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全国卷】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型专练(2)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60998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课标全国卷】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型专练(2)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60998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课标全国卷】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型专练(2)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609987/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新课标全国卷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型专练(含解析)
【新课标全国卷】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型专练(2)
展开
这是一份【新课标全国卷】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型专练(2),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碗匠和他的碗
周天红
①烂泥田,一个村子最响亮的事儿就是烧碗了。烂泥田村子口一大块田,那泥巴,扶墙抹墙不行,真的是烂得扶不上墙了。栽秧种谷也不行,栽了秧,不走根,反倒要烂根,没得收成。那泥巴,就适合做碗烧碗。
②八爷是村子里最好的碗匠。八爷拿捏碗坯子,那是村子里最快的。小半个下午就能做出五六十个呢,就是村子对门成天牛皮吹得哄哄响的刘老大,忙得汗水长流也没比过八爷。八爷烧出的碗,那更是一绝。造型、釉色、图案,那都是没得挑。能在碗边碗底上搞出花花草草,有鱼有鸟,有人物有动物,买主点着要什么他就能给你烧制出什么。做大寿的能给你烧出老寿星图,结婚办喜事儿的能在上面烧出鸳鸯,那些图案活灵活现,逼真得惊人。有的人端起碗吃饭时,都只顾着欣赏,翻来翻去地看,碗里的东西流洒了全然不知道。
③八爷烧碗的手艺,那是跟着他师傅学的,足足学了三年,他师傅才把最关键那点儿真本事传给了他。师傅传授真本事时,只给八爷提了一个要求:留在他身边!师傅对八爷说,我一辈子教了数不清的徒弟,学了手艺,都跑出去闯荡了,没有一个能留下来的。
= 4 \* GB3 \* MERGEFORMAT ④八爷说话算话,一直留在师傅身边,烧碗。直到师傅去世,他都没有离开过烂泥田。八爷学到了烧碗的真本事,那手艺真是做精了。在烂泥田方圆三四十里地界,你要说到碗匠八爷,没有人不知道的。做大寿的要找他,娶媳妇嫁女的要找他,修房造屋贺喜事儿的要找他,找他烧碗做个纪念呗。外出送货的货车司机要找他,卖碗送碗的客商老板要找他,玩古玩收藏老玩意儿的也要进山找他。八爷的手艺活儿呀,在县城里的大半条街都是抢手货。
= 5 \* GB3 \* MERGEFORMAT ⑤八爷也不讲究。无论是进门上货的、收藏老玩意的,还是专门进屋看热闹的,八爷准抽出时间,把烧碗识货的道理和方法一五一十地给你介绍个明白,最后还问上一句,懂了没有?如果你摆脑壳说没听懂,他会继续给你说道说道,直到让你听真了为止。八爷这热情,生意当然好做了。
= 6 \* GB3 \* MERGEFORMAT ⑥八爷制碗烧碗的手艺是一绝,生意也做得红红火火的,每天上门进货的客商络绎不绝。这些年下来,八爷的房屋都翻新三回了,可他家里自己用的碗却还是老样子。
= 7 \* GB3 \* MERGEFORMAT ⑦八爷家的碗也是一大特色,没一个好碗,要么是歪的,要么是缺的,要么是花样图案烧残了的,全是歪瓜裂枣的残存货。碗匠家里用烂碗怪碗,是八爷用不起好碗吗?不是,成天满屋满仓库都是上等的好碗呢,随便用都没问题;是八爷缺心眼儿吗?不会哟,单凭他制碗烧碗的手艺,就知道他是个一等一的聪明人;是八爷脾气怪吗?肯定不是,你看有人进门,不管晴天阴天还是雨天,八爷都是一脸的笑呢。
= 8 \* GB3 \* MERGEFORMAT ⑧这是个什么道理呢?烧碗的同行不明白,村里人不明白,来进货买碗的人不明白,就是八爷家的二娃也不明白。
= 9 \* GB3 \* MERGEFORMAT ⑨二娃是什么人哟,走州下府,啥子事情没见过。这些年,二娃靠着倒腾他老爹八爷烧的碗,那是发财了,在县城里有五间门市一个大仓库,小轿车都换了好几辆,不是八爷吼着,差点把老婆都换了。二娃是村子里第一个去过首都北京的。就单是他在人民大会堂广场前照的那张相片拿回村子,一整个村子的人围着看了半下午还舍不得离去,直到天发黑,人才小步小步地散了。多大个事儿呀,进个京城,村里人念谈了大半年。
= 10 \* GB3 \* MERGEFORMAT ⑩八爷家吃饭喝酒用的那些怪头怪脑的碗,那也是村里人的大事儿,没有人不念谈的。
⑪八爷说,二娃呀,你不懂?你真不懂?
⑫二娃摇摇头。
⑬八爷端起那歪边子的酒碗,喝了一大口酒,说,二娃呀,你看看这个碗,要不是它是个歪边子的残缺货,它还能是我的酒碗?八年了,还是我的酒碗。
⑭二娃听了老爹的话,好像更糊涂了。
⑮八爷看了二娃一眼,继续说,碗匠手里的好碗,最终都不是自己的,留不住呀。就像你和你哥。你哥虽然老实甚至有点笨,可他就像一个我烧坏了的碗,能留在我身边呀。你从小聪明,是只好碗,可你成天在外漂来荡去的,有个大事儿小事儿的,我能靠得上你?
⑯二娃这下听明白了,一屁股坐在屋前的门槛上,半天站不起身来。
⑰这一下子,二娃清楚地记起,自己已经两年三个月零五天没有回家了。
(选自《天池》)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介绍烂泥田村泥巴的特点,扶不上墙,也不能栽秧种谷,但是适合做碗烧碗,这也为后文八爷能烧出好碗作铺垫。
B.八爷答应师傅留下来,最终师傅才把最关键的真本事传给他,八爷才学得一手做碗烧碗的好手艺,而其他徒弟并没有学到真本事。
C.为什么八爷家用的没有一个好碗?没有人知道答案,“就是八爷家的二娃也不明白”,作者以此引出下面关于二娃的介绍。
D.八爷借碗说理,烧坏了的碗还可以拿来喝酒,好碗最终留不住,就像孩子,有出息的在外面忙活,看起来笨点儿的却能留在身边。
2.文中的八爷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文章第 = 9 \* GB3 \* MERGEFORMAT ⑨段对二娃的详细介绍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梅
(日)川端康成
父母面对面地坐在被炉边上,观赏着古树红梅绽开的两三朵花儿,一边争论着。父亲说:“这棵红梅的花儿,几十年来都是从下面的枝桠开始绽开的。自从你嫁过来以后,也没有改变过。”
“我没有这种感觉。”母亲没有附和父亲的感怀,父亲很不服气。
“自从嫁过来以后,我压根儿没有空闲观赏过梅花。”
“那是因为你稀里糊涂地虚度岁月。”
说完这些,想到与红梅的寿命相比,还是人的一生短暂,父亲就没兴致继续感慨了。
不觉间,话题转到新年的糕点上来。
父亲说他正月初二,在风月堂买了点心回来。母亲却强调没有那回事儿。
“瞧你,我不是让车子在明治糕点公司那儿等了一会儿,又坐这部车子绕去风月堂吗?我的确在这两家铺子买糕点了嘛。”
“你的确在明治糕点公司买了,可是,自打我到这个家来以后,就不曾见你在风月堂买过什么东西。”
“言过其实了吧。”
“当然,我从来没尝过嘛。”
“别装糊涂了,过年你不也吃过了吗?我的确买回来了嘛。”
“唉,真讨厌。大白天说梦话,你不觉得害羞吗?”
“咦?难道是我——”
女儿在厨房了准备午餐,父母的争论全听见了。她是了解真情的。但她无意开口,只顾微笑地站在锅台边上。
“的确带回来了吗?”母亲好不容易只对父亲在风月堂买过东西这一点,准备予以承认似的,可她又说:“不过,我没有看见过呀。”
“我是拿回来了嘛——会不会忘在了车厢里?”
父亲的记忆也发生了动摇。
“怎么会呢——要是忘在车厢里,司机一定会送来的。他绝不会悄悄拿走,是公司的车子嘛。”
“这也是啊。”
女儿忐忑不安。
母亲似乎全然忘却了,这够奇怪的。父亲被母亲这么一说,似乎也渐渐失去了信心,这就更加奇怪了。
正月初二那天,父亲乘车兜风,是去过风月堂买了许多糕点回来的。母亲也品尝过了。
沉默持续了一阵子,母亲骤然想起来似的,直截了当地说“哦,哦!是糯米面小饼!你是买过糯米面小饼。”
“对嘛!”
“有绿豆馅点心,铜锣形馅点心,还有许多糕点,真叫人不好办呐。”
“对嘛。我是买回来了嘛。”
“不过,那种粗点心是在风月堂买的?那种东西。”
“是啊。”
“哦,对了,对了。的确,我把它给谁了。用纸包好,是给人家了……啊,是给谁了呢?”
“对啊,是给人家了。”
父亲如释重负,接着他又说:“是不是送给了房枝呢?”
“啊,对,是送给了房枝。对,我还说让孩子看见了不好,是悄悄包好送去的。”
“是啊,是房枝?”
“唉,确实是那样。是送给房枝了。”
父母的对话暂告一段落。他们感到彼此的谈话一致了,各自都得到了满足。
然而,这与事实也不尽相符。点心并非送给原来的女佣房枝,而是送给了邻居的男孩子。
女儿正在等待着:母亲会不会又像方才那样想起点心到底给谁了呢?饭厅里鸦雀无声,只传来了铁壶的响声。
女儿端上做好的午饭,摆放在被炉板上。
“好了,刚才的话,你都听见了?”父亲说。
“听见了。”
“你妈糊里糊涂,真让人头疼。而且还越来越固执了。好了,平时帮着你妈记着点,好吗?”
“究竟谁糊涂?你爸爸也——今天的风月堂话题,我认输了。不过——”
关于房枝的事,女儿欲言又止。
这是父亲辞世前两年发生的事。父亲患轻度脑溢血症后,基本上不去公司上班了。
打那以后,红梅照例从下边的枝桠先开花。女儿经常回忆起父母关于风月堂的这段对话。然而,她不曾跟母亲言及。因为她觉得母亲早已把这件事忘却了。
(节选自《川端康成作品集》,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是以心理描写塑造人物,用对话展现鲜明的人物性格,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B.面对父母最初的争执,女儿虽然是故事的见证者,但她并不想阐明事端真相,而只是倾听,感受父母间短暂的温情时刻。
C.父母在沉默持续了一阵子后,争执出现转机,母亲突然想起往事。通过一系列关于糕点细节的列举,母亲证实了关于点心回忆的真实性。
D.这篇小说在结尾处没有明确地交代结局。但女儿的欲言又止,“你爸爸也——”“我认输了。不过——”等,是一种匠心独运的留白妙法。
2.这篇小说具有诗化小说的特点,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呢?
3.诺贝尔文学奖评价川端康成时说,“川端康成极为欣赏纤细的美,喜爱用那种笔端常带悲哀,兼具象征性的语言来表现自然界的生命和人的宿命。”本小说中“红梅”正是这样的一种意象。请据此分别赏析“红梅”在小说中的效果与意蕴。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借粮
李德霞
麦子快要黄了的时候,我家断了粮。米缸,空了,面缸,空了。我娘挎个篮子,每天去自家地里挖土豆。于是,一日三餐,煮土豆、蒸土豆,餐餐土豆,吃得我放个屁,都带着浓浓的土豆味儿。
终于,我娘一咬牙,决定去借粮。
这天,吃过早饭,我娘从驴圈里牵出那头小毛驴,套进驴车里,拎条麻袋对我说:“亮子,陪娘去你大舅家,借粮去。”
一听说去大舅家,我就直蹦高儿。大舅和大妗特稀罕我,每次去他们家,大妗都会变着法儿给我做好吃的,这是其一;其二呢,跟大舅家借了粮,我们就不用顿顿吃土豆了。我连滚带爬地上了毛驴车。我娘一抖缰绳,小毛驴便撒开四蹄,拉着驴车吱吱扭扭出了门。
大舅家在庚庄,离我们村十里地。出了村,沿东干渠一直往西走,快晌午的时候,我们就来到了庚庄。
大舅和大妗正在院里搭牛棚。那时,刚刚分田到户家家垒场院,户户搭牲畜棚圈,真叫一个红火热闹。见到我们,大妗用手巾擦擦手,摸摸我的头,牵着我的手说:“亮子,你大成哥早盼你来呢,他去上学了,马上就回来了。”
大舅从我娘手里接过缰绳,顺手把毛驴拴到一棵粗壮的树上。我娘挽起袖子要帮忙,被大舅拦下。大舅说:“你呀,就是个劳碌的命。今天不干活儿,走走走,进屋去。”
回了屋,大妗拿出一摞小人书:“就知道你喜欢这个,你大成哥的,攒了十来本了。”我把小人书摊在炕上,挑出一本,津津有味地看起来。
大妗取出面盆要做饭。她问我想吃啥,不等我回答,我娘抢先说:“嫂子,都挺忙的,啥方便就吃点儿啥,又不是外人。”
大妗说:“再忙也得吃饭不是?再说,亮子多久才来家一趟?上回来,亮子的虎牙还没掉呢。亮子,大妗给你做揪面片吃,好不?”
大成哥回来了,他和我头碰着头,一起看小人书。他用手指点着里面的字,一个字一个字地念给我听。小人书真好看。
大妗的揪面片,实在是香,里面还放了葱花。我敞开肚皮,连吃了两大碗,然后打了三个饱嗝。
饭后,大成哥去上学了。
大舅点锅旱烟,吧嗒几口对我娘说:“翠英,你今天来,是跟哥借粮的吧?”大舅眼尖,早看到毛驴车上的那条麻袋了。
我抹把嘴,抢着说:“可不是吗?家里早没粮了,娘每天净给吃土豆。”
大舅摸着我的头,扭头对我娘说:“有难处,就该早点儿来。顿顿吃土豆,可不是个事。多了不敢说,三两麻袋的粮食,哥家还是有的。翠英,你说,借多少?”
我娘说:“一麻袋吧,一麻袋就成。”
正在刷锅的大妗停下手,愣愣地看着大舅。大舅也不看大妗,自顾自地说:“家里粮仓抹了泥,有点儿潮,哥把粮食称寄放在三贵家的粮仓里了。等会儿,哥给你扛一麻袋回来。”
我娘要方便,我也想尿尿,就出了屋子。娘在另一个厕所。我撒完尿,一提裤子,转身跑回到院子里,真真切切地听到屋里大舅和大妗的对话。
大妗说:“你这不是说瞎话吗?咱家啥时候往人家三贵粮仓里放粮食了?”
大舅说:“翠英脸皮薄,轻易不张嘴。这是饿了多少天了?你说,我能驳了她?”
大妗说:“可问题是,人家三贵家里有粮食吗?”
“有。”大舅肯定地说,“那天我从三贵家门前过,亲眼看见三贵在院子里晒粮食,少说也有几麻袋。凭三贵的为人,我跟他借一麻袋粮食,他能不借给咱?”
我立刻明白了。原来,大舅家也没粮食了。
我的心里直打鼓。我不知道,该不该把这事告诉我娘。我知道,一旦告诉了娘,这粮,她肯定不会再借了。可没粮,我还得接着吃土豆啊……想来想去,我决定还是先瞒着我娘,至少,在大舅扛回粮之前,我暂且不告诉她。
我娘从厕所出来的时候,大舅已经扛着满满一麻袋粮食进了门。他把麻袋放到车上,把口袋嘴儿紧了紧,在车上放正。
大妗把一摞小人书放在我手里,她说:“你大成哥都看完了,你拿走吧!”
我们要走了,大舅和大妗把我们送出老远。
毛驴车出了村,上了路,沿着东干渠往东走。我犹豫再三,还是告诉我娘吧。
我说:“娘,大舅家……其实也没粮食了。”
我娘一愣,一指车上的麻袋:“这不是吗?”
我嘟囔着说:“这是人家三贵家的,大舅跟他借的。”
“你咋知道?”
“我从厕所回来时,大舅和大妗在屋里说的,被我听到了……
我娘一勒缰绳,驴车停在半道。我娘回头望着庚庄,望得泪花闪内,她愣了一会儿,把缰绳一抖:“亮子,咱们走!”
那年的秋后,粮食归仓时,我娘装了满满一麻袋籽粒饱满瓷实的粮食,要带着我给大舅还粮去。我娘特地告诉我把我上一年级的三好学生奖状拿给大舅看。那天,我娘赶的还是我家那辆毛驴车。驴车上,除了那一麻袋粮食外,还多了两壶酒。一壶,给大舅;一壶,给三贵。那酒,是我娘亲手酿的甜米酒,醇香绵厚……
(有改动)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写我家在麦子将要变黄时断粮,因为总吃土豆,“我”连放屁都“带着浓浓的土豆味儿”,幽默的语言表现了情况的严重。
B.本文用第一人称,以一个孩子的视角进行观察,从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多个角度刻画人物,表现出人物丰富而美好的内心世界。
C.大妗很为难,确实自家也没有余粮;背地里问大舅,说明不愿让我娘难堪;而出于亲情,就同意了大舅借粮也要接济我们的做法。
D.文中语言质朴生动,人物性格鲜明,环境设置富于时代感,以三中全会后农村分田到户为背景,讲述了一个亲人之间伸手相助的感人故事。
2.本文表现了怎样的人性和人情之美?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概括分析。
3.有人认为本文结尾的安排纯属多余,有人认为作者这样结尾匠心独运。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老夫老妻
冯骥才
“离婚!马上离婚!”
这是年轻时每次吵架吵到高潮,她必喊出来的一句话。六十岁后她就不再喊这句话了。今天又喊出来,可见她已到了怒不可遏的地步。
同样的怒火也在老头儿的心里撞着,他急速而无目的地在屋子中间转着圈。转了两圈,站住,转过身又反方向地转了两圈,然后冲到门口,猛拉开门跑出去,还使劲“啪”的一声带上门。
老婆儿火气未消,面对空空的屋子不住地出声骂他。
墙上的挂钟当当响起来,已经八点钟了。他们这场架正好打过了两个小时。不知为什么,他们每次打架过后两小时,心情就非常准时地发生变化。她耳边又响起刚才打架时自己喊的话:“离婚!马上离婚!”她忽然觉得这话又荒唐又可笑。她开始感到屋里空荡荡的,悔意悄悄浸进心中。她想,两人一辈子什么危险急难的事都经受过来了,像刚才那么点儿小事还值得吵闹吗?她每次吵过架冷静下来时都会想到这句话。可是……老头儿总该回来了,以前吵架,他也跑出去过,但总是一个小时左右就悄悄回来了。但现在已两个小时了却仍没回来。外边正下着大雪,老头儿没戴帽子、没围围巾就跑了。瞧他出门时气冲冲的样子,别是不留神滑倒摔坏了吧?想到这儿,她在屋里待不住了,起身穿上外衣,从挂衣钩儿上摘下老头儿的围巾、棉帽,走出房子去了。
夜色并不太暗,在路灯的辉映下,繁密的大片大片的雪花纷纷而落。她一看这雪景,突然想到她和老头儿的一件遥远的往事。
那是五十年前的一天,也是下着大雪。两人踩着雪走,也是晚上八点来钟,她从多少天对他的种种感觉中,已经又担心又期待地预感到他这天要表示些什么了。在河边的那段路上,他突然仿佛抑制不住似的把她拉到怀里。她猛地推开他,气得大把大把抓起地上的雪朝他扔去。他呢?竟然像傻子一样一动不动,任她用雪打在身上,直打得他像一个雪人。她打着打着,忽然停住了,呆呆看了他片刻,忽然扑到他身上。她感到,他有种火烫般的激情透过身上厚厚的雪传到她身上。他们的恋爱就这样开始了。
年轻时,每逢下雪天,她就不免想起这桩醉心的往事。自从他们步入风烛残年,她却很少再想起这桩事。是不是一生中经历的事太多了,积累起来就过于沉重,把这桩事压在底下拿不出来了?但为什么今天它却一下子又跑到眼前,分外新鲜而又有力地来撞她的心……
现在她老了,此刻在雪地里,每一步踩下去都是颤巍巍的,每一步抬起来都费力难拔。一不小心,她滑倒了。她把手插进雪里,撑住地面,艰难地爬起来,就在这一瞬间,她又想起另一桩往事。
那时他俩刚结婚,一天晚上去看电影,散场出来时雪还下着。他们走着走着,跟着高兴地跑起来。但她脚下一滑,跌在雪地里。他跑过来伸给她一只手,要拉她起来。她却一打他的手:“去,谁要你来拉!”她一跃就站了起来。那时她是多么轻快啊,像小鹿一般,而现在她又是多么艰难呀,像衰弱的老马一般。她多么希望老头儿在她身边!虽然老头儿也老而无力了,一只手拉不动她,要用一双手才能把她拉起来。那也好!总比孤孤单单一个人好。她想到楼上的邻居李老头,老伴死了。平时女儿、女婿都上班,家里只剩李老头一人;星期天女儿、女婿带着孩子出去玩,家里依旧剩李老头一人。
真幸运呢!她这么老,还有个老伴,四十多年形影相随。尽管老头儿爱急躁,又固执,不大讲卫生,心也不细,等等,却不失为一个正派人。她喜欢老头儿的性格,真正的男子气派,一副直肠子,不懂得与人记仇记恨;粗心不是缺陷,粗线条才使他更富有男子气……她愈想,老头儿似乎就愈可爱了。此刻她只担心老头儿雪夜外出会遇到什么事情。她找不着老头儿,这担心就渐渐加重。如果她的生活里真丢了老头儿,会变成什么样子?
她在雪地里走了一个多小时,大概快十点钟了,街上没什么人了,仍不见老头儿,雪却稀稀落下小了。她两脚在雪里冻得生疼,膝头更疼,步子都迈不动了,只有先回去了,看看老头儿是否已经回家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老婆儿的唠叨让老头儿忍无可忍,老头儿怒气冲冲地摔门而去,离家出走,想以此来教训老婆儿。
B.老婆儿雪夜寻夫,想起年轻时自己与丈夫相恋相爱、相伴相助的几幕情景,心中倍感“老来伴”的重要性。
C.两个小时过去了,老头儿还没回来,老婆儿焦急万分,担心老头儿雪夜外出会遇到什么不幸,以致给自己带来麻烦。
D.老婆儿“从挂衣钩儿上摘下老头儿的围巾、棉帽”,貌似不经意的一个细节,彰显出她对丈夫无微不至的关爱。
2.老婆儿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3.老头儿以前与老婆儿吵架后也跑出去过,但总是一个小时左右就悄悄回来了,但这次已经两个小时了仍没回来。你认为这次老头儿在这个晚上会回来吗?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邮差先生
师陀
邮差先生走到街上来,手里拿着一大把信。在这小城里,他兼任邮务员、售票员,仍有许多剩余时间,就戴上老花眼镜,埋头在公案上剪裁花样。当邮件来到的时候,他站起来,念着将它们拣好,小心地扎成一束。
“这一封真远!”碰巧瞥见从云南或甘肃寄来的信,他便忍不住在心里叹息。他从来没有想到过比这更远的地方。其实他自己也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谁教它们处在那么远,远到使人一生也不想去吃它们的小米饭或大头菜呢?
现在,邮差先生手里拿着各种各样的信,从甘肃和云南的邮件毕竟很少,最多的还是学生写给家长们的。
“又来催饷了,”他心里说,“足够老头子忙三四天!”
他在空旷少人的街上走着,如果碰见母猪带领着小猪,便从旁边绕过去。小城的阳光晒着他花白了的头,晒着他穿着皂布马褂的背,尘土从脚下飞起,落到他的白布袜子上,他的扎腿带上。在小城里,他用不着穿号衣。一个学生的家长又将向他诉苦:“毕业,毕我的业!”他将听到他听过无数次的,一个老人对于他的爱子所发的充满善意的怨言,他于是笑了。这些写信的人自然并不全认识他,甚至没有一个会想起他,但这没有关系,他知道他们,他们每换一回地址他都知道。
邮差先生敲门。门要是虚掩着,他就走进去。
“家里有人吗?”他在过道里大声喊。
他有时候要等好久。最后从里头走出一位老太太,她的女婿在外地做生意,再不然,她的儿子在外边当兵。她出来得很仓促,两只手湿淋淋的,分明刚才还在做事。
“干什么的?”老太太问。
邮差先生告诉她:“有一封信,挂号信,得盖图章。”
老太太没有图章。
“那你打个铺保,晚半天到局子里来领。这里头也许有钱。”
“有多少?”
“我说也许有,不一定有。”
你能怎么办呢?对于这个好老太太。邮差先生费了半天唇舌,终于又走到街上来了。小城的阳光照在他的花白头顶上,他的模样既尊贵又从容,并有一种特别风韵,看见他,你会当他是趁便出来散步的。说实话,他又何必紧张,手里的信反正总有时间送到,又没有另外的什么事等候着他。虽然有时候他是这样抱歉,因他为小城送来——不,这种事是很少有的,但愿它不常有。
“送信的,有我的信吗?”正走间,一个爱开玩笑的小子忽然拦住他的去路。
“你的信吗?”邮差先生笑了,“你的信还没有来,这会儿正在路上睡觉呢。”
邮差先生拿着信,顺着街道走下去,没有一辆车子阻碍他,没有一种声音教他分心。阳光充足地照到街道上、屋脊上和墙壁上,整个小城都在寂静的光耀中。他身上要出汗,他心里——假使不为尊重自己的一把年纪跟好胡子,他真想大声哼唱小曲。
为此,他深深赞叹: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
(1942年)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对邮差先生进行了心理、语言、行为等方面的描写,并没有在故事情节上做过多的设计,但就是这样的文章,却给人以很朴素的真实感。
B.小说含蓄地写出了小城的生活状态,邮差先生身兼二职,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以至觉得它们很远,展现了小城落后、闭塞的特点。
C.小说叙述舒缓、略带散文化的风格,这并没有损害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而对情节的淡化处理,更有助于作品抒情风格的形成。
D.小说通过自然质朴的笔触,勾勒出一个偏僻小城镇邮差工作的情形,饶有生活情趣,像是在描摹一幅地方风俗画。
(2)小说主人公“邮差先生”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3)小说中多处写到“阳光”,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1.B
2.①烧碗的技艺高超。八爷烧出的碗是一绝,图案活灵活现,逼真得惊人。②为人热情。八爷无论对上货者,还是收藏者甚至是看热闹的,都会热情介绍。③信守承诺。他答应师傅,一直留在师傅的身边,到老也没有离开过。④睿智。八爷善于讲道理,以碗为喻,给儿子讲道理,让儿子明白。(任答三点)
3.①照应下文,为后文作铺垫。二娃走州下府,没有空闲,与文章最后交待二娃两年三个月零五天没有回家作铺垫。②侧面衬托八爷。二娃是因为倒腾八爷烧的碗,所以生意做得很好,也很忙,因此衬托八爷烧碗技艺高超。③深化文章的主旨。提醒人们在为事业奔波忙碌的时候,也应该对家人尤其是父母多一点照顾。
解析:1.B.“其他徒弟并没有学到真本事”理解不当;从“他师傅才把最关键那点儿真本事传给了他。师傅传授真本事时,只给八爷提了一个要求:留在他身边!师傅对八爷说,我一辈子教了数不清的徒弟,学了手艺,都跑出去闯荡了,没有一个能留下来的”可看出,师傅教给他的是“最关键那点儿真本事”,并不是说其他徒弟学到的都不是真本事,只是没有最关键的部分。故选:B。
2.“八爷是村子里最好的碗匠”“八爷烧出的碗,那更是一绝。造型、釉色、图案,那都是没得挑……都只顾着欣赏,翻来翻去地看,碗里的东西流洒了全然不知道”这些可看出,八爷烧碗技术高超;“八爷说话算话,一直留在师傅身边,烧碗。直到师傅去世,他都没有离开过烂泥田”可见,八爷是个信守承诺的人;“八爷也不讲究。无论是进门上货的、收藏老玩意的,还是专门进屋看热闹的,八爷准抽出时间,把烧碗识货的道理和方法一五一十地给你介绍个明白,最后还问上一句,懂了没有?如果你摆脑壳说没听懂,他会继续给你说道说道,直到让你听真了为止。八爷这热情,生意当然好做了”可见八爷待人热情;“碗匠手里的好碗,最终都不是自己的,留不住呀。就像你和你哥。你哥虽然老实甚至有点笨,可他就像一个我烧坏了的碗,能留在我身边呀。你从小聪明,是只好碗,可你成天在外漂来荡去的,有个大事儿小事儿的,我能靠得上你”“二娃这下听明白了,……清楚地记起,自己已经两年三个月零五天没有回家了”八爷用好碗与坏碗作比喻,让儿子明白了自己太久没有在父亲身边孝顺父亲的道理,可见他善于讲道理。
3.写二娃“二娃靠着倒腾他老爹八爷烧的碗,那是发财了,在县城里有五间门市一个大仓库,小轿车都换了好几辆,不是八爷吼着,差点把老婆都换了”侧面衬托出八爷手艺好,所以二娃才能发财。“二娃是什么人哟,走州下府,啥子事情没见过”“二娃是村子里第一个去过首都北京的”说明二娃为了生意一直在外闯荡,与结尾“二娃清楚地记起,自己已经两年三个月零五天没有回家了”相照应,为下文作铺垫。通过八爷给二娃讲道理的情节,反映出文章主旨,“你成天在外漂来荡去的,有个大事儿小事儿的,我能靠得上你?”即人们应该多关心自己的亲人,而不是只顾着忙碌事业。
2.答案:1.A
2.答案:有助于刻画小说中女儿的形象特征——经历平常,性格平和,也有助于表现家庭惯常的生活状态,平凡而琐碎;淡化了情节,有助于形成作品的抒情风格,表达人物对美好生活的点滴追忆。
3.(1)开篇父母观赏着古树红梅绽开的两三朵花儿,因眼前的古树梅花引出对父母间争论的回忆。(2)父母争论时,母亲无心关注红梅之美,暗含母亲抱怨自己对家庭的付出。将人的一生短暂,同红梅的生命长久做对比,写出父亲内心的失落。(3)父亲去世后,红梅依旧旺盛地开花,与前文父亲对人生短暂、花开常在的感慨形成照应。人物的哀伤和红梅的美相融合,加重文章的悲伤色彩。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A.“主要以心理”“鲜明的人物性格”表述不当,通篇文章以人物对话形式展开,父母形象可以通过对话表现出来,对女儿有少量的心理描写,但全文人物都没有鲜明的性格特点。故选A。
2.首先,这篇小说写的是家庭生活中平凡而琐碎的事,如父母关于糕点从那里买的净论,“‘瞧你,我不是让车子在明治糕点公司那儿等了一会儿,又坐这部车子绕去风月堂吗?我的确在这两家铺子买糕点了嘛。’‘你的确在明治糕点公可买了,可是,自打我到这个家来以后,就不曾见你在风月堂买过什么东西。’‘言过其实了吧。’‘当然,我从来没尝过嘛。’……”;且是对过去美好生活的点滴回忆,“这是父亲辞世前两年发生的事。父亲患轻度脑溢血症后,基本上不去公司上班了”;因此采用诗化小说的写法,淡化情节,有助于形成作品的抒情风格,表达人物对关好生活的点滴追忆。其次,从人物塑造来看,诗化小说的写法有助于刻画小说中女儿的形象特征。文章主要是描写父母的对话,女儿是旁听者,关于她的描写很少,如“女儿正在等待着;母亲会不会又像方才那样想起点心到底给谁了呢?饭厅里鹅雀无声,只传来了铁壶的响声”,这样写能突出女儿的经历平常,性格平和:同时散文化的描写,反反复复谈论关于“糕点”的话题,属于每个家庭都有的日常生活常态,这样写也有助于表现家庭惯常的生活状态,平凡而琐碎。
3.“红梅”是触发回忆的引子,“父母面对面地坐在被炉边上,观赏着古树红梅绽开的两三朵花儿,一边争论着”,开篇父母观赏着古树红梅绽开的两三朵花儿,一边争论着。引出后文对父母间争论的回忆。“红梅”在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意蕴。母亲说“自从嫁过来以后,我压根儿没有空闲观赏过梅花”,“压根儿没有空闲观赏过梅花”是母亲的抱怨之语,可见母亲无心关注红梅之美,暗含母亲抱怨自己对家庭的付出;而父亲“说完这些,想到与红梅的寿命相比,还是人的一生短暂,父亲就没兴致继续感慨了”,父亲将人生与以红梅为代表的长久的自然进行对比,引发他对生命短暂的感慨,写出父亲内心的失落。“红梅”第二次出现在文中末尾,“打那以后,红梅照例从下边的枝桠先开花。女儿经常回忆起父母关于风月堂的这段对话”,由此可知,此时的父亲已经离世,故再次看到红梅,引发了女儿物是人非的伤感。开头回忆中父亲还健在,而结尾父亲却离世,从而将红梅的美同哀伤情感相融合。文章开头父母温馨的讨论与美好艳丽的红梅相互映村,这也引发“女儿”的感悟,时间在流逝,但是曾经的美好回忆永存。加重文章的悲伤色彩。
3.答案:1.B
2.①耿直坚韧,自力更生;娘在实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才去大舅家借粮,而借粮之前,挖土豆当粮食已有很长的时间;②手足情深,善良厚道(重情重义,舍己为人);大舅、大妗关心妹妹,喜欢疼爱外甥,在自家缺粮的情况下,把粮借给了妹妹;③知恩图报,真诚淳朴;秋后我娘去还粮,送酒,让我把奖状给大舅看,表现了对大舅、大妗、三贵的感激之情。
3.示例一:本文结尾这样安排纯属余:①从情节设置来看,题目为借粮,前文写娘带“我”向大舅家借到了粮,结构已是完整,没必要画蛇添足;②从人物塑造来看,本文表现了大舅瞒着“我”娘在自家没粮的情况下把粮借给了我们,人物性格丰满感人,再补叙后面的内容当属多余;③从主题表现来看,本文通过写借粮的故事,表现了舍己为人、难中相助的手足之情,后文补叙的内容,与此无太大的关联;④从艺术效果来看,补叙还粮的结尾,落入善有善报的俗套,略有斧凿的痕迹。
示例二:作者这样结尾匠心独运:①从情节设置来看,结尾写还粮,是对中心事件“借粮”的补充,内容更加充实,结构更加完整;②从人物塑造来看,结尾写我娘还粮、送酒,还让我把奖状给大舅、大妗看,表现出娘对我大舅、大妗的感激,侧面表现并烘托了大舅、大妗的形象;③从主题表现来看,本文在写借粮之后写还粮,在重情重义之外,还表现了知恩图报的美好的人性、人情之美,使主题意蕴更为丰富;④从艺术效果来看,大团圆式的结尾,符合读者“善有善报”的审美愿望。
解析:1.B.“外貌”错,本文未对人物进行外貌描写。故选B。
2.本文塑造了母亲,大舅,大妗的形象。“终于,我娘一咬牙,决定去借粮”“我娘一勒缰绳,驴车停在半道。我娘回头望着庚庄,望得泪花闪闪”“那年的秋后,粮食归仓时,我娘装了满满一麻袋籽粒饱满瓷实的粮食,要带着我给大舅还粮去。我娘特地告诉我把我上一年级的三好学生奖状拿给大舅看。那天,我娘赶的还是我家那辆毛驴车。驴车上,除了那一麻袋粮食外,还多了两壶酒。一壶,给大舅;一壶,给三贵。那酒,是我娘亲手酿的甜米酒,醇香绵厚……”通过这些描写,可以看出娘是一个自强坚忍,知恩图报的人。“大舅摸着我的头,扭头对我娘说:‘有难处,就该早点儿来。顿顿吃土豆,可不是个事。多了不敢说,三两麻袋的粮食,哥家还是有的。鼻英,你说,借多少?’”“大舅说:‘翠英脸皮薄,轻易不张嘴。这是饿了多少天了?你说,我能驳了她?’”“大妗说:‘再忙也得吃饭不是?再说,亮子多久才来家一趟?上回来,亮子的虎牙还没掉呢。亮子,大妗给你做揪面片吃,好不?’”“大妗把一摞小人书放在我手里,她说:‘你大成哥都看完了,你拿走吧!’”通过这些描写可以看出大舅、大妗关心妹妹,喜欢疼爱外甥。所以文章表现了人性美和人情美。
3.文章的结尾是“纯属多余”还是“匠心独运”,可以任选其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根据结尾的内容,“那年的秋后,粮食归仓时,我娘装了满满一麻袋籽粒饱满瓷实的粮食,要带着我给大舅还粮去。我娘特地告诉我把我上一年级的三好学生奖状拿给大舅看。那天,我娘赶的还是我家那辆毛驴车。驴车上,除了那一麻袋粮食外,还多了两壶酒。一壶,给大舅;一壶,给三贵。那酒,是我娘亲手酿的甜米酒,醇香绵厚……”从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主旨的凸显角度来分析。如何选择“纯属多余”,可以抓住文章的主要情节借粮,“她愣了一会儿,把缰绳一抖:‘亮子,咱们走!’”,故事已经很完整。从人物塑造上看,对大舅、大妗的形象塑造已经很丰满,不必要再说。从主旨上看,表现了人性美和人情美,也已经很深刻了。如果选择“匠心独运”,也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说,言之成理即可。
4.答案:1.C
2.①老婆儿生性好强,性情急躁。与丈夫从年轻吵到老,年轻时每次吵架吵到高潮,她必喊出“离婚!马上离婚!”的话语。②老婆儿重情重义。她与丈夫相濡以沫,有着深厚的感情基础,丈夫生气外出,两个小时未回,她开始担心,拿着丈夫的围巾、棉帽,冒着大雪外出寻找丈夫。③老婆儿还善于反省,每次吵过架冷静下来时都会想“像刚才那么点儿小事还值得吵闹吗”。
3.【示例一】老头儿会回来。①老头儿与老婆儿结婚几十年,有着坚实的感情基础,以前吵架,老头儿也跑出去过,但总是一个小时左右就悄悄回来。虽说这回间隔有两个小时,但老头儿亦会像以前那样悄悄回来。②老头儿也会像老婆儿那样,冷静下来时会对自己在吵架时候的荒唐言行反省检讨,深深认识到“老来伴”的重要性。③老头儿是一个正派人,吵架外出,只是为了消消气而已。气消了,自然还会像以前那样悄悄回来。④老头儿外出时,外边正下着大雪,老头儿没戴帽子,没围围巾。不久,他亦会回到家中。
【示例二】老头儿不会回来。①老头儿以往与老婆儿吵架,跑出去后,总是一个小时左右就悄悄回来。这次不回来,可能是不想像以前那样太快向老婆儿示弱。②老头儿外出的时候,外边正下着大雪,老头儿没戴帽子,没围围巾。照常理说,他应该快点回家避寒,而两个小时过去了他还没回来,他或许是去了别人家里借宿,或许是遭遇了什么不测。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探究题目,答案并不唯一,可以回答会回来,也可以回答不会回来,但都必须言之有理,持之有据。
解析:1.老婆儿担心老头儿遇到不幸,不是怕“给自己带来麻烦”。
2.解答此题,要分析老婆儿的形象,应根据小说对这个人所做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为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分析。
3.回答本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如果回答老头儿会回来,根据原文“可是……老头儿总该回来了,以前吵架,他也跑出去过,但总是一个小时左右就悄悄回来了”“尽管老头儿爱急躁,又固执,不大讲卫生,心也不细,等等,却不失为一个正派人。她喜欢老头儿的性格,真正的男子气派,一副直肠子,不懂得与人记仇记恨;粗心不是缺陷,粗线条才使他更富有男子气……她愈想,老头儿似乎就愈可爱了”“外边正下着大雪,老头儿没戴帽子、没围围巾就跑了”通过这些,可以看出老头儿和老婆儿感情深厚,老头儿是一个正派人,吵架外出,只是为了消消气而已,不久,他亦会回到家中。如果回答老头儿不会回来,从原文也可以找到答案:“但现在已两个小时了却仍没回来”“她在雪地里走了一个多小时,大概快十点钟了,街上没什么人了,仍不见老头儿,雪却稀稀落落下小了”通过这些可以看出,老头儿这次是真的生气了,可能是不想像以前那样太快向老婆儿示弱,另外,外边正下着大雪,老头儿没戴帽子,没围围巾,他或许是去了别人家里借宿,或许是遭遇了什么不测。由此可见老头儿不会回来。
5.答案:(1)B
(2)①悠闲自得。邮差先生送信售票,裁剪花样,在街上散步,惬意而满足。
②热心善良。邮差先生体谅家长的辛苦,怕老太太失望,不希望带来坏消息,这些都表现了他的热心体贴,心地善良。③尽职尽责。邮件来时,他小心扎好;送邮件时,他耐心等待。④乐观开朗。对跟他开玩笑的小子说“你的信还没有来,这会儿正在路上睡觉呢”。
(3)①对“阳光”的环境描写展现了小城阳光温暖、明亮、充足的特点。②借助阳光的烘托,极其自然地表现了小城和平安详的生活状态,点明了主题。③表现了邮差先生对小城生活的满足,展现其乐观开朗的性格。
解析:(1)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和分析表现手法的能力。首先通读全篇,把握小说的主题,然后对照四个选项,逐一分析比照,最终确定答案。B项,“小城落后、闭塞”概括错误,小城的特点应是“平静、恬淡”。D项,“他尴尬地笑”“小心谨慎”“人与人不太和谐”表述均有误,从原文上看,作者传达的意思是人际关系和谐。E项,“语言简洁明丽”的表述不准确。故选AC。
(2)本题考查鉴赏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有:渲染营造某种氛围,为后边内容做铺垫。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衬托人物心理,展开或推动故事情节,暗示小说的主题,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等。题干问“小说中多处写到“阳光”,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作答时要先文本中找出有关对“阳光”描写的内容,如第5节“小城的阳光晒着他花白了的头,晒着他穿皂布马褂的背,尘土从脚下飞起,落到他的白布袜子上,他的扎腿带上”。第15节“小城的阳光照在他的花白头顶上,他的模样既尊贵又从容,并有一种特别风韵,看见他你会当他是趁便出来散步的”。第18节“阳光充足地照到街道上、屋脊上和墙壁上,整个小城都在寂静的光耀中”。结合第19节“为此,他深深赞叹: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可见本文中“阳光”的环境描写展现了小城温暖、明亮、充足的特点,进而烘托出小城人和平安详的生活状态,有利于小说主题的表现。
(3)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此题主要考查人物形象“邮差先生”的特点。答题时,要先从文中找出对“邮差先生”刻画、描写的词句,如当邮件来到的时候,邮差先生站起来,念着将它们拣好,小心地扎成一束。邮差先生走到街上来,手里拿着一大把信。他在空旷少人的街上走着。邮差先生敲门。邮差先生拿着信,顺着街道走下去。看见学生给家长写的信,他就能大致猜测到内容,并体谅到家长的辛劳。邮差不免要送递坏消息,他为此感到遗憾,并衷心希望没有坏消息。然后再根据这些内容概括出“邮差先生”的性格特点即可。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新课标全国卷】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型专练(15),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契诃夫说,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ADDIN CNKISM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课标全国卷】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型专练(13),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课标全国卷】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型专练(8),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