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全国卷】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型专练(13)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61005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课标全国卷】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型专练(13)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61005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课标全国卷】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型专练(13)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610057/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新课标全国卷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型专练(含解析)
【新课标全国卷】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型专练(13)
展开
这是一份【新课标全国卷】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型专练(13),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一朵午荷(读本27页)
(台湾)洛夫
这是去夏九月间的旧事,我们为了荷花与爱情的关系,曾发生过一次温和的争辩。
“真正懂得欣赏荷的人,才真正懂得爱。”
“此话怎讲?”
“据说伟大的爱应该连对方的缺点也爱,完整的爱包括失恋在内。”
“话是这么说,可是这与欣赏荷有啥关系?”
“爱荷的人不但爱它花的娇美,叶的清香,枝的挺秀,也爱它夏天的喧哗,爱它秋季的寥落,甚至觉得连喂养它的那池污泥也污得有些道理。”
“花凋了呢?
“爱它的翠叶田田。”
“叶残了呢?”
“听打在上面的雨声呀!”
“这种结论岂不太过罗曼蒂克。”
“你认为……?”
“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
但我真正懂得荷,是在今年另一个秋末的下午。十月的气温仍如江南的初夏,午后无风,更显得有点燠热。偶然想起该到植物园去走走,这次我是诚心去看荷的,心里有了准备,仍不免有些紧张,十来分钟的路程居然走出一掌的汗。跨进园门,首先找到那棵编号廿五的水杉,然后在旁边的石凳上坐憩一下,调整好呼吸后,再轻步向荷池走去。
噫!那些荷花呢?怎么又碰上花残季节,在等我的只剩下满池涌动的青叶,好大一拳的空虚向我袭来。花是没了,取代的只是几株枯干的莲蓬,黑黑瘦瘦,一副营养不良的身架,跟丰腴的荷叶对照之下,显得越发孤绝。这时突然想起我那首《众荷喧哗》中的诗句:
众荷喧哗
而你是挨我最近
最静,最最温柔的一朵
……
我向池心
轻轻扔过去一粒石子
你的脸
便哗然红了起来
现在这朵荷花在何处,我不得而知,或下坠为烂泥,或上升为彩霞,纵然远不可及,但我仍坚持它是唯一曾经挨我最近,最静,最最温柔的一朵。朋友,这不正足以说明我决不是只喜欢欣赏他人孤寂的那类人吗?
午后的园子很静,除了我别无游客。我找了一块石头坐了下来,呆呆地望着满池的青荷出神。众荷田田亭亭如故,但歌声已歇,盛况不再。两个月前,这里还是一片繁华与喧嚣,白昼与黄昏,池里与池外,到处拥挤不堪;现在静下来了,剩下我独自坐在这里,抽烟,扔石子,看池中自己的倒影碎了,又拼合起来,情势逆转,现在已轮到残荷来欣赏我的孤寂了。想到这里,我竟有些赧然,甚至感到难堪起来。其实,孤寂也并不就是一种羞耻,当有人在欣赏我的孤寂时,我绝不会认为他有任何罪过。朋友,这点你不要跟我辩,兴衰无非都是生命过程中的一部分。今年花事已残,明年照样由根而茎而叶而花,仍然一大朵一大朵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接受人的赞赏与攀折,它却毫无顾忌地一脚踩污泥,一掌擎蓝天,激红着脸大声唱着:“我是一朵盛开的莲”,唱完后不到几天,它又安静地退回到叶残花凋的自然运转过程中去接受另一次安排,等到第二年再来接唱。
扑扑尘土,站起身来,心口感到很闷,有点想吐,寂寞真是一种病吗?绕着荷池走了一圈后,舒服多了,绕第二圈时,突然发现眼前红影一闪而没。放眼四顾,仍只见青荷田田,什么也没有看到。是迷惘?是殷切期盼中产生的幻觉?不甘心,我又回来绕了半匝,然后蹲下身子搜寻,在重重叠叠的荷叶掩盖中,终天找到了一朵将谢而未谢,却已冷寂无声的红莲,我惊喜得手足无措起来,这不正是去夏那挨我最近,最静,最最温柔的一朵吗?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理解分析,最恰当的一项( )
A.众荷喧哗,描绘了满塘荷花竞相开放的景象。“你的脸/便哗然红起来”写出了这朵荷花羞涩的模样,它正含羞半开。
B.作者目的是去赏荷,却先写水杉,运用衬托手法突出作者不仅仅只为赏荷,对赏水也激动不已。
C.“据说伟大的爱应该连对方的缺点也爱,完整的爱包括失恋在内”,作者爱屋及乌,为下文“兴衰无非都是生命过程中的一部分”作了有力的铺垫。
D.本文写法独特,相当长的篇幅与“午荷”无涉,而主要写自己的感受,这与《荷塘月色》的写法、风格和情味及其相似。
2.与众荷相比,这两朵之间有哪些共同特点?作者为什么如此欣赏这两朵?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钓鱼的医生
汪曾祺
①这个医生几乎每天钓鱼。
②他家挨着一条河。出门走几步,就到了河边。河岸都是大柳树。有的欹侧着,柳叶都拖到了水里。
③他搬了一把小竹椅,坐着。随身带着一个白泥小炭炉子,一口小锅,提盒里葱姜佐料俱全,还有一瓶酒。他钓鱼很有经验。钓竿很短,鱼线也不长,而且不用漂子,就这样把钓线甩在水里,看到线头动了,提起来就是一条。都是三四寸长的鲫鱼。钓上来一条,刮刮鳞洗净了,就手放到锅里。不大一会,鱼就熟了。他就一边吃鱼,一边喝酒,一边甩钩再钓。到听见女儿在门口喊:“爸——!”知道是有人来看病了,就把火盖上,把鱼竿插在岸边湿泥里,起身往家里走。不一会,就有一只钢蓝色的蜻蜓落在他的鱼竿上了。
④这位老兄姓王,字淡人。
⑤王淡人家的大门总是开着的,望里一看,就看到通道里挂了好几块大匾。匾上写的是“功同良相”“济世救人”“起我沉疴”……这是亲友或病家送给王淡人的祖父和父亲的。到王淡人的时候,就不大兴送匾了,送给他的只有一块,匾很新,漆地乌亮,匾字发光,是去年才送的。这块匾与医术无关,或关系不大,匾上写的是“急公好义”。
⑥进了过道,是一个小院子。院里种着些草花。有一架扁豆。还有一畦瓢菜。王淡人的医室里挂着一副郑板桥写的(木板刻印的)对子:“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他很喜欢这副对子。这点淡泊的风雅,和一个不求闻达的寒士是非常配称的。自从他种了瓢菜,他的一些穷朋友来喝酒的时候,除了吃王淡人自己钓的鱼,就还能尝到这种清苦清苦的菜蔬了。
⑦王淡人这个医生是“男妇内外大小方脉”,就是说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什么病
都看。王淡人看外科的时间比较多。一年也看不了几起痈疽重症,多半是生疮长疖子,而且大都是七八岁狗都嫌的半大小子。这些生疮长疖子的小病症,是不好意思多收钱的,而且本地规矩,熟人看病,很少当下交款,都得要等“三节算账”,——端午、中秋、过年。忘倒不会忘的,多少可就“各凭良心”了。有的就送来些扇子、莲蓬、天竺果子、腊梅花等,华而不实。乡下来人看病,一般倒是当时付酬,但常常不是现钞,或是二十个鸡蛋,或一升芝麻,或一只鸡,或半布袋鹌鹑!遇有实在困难,什么也拿不出来的,就由病人的儿女趴下来磕一个头。王淡人看看病人身上盖着的破被,鼻子一酸,就不但诊费免收,连药钱也白送了。王淡人家吃饭不致断顿,——吃扁豆、瓢菜、小鱼、糙米——和炸鹌鹑!穿衣可就很紧了。淡人夫妇,十多年没添置过衣裳。只有儿子女儿一年一年长高,不得不给他们换换季。有人说:王淡人很傻。
⑧王淡人是有点傻。去年、今年,就办了两件傻事。
⑨去年县里闹了一次大水。连天暴雨,一夜西风,运河决了口,浊黄色的洪水倒灌下来,平地水深丈二,大街上成了大河。大水十多天未退,有很多人困在房顶、树顶和孤岛一样的高岗子上挨饿;还有许多人生病,上吐下泻,痢疾伤寒。王淡人就用了一根结结实实的撑船用的长竹篙拄着,在齐胸的大水里来往奔波,为人治病。他会水,在水特深的地方,就横执着这根竹篙,泅水过去。他听说泰山庙北边有一个被大水围着的孤村子,一村子人都病倒了。但是泰山庙那里正是洪水的出口,水流很急,不能容舟,过不去!他和四个水性极好的专在救生船上救人的水手商量了,弄了一只船,在他的腰上系了四根铁链,每一根又分在一个水手的腰里,这样,即使是船翻了,他们之中也可能有一个人把他救起来。船开了,看着的人的眼睛里都蒙了一层眼泪。眼看这只船在惊涛骇浪里颠簸出没,终于靠到了那个孤村,大家发出了雷鸣一样的欢呼。这真是玩儿命的事!
⑩水退之后,那个村里的人合送了他一块匾,就是那块“急公好义”。
⑪拿一条命换一块匾,这是一件傻事。另一件傻事是给汪炳治“搭背”,今年。
⑫汪炳是和他小时候一块掏蛐蛐、放风筝的朋友。这人原先很阔,后来吃喝嫖赌抽大烟,把家业败得精光,连一片瓦都没有,最后只好在几家亲戚家寄食。他一天夜里觉得背上疼痛,浑身发烧,早上歪歪倒倒地来找王淡人。
⑬王淡人一看,这是个有名有姓的外症“搭背”,说:“你不用走了!”
⑭王淡人把汪炳留在家里住,管吃,管喝,还管他抽鸦片,——他把王淡人留着配药的一块云土抽去了一半。王淡人祖上传下来的麝香、冰片也为他用去了三分之一。一个多月以后,汪炳的“搭背”收口生肌,好了。有人问王淡人:“你干嘛为他治病?”王淡人倒对这话有点不解,说:“我不给他治,他会死的呀。”
⑮汪炳没有一个钱。白吃,白喝,白治病。病好后,他只能写了很多鸣谢的帖子,贴在满城的街上,为王淡人传名。帖子上的言词倒真是淋漓尽致,充满感情。
⑯王淡人就是这样,给人看病,看“男妇内外大小方脉”,做傻事,每天钓鱼。一庭春雨,满架秋风。
(选自《汪曾祺作品集》,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不写医生看病却写钓鱼,照应了标题,又凸显王淡人这个医生的特别,设置悬念,别具一格。
B."不一会,就有一只钢蓝色的蜻蜓落在他的鱼竿上了"是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渲染环境的宁静祥和,衬托王淡人恬淡随性的人生境界。
C.王淡人给汪炳治"搭背","管吃,管喝,还管他抽鸦片",不收一个钱,是因为汪炳是他儿时的朋友,说明王淡人顾念旧情,仗义疏财。
D.小说中王淡人钓鱼的散淡洒脱,与他在惊涛骇浪里玩命救人形成鲜明对照,使故事情节更丰富,人物形象更丰满。
2.文末“一庭春雨,满架秋风”蕴含深意,别具匠心,请结合全文简要赏析。
3.汪曾祺先生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他的作品总是从不同层面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风韵。请结合全文内容,从作品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的角度作简要探究。
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满山鸟鸣
李汀
清晨,被一阵鸟鸣声叫醒。躺在床上侧耳倾听,叽喳声、啾鸣声,低语的、高歌的,咕咕咕、突突突……再也睡不着,索性一骨碌爬起来。
满山青翠,满山鸟鸣。在场部院坝里,早起的老杨见到了早起的我。他问,咋不多睡会儿?我笑着说,这鸟叫得睡不着呢。老杨说,每天在鸟鸣声中醒来,也是一件幸福的事。
海拔两千多米的林场,上万亩的森林,林子大,鸟儿就多。六十多岁的老杨是林场老员工,四十多年前来到林场。老杨说,当时场里七八个人,每人都挖坏锄头上百把,用坏镰刀上百把。我拿过一把覆满尘土的锄头,沉沉的,似乎锄把上的汗渍还清晰可见。看着这把锄头,我恍惚看见老杨们挥刀去杂、抡锄栽树的情景,身后是他们栽下的一棵裸小树,山顶是郁郁蒽葱的大树。如今小树也长大成林,其他职工转岗回了城,只有老杨还待在林场。
此刻,林场云雾缭绕,松涛阵阵,山峰连山峰,重峦叠嶂。几只鸟儿从五彩山雾里飞来,栖息在一棵古老的香樟树上,“滴溜儿,滴溜儿”叫,我们仰头望它们,香樟叶的浓香和晨光,还有那连绵的鸟鸣一起倾泻下来,瞬间将我们淹没。
我和老杨一路上山,一路走,鸟鸣声一路跟随。我问老杨:“这么多年,就没有想过回城?”老杨笑笑说:“没想过是假的,最后还是留了下来。下山了,就挂念山上的这些树咋样了,这些鸟还好不好。久了,有感情了。”
老杨讲了一个故事:我救了一只受伤的猫头鹰,伤好后,怎么赶它,它都不走。我孤独了,吼它几声,它就咕咕几声,像是安慰我。冬天了,大雪覆盖,到处白茫茫一片,它叼来枯树枝,放在场部街沿上,是让我生火取暖呢。春天了,它叼些野花来,告诉我,春天来了。夏天了,它会叼一些青草、过路黄来,让我煮水消暑热呢。秋天,它叼些五彩落叶来,搞得满地流光溢彩。
在这样一个人与森林、人与动物共处的氛围里,我想老杨一定是欢喜和幸福的。老杨和它们一起,在时间面前较量韧性和强度。
老杨突然问我:“知道为什么要学会一些鸟叫吗?”我摇摇头。老杨说,前些年,有人模仿鸟叫,引鸟上钩,偷偷去卖。“为了不让鸟儿上当,我也来学鸟叫了。”说着,老杨从嘴里发出几声百灵鸟的叫声,山林里成千上万的百灵鸟也跟着叫开了。老杨说,在林场孤独时,就这么和鸟儿说上几句话。
我和老杨走上一个小山头。野柿子树上的柿子红了,密林里传来一阵阵“喳喳喳”的叫声,这个我晓得,是红嘴蓝鹊。正当我痴迷于这鸟儿的世界时,老杨“嗨呦——嗨呦呦——”喊起了山,山谷中回荡着老杨浑厚的声音。那声音像定格一样,喧闹的红嘴蓝鹊停止了鸣叫,森林像静止了一样。红嘴蓝鹊偏着脑袋倾听。老杨再次轻扬嗓子,从低再到高,又一声“嗨呦——嗨呦呦——”,山谷模仿老杨的声音重放了一遍。这一声静止过后,一群红嘴蓝鹊集体叫了起来:“喳——老杨——喳喳。”我以为是我听错了,调动全身力气,侧耳细听,“喳喳——老杨——喳喳”,又一声清晰地落在我的耳朵里。我兴奋地对老杨说:“鸟儿在叫你呢。”老杨静静点了点头,我看见他眼里含着泪花。
密林里,谁能听懂鸟声?这高一声低一语的鸟声极轻极细,只有每一片树叶的耳朵能敏锐地捕捉。这鸟儿的叫声树叶接住了,守候这一片森林的老杨也接住了。此刻,说什么都是多余的,我该向守候森林的老杨致敬,向森林里的满山鸟鸣致敬,向森林里的所有生命致敬。
(刊载于《人民日报》2019年12月16日)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善于运用环境描写,比如写林场满山青翠、山雾五彩、鸟儿啁啾、晨光倾泻,既提供了人物活动的背景,又营造了温馨的氛围。
B.老杨来到林场四十多年,为建设和守护林场做出了巨大贡献。文章写到当年的员工,用反衬手法,暗含了作者的褒贬态度。
C.文章以插叙方式讲述猫头鹰的故事,以排比手法描写小动物的知恩图报,读来神奇有趣,承接上文写老杨对林场的深情。
D.最后一段卒章显志,表达了对老杨敬佩与赞美,以及对森林中所有生命的敬意,点明了主旨,增加了文章的思想深度。
2.请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
3.本文结构紧凑,请说说全文是怎样围绕“满山鸟鸣”谋篇布局的。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冰雹
高军
住到老乡家以来,刘振华感到这家老乡对他们一直是客客气的,不仔细体会倒也没觉得有什么事儿,但是好好咂摸咂摸就觉得相互之间总像隔着一层什么东西。
刘振华是随四支队进入岸提的,通过了解,他知道在此之前这儿几乎没有我党的活动,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到来以后才刚开党的工作。四支队是紧其后到达这里的,群众工作也才开始没几天。当地老百姓还处于观察了解之中,这种状况也是正常的。
这天年饭后不久。他正与老乡聊天。老乡听说他是泰安人,说语的语气一下子就亲近了不少:“离俺们这里也就有二三百里路吧?”
刘振华说:“准确的距离我还真弄不清楚,但确实不是很远,三百里左右吧。”他们说着些家长里短的话,气氛渐渐越来越融洽。
突然刮起一阵风,门外的天空出现黑云头,并且很快就布满了天空。风刮得很乱,黑云不单单是黑色,里面有些地方发黄,有些地方发红,还有些地方发白,给人一种触目惊心之感。
老乡担忧地说道:“有点儿邪!这天有点儿邪!唉,恐怕要下雹子,地里庄稼要遭殃了。庄户人家日子本来就过得艰难,再遇上天灾更毁了啊。”
这时隆隆的雷声也在远处响起来,刘振华感到天气的确有些不正常。他心中一动,想起了家乡的谚语,就问老乡道:“我们那里有一个说法,叫作雹打一条线,咱们这里要是下雹的话是不是也有什么规律?”
风势继续加大,老乡转过头苦笑一下:“俺们这里也有这话,你看看这个地方近处三面都有山,有几个山口子怪模怪样的,经常走那个东西,一长溜儿过来就是一场灾难。”
老乡口中连雹子都不直接说,刘振华听出了他心中的担忧。
在大风吹刮下,很大的雨点儿噼里啪啦地落下来,一阵土腥气钻入屋子,钻入鼻孔,有种让人想打喷嚏的感觉。
“坏了,坏了,真的下起来了。”老乡跺了跺脚,无奈,痛心。随着噼里啪啦声逐渐加大,地面上已经能看见一个个花生米大小的冰雹。老乡起身又坐下,看了刘振华一眼,好似想做件什么事儿又有些犹豫的样子。
刘振华来沂蒙山区时间不长,但对当地风俗习惯已经了解不少。于是他立即建议说:“刀呢,刀在哪里?”
老乡听见这句话,立即冒雨跑向锅灶处,把菜刀拿过来递给刘振华。刘振华接过来,迅速扔到院子中间的地上。老乡的神情一下子放松下来。
雨水夹杂着冰雹继续下着,院中的冰雹已经大多了。刘振华猛地推开老乡家的门,一头冲进雨幕中不见了踪影。很快他又顶着风雨跑回来,手中拿着他们炊事班做饭用的菜刀。他把刀递到老乡手里,示意老乡也扔出去。看到老乡有些迟疑,他就催促道:“快,赶快啊。”
老乡使了使劲儿,用力地把菜刀扔在了雨中。看到他满头满身的雨水,额头上还有一个栗子大小的红点,赶紧找来自家的擦脸布,递到刘振华手里:“快擦擦,被砸的地方怪疼吧?”
“没事儿没事儿。”刘振华说,“说不上李老爷一害怕,冰雹就停了。”
老乡走过来,拉住他的手摇了摇,说:“你们整天讲破除迷信什么的,还是……原来也知道李老爷的事儿啊?”
“怎么不知道?他不是咱们东北方向不远处那个横河村的吗?生下来就是一条小黑龙,他爹觉得他是个怪物,追打过程中被门挤掉了尾巴。他主管天气后,只要下冰雹,大家扔刀出去,他一下子想起自己的尾巴,就不敢下冰雹了。”刘振华把来岸堤后了解到的这一民间传说简略讲了出来。
老乡一下子佩服起来:“你怎么知道得这么细啊?”
刘振华拉着他坐回座位说:“我觉得,秃尾巴老李的故事每一个都很精彩呢,等将来打败日本鬼子,可以专门搜集整理出来印成一本书。民间传说是一笔宝贵财富,不能简单判定都是迷信啊。”
雨和冰雹肆虐一阵后终于停下来,刘振华拉着老乡:“走,咱们赶紧到地里看看庄稼去。”
随后几天,刘振华和战友们帮村里乡亲们开展生产自救,该补种的补种,该改种的改种,乡亲们都用感激的眼光看着他们。
不经意间,刘振华发现老乡说话中的“俺们”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变成“咱们”。在四支队开拔的时候,老乡把两个儿子都送到了队伍上。
刘振华很善于做群众工作,后来先后担任了连政治指导员、营教导员。他在沂蒙山区转战了很多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晋开为少将、上将。不管走到哪里,他都没有忘记沂蒙山区那场冰雹……
(原载于《小说月刊》2021年第4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支队来到岸堤,刚刚开始群众工作,当地老百姓虽然对他们客客气气,但存在抵触情绪,小说开篇揭示矛盾,为下文张本。
B.天气的变化让老乡十分担忧,因为那是下冰雹的前兆,一旦下冰雹就可能毁了庄稼,让日子本来就难过的庄户人家雪上加霜。
C.小说描绘了天气变化的过程,先是刮乱风,起黑云,再写雷声响起,雨点落下,下起了冰雹,语言形象生动,使人身临其境。
D.刘振华和战友们帮助村里乡亲们开展灾后生产自救,或补种,或改种,与乡亲真正地走在一起,赢得了乡亲们的感激与信任。
2.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扔刀子事件中刘振华的行为动因。
3.“不管走到哪里,他都没有忘记沂蒙山区那场冰雹”,文章结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拯救
李睿
小哲坐在球场边,像往常一样,慢吞吞地脱球袜和球鞋。他穿的是阿迪达斯“猎鹰”,是去年比赛上演“帽子戏法”后爸爸给他的奖品。踢了一年,鞋子都旧了,尤其是左脚,红颜色的鞋面黯淡无光。
踢完球,人也放松下来,小哲还在想刚刚结束的球赛。疫情让他在家整整待了三个月,没有球踢的日子太难熬了。城市的病例终于清零了,球队的训练、比赛恢复正常。小哲上场前,弯下腰,摸了摸草皮,像是和久违的朋友打招呼。跑着跑着状态就有了,他一个人进了三个球,还给同伴喂了“两个饼”。和队友击掌、拥抱,熟悉的味道又回来了。当然,小哲透是有遗憾的。伤停补时阶段,他一点劲都没有了,不然那个单刀球肯定能进,他错过了自己第一个“大四喜”之前,小哲和爸爸说过,想要一双新球鞋。爸爸说,可以,但你必须超越自己!
小哲忽然觉得身边无比安静,听不见队友的喧哗,听不见数练的嚷嚷,连爸爸的催促声也没有。爸爸是个外科医生,平时风风火火,他只要看见小哲慢吞吞的样子就着急,还要加上一句,你这性格一点都不像我,真是你妈的好儿子!
球场空空荡荡,而附近停车场却是另一番景象。群人围在那,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焦虑,在乍暖还寒的四月,他们的额头上满是密密麻麻的汗珠。还有人拿着手机,站在路边,焦急地向远处张望。
小哲还是慢吞吞地往球场外面走,等他快透到停车场的时候,人群散开了,一辆救护车刚刚驶过来,顶棚上的灯放射着幽幽的蓝光。一个男人刚刚戴上口罩,向救护者叮嘱着什么。救护者用担架将躺在地上的男子抬上了车,砰的一声,车门关上,蓝光渐行渐远。旁边的人再次围拢过来,正中间的男人高大、瘦削,他看见了小哲,向着他招了招手,是爸爸。围观的人愣在那,但很快像是被按下了启动键,突如其来的掌声让小哲和爸爸都有些不知所措。
爸爸搂着小哲,朝车子走去,爸爸的手在抖。
“还有水吗,儿子?”
“没了,都喝没了。”
“你去对面的便利店,给我买瓶可乐,要冰镇的,快!”
小哲回到车上,里面弥漫着酒精消毒液的气味,爸爸摘下口罩,抓过可乐,一口气灌下半瓶,然后打了一个大大的饱嗝,很心满意足的样子。
“爸,刚才怎么了?”
“啊,没怎么,有个人在路边昏倒了,我给他做了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没事了,活过来了。”
“我怎么不知道?”
“你,慢慢腾腾地,我要是像你那么磨蹭,那个人早不行了。我先把你送回家,然后回医院。”
“晚上要和妈妈一起吃饭吗?”
“再说吧。”
小哲回到家,姥姥正拿着手机,一边看还一边唠叨:“今天那个年轻人命真大,要不是遇上欣力就完了。”储欣力,是爸爸的名字!“小哲快来,朋友圈都是你爸爸。”
图像一直晃动,地上躺着一个人,年纪不大,脸色正由紫变黑。爸爸先是检查了病人的呼吸和脉搏,又用双手按住他的胸口,一下,两下,三下……接着他一把扯下了口罩,眼镜也甩了出去。两个男人的嘴紧紧地贴着,一个男人的气流进入到另一个男人的身体,一条触礁的船渐渐启动。视频的时长只有短短几十秒,但小哲却觉得无比漫长。
妈妈给姥姥打了一个电话,说不用给她留饭,她要去医院采访,采访储欣力。姥姥还特意叮嘱你和欣力好好唠唠,两口子有啥话不能说的,你俩就是犟驴。
晚上,妈妈的新闻栏目播出了对爸爸的专访,镜头前的男人让小哲有点恍惚。他从没见过爸爸正襟危坐的样子,电视中的男人说话不紧不慢,但语气却很镇定,他说根本没考虑疫情,自己是个医生,给病人做人工呼吸是常规操作,救死扶伤更是天职!
这件事动静不小,就连央视的记者也来采访了。在央视微博的评论区里,网友更是开了锅,医者仁心、大爱无疆,反正都是正能量的硬词。
爸爸发了一条朋友圈,除了对亲友的关注表示感谢之外,还在央视的话题“医生路边救人连眼镜都甩飞了”旁边加了一个捂脸的表情。
没多久,小哲换了一双新球鞋,梅西同款2020猎鹰,是他和爸爸、妈妈一起买的。
注:小说取材于发生在哈尔滨的真实故事。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的标题为“拯救”,含义丰富,既指医生爸爸对病人生命的拯救,也暗指这件事的发生是对医生家庭的拯救。
B.全文采用多种手法来叙述事件,表现人物,比如运用了细节、动作、对话等描写手法,也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C.儿子问起救人之事,爸爸只是轻描淡写,但当时的救人过程应该很是紧张,这从事后“爸爸的秀手在抖”可以看出来。
D.小说中也塑造了生活中父亲的形象,他对儿子表面冷,内心关心,结尾时捂脸的表情表现了他柔和的一面。
2.结合文本,概括并分析爸爸在救人过程中表现出的形象特点。
3.作者通过不同的人物来呈现这个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1.A
2.共同点:它们都不处在盛开的状态,去年夏天那朵迟迟未开,今年秋天这朵迟迟未谢,与众荷相比,都显得孤寂落寞、安静温柔。原因:作者认为兴衰都是生命过程中的一部分,真正懂得欣赏荷的人应当欣赏他的全部,进而感悟生命在自然运转过程中生生不息的活力。
解析:1.A.正确。B.“突出作者不仅仅只为赏荷,对赏水也激动不已”错误。本文先写水是衬托(烘托),突出作者赏荷的激动心情。C.“作了有力的铺垫”错误。不是铺垫,是与下文“兴衰无非都是生命过程中的一部分”照应,照应的内容还有“爱荷的人不但爱它花的娇美,叶的清香,枝的挺秀,也爱它夏天的喧哗,爱它秋季的寥落,甚至觉得连喂养它的那池污泥也污得有些道理”。D.“这与《荷塘月色》的写法、风格和情味及其相似”错误。本文写法、风格和情味与《荷塘月色》大不一样。故选:A。
2.①“众荷喧哗/而你是挨我最近/最静,最最温柔的一朵……我向池心/轻轻扔过去一粒石子/你的脸/便哗然红了起来”,写出了这朵荷花在“喧哗”的“众荷”之中羞涩的模样,它正含羞半开。“在重重叠叠的荷叶掩盖中,终天找到了一朵将谢而未谢,却已冷寂无声的红莲”另一朵花则是将谢而未谢。两朵花都不处在盛开的时候,第一朵将开未开,第二朵将谢未谢,都比较孤单寂寞,都静而温柔。②作者欣赏这两朵的原因:由“其实,孤寂也并不就是一种羞耻,当有人在欣赏我的孤寂时,我绝不会认为他有任何罪过。朋友,这点你不要跟我辩,兴衰无非都是生命过程中的一部分。今年花事已残,明年照样由根而茎而叶而花,仍然一大朵一大朵地星现在我们面前”来分析。
2.答案:1.C; 2.①由王淡人医室所挂郑板桥的对联化用而来,呼应了前文;②暗用比喻,含蓄深婉,王淡人医者仁心治病救人,如春雨润物;闲适不拘,清苦一生,如满架秋风,高度赞美了王淡人淡泊高尚的品格;③以简短诗意的语句作结,余韵悠长。
3.①主题思想:小说充满“中国味儿”,王淡人治病救人,急公好义,安贫乐道,适意随性,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士大夫的性情和节操,作者通过刻画这个形象,表达了对中华传统美德的赞美与呼唤。②表现手法:作者善用中国古典小说传统手法——白描刻画人物,如写王淡人钓鱼、吃鱼、看病,不事雕琢又准确生动,寥寥数语刻画出人物独特风釆;善作景物点染,小说里写柳、蜻蜓、种菜种草花的小院,充满诗情画意,宁静祥和,烘托了人物形象。
解析:1.王淡人给汪炳治病不全是因为“汪炳是他儿时的朋友”,结合两人的身份,又根据后文他的回答“我不给他治,他会死的呀”可以看出,这一情节主要偏向表现王淡人的医者仁心,对病患一视同仁,即对生命的尊重。
2. 本题考查鉴赏小说情节结构的作用的能力。由前文说“王淡人的医室里挂着一副郑板桥写的
(木板刻印的)对子: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他很喜欢这副对子。这点淡泊的风雅,和一个不求闻达的寒士是非常配称的”可知,文末“一庭春雨,满架秋风,”是化用王淡人医室所挂郑板桥的对联。这样在内容上的作用是以简短诗意的语句作结,余韵悠长。结构上起到了呼应前文的作用。“一庭春雨,满架秋风”,“春雨”暗用比喻,含蓄深婉地写出了王淡人医者仁心、治病敕人的行为如春雨润物一般。“秋风”暗用比喻,写出了王淡人闲适不拘的性情以及他清苦的一生,高度赞美了淡泊高尚的品格。
3.此题考查考生探究小说的内容、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的能力。探究汪曾祺先生作品从不同的层面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风韵,首先要联系作者创作风格,明白这一评价的意思,即“中国传统文化的风韵”是什么,然后从作品的主题思想或表现手法两个方面中任选其一进行简要探析。考生可以从主题思想方面的分析汪曾祺先生作品折射出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风韵。本小说在王淡人这一形象塑造上,怎么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一点。从人物身份来看,王淡人是一个乡村医生。他能够治好凶险的“搭背”,可见他医术高明:他急公好义,给病人治病不计较诊费对穷苦人还白送医药,大水中不顾自己生命危险救助乡亲,可见他医德高尚,有侠义心肠;他名为“淡人”,家里悬挂“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的对联,行医不求名利,可见他淡泊名利;他喜欢钓鱼,钓到鱼就煮了,边喝酒,边吃鱼,边钓鱼,可见他热爱生活、潇洒脱俗。综上分析,该小说充满“中国味儿”,王淡人治病救人,急公好义,安贫乐道,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士大夫的性情和节操,作者通过刻画这个形象,表达了对中华传统美德的赞美与呼唤。考生也可以从表现手法方面的分析汪曾祺先生作品折射出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风韵。在表现手法上,作者善于运用白描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作品中寥寥数语就能表现出人物的精神风采,白描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手法,在这篇小说中被作者运用的非常自如,考生在回答这一点时,需要具体结合情节来分析,如小说写王淡人钓鱼、吃鱼、看病等情节,不事雕琢又准确生动,寥寥数语刻画出人物独特风采。还有,作者善作景物点染,小说里写柳、蜻蜓、种菜种草花的小院,充满诗情画意,宁静祥和,烘托了人物形象。如“进了过道,是一个小院子。院里种着些草花。有一架扁豆。还有一畦瓢菜”“他家挨着一条河。出门走几步,就到了河边。河岸都是大柳树。有的欹侧着,柳叶都拖到了水里”“把鱼竿插在岸边湿泥里,起身往家里走。不一会,就有一只钢蓝色的蜻蜓落在他的鱼竿上了”。
3.答案:1.B; 2.①“它们”指森林,也指森林中的动物。在这里,人与森林、人与动物和谐共处,双方结下了深情厚谊。②“较量韧性”:在漫长的护林岁月里,老杨与孤独较量。而它们陪伴着他,让他战胜了孤独。③“较量强度”:林场工作强度很大,四十多年来老杨也想过离开,但他对森林的感情让他战胜了这一切。
3.①“满山鸟鸣”是文章的核心意象,以此为中心组织材料,使全文形散而神聚。②围绕这一核心意象,按照时间顺序,主要写了在鸟鸣声中醒来、上山听鸟鸣、老杨学鸟叫三个场景,首尾呼应,层层深入,每一个场景都与“鸟鸣”相关。③满山鸟鸣的景象呈现出的和谐美好,是老杨几十年坚持和守护的结果,文末卒章显志,表达了对老杨和森林里满山鸟鸣的敬意,深化了主旨。
解析:1.B项,“暗含了作者的褒贬态度”错误。根据原文第段“老杨说,当时场里七八个人,每人都挖坏锄头上百把,用坏镰刀上百把。我拿过一把覆满尘土的锄头,沉沉的,似乎锄把上的汗渍还清晰可见。看着这把锄头,我恍惚看见老杨们挥刀去杂、抡锄栽树的情景,身后是他们栽下的一棵裸小树,山顶是郁郁葱葱的大树”可知,作者非常尊敬当年“挖坏锄头上百把,用坏镰刀上百把”的林场老员工们,因而不可能对他们抱有贬低的态度。选项分析鉴赏不正确。A、C、D项分析鉴赏正确。本题要求选择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综上,本题答案为B项。
2.本题考查对文章关键句子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应通读全文,再精读画线句,联系上下文及文章主旨,分析句子的含义即可。阅读文章可知,老杨是一个在林场坚守了四十多年的老员工,他与森林及森林中的动物作伴,享受自然带给他的孤独和幸福,是一个值得敬佩的人。从句子的表层含义看,根据画线句“老杨和它们一起,在时间面前较量韧性和强度”可知,“它们”指的是森林和森林中的动物,“在时间面前”指的是老杨在林场度过了四十多年的漫长岁月,“韧性”指的是护林是一个需要坚韧意志才能坚持下来的工作,“强度”指的是护林工作的强度很大;从句子的深层含义看,护林工作的孤独与辛苦都没能使老杨退却,反倒让他与森林中的小动物作伴,坚守林场四十余年,这说明他是一个热爱森林与自然、坚韧有责任心的人,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敬佩之情。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3. 本题考查对文章结构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需通读全文,梳理文章行文思路,再根据题干要求,从内容安排和情感主旨两方面来分析即可。从内容安排角度看,“满山鸟鸣”贯穿全文,是文章的线索,使文章结构更紧凑,形散而神聚;阅读文章可知,本文围绕“鸟鸣”按时间顺序写了三个不同的场景,以“我”听着鸟鸣醒来开篇,再推进到“我”和老杨一起上山听鸟鸣,最后写“我”为老杨学鸟鸣而感动,层层递进,结构紧凑。从情感主旨角度看,“满山鸟鸣”是本文的核心意象,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而这种美好离不开老杨四十余年的坚守,由此表达了作者对“老杨们”的尊敬和对自然的热爱,“满山鸟鸣”的故事与“满山鸟鸣”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并进,使文章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4.答案:1.A; 2.①下冰雹时,刘振华自己扔刀子及让老乡扔刀子,以宽慰老乡焦急的心情。②扔刀子事件,表现了刘振华尊重民间风俗,急百姓之所急。③刘振华平等对待老乡,渴望真正走进百姓的心灵。
3.①再次写到“冰雹”,巧妙点题,使文章结构紧凑。②写他没有忘记那场冰雹,但未解释原因,巧妙留白,意味深长,引发读者思考。③以小见大,揭示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升华小说的主旨。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抵触情绪”错误,原文是“觉得相互之间总像隔着一层什么东西”,即有隔膜,感情上不能真正的亲近。
2.由“刘振华来沂蒙山区时间不长,但对当地风俗习惯已经了解不少。于是他立即建议说:‘刀呢,刀在哪里?“刘振华猛地推开老乡家的门,-头冲进雨幕中不见了踪影。很快他又顶着风雨跑回来,手中拿着他们炊事班做饭用的菜刀。他把刀递到老乡手里,示意老乡也扔出去。看到老乡有些迟疑,他就催促道:‘快,赶快啊。”“老乡的神情一下子放松下来”可知,下冰雹时,刘振华自己扔刀子及让老乡扔刀子,以宽慰老乡焦急的心情。由“没事儿没事儿。刘振华说,‘说不上李老爷一 害怕,冰雹就停了。”“老乡走过来,拉住他的手摇了摇,说:‘你们整天讲破除迷信什么的,还是……来也知道李老爷的事儿啊?”“民间传说是一笔宝贵财富,不能简单判定都是迷信啊”可知,扔刀子事件,表现了刘振华尊重民间风俗,急百姓之所急。由“住到老乡家以来,刘振华感到这家老乡对他们一直是客客气气的,不仔细体会倒也没觉得有什么事儿,但是好好咂摸咂摸就觉得相互之间总像隔着一层什么东西”“四支队是紧随其后到达这里的,群众工作也才开始没几天。当地老百姓还处于观察了解之中,这种状况也是正常的”“随后几天,刘振华和战友们帮村里乡亲们开展生产自救,该补种的补种,该改种的改种,乡亲们都用感激的眼光看着他们”可知,刘振华平等对待老乡,渴望真正走进百姓的心灵。
3.从结构上看,结尾“不管走到哪里,他都没有忘记沂蒙山区那场冰……与本文的标题“冰雹”,使文章结构紧凑。从内容上看,结尾只说“他都没有忘记沂蒙山区那场冰……”,但是没有详细的说明原因,让读者去回味,品析,这种安排方式,属于留白,意味深长,留有思考的空间。从主旨的表达上看,小说通过一场冰雹后刘振华和战友们帮助村里乡亲们开展灾后生产自救的故事,打破了与乡亲的隔膜,与乡亲们真正地走在一起,以小见大,揭示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升华小说的主旨。
5.答案:1.B; 2.形象特点:
(1)做事果断。对突发事件,应对果断。
(2)履职尽责。抢救陌生人,体现了一个医务工作者的职责和担当。
(3)无私无畏。事情发生在疫情期间,不顾个人安危,进行人工呼吸。
3.好处:
(1)多人物、多角度呈现故事,能全方位展现救人惠件,使小说内容更丰富。如:爸爸是事件的亲历者,爸爸描述事件轻描淡写,造成悬念:小哲、姥姥、妈妈、现场围观者及网友是旁观者,小哲见证故事,姥姥还原故事现场,妈妈、现场围观者和网发传播故事。把个体救人的故事,变成了全社会参与的故事。
(2)使人物形象更多维、立体。医生对病人的无私尽责,爸爸对儿子的外冷内热,姥姥口中传达出的夫妻的日常矛盾(最后化解矛盾),网友口中的“医者仁心”以及结尾医生在央视话题下的“捂脸的表情”,使主人公的形象更丰满,立体。
(3)从不同角度展现“人间温情”的生题。医生救人,社会传播正能量。好人好事得到全社会的认可和宜扬,主题深化。
解析:1.没有拟人的手法。
2.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1)结合“爸爸先是检查了病人的呼吸和脉搏,又用双手按住他的胸口,一下,两下,三下。接着他一把扯下了口罩,眼镜也甩了出去”分析,爸爸看见有个人在路边昏倒了,给做了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丝毫没顾忌疫情,“医生路边敕人连眼镜都甩飞了”,可见爸爸对突发事件,应对果断。(2)由“他说根本没考虑疫情,自己是个医生,给病人做人工呼吸是常规操作,救死扶伤更是天职”可见,爸爸抢救陌生人,体现了一个医务工作者的职责和担当,履职尽责。(3)由“两个男人的嘴紧紧地贴着,一个男人的气流进入到另一个男人的身体,一条触礁的船渐渐启动”“他说根本没考虑疫情”可见,爸爸事情发生在疫情期间,不顾个人安危,进行人工呼吸,无私无畏。
3.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手法的鉴赏能力。(1)从叙事角度看,多人物、多角度呈现故事,能全方位展现救人事件,丰富小说内容。“啊,没怎么,有个人在路边昏倒了,我给他做了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没事了,活过来了”,爸爸是事件的亲历者,爸爸描述事件轻描淡写,造成悬念;小哲、姥姥、妈妈、现场围观者及网友是旁观者“围观的人愣在那,但很快像是被按下了启动键突如其来的掌声让小哲和爸爸都有些不知所措。爸爸楼着小哲,朝车子走去,爸爸的手在抖”,小哲见证故事;“今天那个年轻人命真大,要不是遇上欣力就完了。"姥姥还原故事现场,“图像一直晃动,地上躺着一个人,年纪不大,脸色正由紫变黑。爸爸先是检查了病人的呼吸和脉搏,又用双手按住他的胸口,一下,两下,三下。接着他一把扯下了口罩,眼镜也甩了出去。两个男人的嘴紧紧地贴着,一个男人的气流进入到另一个男人的身体,一条触礁的船渐渐启动”,妈妈、现场围观者和网发传播故事。把个体救人的故事,变成了全社会参与的故事。(2)从人物塑造角度看,使人物形象更多维、立体。“救死扶伤更是天职”,医生对病人的无私尽责;“你,慢慢腾腾地,我要是像你那么磨蹭,那个人早不行了。我先把你送回家,然后回医院”,爸爸对儿子的外冷内热;“姥姥还特意叮嘱你和欣力好好唠唠,两口子有啥话不能说的,你俩就是犟驴”,姥姥口中传达出的夫妻的日常矛盾(最后化解矛盾);网友口中的“医者仁心”以及结尾医生在央视话题下的“捂脸的表情”,使主人公的形象更丰满,立体。(3)从不同角度展现“人间温情”的主题。从医生敕人的角度,可以表现社会传播正能量。好人好事得到全社会的认可和宣扬,主题深化。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新课标全国卷】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型专练(15),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契诃夫说,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ADDIN CNKISM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课标全国卷】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型专练(12),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北京,南京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课标全国卷】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型专练(11),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