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广东海珠区蓝天中学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展开这是一份2021年广东海珠区蓝天中学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实验题,作图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项选择题(共12小题;共48分)
1. 下列对速度的理解中错误的是
A. 物体的速度越大,运动的路程越长
B. 物体的速度越大,运动得越快
C. 物体的速度越大,通过一定路程用的时间就越少
D. 物体的速度越大,路程和时间的比值就越大
2. 实验室使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是
A. B.
C. D.
3. 松开手后一只苹果正在下落,这个过程中每隔相等时间曝光一次所拍摄的照片(即频闪照片)如图所示。从图中可以判断苹果
A. 速度不变B. 减速直线运动C. 匀速直线运动D. 加速直线运动
4. 下列的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波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
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
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的不同;
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失了。
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
5. 小京做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将焦距为 10 cm 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 50 cm 刻度线处,光屏和点燃的蜡烛分别位于凸透镜两侧,调整烛焰中心、透镜中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水平高度,如图所示,下列四个选项中,判断正确的是
A. 若蜡烛放置在 10 cm 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光屏上呈现的是烛焰正立的像
B. 若蜡烛放置在 30 cm 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光屏上呈现的是烛焰缩小的像
C. 若蜡烛放置在 45 cm 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光屏上呈现的是烛焰的实像
D. 若要说明照相机的成像特点,可以把蜡烛放置在 15 cm 刻度线处
6. 妈妈在蒸馒头时,开锅后改用“小火”。针对这种做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水沸腾后,改用“小火”能更快的让馒头变熟
B. 改用“小火”可以提高水的沸点
C. 无论使用“大火”还是“小火”,水达到沸点后温度都保持不变
D. 用“大火”可以提高水的沸点,不应该改用“小火”
7. 风把汗水吹干的过程中,汗水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 熔化B. 汽化C. 液化D. 升华
8. 妈妈用电动自行车送小明上学,途中妈妈提醒小明“坐好,别动!”这个“别动”的参照物是
A. 电动自行车上的座位B. 路旁的树木
C. 迎面走来的行人D. 从旁边超越的汽车
9. 蜡烛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不可能是
A. 放大正立的B. 放大倒立的C. 缩小正立的D. 缩小倒立的
10. 如图所示,是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中传播的情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入射角等于 30∘ B. 折射角等于 50∘
C. NNʹ 是界面D. MMʹ 的右边是玻璃
11. 把图中的凸透镜看作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做是眼睛的视网膜。给凸透镜“戴”上近视眼镜,使烛焰在“视网膜”上成一清晰的像。若“取下”近视眼镜,为使光屏上的像清晰,在保持烛焰和凸透镜位置不变的条件下,应将光屏
A. 保持在原来位置
B. 向靠近凸透镜的方向移动
C. 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
D. 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使像清晰
12. 小强同学在探究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时,得出了如图所示的图象。由图象分析可知
A. 甲的密度大于乙的密度B. 甲的密度小于乙的密度
C. 甲的密度等于乙的密度D. 无法比较甲乙
二、填空题(共7小题;共30分)
13. 如图所示的乐器中,利用弦振动发声的是 ,人们能够区分出不同的乐器在演奏,是因为它们的 不同。
14. 如图,夜晚,把桌子放在电灯下面,在桌面放一张白纸,然后再把凹透镜放在白纸上。当逐渐向上移动凹透镜时,可以观察到:通过凹透镜的光束在白纸上所形成的光斑的面积会随着凹透镜移动而逐渐变 ,光斑的亮度则逐渐变 ( 全部选填“大”、“小”)。
15. 2014 年 10 月 8 日晚,苏州夜空出现了月全食。月全食发生的原因是由于光的 ,位于中间位置的是 (选填“月球”、“地球”或“太阳”)。
16. 体育锻炼用的一个实心铅球的质量是 4 kg,经测量它的体积是 0.5 dm3,则该铅球的密度为 kg/m3,若该铅球是纯铅做的,铅的密度是 11.3×103 kg/m3,质量应为 kg。
17. 如图所示,是光在空气和玻璃之间发生折射的光路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折射角的大小是 。
18. 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燃料为丙烷气体,为了便于储存或携带,常温下采用 的方法使其液化,液化需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严冬时节,我们经常看到玻璃窗上有美丽的“冰花”,这是 (选填“室内”、“室外”或“室内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严冬时节里冰冻的衣服也会变干是 现象。
19. 一间教室长 9 m 、宽 5 m 、高 4 m。这间教室里空气的质量是 kg。(ρ空气=1.29 kg/m3)
三、实验题(共6小题;共82分)
20. 如图 1 为小亮在做“长度的测量”实验:
(1)图中圆的直径是 cm。
(2)一条纸带厚薄均匀,他把纸带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直至恰好能套进一个圆环中(圆环的厚度不计),如图 2 所示,纸带环绕了 n 圈,则纸带厚度是 。
(3)用刻度尺测量某物体的长度,记录到的数据是 5.72 cm 和 5.73 cm,则准确值是 cm,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
21. 在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中:
(1)小明应选用 (选填“甲”或“乙”)装置来进行实验,可以使试管中的冰 ,且便于记录各时刻的温度值。
(2)小明在下表中记录了冰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时间/ min01234567温度/∘C−4−2000012
请你根据表中数据,在如图丙所示的坐标纸上画出冰熔化的图象。
(3)通过对数据和图象的分析,你能获得的信息有:冰的熔点是 ∘C,根据现象,可以判断出冰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还发现在相同加热条件下,水的升温速度比冰的升温速度相对 (选填“快一些”或“慢一些”或“一样快”)。
22. 小唐了解到电视机遥控是通过一种人眼看不见的光—红外线来传愉信号的。他想进一步了解红外线是否具有可见光的某些传播规律。进行了探究:
实验一:在遥控器前面分别用相同厚度和大小的硬纸板与玻璃 板遮挡,保持遥控器方向、遥控器和电视机的距离相间,多次按下遥控器的“开/待机”按钮,发现用硬纸板遮挡时不能控制电视机,用玻璃板遮挡时能控制电视机。
实脸二:将遥控器对准天花板,调整遥控器的方向并多次按下遥控器的“开/待机”按钮,发现遥控器处于某些方向时能控制电视机。
(1)小唐进行实验一所探究的问题是 。
(2)实脸二现象能证明 。
A.红外线遇障碍物会发生反射
B.红外线反射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23. 小滨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1)他应选取两支外形 (选填“相同”或“不同”)的蜡烛进行实验。
(2)小滨选择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
(3)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他把蜡烛 A 放在距玻璃板 30 cm 处,蜡烛 A 在玻璃中所成的像到蜡烛 A 的距离是 cm;当蜡烛 A 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在玻璃板后放一光屏,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接收到蜡烛的像,说明 。
(5)实验过程中,小滨仔细观察,发现蜡烛的像有重影,请你帮小滨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24. 根据“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完成下列要求:
(1)凸透镜成像实验可以在 (填仪器名称)上进行,在它上面由左向右依次放置蜡烛、 和 。
(2)实验前必须调整 和 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跟蜡烛烛焰的中心大致在 高度,其目的是使烛焰的像能成在光屏的 。
(3)实验时,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分别把蜡烛放在 A 、 B 、 C 、 D 各点,如图所示,并调整光屏位置使其得到清晰的像。
① 把烛焰放在 点,光屏上出现的像最小;
② 把烛焰放在 点,光屏上出现的像最大;
③ 把烛焰放在 点,当屏上出现清晰的像时,光屏距离凸透镜最远;
④ 把烛焰放在 点,当屏上出现清晰的像时,光屏距离凸透镜最近;
⑤ 把烛焰放在 点,在光屏上得不到像;
⑥ 当蜡烛位于凸透镜的焦点以外(u>f)成像时,应沿光具座移动光屏,在移动过程中眼睛观察 ;当蜡烛位于凸透镜的焦点以内(u
25. 下面是小方和小王设计的“测食用油密度”的实验方案,请完善他们的方案,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1)调节天平时,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如图甲所示,则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 调节。
(2)用托盘天平测量合金块质量的操作情况如图乙所示,请你指出其中的两点错误:
① ;
② 。
(3)小方的方案:用调节平衡的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 m1,向烧杯内倒入适量食用油,再测出烧杯和食用油的总质量 m2,然后把烧杯内的食用油全部倒入量筒内,读出量筒内食用油的体积为 V1;其测得的食用油密度的表达式是 ;
(4)小王的方案:在烧杯内倒入适量的食用油,用调节平衡的天平测出烧杯和食用油的总质量 m3,然后将烧杯内的适量食用油倒入量筒内,再测出烧杯和剩余食用油的总质量 m4,读出量筒内食用油的体积 V2。其测得的食用油密度的表达式是 ;
(5)按 的实验方案进行测量,实验误差可能小一些;如果选择另一种方案,测得的密度值 (填“偏大”、“偏小”);
(6)图丙是按小王的实验方案进行某次实验的情况,将实验的数据及测量结果填入下表中。
烧杯和食用油的总质量( g)烧杯和剩余油的总质量( g)倒出油的质量( g)倒出油的体积( cm3)油的密度( kg/m3)100
四、作图题(共1小题;共13分)
26. 按要求作图:
(1)如图甲所示,根据入射光线画出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的度数。
(2)如图乙所示,根据折射光线画出入射光线。
(3)如图丙所示,画出物体 AB 在平面镜中的像(保留必要的作图痕迹)。
五、计算题(共2小题;共26分)
27. 小星利用节假日到上海去看望奶奶,他来到镇江火车站看到列车运行时刻表的一部分如下表所示,他比较了特快 T131 和动车组“和谐号”D413 的运行时间后,决定乘坐动车组“和谐号”D413 前往上海。若两列车均正常运行,试问:
(1)动车组“和谐号”D413 比特快 T131 少运行多少时间?
(2)动车组“和谐号”D413 从镇江到上海的运行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多少米 / 秒?合多少千米 / 时?
28. 测得体育课上使用的铅球质量为 4 千克,体积约为 0.57分米3,请判断此球是否是用纯铅制成的?(铅的密度为 11.3×103千克/米3)
答案
第一部分
1. A
【解析】由于不知道时间,物体的速度越大,运动的路程不一定越长,A错误;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物体的速度越大,运动得越快,B正确;路程相同,物体的速度越大,根据 t=sv 可知,用的时间越少,C正确;路程和时间的比值叫作速度,物体的速度越大,路程和时间的比值就越大,D正确。故选A。
2. D
【解析】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烧杯底部。故A错误;
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烧杯侧壁。故B错误;
温度计的玻璃泡未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故C错误;
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但没有接触容器底或容器壁。故D正确。
3. D
【解析】由频闪照片可以看出,苹果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根据 v=st 可知,苹果的速度越来越大,所以它做的是加速直线运动。
故ABC错误,D正确。
4. D
【解析】发声体的振动在空气或其他物质中的传播叫做声波。故是①②④。
5. D
【解析】凸透镜的焦距 f=10 cm,凸透镜固定在光距座上 50 cm 刻度上。
若蜡烛放在 10 cm 刻度线处,物距为 u=50 cm−10 cm=40 cm,u>2f,移动光屏,会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错误;
若蜡烛放置在 30 cm 刻度线处,则物距 u=50 cm−30 cm=20 cm,u=2f,移动光屏,就会得到倒立、等大的实像,故B错误;
若蜡烛放置在 45 cm 刻度线处,则物距为 u=50 cm−45 cm=5 cm,u
6. C
【解析】水沸腾需要两个必要条件:(1)达到沸点,(2)继续吸热;妈妈蒸馒头开锅时,达到沸点;为了使馒头蒸熟,需要继续加热,但无论使用“大火”还是“小火”,水达到沸点后温度都保持不变。
7. B
8. A
【解析】小明坐在座位上,妈妈的意思是让她相对于座位没有位置的变化,即相对静止。小明相对于树木、迎面的行人、超越的汽车都有位置的变化,即都是运动的,B 、 C 、 D 都不符合题意,故选A。
9. C
10. D
【解析】(1)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入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反射角,并且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如图所示:由 ∠BOM=30∘,可知,∠BON=90∘−30∘=60∘,而图中已知 ∠AON=60∘。所以 NNʹ 为法线,则 MMʹ 为界面。
(2)因为是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中传播的情形,当光线是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的时候,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则 ∠CONʹ=90∘−50∘=40∘
所以由图可知,AO 是入射光线,BO 是反射光线,OC 为折射光线,∠AON 为入射角,等于 60∘。∠CONʹ 为折射角。则 MMʹ 的右边是玻璃。
综上分析,只有选项D正确。
11. B
【解析】近视镜片属于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有近视镜片时,凸透镜所成的像会后移;拿走近视镜片后,凸透镜所成的清晰的像应该在光屏和透镜之间,所以应将光屏向靠近透镜方向移动,才能得到清晰的烛焰的像。
12. A
【解析】根据 ρ=mV 可知,当体积相同时,质量越大,密度越大。如图所示,当体积相同时甲的质量大于乙的质量,所以甲的密度大于乙的密度。故答案选A。
第二部分
13. 小提琴;音色
【解析】人们把乐器分为打击乐、弦乐器和管乐器,其中二胡、小提琴和钢琴都是通过弦的振动发声的是弦乐器;鼓、锣是打击乐器;笛、箫为管弦乐;
每种乐器发出的声音都不同,这是他们的音色不同,人们可以根据音色确定发生物体的种类。
14. 大
小
【解析】【分析】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灯光射出的光线经过凹透镜的折射,光线变得更发散,从而在纸上形成一个光斑。逐渐向上移动凹透镜时,凹透镜与电灯的距离越来越小,灯光照向凹透镜的光线越来越发散,白纸上的光斑就会越大。
【解析】解:当逐渐向上移动凹透镜时,电灯照向凹透镜的光线更发散,所以纸上的光斑越大,光线越分散,光斑的亮度就越小。
故答案为:大;小。
【点评】 (1) 掌握凹透镜、凸透镜的特点。
(2)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15. 直线传播;地球
【解析】由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地球运行到太阳和月球之间时,太阳射向月球的光线被地球部分遮挡,就会形成月偏食;太阳射向月球的光线被地球全部遮挡,就会形成月全食。
16. 8×103;5.65
17. 35∘
18. 压缩体积;放热;室内;凝华;升华
【解析】为了便于储存或携带,常温下采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丙烷气体液化,液化需要放热;
严冬时节,我们经常看到玻璃窗上有美丽的“冰花”,这是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形成的。
严冬时节里冰冻的衣服也会变干是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现象。
19. 232.2
第三部分
20. (1) 1.54
【解析】由图知,刻度尺上 1 cm 之间有 10 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 0.1 cm=1 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1 mm;圆的左侧与 1.00 cm 对齐,右侧与 2.54 cm 对齐,所以圆的直径为 d=2.54 cm−1.00 cm=1.54 cm。
(2) D2−D12n
【解析】题中运用了累积法测量纸带的厚度,n 圈纸带的厚度为圆环直径与圆柱形铅笔的直径之差的二分之一,即 D2−D12,则纸带的厚度为:D2−D12n。
(3) 5.7;1 mm
【解析】用刻度尺测量某物体的长度,记录到的数据是 5.72 cm 和 5.73 cm,可知准确值是 5.7 cm,“7”对应的单位是 mm,所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1 mm。
21. (1) 乙;受热均匀
【解析】由于乙图利用水浴法加热,可以使试管中冰受热均匀,而且冰的温度上升速度较慢,便于及时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所以,应选择乙装置。
(2)
【解析】根据表格中数据进行描点,并将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3) 0;晶体;慢一些
【解析】由数据和图象知道,冰的熔点是 0∘C,因为 2∼5 min 冰吸热温度保持不变的现象,所以,判断出冰是晶体;由图象知道,在相同加热条件下,0∼2 min 和 5∼7 min 水的升温速度比冰的升温速度相对慢一些。
22. (1) 红外线能否透过透明和不透明的物体
【解析】根据实验一可知,小唐探究的问题是红外线能否透过透明和不透明的物体。
(2) A
【解析】将遥控器对准天花板,调整遥控器的方向并多次按下遥控器的“开/待机”按钮,发现遥控器处于某些方向时能控制电视机,说明红外线遇障碍物会发生反射。
23. (1) 相同
(2)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3) 60;不变
(4) 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5) 玻璃的两个表面同时发生反射,两个反射面各成一个像
24. (1) 光具座;凸透镜;光屏
(2) 凸透镜;光屏;同一;中央
(3) ① A
② C
③ C
④ A
⑤ D
⑥ 光屏上的像;光屏;凸透镜
25. (1) 左
【解析】已知指针偏向分度盘右侧,应向左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2) ①用手直接拿取砝码;
② 砝码和被测物体的位置放反了
【解析】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错误有:①用手取放砝码;②物体放在了右盘,砝码却放在左盘。
(3) ρ=m2−m1V1
【解析】由实验步骤可知,所测食用油的质量 m=m2−m1,则食用油的密度 ρ=mV1=m2−m1V1。
(4) ρ=m3−m4V2
【解析】由实验步骤可知,所测食用油的质量 m=m3−m4,则食用油的密度 ρ=mV2=m3−m4V2。
(5) 小王;偏大
【解析】在小方的实验方案中,向量筒中倒油的过程中,烧杯上油有残留,所测油的体积偏小,所测油的密度偏大,使实验存在较大误差;在小王的实验方案中,不存在该问题,因此小王的实验方案好。
(6) 烧杯和食用油的总质量( g)烧杯和剩余油的总质量( g)倒出油的质量( g)倒出油的体积( cm3)油的密度( kg/m3)×103
【解析】由图示可知,烧杯和剩余油的总质量是 20 g+20 g+5 g+2.4 g=47.4 g,倒出油的质量 m=100 g−47.4 g=52.6 g;
由图丙所示量筒可知,油的体积 V=50 mL=50 cm3;油的密度 ρ=mV=52.6 g50 cm3=1.052 g/cm3=1.052×103 kg/m3。
第四部分
26. (1)
【解析】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 30∘,入射角为 90∘−30∘=60∘,可得反射角也为 60∘,在法线左侧画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2)
【解析】对于凹透镜,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则入射光线的延长线过另一侧焦点;
(3)
【解析】分别作出物体 AB 端点 A 、 B 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 Aʹ 、 Bʹ,用虚线连接 Aʹ 、 Bʹ 即为 AB 在平面镜中的像。如图:
第五部分
27. (1) 动车组“和谐号”D413 比特快 T131 少运行 59 min
【解析】 T131 从9:45到12:31,运行时间 t1=166 min,
D413 从10:06到11:53,运行时间 t2=107 min,
少运行时间 t=t1−t2=166 min−107 min=59 min。
(2) 动车组“和谐号”D413 从镇江到上海的运行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 36.9 m/s,合 132.8 km/h
【解析】 D413 运行时间 t2=107 min=6420 s
平均速度 v2=st2=237000 m6420 s=36.9 m/s=132.8 km/h。
28. 不是
【解析】ρ=mV=4千克0.57×10−3米3=7.02×103千克/米3,故不是。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2023-2024学年上学期八年级物理期末试卷,文件包含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上学期八年级物理期末试卷原卷版docx、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上学期八年级物理期末试卷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3-24海珠区九上物理期末试卷,共8页。
这是一份23-24海珠区八上物理期末试卷,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