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寒假作业5 语言文字运用
展开
这是一份(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寒假作业5 语言文字运用,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大数据使我们开始明白:许多用来解释现实世界的所谓法则,其实并不足够准确。这些法则在它们的时代背景下是有效的,解决了当时的需要,( )。但在未来,随着更多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这些捷径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对这个世界更加复杂、更加精确的认识。微博“考试研究所”认为,在过去,当被问到把一枚硬币抛向空中,其落地时正面朝上的概率有多少时,我们会说一半对一半——那的确是个很好的近似值,然而现实情况却更加复杂,因为每一枚硬币都有细微的不同,而每个人抛掷硬币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有了大数据,我们才领悟到每一次抛掷都是一次让我们更加接近事实的机会,而不会再去固守一半对一半的理想化捷径。每一次抛掷后我们都会记录结果来完善预测,这将使我们渐渐地接近事实。大数据时代将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完善我们对世界的认知的时代,而不是相信我们通过一条简单捷径就能了解世间万物的时代。我们正快速进入一个这样的时期:每一件我们观察到的事物都能够,并且将被用于积累更多的知识,就像山洞中的石笋那样稳健地生长。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大部分人表面敬重你,实则背后不屑地把你打回原形。若如此,不如我们自己大大方方承认自己不完美——承认了,谁又能拿我们怎么样?B.建议比自己的作品聪明的作家改行,事实上他们已经改行了——他们如今是电视制片人、文化经纪人、大腕、款爷。C.在4·23“世界读书日”当天晚上,“阅读,让城市变得更美好——图书馆之夜”主题晚会也将在海宁市图书馆精彩上演。D.有些课文关于学习的观点是不尽相同的,大家可以找一找,不同在哪里,为什么会不同,此之谓“求异”——这种思辨、讨论,同样也是学习情境。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就像过去的手动操作杆之于现在的液压泵、过去的绳索滑轮之于现在的机械起重机B.就像现在的液压泵取代过去的手动操作杆、现在的机械起重机取代过去的绳索滑轮C.就像过去的手动操作杆、绳索滑轮之于现在的液压泵、机械起重机D.就像过去的手动操作杆与现在的液压泵、过去的绳索滑轮与现在的机械起重机3.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的家庭模式是“耕读传家”,即既要有“耕”来维持家庭生活,又要有“读”来提高家庭的文化水平。如此,农耕历程恰如一部厚重磅磷礴的歌诀从远古吟咏而来。早在先秦时期民间流传的《击壤歌》有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就描述了乡村闾里人们击打土壤,歌颂太平盛世的情景。民间流传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反映了广大农民的艰辛不易。北周庾信亦有诗为证:“兴文盛礼乐,偃武息民黎”,体现了文化在衣食温饱解决之后的重要意义。“( )”,刻画了读书人对人生的理想与追求。___________;同时,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又丰富了农业的内涵。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4.与文中画波浪线句中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B.徐悲鸿笔下的马“形神兼备,充满生机”。C.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D.我国拥有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5.文中括号内填入的诗词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B.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C.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D.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6.在文中画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逻辑严密。(不超过30字)(6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站上横跨运河的石拱桥——拱宸桥,桥东是高楼耸立的现代城市,桥西是___________的文化街区——历史遗产与现代繁华隔水相望,杭州古今魅力___________。河水汩汩流淌,让人不禁思考:这是一条怎样的大运河?西湖淡妆浓抹、西溪曲径通幽、钱塘江澎湃东流……杭州因水得名,河在城中流、城在河卫绕。大运河千百年间见证了杭州的繁华,流淌着市井的___________,这条素有“半天下之财赋,悉由此路而进”之称的黄金水道,承载着河面上穿梭往来的船只,为这座城市增添了生机活力。依水而存、因河而兴城市,流淌着城市一脉的独特文化,养成“运河水乡处处河,东西南北步步桥”的江南韵味。以水润城,以文浸城,有效促进了城市品位提升、生活品质改善,擦亮了城市文化的“运河名片”。大运河保护基于城市发展,也应主动融入城市格局。事实证明,充分尊重运河实际的城市发展规划,能让城市肌理与运河保护、文脉传承___________。古朴风韵,都市风貌,与钱塘江交汇的磅礴之气……漫步杭州,大运河沿岸风光各异,映照着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的理念。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青堂瓦舍 尽在掌控 飞短流长 相得益彰B.粉墙黛瓦 尽收眼底 家长里短 相得益章C.粉墙黛瓦 尽在掌控 飞短流长 相得益章D.青堂瓦舍 尽收眼底 家长里短 相得益章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依水而存、因河而兴城市,流淌着一脉独特的城市文化,形成“运河水乡处处河,东西南北步步桥”的江南韵味。B.依水而存、因河而兴的城市,流淌着一脉城市的独特文化,养成“运河水乡处处河,东西南北步步桥”的江南韵味。C.依水而存、因河而兴的城市,流淌着一脉独特的城市文化,形成“运河水乡处处河,东西南北步步桥”的江南韵味。D.依水而存、因河而兴的城市,流淌着城市一脉的独特文化,养成“运河水乡处处河,东西南北步步桥”的江南韵味。9.文中画横线句子若改写为“杭州因水得名,河在城中流、城在河中绕”,看起来更为简洁,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6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站在中朝边境上,我望着对岸,抱着大碗,三五口吞下丹东人最爱吃的朝鲜冷面。吃罢才_______,这月亮岛朝鲜面店所售的“东北咸口儿大冷面”的味道,是老丹东人内心最温暖的一份记忆。在丹东,食物的性格和地理也有关联,它甚至与当地人的脾性_______。如果你常常出差,或许也会遇到类似的状况,身居酒店打开手机看外卖,或是走进某家商场,看着那些熟悉的连锁店铺招牌,看着_______的食物,一时间竞想不起自己身在何处。是的,食物的地域性正在消退。那些经营养大数据粗略测算出的食物分类,由网红给各类门店打分,被不做饭的年轻人格外推崇的便利食物,正逐渐消亡着我们身边传统的饮食习惯。工业化生产的辣椒、零食、调味剂、餐包食品_______,这些充满“套路”的口感,富含“塑料”的风味,正悄悄瓦解着我们味觉的审美标准。1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恍然大悟 貌合神离 屡见不鲜 俯拾即是B.幡然醒悟 貌合神离 司空见惯 比比皆是C.幡然醒悟 不谋而合 司空见惯 俯拾即是D.恍然大悟 不谋而合 屡见不鲜 比比皆是1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由网红打分的各类门店,被不做饭的年轻人格外推崇的便利食物,正逐渐消亡着我们身边传统的饮食习惯。B.由网红给各类门店打分,便利食物被不做饭的年轻人格外推崇,正逐渐消解着我们身边传统的饮食习惯。C.由网红打分的各类门店,被不做饭的年轻人格外推崇的便利食物,正逐渐消解着我们身边传统的饮食习惯。D.由网红打分的各类门店,便利食物被不做饭的年轻人格外推崇,正逐渐消亡着我们身边传统的饮食习惯。12.文中画横线语句采用整齐的句式与对称的结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6分)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海草床是海岸带的天然生态屏障,在红树林与珊瑚礁生态系统间起着_______的作用。②成片生长的海草床能_______海浪能、水流能,保持海床穗定,对海底基质巩固及岸线维护具有重要作用。③近年来,陆源污染物排入和近岸工程由于产生大量的悬浮泥沙,天然湿地减少,海底的基础“植被”——____A____,海底也正在变成一片“荒漠”。④我国陆地上的沙漠治理法给研究人员带来了_______。⑤按照“沙漠草方格”的制作方法,研究人员制作“海底土方格”,即采用铁片固定种植方格大小,同时压住渔网,以此来沉降微环境水流,减缓悬浮物,捕抓营养盐。⑥“海底土方格”能够网住松散底质,从而达到稳定底质和固定海草植株。⑦用这种方式修复出来的海草长起来后能够形成比较工整的斑块状,如此_______,能形成连片的海草床。⑧修复工作能否取得成功,在生态学上具有重要意义。⑨作为____B____,海草床能够为众多的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索饵场及育幼场,海草也是海洋生物的基因库和渔业生物资源的种源地。1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承上启下 削弱 启迪 由点及面 B.承前启后 减弱 启迪 点面结合C.承前启后 削弱 启发 点面结合 D.承上启下 减弱 启发 由点及面14.文中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句子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6分) 15.请在文中画横线字母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从踏入西安城门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进入了一座中华历史博物馆,这里有古朴沧桑、历经千年的青石砖墙,有“抖落黄尘举世惊”的秦兵马俑,还有见证着千年日升日落的雁塔晨钟……周礼秦制、汉唐风韵,无数远古神话、史书典籍、出土文物、古迹遗址,赋予了这座城市_______的气质。在一个又一个的历史坐标簇拥下,西安没有沉醉其中_______,而是无比自信地敞开胸怀拥抱一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西安_______,古典与现代并存,传统与时尚同在。以往,人们来到西安,一座座拔地而起的仿古建筑见证城市恢宏的气势,珍贵的文物古迹品味沧桑的历史。如今,西安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姿态迎接着八方来客,以“千年古都,常来长安”的城市品牌而_______。这座弥漫着历史人文气息的古老城市,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再次绽放青春活力!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无与伦比 墨守成规 与时俱进 深入人心B.无奇不有 故步自封 推陈出新 深入人心C.无奇不有 墨守成规 推陈出新 声名远播D.无与伦比 故步自封 与时俱进 声名远播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人们来到西安,一座座拔地而起的仿古建筑感受城市恢宏的气势,珍贵的文物古迹品味历史的沧桑。B.人们来到西安,从一座座拔地而起的仿古建筑里感受城市恢宏的气势,从珍贵的文物古迹里品味历史的沧桑。C.人们来到西安,一座座拔地而起的仿古建筑见证城市恢宏的气势,珍贵的文物古迹品味历史的沧桑。D.人们来到西安,从一座座拔地而起的仿古建筑里见证城市恢宏的气势,从珍贵的文物古迹里品味沧桑的历史。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6分)
经典集训【答案】1.B2.A3.①山洞中石笋长期沉淀,不断生长,与知识的积累和增长过程相似;②石笋是慢慢成型的,与知识体系渐趋完善的过程相似。【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破折号标示补充说明。A.表示意思跃进。B.表示补充说明。C.用于副标题之前。D.表示总结上文。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意连贯的能力。所要复位的文句位置居中,依据前面文句“这些法则在它们的时代背景下是有效的,解决了当时的需要”提示可知,所要复位的语句的语意应和“过去对于现在的意义,二者的辩证关系”有关,无“现在取代过去”之意,据此可排除B;依据后文的“随着更多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这些捷径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对这个世界更加复杂、更加精确的认识”提示可知,所要填写的文句大意应和“许多用来解释现实世界的所谓法则将不复存在”有关,C、D没有突出“这些捷径将不复存在”之语意,故可排除。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修辞手法的能力。(1)本题中,“积累更多的知识”是本体,喻体是“山洞中稳健地生长的石笋”,二者在成长过程中有相似点,都需要长期的沉淀,不断地突破束缚努力成长。(2)“积累更多的知识”本是很抽象地说法,但把“积累更多的知识”比作石笋由破土而出到慢慢成型的过程,生动形象地知识积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从而使作者的观点更加鲜明。【答案】4.B5.B6.示例:中国悠久的农业发展历史,创造了长盛不衰的传统文化。【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划线句中“耕读传家”的引号表示引用A.“之”表示强调;B.“形神兼备,充满生机”表示引用;C.“礼尚往来”表特殊含义;D.“世界屋脊”表特定称谓。故选B。5.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意连贯的能力。A.“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意思是:宁可没有肉吃,也不能居住在没有竹子的地方。该诗出自苏轼的《于潜僧绿筠轩》,苏轼非常喜欢竹子。他宁愿不吃肉也要住在有竹子的房屋,表达了古代文人对居住环境具有非常优雅的品味。这是对竹子的高度评价,自古以来就有岁寒四君之称的梅兰竹菊。这些植物是人性化的,竹子代表着非凡、清新和优雅。这句话也代表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相辅相成。B.“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意思是:早些时候只是普通的农田村夫,晚些时候却登堂入室,成为天子臣下。作者认为,不要小瞧农田村夫,也许他们以后还能成为大官。C.“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的意思是说:如果天天只空等明天,那么只会空度时日,一事无成。D.“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的意思是说:文采卓绝薄命遭忌恨,山精水怪喜吞过路人。这两句诗揭露了李唐王朝摧残人才的严酷现实——好文章像是跟命运敌对,文学家大都命运坎坷;那些奸邪小人,时时都在一旁窥伺,喜欢文人失意,这才达到了他们阴谋陷害的目的。文才出众者总是命运多舛,遭人诬陷,李白、杜甫的命运都是如此。这两句诗心极沉痛,语极悲愤,蕴含哲理,意味深长,道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所选文段的中心是第一段第一句话:“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的家庭模式是‘耕读传家’,即既要有‘耕’来维持家庭生活,又要有‘读’来提高家庭的文化水平。”,依据所要填写文句后面的文句分析,所要填写的诗句应该能体现农夫通过读书,也能成为读书人,实现“学而优则仕”的理想。故选B。6.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依据后文“同时,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又丰富了农业的内涵。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中“同时”提示可知,所要填写文句与后面文句在结构上是并列关系;依据“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又丰富了农业的内涵”的提示可知,所填内容是和中国农业对传统文化的长盛不衰有着重要意义,故可填“中国悠久的农业发展历史,创造了长盛不衰的传统文化”。【答案】7.B8.C9.①从内容上看,原句有代表性地列举西湖、西溪、钱塘江等景观加以描述,说明杭州“因水得名”的原因,为后文写大运河做铺垫,改句虽然简洁,但不及原句生动。②从辞格上看,原句“西湖淡妆浓抹、西溪曲径通幽、钱塘江澎湃东流”,运用排比、拟人,句子整齐,突出杭州之水柔媚多姿的特点,改句虽然简洁,但少了些意蕴。【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青堂瓦舍”意思是青灰砖砌的堂屋,灰瓦盖顶的住房,指大瓦房,是个名词短语。“粉墙黛瓦”,指雪白的墙壁,青黑的瓦,用来描写房屋,一般用作定语。根据语境,修饰“文化街区”,应当选填“粉墙黛瓦”。第二空,“尽在掌控”,整个事件全局的发展都在某人的掌控之内。“尽收眼底”,(整个景物)全部看在眼里。语境讲可以尽情领略杭州古今全部的魅力,应当选填“尽收眼底”。第三空,“飞短流长”,指散播谣言,中伤他人。含贬义,不合语境。“家长里短”,指家庭日常生活琐事。语境讲市井的日常琐事,应当选填“家长里短”。第四空,“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相得益章”,互相配合、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长处。两个成语是近义成语,结合文意,此处是要让“城市肌理与运河保护、文脉传承”互相配合,更好地显示双方的能力与作用,而非各自的长处,选填“相得益彰”比较恰当。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文画波浪线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助词“的”缺失,“依水而存、因河而兴城市”应改为“依水而存、因河而兴的城市”;二是语序不当,“城市一脉的独特文化”语序不当,按照多重定语的排列顺序分析,“城市”为名词,排在最后面,修饰“文化”,应为“一脉独特的城市文化”;三是搭配不当,“养成”“韵味”搭配不当,应为“形成……韵味”。C项修改正确。故选C。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原句,前面举例说明,如写了西湖、西溪、钱塘江等富有代表性的景观,通过这些和水有关的典型景观,得出结论“杭州因水得名”。然后后面写大运河这条黄金水道,前面写这些景观,为后文写大运河作铺垫。改句,省略了前面的举例内容,虽然简洁,但是没有原句表述的全面、生动。“西湖淡妆浓抹”,赋予“西湖”以人的动作,运用拟人修辞;“西湖淡妆浓抹、西溪曲径通幽、钱塘江澎湃东流”,三个小句,都是主谓结构,句式整齐,运用排比修辞。写“西湖”的姿态,“西溪”的曲折特点,“钱塘江”的澎湃气势等,突出杭州水的特点。比改句多了些许意蕴。【答案】10.D11.C12.整齐的句式,使语言概括凝练,富有节奏感;对称的结构,把“口感”与“风味”并举,内容上相互关联映衬;让作者要表达的对食品工业化生产使其区域特征消退、使人味觉审美瓦解的批评之意得到进一步强化。【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组,恍然大悟:一下子完全明白了或觉悟过来了。幡然醒悟:形容迅速而彻底地认识到过错而悔改醒悟。从语境来看,并不存在过错的问题,只是明白朝鲜冷面是“老丹东人内心最温暖的一份记忆”,因此选择“恍然大悟”。第二组,貌合神离:表面上关系不错,实际上是两条心。不谋而合: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完全一致。从语境来看,主要讲在丹东,食物的性格甚至与当地人的脾性是一样的,因此选择“不谋而合”。第三组,屡见不鲜:常常见到,并不新奇。司空见惯:某事常见,不足为奇。“屡见不鲜”含有的“不足为奇”客观性强,语义重。“司空见惯”还可以表示某人认为某物或现象常常见到,主观性强。此处更强调的是“不足为奇”的客观性,因此选择“屡见不鲜”。第四组,俯拾即是:是指低下头来随便捡一捡就到处都是,形容十分多,又十分容易得到。比比皆是: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此处并不是说这些东西需要捡一捡,因此选择“比比皆是”。故选D。1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文划线句子有两种语病:一是前后脱节,因此“由网红给各类门店打分”应该修改为“由网红打分的各类门店”,排除B;二是动词与宾语搭配不当,应该修改为“正逐渐消解着我们身边传统的饮食习惯”,排除A、D。此外D项中“便利食物被不做饭的年轻人格外推崇”也是前后脱节,应该修改为“被不做饭的年轻人格外推崇的便利食物”。故先C。1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从题干来看,画横线的语句整齐、结构对称,因此在解答时,先要分析句式整齐的好处,如句式整齐可以使语言概括,内容凝练,并且富有节奏感。而对称,则需要分析,在句子中,是“口感”和“风味”处于同一位置,形成对举,这样就形成一种关联和映衬。最后分析这样表达的好处,这就需要结合语境,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而这样表达可以对语意起到强化作用。在语境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对食品工业化生产使其区域特征消退、使人味觉审美瓦解的批评,而通过整齐的语句和对称的结构使这个意思得到进一步强化。【答案】13.D14.③“由于”放在“陆源污染物”前;⑤“沉降”与“减缓”互换位置;⑥句末加“的效果”或“的目的”;⑧“能否”改为“能够”或删去“能否”。15.海草床在逐渐消失;典型生态系统之一【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第一空,“承上启下”,接续上面的并引起下面的(多用于写作等)。“承前启后”,继承前代的并启发后代的(多用于学问、事业等)。这里形容红树林与珊瑚礁生态系统间的关系,应用“承上启下”。第二空,“减弱”,(气势、力量等)变弱;使变弱。“削弱”,(力量、势力)变弱;使变弱。语境讲“海草床”能使“海浪能、水流能”变弱,应选“减弱”。第三空,“启发”,阐明事例,引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启迪”,开导;启发。“启迪”侧重在精神、知识等方面的开导、引导。“启发”兼用于口语和书面语,适用范围较大。这里因具体事例而有所领悟,故应选“启发”。第四空,“由点及面”,指从局部、小范围逐步推及到大面积、大范围。点面结合:指详写和略写相结合。结合语境“形成比较工整的斑块状”“形成连片的海草床”分析可知,应是先形成小范围,后形成大面积,应选“由点及面”。故选D。14.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第③句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前后语句主语不一致,“由于”是连词,应位于“陆源污染物”之前。第⑤句搭配不当,“沉降”“微环境水流”,“减缓”“悬浮物”搭配不当,应是“减缓微环境水流”“沉降悬浮物”。第⑥句成分残缺,句末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加上“的效果”或“的目的”。第⑧句不合逻辑,“能否”与“具有重要意义”两面对一面,应将“能否”改为“能够”,或删掉“能否”。15.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处根据破折号表解释说明可以推断,补句主语为“海草床”,根据“也正在”并结合段意可知,此处应填“海草床在逐渐消失”之意的句子。B处根据“修复工作能否取得成功,在生态学上具有重要意义”“海草床能够为众多的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库和渔业生物资源的种源地”可知,后面主要讲“海草床”的重要作用,此处可以围绕“生态”“种源地”等来写,可以填“典型生态系统之一”之意的句子。巩固集训【答案】1.D2.B3.①结构相同,使用了“有……有……还有……”三个相同的分句句式;内容相关,“青石砖墙”“秦兵马俑”“雁塔晨钟”都是西安城的历史遗迹;②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加强语势,突出强调西安城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气息。【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正确使用成语(熟语)的能力。第一空,无与伦比:没有可以和它相比的,形容特别突出。无奇不有:什么稀奇的事物都有。根据前语境“这里有古朴沧桑、历经千年的青石砖墙,有‘抖落黄尘举世惊’的秦兵马俑,还有见证着千年日升日落的雁塔晨钟……”“周礼秦制、汉唐风韵,无数远古神话、史书典籍、出土文物、古迹遗址”分析,突出了这座城市历史文物多到不可胜数,没有可以和它相比的,所以应选用“无与伦比”。第二空,故步自封:比喻安于现状,不求进步。墨守成规:形容因循守旧,不肯改进。根据后语境看西安“无比自信地敞开胸怀拥抱一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即没有安于现状而是敞开怀抱,所以“没有沉醉其中”后应选用“故步自封”。第三空,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前进。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根据语境可知西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每日都在前进,所以应选用“与时俱进”。第四空,声名远播:名声传得很广,远近闻名。深入人心:指思想、理论、学说、主张等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根据语境可知西安以“千年古都,常来长安”的城市品牌而闻名,“西安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姿态迎接着八方来客”,所以应选用“声名远播”。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三处语病:①主谓宾搭配不当、不合逻辑,“一座座拔地而起的仿古建筑见证城市恢宏的气势”“珍贵的文物古迹品味沧桑的历史”,“见证”改为“感受”,“沧桑的历史”改为“历史的沧桑”排除ACD;②结构混乱,主语不一致导致句子衔接不紧,“人们来……,建筑见证城市恢宏的气势,……古迹品味沧桑的历史”,根据前后语境应该通过“人们”这个主体来感知西安的历史文化,改为三个分句共用主语“人们”,也可以排除选项。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构成和表达效果的能力。①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这里有古朴沧桑、历经千年的青石砖墙,有‘抖落黄尘举世惊’的秦兵马俑,还有见证着千年日升日落的雁塔晨钟……”在构成上,使用了“有……有……还有……”三个结构相同的分句句式,句式排列整齐有序;在内容上,三个句子分别写了“青石砖墙”“秦兵马俑”和“雁塔晨钟”,这些都是西安城的历史遗迹,不仅列举典型,也做到了内容相关,丰富了西安城的介绍内容,照应了上文“座中华历史博物馆”;②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使整句话句式整齐,节奏感强;排比加强语势,可以更加突出表达效果,使西安城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气息表现得更充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寒假作业(8)语言文字表达与运用,共11页。
这是一份(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寒假作业3 文言文阅读,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寒假作业4 古代诗歌阅读,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