∶3∶4)相比,紫花与红花的数量减少,说明缺失染色体上含有H基因。(3)为验证(2)中的解释,即验证缺失发生在图乙中的Ⅱ区域,且缺失染色体上含有H基因,实验方案为让F1植株与基因型为hhtt的白花植株正反交,观察和统计子代花色的表型及其比例。若F1植株作母本,则产生的雌配子及其比例为HT∶Ht∶hT∶ht=1∶1∶1∶1,白花植株只产生1种基因型为ht的雄配子,所以子代花色表现为紫花(HhTt)∶红花(Hhtt)∶白花(hhTt+hhtt)=1∶1∶2;若F1植株作父本,则产生的雄配子及其比例为HT∶Ht∶hT∶ht=1∶1∶1∶1,白花植株只产生1种基因型为ht的雌配子,所以子代基因型及其比例为HhTt(致死)∶Hhtt(致死)∶hhTt∶hhtt=1∶1∶1∶1,子代全开白花。24.答案:(1)种群中有少数个体对杀虫剂具有抗性(2)遗传 选择 生存斗争 基因频率(3)更换杀虫剂的种类(4)生殖隔离(5)遗传(基因)(6)C解析:(1)从A点到B点,在施用杀虫剂的初期,由于变异是不定向的,某些害虫具有耐药性变异,故害虫种群密度虽急剧下降,但仍有极少数个体得以生存。(2)由于这种耐药性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害虫种群的耐药性增加,种群数量增多,因此从B点到C点曲线回升。在这个过程中,农药对害虫起选择作用,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是通过农药与害虫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而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3)如果A到D为农药防治期,这说明在C点时,农民最可能采取的措施是改用了其他种类的农药,部分害虫由于不具有该种农药的耐药性而被淘汰。(4)两个种群的甲虫可以交配并产生小甲虫,但小甲虫不育,说明了两种甲虫之间存在生殖隔离。(5)甲虫种群基因型共有5种,反映了生物种群的遗传(基因)多样性。(6)由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基因型为EE的个体繁殖成功率最低,其次是基因型为Ee的个体,说明在选择过程中,基因型为EE和Ee的个体会越来越少,而基因型为ee的个体会越来越多。25.答案:(1)蛋白质的结构(2)1/16 0(3)甲、乙、丁 诱变、基因工程、将其与不含甲产物的小麦品种进行杂交解析:(1)面筋的强度与蛋白质HMW的种类有关,而蛋白质HMW是题中三对基因表达的产物,这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来直接控制生物性状。(2)由题图可知,亲本小偃6号的基因型为AAB2B2D1D1,安农91168的基因型为AAB1B1D2D2,则F1的基因型为AAB1B2D1D2,而育种目标中强筋小麦的基因型为AAB2B2D2D2,弱筋小麦的基因型为aaB1B1D1D1,根据自由组合定律可得出,F2中符合强筋小麦育种目标的种子占1×(1/4)×(1/4)=1/16,没有符合弱筋小麦育种目标的种子。(3)为获得纯合弱筋小麦品种(aaB1B1D1D1),最好从F2中选择基因型为AAB1B1D1D1的种子,即含有甲、乙和丁产物的小麦种子,小麦AAB1B1D1D1中没有a基因,需要通过诱变或基因工程使其获得a基因,或通过将其与不含甲产物的小麦品种进行杂交以获得含有aa的个体。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滚动检测第七单元 生物的变异与进化( 新题基础练)(含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多选题,每个小题3分,共15分,非选择题,4个大题,共40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质检卷8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 含解析 人教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教材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单元检测题能力提升A卷含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